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伤寒论》原文: 苦酒汤方: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笔者曾多次按《伤寒论》原文煎制苦酒汤,但均未获成功。常是苦酒未沸时,蛋清已凝成一块。已凝固之鸡蛋清只能咀嚼吞下,无法含咽。同时,半夏在未沸之苦酒中浸泡片刻,其有效成份能否溶于苦酒中,亦值得研究。因此笔者改用  相似文献   

2.
<正> 苦酒汤出自《伤寒论》。方组: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嚥之?火?更作三剂。  相似文献   

3.
<正> 汉张仲景《伤寒论》有黄连阿胶汤,其方用芩、连清心火;白芍敛阴气;阿胶、鸡子黄滋肾阴。可用于下焦温病,肾阴亏损,心火独炽,阴阳不交,心烦不寐之症,确有功效。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第77条谓:“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较仲景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尤觉明白,并注释日“此证阴阳各自为道不相交互,去死不远。故以黄芩从黄连,外泻壮火而内坚真阴;以芍药从阿胶,内护真阴而外捍亢阳。其交关变化全在一鸡子黄。盖鸡子黄有地球之象为血肉有情,生生不已,乃奠安中焦之圣品。有甘草之功能而灵于甘草。其正中有孔,故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居中以达两头,……通彻上下,合阿胶能预熄内风之震动也。”吴氏对鸡子黄之解释,真觉奇离怪僻,令人难以置信。其所著《条辨》中,类此者尚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第28条是张仲景著作中存在争议的条文之一,历代医家对该条所用方剂中桂枝和芍药的去留,主要有4种不同意见:①认为原文当是"桂枝去桂".②认为原文应该"桂枝去芍".③认为原文应"桂枝减量".④认为"既不去桂亦不去芍".参照《伤寒论》第28条前后条文,并从病机角度解析,认为原文应为"桂枝去桂",因该条方证病机为水饮内停致太阳经气不利,而无表证存在,表证表现实为水饮郁遏太阳经气所致,证治宜攻其所得,不需再用桂枝解表,故该条所用方剂应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相似文献   

5.
谈谈“白通加猪胆汁汤”中加猪胆汁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白通加猪胆汁汤见于宋版《伤寒论》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白通加猪胆汁汤是治疗阴盛戴阳服热药发生格拒的主方,功能破阴通阳.关于加入的猪胆汁(包括人尿)历代医家多视为反佐,认为阴盛戴阳证服用白通汤,出现的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等症,不是药不对证,而是由于过盛之阴邪与阳药发生格拒的缘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甚者从之”,故仍用白通汤,更加入咸寒苦降之品(猪胆汁,人尿)作为反佐,引阳入阴,使热药不致被阻寒之邪所格拒,从而达到通阳破阴的目的.这是历代绝大多数医家的看法.另外,在本条方后注中,仲景又云:“若无胆,亦可用.“此说引起不少医家的误解,认为猪胆汁可有可无,不太重要,因为仲景自己都明言,没有猪胆汁,也可应用.由此清代医家汪苓友牙申说:“方后云,若无胆亦可用,则知所重在人尿,方当名白通加人尿汤始妥”(《伤寒论辨证广注》).基于上述观点,笔者不揣浅陋,谈两点看法,姑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6.
正"厥"的定义:《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分析原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是其病机。"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是其主症。从《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可知,厥阴病的临床表现有:(1)消渴;(2)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3)下(之)利不止。《伤寒论》340条:"病  相似文献   

7.
动物胆汁药用研究的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胆汁,在我国医药上的应用,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一种鲤鱼胆。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猪胆治疗病。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载了31种。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增收了2种。现代新出版的《中药大辞典》中记载了35种,如鸡胆、鹅胆、牛胆、羊胆、猪胆、熊胆、狗胆、孤胆等都列入了《中药大辞典》。现将动物胆汁药用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动物胆汁的化学成分 据文献报道[1],蛇胆汁中含有胆色素、胆汁酸、胆固醇、粘蛋白、氨基酸、磷和无机盐。大多数…  相似文献   

