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少阳病是外感病邪不解,由太阳传经而来,或少阳本经自感所致;也有从厥阴转出少阳而成。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中,少阳为枢机。《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少阳为枢”少阳病的主证为: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如《伤寒论》原文264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98条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少阳病的口苦咽干既有别于太阳病的口中和,又有别于阳明病的口燥渴。太阳病的口中和是邪在肤表,未入里化燥伤阴之征,而阳明病的口燥渴是热盛于里,灼伤津液之见,然少阳病的口苦咽干是由于胆火上炎,热迫清窍所致,邪入  相似文献   

2.
薛武更 《河南中医》2020,40(7):973-977
《伤寒论》中,汗法不仅适用于表证,亦适用于经误治后表不解兼有他证和表里同病须解表者。若汗出不彻尚未转属阳明,病仍在太阳者,亦可用汗法。《伤寒论》中还用汗法治疗水气病、风湿外侵、溢饮、消渴等内伤杂病。汗为人体津液所化,误用汗法,易耗气、伤津、伤血,故《伤寒论》非常重视汗法使用禁忌。汗法的禁忌证有:邪非在表、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太阳温病、少阳病、里热、里虚寒、三阴病等。若表里同病,里证不急或病证在表,先治其表;若里证重且急,或者里证为主证时,先治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不急,可表里同治。得汗的尺度以周身微汗为佳,防止汗出不彻或汗出太过,故需要合理服药,并在服药后配合适当护理,以达到最佳得汗效果。服药后一要啜热稀粥或饮暖水;二要温覆;三是服药期间要有饮食禁忌。汗后饮水要适量,饮食不可过饱,需避风寒外邪,不可接触冷水,不可汗出过多,若不慎汗出过多,则以"温粉扑之"。  相似文献   

3.
浅议《伤寒论》表里同病诊治之先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伤寒论>表里同病主要包括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太阴合病两端.对于太阳阳明合病,当太阳病明显而阳明病初结不甚时,必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太阳病与阳明病证候都较甚时,当表里同治.至于太阳太阴合病,当太阳表证兼有里虚寒证且里虚寒较甚时,急救其里而后攻表;若太阳太阴合病而虚寒不甚时,当表里同治.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治疗流行性、传染性外感病及内科杂病的著作,其中的伤寒包含狭义伤寒和温病,外感病防治整体可遵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病辨证思路。预防和初起阶段,以辛温透达为治则,可用神仙汤等。病位在表属阳者,从太阳病论治,治法为解表祛邪,达邪外出,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葛根加半夏汤、五苓散等。病位在表属阴者,从少阴病论治,治法为温阳解表,扶正达邪,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白通汤等。病在中(半表半里)属阳者,可从少阳病论治,治法为扶正祛邪,给邪以出路,可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泻心汤等。病位在中(半表半里)属阴者,可从厥阴病论治,治法为寒热并调,清上温下,可用乌梅丸或麻黄升麻汤加减。病位在里属阳者,可从阳明病论治,治法为清泄内热,养阴生津,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大承气汤等。病位在里属阴者,可从太阴病论治,治法为温阳扶正,可用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通脉四逆汤等。外感病病情变化迅速,治疗时需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创立了和解法,小柴胡汤为其代表方剂,此方一直被各代医家所推崇。小柴胡汤原为少阳病之主方,但从临床应用情况来看,实际上已大大突破了原方应用范围,不仅少阳病可用,太阳病、阳明病也可用;伤寒病可用,温病也可用;外感病可用,内伤杂病也可用。其适应证非常广泛。仅就内科系统疾病而言,小柴胡汤除治胆经的少阳病证还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肿瘤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现代临床应用表明,小柴胡汤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五官科、肿瘤科等都有良好的疗效。[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噫"病病位在上、中焦,即心肺、肝脾胃,起于心出于肺肝脾胃;病因病机为饮食所伤或素体禀虚等所致脾胃运化不及,水饮内蕴,趋下流于胸胁;湿邪性质重浊黏滞,容易阻滞气机,郁而化火形成痰湿结气停聚胸中心下;正邪交争,易于寒热从化,多以寒热错杂并见。《伤寒论》中治"噫"代表方剂为生姜泻心汤和旋覆代赭汤,生姜泻心汤化饮消痞,和中降逆,用于脾弱肝木疏泄太过之"噫";旋覆代赭汤降气化痰,重镇止逆,用于胃虚挟饮水气上逆之"噫"。  相似文献   

