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新疆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学龄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10-11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农村地区对442名柯尔克孜族3~6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及检测。结果 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总检出率为18.10%(80/442),其中轻度为12.22%、中度为4.30%、重度为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0,P<0.01)。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母亲未补铁(OR=2.026,95%CI:1.038~3.944)、家庭月收入1 000元以下(OR=2.352,95%CI:1.111~5.011)、挑食(OR=3.997,95%CI:1.318~12.108)是导致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以轻度贫血为主,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六安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况及影响因素,为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8-9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6所幼儿园3~6岁在园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和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由幼儿园组织召开家长会,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次共筛查1 264名学龄前儿童,检出各种心理行为异常272例,检出率21.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χ2=50.198,P<0.001)、年龄(χ2=6.552,P=0.038)及不同地区(χ2=7.281,P=0.007)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童(OR=2.959,95%CI: 2.177~4.023)、农村(OR=1.427,95%CI: 1.079~1.889)是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六安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男童及农村儿童患病率较高,应做到早期识别、早期针对性干预、医教结合,以纠正或改善发育行为问题或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濮阳市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率及相关社会学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濮阳市5个县区共60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监护人进行自编问卷及Conners父母用量表进行调查,了解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3 683份,其中1 210名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占32.85%。留守儿童中296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孩(OR=3.770,95%CI:2.469~5.757)、主要看护人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OR=2.162,95%CI:1.246~3.750)、一般的家庭氛围(OR=1.675,95%CI:1.168~2.403)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生子女、母亲高学历、家庭收入高以及仅父亲出去打工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在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中,应重点关注男童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此外,留守问题如若不可避免,则尽可能避免母亲角色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成都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两周患病未就诊原因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1-12月成都市6个镇的468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一般情况及两周患病率、两周患病未就诊率。结果 此次调查留守儿童自报两周内患过病150人,两周患病率为32.05%,其中未就诊19人,两周患病未就诊率为12.67%。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监护人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医疗费用不同支付方式、不同家庭月收入的成都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两周患病未就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女童(OR=1.408,95%CI:1.260~1.73),监护人年龄60岁及以上(OR=1.533,95%CI:1.396~1.837)为成都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两周患病未就诊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生子女(OR=0.502,95%CI:0.220~0.813),女性监护人(OR=0.644,95%CI:0.302~0.785),监护人小学以上文化程度(OR=0.675,95%CI:0.309~0.858),家庭月收入≥3 000元(OR=0.607,95%CI:0.330~0.891)为成都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两周患病未就诊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成都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患病两周未就诊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受留守儿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监护人性别、监护人年龄、监护人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的影响。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沈阳市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沈阳市9区18所幼儿园36个班级4~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发放基本情况调查表、困难问卷(QCD)。根据QCD问卷调查结果,将儿童分为功能受损组(QCD得分<30分)和非功能受损组(QCD得分≥30分),针对个人和家庭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77份,合格问卷834份。总体功能受损率为13.3%,其中男童功能受损率为15.1%(67/443),女童功能受损率为11.3%(44/391),男女功能受损率之比为1.34∶1。4、5、6岁功能受损率分别为17.9%、12.6%、10.7%。