8.
白头翁汤原载《伤寒论》、《金匮要略》(下称《金匮》)。而二书对此方证治之叙述极为简单。《伤寒论》载:“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金匮》同)“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金匮》载:“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由于原文过于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以针刺立法的条文共计11条,原文第8条(即针法首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历代注家对此条的解释如出一辙,以尤在泾为例:“设不解,则将从太阳而复入阳明,所谓作再经也.故针足阳明,以引邪外出,邪出则经不传而愈矣”.(《伤寒贯珠集》).本条前半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韩氏再传伤寒论》一书作简单介绍。本书有三大特点:一恢复《伤寒论》无错简的本来面貌,这是近一千八百年来,无人能完成,笔者经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所完成的重要工作。全书以伤寒例、平脉、辨脉、太阳病等六经脉证并治为顺序,以再现张仲景当时无错简之原貌。二以气化的观点贯通六经的全部理论,用以讲述《伤寒论》的理法,使中医理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为完善的高度,并揭示了其深奥的内涵,纠正了很多一直困扰中医学界的理论认识上的重大失误,为深入研究《伤寒论》条文铺平了道路。三对原文进行注解,博采众家注释之长,又以按语而深入解释,因非一家之言,故能博采并叙,又开后世注家海纳百川的独特风范。  相似文献   

11.
栀子豉汤证出自《伤寒论》,主要是太阳病表邪内陷、热郁胸膈出现以“心中懊(忄农)”为主的一组证候。根据《伤寒论》有关原文可分主证和兼证两类。栀子豉汤主证有:(1)虚烦不眠;(2)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3)胸中窒;(4)心中结痛。兼证见少气,用栀子甘草豉汤;见呕,用栀子生姜豉汤;见心烦腹满用栀子厚朴汤;见下后身热微烦,用栀子干姜汤。  相似文献   

12.
水、电解质平衡是现代医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基础知识。笔者通过对古典医籍《伤寒论》的学习,发现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治病过程中,已注意调整人体的水、电平衡。现仅就《伤寒论》原文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等的记载,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从传经来看,少阴病来自太阴病,二者性质都属里、虚、寒,只是病情深浅轻重的程度不同而已。《伤寒论》原文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意即腹泻虽存在,而其口并不渴。此相当于西医所提到的,当体内大量电解质丧失后所致低张性脱水  相似文献   

13.
38.《伤寒论》中背恶寒症可见于哪些汤证?临床上应如何辨证施治? 答:《伤寒论》中言“背恶寒”症者,有原文第174,304等两条。白虎加人参汤证及附子汤证均可见之。因背恶寒之成因不同,故治疗之方法也有所区  相似文献   

14.
<正> 《伤寒论证治类诠》(以下简称《证治类诠》)是任应秋教授所著。该书立足辨证施治,将《伤寒论》原文全部拆散,而从症状、治法、方剂、药物四方面进行论述,是现代研究《伤寒论》的佳本之一。本文作如下评述,意在抛砖引玉。编次新不落旧穴俗套《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是最早的一部临床治疗学,它创立了中医独特的诊疗体系——辨证论治,故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研究,至今留下几百个注本。任氏的《证治类诠》是引用51种《伤寒论》  相似文献   

15.
桂枝汤属解表剂 ,历来人们认为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 ,主要成分是挥发油 ,久煎则有效成分挥发 ,影响汤剂质量 ,故不宜久煎 ,沸后再煎 1 0~ 1 5分钟即可。我校傅元谋教授是研究《伤寒论》的专家 ,他在理论验之于临床的长期研究中 ,发现桂枝汤宜小火久煎 (沸后再煎 3 0~ 50分钟 )。笔者常临案于侧 ,有幸聆听 ,现据《伤寒论》原文论述、中药药性气味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资料整理成文 ,以飨同道。1 《伤寒论》原文关于桂枝汤煎煮之论述《伤寒论》原文第 1 2条 (桂枝汤证 )后言 :“上五味 ,咀三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渣 ,适…  相似文献   