7.
小柴胡汤源自《伤寒论》,为治疗少阳病的主方,但并非专治少阳。依据《伤寒论》所述,小柴胡汤为治疗"土虚木实"、扶正祛邪之方,不论是太阳病、阳明病或是厥阴病等,只要具备小柴胡汤的证治特点,均可用小柴胡汤治之。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条文中明确提出眩晕有以水气为病的太阳病、以浊遏清阳为病的阳明病、以枢机不利为病的少阳病,以阳虚水泛为病的少阴病,以经气不调为病的太少合病,且太阴病、厥阴病亦可致眩。分析《金匮要略》有关条文,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饮停聚于上、中、下三焦,水饮上犯发为眩晕。仲景治疗眩晕的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泽泻、生姜、桂枝等,多为健脾利水药物,可知水饮为导致眩晕的主要因素;另常用茯苓、白术、附子、生姜、干姜等健脾温阳药物,故眩晕致病亦有本虚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论伤寒六经之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任 《河南中医》2004,24(8):4-5
伤寒六经病变之实质即为六类综合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实质分别即毒血症等、菌血症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伤寒论》即对其辨证论治等分别进行了论述。以下略陈管见,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0.
饮食五味的正确选用对生命健康与养生保健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挖掘古籍中的养生知识,论述肝脏的五味养生理论及方法。在日常饮食中,应遵循"酸入肝,勿过食""肝苦急,宜食甘""辛伤肝,慎用之"的原则,少酸食甘慎用辛,以补肝虚抑肝亢;饮食亦顺应四时规律,做到春月少酸宜食甘,秋辛可省但用酸;在肝虚的病理状态下,参照《金匮要略》酸甘焦苦法,应用酸味药补肝,少佐焦苦之药,再加甘味药调和以补肝之不足;当肝气郁结时,参照《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辛补酸泻法,应用辛味药宣散气机,以助肝气疏泄,升发条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刺络放血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情况。方法:收集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376篇刺络放血相关论文,对刺络放血治疗病种及使用刺络放血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刺络放血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等临床各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且疗效比较显著,临床可配合针灸、按摩、中药、刮痧等方法使用。结论:刺络放血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今后还应加强刺络放血操作规范、疗效判定标准、适宜病种、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加强刺络放血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2.
使用针刀技术治疗的病种繁多,治疗的安全性和所需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目前还没有形成影响广泛的针刀医学临床标准。本研究基于有效性原则,通过专家会议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确定针刀医学临床普及推广适宜病种,按照治疗操作的安全性和技术难度对病种进行分级。本研究认为标准化是规范针刀技术和针刀医学临床普及推广的重要手段,并提出应制定的针刀医学临床系列标准。  相似文献   

13.
周斌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1,(12):1495-1496
目的:探讨中药风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结合笔者个人临床经验,分析、总结风药在上消化道疾病、下消化道疾病、脾胃病、肝胆病的应用。结果:风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合理应用,延伸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增加了临床治疗手段。结论:风药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解除患者的疾苦。  相似文献   

14.
外感病是现代的叫法。在中医史上,外感病的称谓几经变化,其中"中风"、"伤寒"、"温病"都曾经作为外感病总称的代表。这些名称的变化,其实有它的规律可循,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根据竺可桢等科学家的研究,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温暖期和寒冷期的交替,它们对外感病名称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药透皮贴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永慧  佘一鸣  韩立云  刘素香  陈常青 《中草药》2017,48(13):2787-2792
中药透皮贴剂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快捷、无创伤、提高患者顺应性,以及可以避免口服给药发生的肝脏首关效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等优点受到患者的青睐及研发人员的关注。近年来,中药透皮贴剂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对中药透皮贴剂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挑疗法具有速效以及续效的作用。在治疗外科疾病时,特点不是直接刺激病灶部位,其选穴规律是在背和腰骶部位选取督脉,膀胱经穴以及阳性反应点为主要部位。在挑断肌纤维的同时,还应使其出血少许,其目的是导热外泻,化瘀散结和消肿止痛。目前,针挑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其方法较为简便易行,并且效果明显以及无不良反应,比单纯使用毫针刺法刺激的时间较长,是一种比较优越的治疗手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们对子午流注纳子法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两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较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时间针灸学的发展。但也有不少问题,首先,关于纳子法的实验研究还比较少,所涉及的病种和时辰使用相对狭窄,有许多领域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其次,虽然子午流注纳子法的临床研究领域日渐扩大,涉及临床各科,但目前大量的研究相对集中在针刺止痛、脾胃病及神经系统疾病三个方面,其他病种的报道数量还比较少,研究空间还很大。最后,应用纳子法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研究也不多,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非典”与温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典”以发热为主症,具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中医“温疫”范畴。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阐述了温疫学说的发展源流,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探讨温疫的辨治规律。湿热疫主以透达、攻下,拟达原饮化裁;暑燥疫主以清热解毒,拟清疽败毒散化裁。推测此次“非典”属湿热疫的可能性较大,依其病情发展可分早、中、极、恢复4期。中医学宝库蕴藏着丰富的防治温疫的有效经验,运用于“非典”,需作新的探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观察鼻及鼻咽部疾病与 EB 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 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 广州市干部健康管理中心电子鼻咽镜检查的资料,统计所有研究对象电子鼻咽镜检查及 EB 病毒检测的结果,比较不 同 EB 病毒感染的鼻咽镜检查疾病的发病率。结果:711 例研究对象中,EB 病毒衣壳蛋白抗原(VCA)– 免疫球蛋白 A(IgA)抗体阳性 234 例,阴性 477 例;EB 病毒核抗原 1(NA1)–IgA 抗体阳性 93 例,阴性 618 例;两项均为阳 性者 23 例,均为阴性 407 例。鼻咽镜检查异常的结果中,鼻咽炎的发病率最高,EB 病毒 NA1–IgA 抗体阳性者鼻咽 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阴性者,EB 病毒 VCA–IgA 抗体阴性者鼻息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阳性者,两项均阳性者鼻咽癌 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EB 病毒与鼻及鼻咽部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 一定相关性,EB 病毒 VCA–IgA 抗体阳性和 NA1–IgA 抗体阳性患者中鼻咽炎的发病率较高,两者可能分别参与鼻息 肉和鼻咽癌的发生,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应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玉文  林旭龙  宋晓欣  陈婕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46-1248
脾胃病以慢性疾病多见,由于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助的生理特性,易形成寒热错杂、虚实相兼、升降失和、润燥不调的病证,和法的应用尤为适合,临床具体应用可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平调寒热、和调虚实、升降并枢、分消走泄等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