多因素分析显示,哀求式沟通(OR=5.878, 95%CI:1.626~21.253)、做作业时间30~60 min (OR=2.372, 95%CI:1.146~4.908)为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年龄为5岁(OR=0.261, 95%CI: 0.137~0.497)、6岁(OR=0.522, 95%CI:0.295~0.923)、溺爱型教育(OR=0.231, 95%CI:0.068~0.783)为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沈阳市4~6岁儿童行为问题较为严重,影响因素复杂,可提前规避相应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儿童心理行为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围孕期相关因素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为孤独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2015年武汉市两所医疗卫生机构中确诊的180例武汉市孤独症患儿,采用1∶3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与病例匹配的540例武汉市健康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相关因素调查表》对儿童的主要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利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儿童孤独症与母亲孕期精神压力(OR=20.118,95%CI:9.812~60.696)、过期妊娠(OR=7.379,95%CI:1.328~40.985)、孕期患病(OR=2.876,95%CI:1.528~5.414)、孕前超重/肥胖(OR=2.309,95%CI:1.184~4.501)、不良孕产史(OR=1.678,95%CI:1.056~2.665)、新生儿窒息/缺氧(OR=4.624,95%CI:1.416~15.105)、父亲生育年龄≥30岁(OR=2.712,95%CI:1.711~4.299),父亲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OR=6.511,95%CI:3.878~10.931)有关。结论 围孕期的多种因素在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积极做好围孕期保健,减少这些因素的发生有助于降低孤独症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是否增加儿童3岁内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自2014年9月—2015年8月从北京市16个社区入组符合标准的儿童2 275名,从新生儿期随访至3岁。结果 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儿童在1、2、3岁时的BMI均高于非暴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2.01,95%CI:1.40~2.89)、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09,95%CI:1.06~1.13)、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1.01,95%CI:0.99~1.03)是儿童1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83,95%CI:0.71~0.98)是儿童1岁内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1.66,95%CI:1.07~2.58)、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14,95%CI:1.09-1.18)、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1.02,95%CI:1.00~1.04)是儿童2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61,95%CI:0.49~0.75)和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OR=0.61,95%CI:0.45~0.84)是儿童2岁内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1.89,95%CI:1.23~2.91)、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14,95%CI:1.09~1.18)也是儿童3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66,95%CI:0.54~0.81)和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OR=0.55,95%CI:0.40~0.75)是儿童3岁时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辅食添加时间与3岁内儿童超重肥胖无相关性。结论 为了减少儿童在3岁内发生超重肥胖,应严格控制孕妇孕前和孕期的体重,尽可能地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查农村3岁以下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现况及影响因素,了解潜在转诊和干预需求,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设计,2016年7-9月在贵州和山西各1个贫困县中以村为单位整群抽样,样本村中所有3岁以下且满3月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适应年龄组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预警征)分别进行发育筛查。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别用于发育偏异发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298名儿童,其中89例(6.9%)早产儿,341例(26.3%)家庭贫困,559例(43.1%)留守儿童。调查儿童中有126例(9.7%)预警征筛查阳性,即发育偏异。但其中大部分偏异程度较轻,71.4%发育偏异儿童只出现4项中的1项预警征象异常。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早产儿发育偏异风险高于非早产儿(校正OR=2.193,95%CI:1.225~3.927),而且发育偏异发生与预警征问卷年龄组内细微月龄差距有关,组内月龄增大,发育偏异风险降低(校正OR=0.823,95%CI:0.701~0.967)。结论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可以在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健康体检时发现发育偏异。发育偏异的发生与早产有关,且对同一预警征问卷组内月龄差异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查农村3岁以下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现况及影响因素,了解潜在转诊和干预需求,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设计,2016年7-9月在贵州和山西各1个贫困县中以村为单位整群抽样,样本村中所有3岁以下且满3月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适应年龄组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预警征)分别进行发育筛查。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别用于发育偏异发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298名儿童,其中89例(6.9%)早产儿,341例(26.3%)家庭贫困,559例(43.1%)留守儿童。调查儿童中有126例(9.7%)预警征筛查阳性,即发育偏异。但其中大部分偏异程度较轻,71.4%发育偏异儿童只出现4项中的1项预警征象异常。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早产儿发育偏异风险高于非早产儿(校正OR=2.193,95%CI:1.225~3.927),而且发育偏异发生与预警征问卷年龄组内细微月龄差距有关,组内月龄增大,发育偏异风险降低(校正OR=0.823,95%CI:0.701~0.967)。结论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可以在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健康体检时发现发育偏异。