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r 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前后泪膜稳定性和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方法:选择80眼近视眼患者,分别行LASEK和LASIK术,每组40眼,观察患眼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中央知觉、泪液分泌量(Schirmer 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BUT),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手术术后泪膜稳定性及角膜中央知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中央知觉、术后1个月BUT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中央知觉、术后1个月、3个月BUT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3个月LASIK和LASEK组间角膜中央知觉、BUT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LASIK组角膜中央知觉、BUT值下降更明显;LASIK和LASEK组术后1、3、6个月泪液分泌量分别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LASIK和LASEK手术术后均影响泪膜的稳定性与角膜中央知觉,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LASIK对角膜中央知觉、泪膜稳定性的破坏比LASEK更为严重、持久.  相似文献   

2.
目的选择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放射性状角膜切术术(RK)后欠矫的临床观察。方法对RK术后屈光欠矫的26眼(14例)施行LASIK。年龄在32.52±2.35岁。屈光欠矫范围为:屈光度为-4.70±1.80DS。散光为-0.68±0.30DC。结果术后视力和屈光度通常在6个月时稳定;所有术眼术后远视力≥0.6,术后6个月有13眼裸眼远视力(50.00%)≥1.0,22眼(84.62%)≥0.8,26眼(100%)≥0.6。无明显视力下降者(远视力下降不超过1行)。无角膜瓣移位、脱失、角膜混浊和层间上皮植入等并发症。结论LASIK治疗RK后屈光欠矫效果好、预测性好,应该在RK后3年以上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矫治角膜放射状切开术(RK)后残余近视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接受RK手术4~15年,近视散光稳定2年以上的患者19例(38眼)分别行PRK和LASIK手术,其中PRK组8例(16眼),术前屈光度为:球镜-1.00~-5.25D,平均-3.12±0.87D,柱镜0~-2.25D,平均-1.27±0.36D,LASIK组11例(22眼),术前屈光度:球镜-1.50~-9.50D,平均-3.54±2.79D,柱镜0~-3.0D,平均-1.58±0.69D,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视力和屈光状态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屈光度均在±0.75D以内,术后1年裸眼视力33眼(86.84)≥1.0,38眼(100%)≥0.8,未有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结论:LASIK和PRK矫治RK术后近视散光均安全、有效,PRK安全简便,LASIK稳定性和预测性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早期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行LASIK手术近视患者30例(60眼)。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进行经黄斑中央小凹水平和垂直扫描,扫描长度6 mm,测量并计算术前及术后第1天黄斑中央小凹、距中央小凹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175μm及750μm处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厚度的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LASIK术后黄斑中央小凹及距中央小凹175μm上、下、鼻、颞侧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厚度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2、0.001、0.002、0.001)。LASIK术后距中央小凹750μm上、下、鼻、颞侧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厚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术后黄斑中央小凹及距中央小凹175μm、750μm上、下、鼻、颞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IK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距中央小凹750μm以内存在水肿,但未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范围局限。  相似文献   

5.
唐卓 《右江医学》2005,33(2):112-1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将行LASIK术患者60例116眼,分为A组38例73眼(未配戴角膜接触镜组),B组22例43眼(戴角膜接触镜组)。两组激光切削深15~150μm,平均激光切削深度 86.23±22.31μm, 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形态。分析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①A组术前角膜内皮密度与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密度无显著性差异(t=0.329,P>0.05)。②B组术后 3个月平均角膜内皮密度明显高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t=3.859,P<0.01)。术后角膜内皮形态无明显改变。③A组角膜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321,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6.
角膜瓣蒂在上方与鼻侧的LASIK远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角膜瓣蒂在上方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远期效果。[方法]选用旋转式角膜刀制作上方蒂角膜瓣LASIK 418例(804眼),用平推式角膜刀制作鼻侧蒂角膜瓣LASIK 108例(202眼),对两组蒂部不同位置的角膜瓣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术后2年裸眼视力上方和鼻侧蒂组分别为(5.01±0.15)和(5.00±0.13),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制作角膜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上方蒂组低于鼻侧蒂组,切缘出血上方蒂组大大减少(P<0.005),干眼症发生率术后早期上方蒂组高于鼻侧蒂组,3月后两组均降低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上方和鼻侧蒂组均具有良好的术后效果,远期随访2年两组无明显差异,但在角膜瓣稳定性上,上方蒂优于鼻侧蒂。  相似文献   

7.
低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2人44眼随机分为LASIK及LASEK组,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均<-3.0 D,散光度数均≤-1.0 D.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应用OrbscanⅡ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比较LASIK及LASEK两组间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LASIK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后表面有前隆(P均<0.05);LASEK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有前隆(P均<0.05).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LASIK组较LASE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更大(P均<0.05).结论:低度近视LASIK及LASE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前隆,以LASIK术更为明显;随着时间推移,角膜后表面前隆均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8.
