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了解沭阳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沭阳县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532例,年发病率为33.99/10万。发病时间集中在3—6月,占报告发病数的68.98%;5~19岁占80.83%,发病率男性(45.91/10万)高于女性(21.96/10万)(P<0.01),职业构成以学生为主,占71.99%,县城、乡镇病例分别占26.32%、73.68%。结论沭阳县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人群以5~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应重点对这部分人群采取以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近年来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5-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2005-2012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50 621例,8年平均发病率为55.92/10万;发病时间集中在5-7月(39.82%),呈单峰高发;发病人群以0~14岁儿童和青少年为主(81.47%),18月龄婴幼儿病例占1.22%,3-9岁儿童高发,5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782.78/10万);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76︰1,0~14岁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5岁及以上人群男女发病率无差异;发病人群职业主要为学生和幼托儿童;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发生在小学。结论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一直较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和暴发疫情的规范处置,提高重点人群的腮腺炎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金昌市2006—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金昌市2006—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金昌市2006—2012年累计发生流行性腮腺炎19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9.44/10万;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以6月份和10月份为多;<15岁儿童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86.84%,其中,5~9岁组占50.00%;男女性别比为1.99:1。结论金昌市5~9岁年龄组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高危人群,应对此年龄组儿童进行麻腮风三联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市怀柔区2007—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怀柔区2007—2013年流腮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7—2013年北京市怀柔区共报告435例流腮患者,年均发病率为16.39/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份;城区和平原发病率分别为20.35/10万和18.58/10万,浅山区和深山区分别为13.88/10万和3.11/10万;男性发病率为20.53/10万,女性为11.95/10万;1~15儿童是病例总数的92.93%。结论 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1~5岁为主,城区和平原发病率高于山区,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1~5岁为主。学生和托幼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应高度重视学校等集体,单位流腮散发病例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了解2004-2013年许昌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许昌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4 749例,年均发病率为11.13/10万。发病以14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2.82%,其中,4~8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低年级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55.67%和25.25%;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19∶1。有明显的季节性,4-7月为发病高峰期,11月-次年1月出现次高峰。结论 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可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规律,为该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手足口病报告卡信息,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东平县14个乡镇、街道均有病例发生,累计报告2 254例,年发病率为284.99/10万;一年四季均有发病,5—7月为高发月份,占79.77%;病原学监测以EV71为主,占59.38%;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6岁,发病数为2 137例;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68:1;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幼托儿童及学生占34.56%。结论手足口病夏季高发,1~3岁儿童最易患病,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病例,早期隔离患者、落实停课控制措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了解周口市2005-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周口市2005-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周口市8 a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 525例,无死亡病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2.15/10万,其中2008年发病率最高(19.78/10万),不同年份间报告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月为发病高峰,占56.27%;<15岁儿童病例占93.04%,4~9岁儿童发病占62.75%;发病以中小学生(62.93%)为主,其次是散居儿童(20.99%)和幼托儿童(10.22%).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的易感人群为学龄儿童.应加强对3 ~ 14岁儿童的腮腺炎疫苗接种工作,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周口市2005-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周口市2005-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周口市2005-2011年总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7 998例,年均发病率为11.42/10万,以扶沟县为高(29.36/10万);男性与女性分别为7.91/10万、3.51/10万(P<0.01)。3~6月、12月为发病高峰,病例分别占47.01%、9.93%;<15岁的占93.42%,学生占64.49%,幼托和散居儿童占29.93%。结论针对学生、学校等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在每年的3~6月份和12月份的发病高峰期间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与控制流行性腮腺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洪泽县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洪泽县2004-2013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65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77/10万;<15岁儿童病例数占报告总病例数的88.34%;学生和幼托儿童病例数为577例,占报告例数的88.50%;3-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男性报告发病高于女性;10年来,小学、幼儿园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共计15起,发病256例,占总病例数的39.26%。结论小学和幼托机构是防治流行性腮腺炎的重点单位,应加强学校和幼托机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监测,针对15岁以下人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8—2012年长沙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长沙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长沙市2008—2012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共1375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2.15/10万;流行性腮腺炎高发年龄为3—15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为1.69:1),病例数最多的职业为学生,占总病例数的56.45%;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为春夏季和冬季),不同年份年发病率呈现波动性;不同地区发病率分布不同,城镇高于农村。结论长沙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高,应对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常秀兰 《职业与健康》2012,28(14):1759-1760
