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门雁  张一凡  李为  侯春辉  邵佳玉 《职业与健康》2006,22(22):1932-1934
目的 通过对鞍山市乡镇滑石开采企业的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检测,了解其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情况,预防滑石尘肺的发生.方法 采用“滑石开采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表“,对48家乡镇滑石开采企业进行调查和卫生学检测,共监测148个作业点,采集444个样品. 结果 凿岩和装车岗位有部分作业点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选矿工艺的筛选和手选岗位粉尘浓度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噪声强度检测,除空压机岗位外,凿岩(合格率为0)、卷扬机(合格率为60%)和翻斗车(合格率为0)岗位噪声均超标.结论 乡镇滑石开采企业粉尘和噪声危害均较严重,职业卫生管理和卫生防护工作尚有欠缺.在操作中应文明生产,选用先进的开采技术,采用湿式凿岩,并为工人配备适合于矿山作业的个人防护用品,加强企业管理和职业卫生安全生产教育,做好健康促进工作,防止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某散粮码头建设项目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分析及控制效果评价。方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工程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结果粉尘个体采样检测6个工种,粉尘浓度的几何均值为0.31~30.27mg/m^3,工种合格率为50%;定点短时间检测9个岗位,粉尘浓度最高值为3.13~329.3mg/m^3,岗位合格率为11.1%;检测噪声作业点13个,合格率92.3%。结论本项目中粉尘合格率较低,通过改进,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达到了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重点治理目标,使搬迁后的企业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符合职业卫生要求,降低职业病发病率。方法对生产工艺、已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等进行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粉尘、毒物,噪声、高频等采用检验检测法,并进行作业岗位危害分级。结果噪声测试岗位47.6%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危害。检测22种毒物在作业岗位中的空气浓度,不合格毒物是苯和溶剂汽油。80个毒物作业点中2个不合格。1个粉尘作业岗位粉尘浓度不合格。高频都合格。结论 搬迁后的企业噪声危害仍然十分严重,其次是毒物,排气罩不符合卫生要求比例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识别、明确天津市某注塑加工企业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企业职业病防护措施及效果,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方法 采用检查表法、现场调查法以及现场检测法.结果 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树脂粉尘、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环己酮、正己烷、苯乙烯、丙烯腈、树脂粉尘、噪声等.对生产车间存在的粉尘、化学毒物、噪声进行检测.粉尘合格率100%,化学毒物有1个岗位正己烷超标,其他岗位均合格,合格率为93.75%(15/16);噪声有3个岗位超标,合格率66.7%(6/9).结论 该企业针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设置了相应的防尘、防毒、防噪声的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上述设施的正常运行,评价该项目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基本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付路  邵佳玉  张一凡  李为  侯春辉 《职业与健康》2005,21(10):1462-1463
目的 了解目前滑石生产行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方法 对辽宁省海诚市某滑石矿职业病危害作业现场进行调查、检测及分析.结果 在滑石的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粉尘浓度较高,作业点合格率仅为15.4%;爆破后一定时间巷道内个别掌子面一氧化碳含量超标.结论 应根据国家法规要求安装必要的卫生防护设备及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控制各类危害,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孙兆波  吕志江 《职业与健康》2014,(13):1754-1757
目的评价山东省某100×10^4t/a水泥粉磨站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定量分级方法进行评价。结果项目存在粉尘、噪声等职业危害;原料、球磨、包装车间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1~3.47mg/m^3,共检测10个粉尘作业岗位,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噪声作业点检测14个作业点,除球磨机超标外,其他作业点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但要加强球磨机噪声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识别、分析某木制家具制造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提出有效防护措施,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以重庆某木制家具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关键控制点原理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粉尘、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和乙酸丁酯。检测结果显示,木制家具生产企业噪声强度和粉尘浓度超标岗位较多,检测13个接触噪声岗位其中4个岗位噪声强度超标,合格率69.2%,检测9个接触粉尘岗位其中5个岗位粉尘浓度超标,合格率44.4%,化学毒物检测浓度均低于国家限值标准。结论粉尘、噪声是木制家具生产作业人员最为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通过加强关键控制点的职业病危害控制和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8.
某民营木制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民营木制家具行业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情况,探讨今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模式。方法 对某民营木制家具企业作业场所产生的粉尘、毒物及噪声进行检测,结果 粉尘作业点的合格率为12.5%,毒物作业点合格率为86.8%,噪声作业点合格率为33.3%。结论 该企业车间内职业病危害较严重,今后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尽快改善劳动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济南市某外商独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分析其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方法。结果该企业工作场所中粉尘合格率为48.1%,噪声合格率为46.15%。结论该汽车零件制造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和粉尘,应设置合理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王丹  王静  刘创建 《职业与健康》2013,(19):2468-2471
目的识别、分析某石油专用管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危害程度,评价其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为企业控制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健康和改进职业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调查表法、现场调查法和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检测法对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和分析。结果该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苯、甲苯、二甲苯、铬、噪声、高温、紫外辐射和x射线。经检测,1个电焊岗位的电焊烟尘浓度超标,其他化学性有害因素的浓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40个岗位的噪声检测结果中有23个岗位噪声强度超标,超标率为57.5%,其中超过90dB(A)的岗位达11个。结论该企业噪声危害较为严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仍需改进。因此,结合该企业现有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指导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某实木家具制造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和掌握家具制造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对某实木家具制造行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结果 其作业场所木粉尘浓度较高,平均值为10.34 mg/m^3,作业点合格率仅为31.25%;噪声强度较大,24个作业点噪声强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作业点合格率为51%;毒物种类也较多.结论 木制家具制造加工业的职业病危害不容忽视,应合理改善作业环境,控制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  相似文献   

12.