RK术后欠矫的LASIK治疗对泪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RK术后欠矫的患者经LASIK手术后的泪膜稳定性的改变。方法对16例(21眼)RK术后残留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及半年时询问干眼症状并进行荧光素试验、孟加拉玫瑰红染色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测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涩感:术后1周时,术眼干涩感明显加重,差异有显著意义;异物感:术后1天、1周时术眼异物感显著加重;灼烧感:术后1天、1周时术眼灼烧感比术前明显加重,有显著差异。荧光素染色:术后1天、1周、1个月时,术眼角膜荧光素着色较术前显著增多,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与术前比无显著差异;虎红染色:与术前比,术后1天、1周、1个月时,术眼虎红着色点明显增多,有显著差异,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则无显著差异。BUT:与术前比较,术后1天、1周及1个月时,BUT显著缩短,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较接近术前水平,无显著差异。术后1天,泪液分泌量增加,有显著意义,其余各个时间点泪液分泌量均下降,仅在1周、1个月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RK术后欠矫患者接受LASIK治疗对泪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可在术后1个月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9.
蒯勇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6):205-206
目的了解我国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及其与屈光度的相互关系,为LASIK手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德国GarL-2eiss公司的超声角膜测厚仪对407例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进行测量,包括角膜中央直径为2mm及角膜中周部上方、颞上、颞侧、颞下与鼻下、鼻侧、鼻上、上方9个直径为2mm的测量区的平均厚度,屈光度由-1.0D ̄-16.5D不等,方位角膜厚度与屈光度作直线相关。结果中国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的中央区最薄,鼻上方最厚,近视眼患者角膜最薄点多位于颞下方(52.72%),低度、中度、高度三组中,除中度组中的屈光与角膜厚度相关较大外,其他两组相关性较小。结论中国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改变多位于颞下及颞侧,且角膜厚度随近视度数增加有变薄倾向。高度近视眼角膜偏薄而屈光度高,术前评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波前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标准LASIK治疗近视眼的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选取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80例(149只眼)作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行标准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00例(176只眼)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2组术后视觉质量.结果 ①视力变化:术后6个月,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以上的患眼为76眼(50.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眼(30.1%,P<0.01);裸眼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的患眼为53眼(3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眼(17.6%,P<0.01).②屈光度变化:术后3个月对照组开始出现屈光度回退呈轻微欠矫,而试验组回退很少,基本趋于正视状态.③对比敏感度变化:术后1个月,2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下降,尤其以中频和高频下降明显,术后3个月,2组对比敏感度较1个月时略有增加,试验组增加明显.术后6个月,试验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有提高,而对照组趋于术前水平.④高阶像差变化:术后2组的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均较术前增加,但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值明显减小(P<0.05).结论 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治疗近视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标准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中国歼击机飞行员视觉及相关角膜参数,并与低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我空军应用的前景。方法选取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或角膜表面切削手术(PRK)的低度近视眼,分别观察裸眼视力、屈光状态、Astramax角膜地形图获得的波阵面像差,即总高/低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和球差,以及角膜前表面Q值、角膜曲率等角膜参数,与歼击机飞行员正视眼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RK和LASIK治疗≤-3.00D轻度近视眼,术后裸眼视力达到飞行员的标准;屈光状态,即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角膜的Q值没有改变;中央角膜曲率显著下降;术后总高/低阶像差和球差与飞行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SIK术后球差的增加显著高于PRK。结论 低度近视眼行PRK或LASIK术后裸眼视力、屈光状态、角膜的Q值可以达到飞行员的标准。但总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的增加可能严重影响视觉质量,LASIK较PRK对球差的影响更大。在选拔飞行员时,对做过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应该慎重。同时在屈光手术中如何减少和避免波阵面像差的改变,如何通过手术保持和提高视觉质量也是我们今后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3例86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EK手术,45例90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IK手术。对所有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3月裸眼视力达到1.0的比例进行比较,对术后1月、3月残余屈光度、角膜像差结果按屈光度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月裸眼视力达1.0比例者较LASEK组多,术后3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3月残余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度近视组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3月角膜像差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度近视组患者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角膜像差均有所增加,术后3月LASEK组像差有所恢复,较LASIK组像差值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术后视力及屈光预测性良好,利用LASEK治疗低中度近视患者较LASIK手术更有利于角膜像差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ASIK与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和不同手术方法的优点。方法:回顾分析LASIK和LASEK矫正近视的2140例4236眼,观察2种手术方法的效果和主要并发症。结果:LASIK术后3个月有92.6%的患者裸眼视力可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ASEK组为93.2%,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LASIK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8%,其中角膜瓣相关并发症为0.16%;LASEK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8%,其中角膜瓣相关并发症为0.12%。LASIK组患者的术后满意度93.2%,有4.12%主诉暗光下出现眩光、重影、夜视力差;LASEK组患者的术后满意度97.3%。结论:LASEK手术角膜瓣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视觉质量好,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前后泪膜功能及角膜知觉的改变,初步探讨LASIK对结膜杯状细胞的影响。