目的了解北京市平谷区流行性腮腺炎(以下简称流腮)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或调整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年平谷区流腮发病情况。结果 2011年全区共报告流腮病例98例,平均罹患率为25.16/10万。全年均有发病,5和6月发病较多,占全年病例总数的34.69%;男性报告发病数高于女性(1.51∶1);以1~15岁儿童发病为主,托幼机构儿童发病率最高,为411.8/10万;城区发病高于农村,占全部病例的46.94%。结论该区2011年流腮发病较2010年有所上升,应加强流腮疫情监测,建立综合免疫策略,严格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是控制流腮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现状及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市2011—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乌鲁木齐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 11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55.4/10万,各年度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4—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发病年龄以5~9岁为主,发病率为556.97/10万;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为1.52∶1;职业以学生、幼托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数的55.42%、23.24%、12.12%。结论学生和幼托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高发人群,学校和托幼机构是流腮高发场所,春末夏初和冬季呈发病高峰;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掌握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趋势和分布特征,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深圳市2009—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深圳市2009—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2009—2011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6 561例,无死亡病例;各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3 001、3 828、9 732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3.67/10万、36.96/10万、92.97/10万。发病高峰为5—8月,共报告9 144例,占病例总数的55.21%;男性10 678例,女性5 883例,男女性别比为1.82∶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3~14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75.53%(12 509例);职业以学生(占40.63%)、托幼儿童(占21.14%)、散居儿童(占19.91%)为主。报告暴发疫情39起,报告病例589例,平均罹患率为8.32%(589/7 081);暴发疫情集中在3—6、9—12月,均发生在学校。结论深圳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较高,发病人群主要为3~14岁的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应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监测和免疫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12—2014年佛山市顺德区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麻疹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佛山市顺德区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中2012—2014年报告的麻疹病例数、发病率等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2014年顺德区共报告麻疹1 117例,其中实验室确诊1 033例,占92.48%,3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6.53/10万、29.95/10万和43.43/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5—8月,共699例,占确诊病例总数的67.67%,6月份达到发病高峰。1 033例麻疹中,男性638例,占61.76%,女性395例,占38.24%;1岁和20岁~组病例数较多,分别占55.27%和25.75%;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占68.64%。结论佛山市顺德区麻疹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夏季高发,发病病例以1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05—2013年清远市清城区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的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清城区2005—2013年流腮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城区2005—2013年共报告流腮病例2 42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0.45/10万;发病高峰为5—7月,共报告1 093例,占45.00%;病例年龄以0~14岁为主,共报告2 006例,占82.59%;男性1 554例(占63.98%),年平均发病率为49.40/10万,女性875例(占36.02%),年平均发病率为30.60/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学生为主(1 233例,占50.76%)。结论清远市清城区流腮发病率较高,病例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今后应规范并加强麻腮风三联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6.
熊谋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4,(15):2710-2711,2723
目的分析岳池县2005-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及时预防和有效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年起8年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 818例,年均发病率19.24/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春末初夏为主,4-7月占发病总数的60.89%;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岁,占发病总数的88.45%;职业以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1.77%,其次是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分别占发病总数的18.76%和13.26%;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结论加强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根据流行状况和发病高峰期落实流行性腮腺炎监测和防控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7.
邱德山  尹林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14,(6):F0002-F0002,478
目的 了解潍坊市2010~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潍坊市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腮腺炎累计报告2 633例病人,年均发病率为9.71/10万。2010~2012年发病率分别为2.92/10万、6.03/10万、19.94/10万(P〈0.01)。年均发病率(/10万)最高的是坊子区21.90,最低的昌邑市1.31;男性为13.40,女性为5.92;11月至次年1月、3~7月为发病高峰,其中,3~7月占58.11%,1月、11~12月占23.32%;6~19岁占71.52%,0~5岁占18.04%,20岁~占10.44%;学生占63.81%,幼托儿童占14.32%,散居儿童占10.37%,其他占11.50%;5.81%的病例存在临床合并症,其中,合并脑膜炎者占5.17%;合并胰腺炎者占0.65%。结论 潍坊市201~2012年腮腺炎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深圳市宝安区2008-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流行性腮腺炎报告信息,对深圳市宝安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宝安区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0 680例,年均发病率为33.17/10万,2008-2011年发病率逐年升高,2012年有所下降;发病高峰集中在4-7月;不同性别、年龄组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91、3 203.29,P=0.000),男性发病高于女性,15岁以下少儿发病最多(占77.00%);职业构成以学生为主(占33.01%)。结论宝安区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差异。针对流行季节和重点人群做好健康教育和预防接种,是宝安区流行性腮腺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达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对策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达州市疾病监测信息管理报告系统的2005—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达州市2005—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4.31/10万;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7.78/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63/10万,男女报告发病数性别比为1.78∶1,男性和女性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岁年龄组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数占87.68%;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报告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分别占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总数的62.94%、19.76%、11.01%;通川区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90/10万,渠县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58/10万,各区、县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7月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59.54%。结论该市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高发人群。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动态监控;做好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宝鸡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针对性的防控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宝鸡市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年宝鸡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0 032例,年均发病率为33.29/10万,2005年和2008—2009年出现2个发病高峰年。年均报告发病率山区县为58.70/10万(2 979/5 074 682),平原县为28.16/10万(7 053/25 042 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为主,共发病8 204例,占总病例数的81.78%;男性6 435例,女性3 597例,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79∶1;发病以学生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5.14%(6 535/10 032)。季节高峰集中在每年的4—7月(占42.46%)和11—12月(占22.73%)。结论 15岁以下人群是宝鸡市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危人群,应加大对学校、幼儿园等重点机构的防控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措施,提高易感人群的接种覆盖率,从根本上减少腮腺炎发病,促进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