张守刚  张荣  宋伟  孙建英  谢国祥 《职业与健康》2009,25(15):1653-1655
目的评价某新建汽车生产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状况及控制效果。方法对工作场所进行卫生学调查,确定存在及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浓度(强度)检测,最后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结果工作场所中粉尘、化学毒物和工频电场均符合国家标准,噪声合格率为73.1%,照度合格率为83.3%。结论该项目粉尘及化学毒物控制效果较好,接触噪声的工人应限制接触声时间,加强防噪声耳罩或耳塞配戴,增加工作场所照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汽车改装厂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查找超标原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结果该汽车改装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化学有毒物质(苯、甲苯、二甲苯、CO、NO、NO2、MnO2),紫外线辐射和噪声。检测13个作业岗位的粉尘浓度,8个岗位不合格,超标率为61.5%;检测14个岗位的噪声强度,8个超标,超标率57.1%;除调漆室和室内喷漆岗位的苯浓度超标外,其他岗位的化学有毒物质经检测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部位,综合采取防尘、防毒、防噪等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某露天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徽  刘淑波  王伟  向涵  王攀 《职业与健康》2007,23(5):336-337
目的了解露天矿职业卫生现状,明确职业卫生工作重点。方法对云南省某露天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生产方式、防尘措施进行现场调查,对作业现场粉尘、噪声、苯、锰及其化合物进行检测,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结果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人员设置及各项管理制度较健全,健康监护管理工作较规范。作业人员防护用品配备、使用不够规范。筛分厂防尘设施废弃且噪声危害较大。煤破碎及给煤机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严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现有除尘设备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除尘需要。卸煤栈桥煤尘危害较为严重,个体岗位和定点检测煤尘浓度均严重超标,如:采煤作业现场7个个体煤尘检测岗位,粉尘浓度不合格岗位为4个,总尘最大CTWA为7.39mg/m^3、尘呼最大ctwa为4.67mg/m^3)。连续工艺的采煤现场斗轮机观察、指挥、受料机观察、转载机观察4个岗位煤尘CTWA超标。职业健康检查未检出尘肺病例。结论①矿区基础设施及开采挖掘设备较先进,但防尘设施已不能满足目前生产除尘需求。②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培训不全面,作业工人缺乏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③职业卫生管理缺乏力度,部分作业人员上岗时不坚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15.
张瑞玲 《职业与健康》2009,25(18):1925-1926
目的 了解平顶山煤业集团七星公司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及工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为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的日常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对该集团公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作业场所空气中煤尘短时间接触浓度检测合格率为69.2%;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检测合格率为66.7%;噪声强度检测合格率为70.0%。结论该煤矿煤尘和噪声检测合格率均偏低,职业病危害的控制与预防应以粉尘、噪声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识别、分析某中型煤矿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探讨其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结果该煤矿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煤尘、矽尘、化学毒物、噪声、振动和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作场所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硫化氢及二氧化硫的浓度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煤尘C-TWA检测结果在0.84~2.95mg/m^3之间,超标率为27.27%;矽尘C-TWA检测结果在0.47~0.64mg/m^3之间,超标率为0;噪声共检测15个点,检测结果在72.7~97.9dB(A)之间,超标率为26.67%。结论煤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应从职业病危害控制点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设施或措施,尤其应重视对煤尘、矽尘及噪声的防护。  相似文献   

17.
朱明福  麻小圆 《职业与健康》2014,(14):1892-1894
目的了解昌吉州水泥生产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方法对昌吉州某水泥生产厂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原料系统、烧成系统、制成系统、包装粉尘检测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岗位是石灰石破碎、煤破碎、石膏破碎、打包装车,噪声强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岗位是石灰石库底巡检、生料磨、煤磨,其他检测点粉尘、噪声、高温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结论该水泥厂关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点在原辅料的破碎作业岗位产生的粉尘,磨机作业岗位产生的噪声,应在控制点加强除尘、降噪等卫生防护措施,保护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了解齿轮箱厂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其控制效果,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检查表法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有害因素是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和噪声等;除粗加工区切割和手工焊的烟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外,其余各检测点空气中粉尘和毒物的浓度以及噪声的强度均符合国家标准。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基本有效、可行,但应采取严格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降低职业病发生的危险,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职业卫生现状。方法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及规范,对2006年委托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企业工作场所有毒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进行检测,对企业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工人进行体检。结果2006年共检测存在有毒有害因素企业80家,占罗湖区现有企业10%左右;检测粉尘浓度40个点,合格率100%;化学因素637个点,合格率97.2%;噪声强度635个点,合格率91.2%。体检异常率分别为:接触粉尘工人0,接触化学因素工人10.3%,接触物理因素工人10%。结论虽然深圳市罗湖区工厂企业各有害因素检测合格率较高,但该区企业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危害问题仍不可忽视,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20.
吴文 《职业与健康》2008,24(14):1438-1440
目的对某燃煤电厂2×300MW燃煤发电机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检查表法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作业场所噪声、粉尘和热辐射强度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部分工作场所照度不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结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合格,但需进一步完善隔声降噪、防尘措施,调节部分作业场所的照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