16.
陈念祖,字修园,清·福建长乐人。陈氏学识渊博,著作饶丰,仅伤寒著作就有《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以下简称《串解》)、《伤寒真方歌括》三种。《串解》是伤寒代表作,是研究发挥性著作,不是逐句逐条的注本。诚如任应秋教授曰:“陈念祖用于《伤寒论》的功夫,不在于《浅注》,而在他晚年所著的《伤寒医诀串解》六卷。”该书因得其要旨之能事,故脍炙人口,为医林所习诵。爰就笔者读后体会,作一研讨,现浅析于下,以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正>黄连阿胶汤原方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3条,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方由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5味药物组成。因其简洁的配伍、显著的疗效,成为历代医家喜用的经方之一。本文从黄连阿胶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方药制备及药理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综述。1 现代临床应用1.1 失眠类1.1.1 原发性失眠本方在《伤寒论》中即为治疗"不得卧"的方剂,故现代对于其治疗失眠的研究相对较  相似文献   

18.
第一讲 概说     
1.本文是学习《伤寒论》的辅导材料。主要对象是社会上《伤寒论》爱好者、自学者。为使学习能由浅入深,条理清楚,容易掌握,我们直接用《伤寒论》的原文,按条文内容,重新归类,采取各家之长,以串讲的形式讲解。 2.《伤寒论》中的条文,有临床价值不大者,有可能是传抄错误不易解释者,有重复者,一概删掉不讲,所以本稿是串讲,也是选讲。 3.条文序码,以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辑宋本伤寒论》为准。 4.撰写本稿的指导思想是:(一)要求浅显通俗,易学易懂,凡玄虚之辞和脱离实践的空谈,尽可能避免;(二)时名词术语的解释,要求前后一致,同一术语,不能在这里这样讲,在那里又那样讲;(三)力求经得起临床检验。 5.本文讲述有不深透之处,可参考《伤寒解惑论》(山东科技出版社,1979年出版)、“读《伤寒论》随笔”(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二、三期)、“伤寒百问”(山东中医学院《学报》自1982年第一期起连载);山东科技出版社拟于1982年出版之《伤寒论语释》更适合与本稿结合学习。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17条为:“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高校五版《伤寒论讲义》对本条的释义中说:“嗜酒之人多里蕴湿热.……故里蕴湿热之人,虽感受外邪患太阳中风证,也当禁用.”笔者重温《伤寒论》,觉得此说既不符合仲景运用桂枝汤的精神,也不符合原文本意,因不揣浅陋,试加辨析.一、里蕴湿热外患中风不禁用桂枝汤《金匮》黄疸病篇16条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从本条上下文文意分析,“假令脉浮”,当指“黄家假如出现脉浮”.  相似文献   

20.
张志聪,字隐庵,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约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张氏先祖九代世医,不但对理论有所造诣,著作颇多,而且善于临证,曾用化气行水法治疗水肿,益气法治疗癃闭(见《侣山堂类辨》),列为佳传,为浙江钱塘学派主要人物之一.《伤寒论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张氏晚年炉火纯青之作,该书虽服膺于业师张卿子,但因论理精深,故比《张卿子伤寒论》影响为大,成为伤寒学派的佼佼作.兹评述《集注》,以期抛砖引玉.发展尊经学说《伤寒论》因经多次散失,历代学者对其真伪存在争议.明末张卿子虽然提出尊经之说,认为“悉依旧本,不敢去取”,但是《张卿子伤寒论》却全部采录成无己本之原文、注文,方药上略加注释,理论上较为粗陋.而《集注》则从“知一章各有其源,六经各有其本,片言必有其归,只字必体其蕴”(见《伤寒论集注·序》,以下引文均见《伤寒论集注》)出发,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了尊经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