发育偏异的发生与早产有关,且对同一预警征问卷组内月龄差异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石家庄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2019年石家庄各区县学龄前儿童的体检数据,采用我国2005年九大城市儿童体格发育生长标准作为参考值,评价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结果 1)共收集49 644例学龄前儿童的有效体检数据,其中男童25 885例(52.1%),女童23 759例(47.9%)。2)其中体重过轻(<P3)的儿童有1 212人(2.4%),体重过重(<P97)的5 353人(10.8%);身高过矮(<P3)的儿童有1 497人(3.0%),身高过高(>P97)的儿童有6 876人(13.9%)。3)母儿ABO血型不符(OR=0.671,95%CI:0.481~0.935,P=0.019)、出生体重偏低(OR=0.546,95%CI:0.443~0.674,P<0.001)、出生时身高偏低(OR=0.335,95%CI:0.272~0.414,P<0.001)是学龄前儿童身高过矮的独立相关因素;出生时身高过矮(OR=0.330,95%CI:0.269~0.404,P<0.001)、体重过轻(OR=0.330,95%CI:0.269~0.404,P<0.001)是学龄前儿童体重过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与2005年九市的标准相比较,石家庄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高于全国城市学龄前儿童的平均水平;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发育不良受到出生时身高和体重的影响;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的三级预防及孕产期高危因素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影响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分析综合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3月选取18~35个月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61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语言发育正常儿童55例为研究对象。将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分为两组,其中干预组31人,对照组30人。干预组给予综合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家庭语言指导。采用《早期语言发育进程量表》进行语言筛查评估,由家长现场填写问卷的方式对家庭语言环境进行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父母亲生育年龄、住址、喂养方式、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带养人与儿童互动时间以及每天接触电子产品时间与儿童语言问题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带养人每天与孩子互动时间越长(2~4 h/d OR=0.542, 95%CI:0.352~0.866;≥4 h/d OR=0.211,95%CI:0.105~0.402)、母亲文化程度越高(高中 OR=0.685, 95%CI: 0.495~0.947; 大学及以上OR=0.468, 95%CI:0.157~0.785)和母乳喂养(OR=0.702, 95%CI:0.538~0.886)是语言发育迟缓的保护因素,接触电子产品≥1 h/d(OR=3.582,95%CI:2.314~5.761)则是语言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训练3个月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各个能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语言A、B及总量表分数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语言发育与家庭语言环境密切相关,综合干预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4月龄幼儿心理行为预警征筛查情况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有效筛查提供参考。方法 在全国4个省的5个县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内出生的2 731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追踪随访收集孕产妇基本情况和幼儿基本情况、喂养情况、生长发育和健康情况。以国家预警征筛查表为工具对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迟缓筛查。结果 追踪随访到2岁幼儿心理行为预警征筛查阳性率为6.65%,在性别和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母乳喂养至6月龄及以上、家庭居住环境、幼儿每天室外活动时间和每天与儿童互动玩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2.169,95%CI:1.516~3.103)、生活在北方(OR=2.308,95%CI:1.630~3.267)、母乳喂养未到6月龄(OR=1.645,95%CI:1.088~2.489)、幼儿每天在室外活动时间低于4 h(OR=2.715,95%CI:1.548~4.761)是2岁幼儿心理行为预警征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注重幼儿早期心理行为预警征筛查,早发现、早转诊、早干预,提倡母乳喂养,家长在养育幼儿过程中要加强对幼儿的陪伴、多参加室外活动等,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4月龄幼儿心理行为预警征筛查情况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有效筛查提供参考。方法 在全国4个省的5个县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内出生的2 731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追踪随访收集孕产妇基本情况和幼儿基本情况、喂养情况、生长发育和健康情况。以国家预警征筛查表为工具对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迟缓筛查。结果 追踪随访到2岁幼儿心理行为预警征筛查阳性率为6.65%,在性别和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母乳喂养至6月龄及以上、家庭居住环境、幼儿每天室外活动时间和每天与儿童互动玩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2.169,95%CI:1.516~3.103)、生活在北方(OR=2.308,95%CI:1.630~3.267)、母乳喂养未到6月龄(OR=1.645,95%CI:1.088~2.489)、幼儿每天在室外活动时间低于4 h(OR=2.715,95%CI:1.548~4.761)是2岁幼儿心理行为预警征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注重幼儿早期心理行为预警征筛查,早发现、早转诊、早干预,提倡母乳喂养,家长在养育幼儿过程中要加强对幼儿的陪伴、多参加室外活动等,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儿童安全座椅(CSS)首次写进《未成年儿童保护法》后0~6岁儿童的CSS使用现状,了解父母的风险感知与CSS使用行为的相关性,为后续干预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1—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青岛市某三甲医院儿童保健科、某幼儿园及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调查现场,使用儿童乘车安全现况调查问卷、儿童乘车风险行为诊断量表对有私家车家庭的0~6岁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 