方法60例120眼近视眼患者行LASIK,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行角膜知觉检查、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及术前、术后1、3、6个月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术后1周,1、3个月角膜知觉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BUT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均于术后6个月恢复(P〉0.05);SIt值术后各时期平均值较术前均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结膜上皮鳞状化生程度较术前明显加重(P〈0.01)。结论LASIK术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角膜知觉减退、泪膜稳定性下降、眼表组织损害,但随时间延长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在超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矫正中的临床疗效(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手术后并发症).方法:应用Allegretto Wavelight -Wave 1007型准分子激光机对超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10.0 D)分别行LASIK和LASEK,其中LASEK组62人106只眼,LASIK组38人59只眼.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屈光状态、裸眼视力、戴镜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后LASEK与LASIK屈光矫正结果平均等值球镜(mean spherical equivalent,,MSE)分别为(-1.32±1.66)D和(-1.02±0.85)D,12月时LASEK与LASIK分别为(-1.57±1.09) D和(-1.19±0.8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及1个月时LASIK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好于LASEK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趋于相同,术后12个月LASEK组稍好于LASI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术后12月时UCVA≥1.0的百分比LASEK组与LASIK组分别为47.8%和5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在Snellen视力表上变化的百分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D及±1.0D范围内的百分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术后疼痛不适较LASIK组明显且持续时间长.两组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LASEK和 LASIK手术对超高度近视的矫正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仪对飞点扫描LASIK手术前后角膜形态进行分析,评估LASIK术后角膜形态改变情况与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对29例(58眼)高度近视 (-6.00~-10.00DS)患者行LASIK手术,观察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形态、模拟角膜曲率计度数(Simk)的改变。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地形图平滑型分别占82.76%、89.66%、93.10%,且相对稳定,其他形较少,无中央岛形成,切削形态随时间延长逐渐变规则。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1.0的百分比构成分别为100%、96.55%、96.55%。屈光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并且在术后6个月基本稳定,术后模拟角膜计度数(Simk等效值)及Simk差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并随时间延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术后3~6个月基本稳定。结论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和分析能清楚地显示LASIK术角膜表面形态变化,有利于个体化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获得更完美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FemtoLDV和IntraLaseFS飞秒激光仪制瓣的LASIK矫正近视眼的屈光效果。方法选取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近视眼患者共204例(408只眼),应用FemtoLDV(LDV组)和IntraLaseFS(IntraLase组)制瓣各102例(204只眼),再使用WaveLight准分子激光仪行基质切削。记录术后7天、1个月及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DVA)、矫正远视力(CDVA)及屈光状态。结果术后3个月时,两组间的评估指标结果相近,包括CDVA不变或有提高的术眼百分比、UDVA不差于术前CDVA的术眼百分比、等效球镜(SE)在±0.50D范同内的术眼百分比、术后3个月与1个月的SE差值在±0.50D范围内的术眼百分比(P〉0.05)。结论FemtoLDV和IntraLaseFS飞秒激光仪制瓣的LASIK矫正近视眼具有同样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后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41例患儿(6~14 岁)42只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眼LASIK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随访.结果 术后各阶段的平均裸眼远视力和平均矫正远视力都明显好于术前;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 keratoscope reading,Sim k)的等效值和球镜屈光度术后第1 个月较术前分别平均减少6.50 D和8.25 D,术后3 个月之内均表现一定的回退,在术后3~6 个月仍见部分回退,在6~12个月才趋于稳定;Sim k 的差值与柱镜屈光度的变化相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各阶段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可准确显示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在成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形态变化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晓华  张新  陈海 《西部医学》2008,20(5):1005-100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Assisted In-situ Keratomi Leusis,LASIK)矫治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近视回退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LASIK小光斑飞点扫描技术治疗RK术后10年以上近视回退的患者12例23眼,平均随访15月。结果23眼术前远视力≤0.15,术后1年≥1.0,2眼术后半年为1.0,平均近视度数由术前的-6.15DS下降为术后的0.35DS,平均散光度数由术前的-0.71DC下降为术后的0.33DC,无并发症。结论对RK术后近视回退的患者施行LASIK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对眼前段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对69例(138眼)施行LASIK或LASEK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厚度、角膜后表面高度、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LASIK、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均略微增高,LASIK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前凸量分别为(1.89±3.24)μm与(1.18±2.33)μm,LASEK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前凸量分别为(1.07±2.27)μm与(1.12±2.05)μm;术中切削比例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影响达到66.18%,术前屈光度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影响达到29.31%;LASIK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分别为(3.24±0.27)mm、(3.18±0.26)mm和(3.18±0.27)mm;LASEK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分别为(3.20±0.27)mm、(3.16±0.26)mm和(3.15±0.27)mm;LASIK、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前房深度变浅。结论 LASIK、LASEK术后均表现为角膜后表面微量前移,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较LASIK更小;切削比例是影响角膜后表面变化最大的因素,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前房变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