CSS的使用率为53.4%(222/416),高频次使用率为23.6%(98/416);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意外伤害培训参与经历(OR=1.887,95%CI:1.149~3.102)、父母学历为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大专:OR=4.486,95%CI:1.956~10.278;本科及以上:OR=5.249,95%CI:2.307~11.953)、感知易感性(OR=1.701,95%CI:1.220~2.373)、反应效能(OR=1.642,95%CI:1.191~2.264)、自我效能(OR=1.759,95%CI:1.285~2.408)、类型选择认知(OR=1.413,95%CI:1.085~1.840)是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0~14岁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3例哮喘儿童为病例组,同期在本院就诊的44例非哮喘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自制哮喘问卷调查分析高原地区儿童哮喘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原地区哮喘儿童发病季节不定(12例,36.4%)或9~11月高发(11例,33%),容易在午夜(12例,36.4%)发病,发病诱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13例,39.4%)和接触冷空气(7例,21.2%)所致,哮喘限制了儿童的体育活动(26例,78.8%),且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诊断为哮喘(OR=3.660,95%CI:1.498~6.549)、呼吸道感染史(OR=2.660,95%CI:1.409~7.291)、早产儿(OR=2.413,95%CI:1.380~4.356)、有家庭成员吸烟(OR=2.834,95%CI:1.501~5.487)和早期应用过抗生素治疗(OR=4.328,95%CI:3.384~8.645)是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P<0.05)。而生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OR=0.057,95%CI:0.008~0.411)为儿童哮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在氧气稀薄的高原地区,家长应积极避免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婴儿期尽量使用纯母乳喂养,对预防和控制高原地区儿童哮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山东省4~6岁儿童电子屏幕暴露现况及影响因素,为科学干预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设备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9-10月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山东省5市共20所幼儿园的儿童,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及屏幕暴露相关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屏幕时间≥1 h的影响因素。结果 山东省4~6岁儿童工作日屏幕时间低于周末[(1.40±1.48) h vs (1.88±1.3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11,P<0.05)。男童与女童日平均屏幕时间分别为(1.57±1.37) h、(1.50±1.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5,P=0.203)。多因素分析显示生后4月内中等比例母乳喂养、家长允许儿童使用电子设备、母亲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下、家长经常对儿童屏幕内容限制频率为偶尔/有时/经常、家长每日屏幕时间长、儿童睡前屏幕时间长是儿童日平均屏幕时间≥1 h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426(1.087~1.966)、3.806(1.904~7.608)、2.692(1.397~5.188)、1.929(1.326~2.807)、2.165(1.611~2.911)、1.484(1.167~1.887)、1.069(1.033~1.107)、2.183(1.740~2.740)。结论 过度屏幕暴露在4~6岁儿童中普遍存在,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儿童的屏幕时间应给予科学干预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东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发现经济发达省份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探讨其解决措施。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描述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广东省某贫困县268名10~17岁儿童青少年,并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SDQ)学生版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留守儿童情绪问题检出率为10.1%,品行问题检出率16.5%,多动注意不能检出率11.4%,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2.7%,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2.7%,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生、13~15岁组、寄宿、父母不经常回家、不经常与父母联系、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等是情绪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广东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山东省莘县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控制当地留守儿童传染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6-9月采用分阶段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莘县选取1 200名留守儿童,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相关因素。 结果 留守儿童“五苗”接种率为91.41%,合格接种率为81.35%。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 BGG)接种率及合格接种率最高,分别为95.67%、90.16%;以麻疹疫苗(measles vaccine, MV)最低,分别为87.75%、76.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看护人身份、家庭月收入、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建有儿童预防接种卡,“五苗”合格接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年龄为3~岁、4~岁、5~岁、看护人身份为外/祖父母、独生子女、建卡是影响接种是否合格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为3~岁(OR=1.609,95%CI:1.029~2.516)、4~岁(OR=1.846,95%CI:1.414~2.408)、5~岁(OR=2.305,95%CI:1.071~4.960),看护人身份为外/祖父母(OR=2.157,95%CI:1.071~4.344)接种不合格风险度更高,独生子女(OR=0.638,95%CI:0.411~0.991)、建卡(OR=0.601,95%CI:0.390~0.928)接种不合格风险度更低。 结论 山东省莘县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现状不容乐观。儿童MV的合格接种率最低,仍存在麻疹暴发的隐患。建议应加强当地基层预防保健能力建设和广大农村预防接种知识宣教,开展入学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查验,提高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和合格接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