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戴明  贾春华 《中医杂志》2018,(23):1989-1992
从隐喻的视角观察"瘾疹"的临床表现,审视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探寻瘾疹病因病机的隐喻特征,发掘产生各种治法的可能的认知根源。从"瘾疹"病名与临床表现入手,将自然界不同季节的风及由风引发的现象作为始源域,将瘾疹的临床表现作为目标域,通过始源域的自然之风来体认人体感受的"风邪"。源于自然界之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不同季节的风可以使人们明显地感知其差异,自然界提供的有关风及与风相伴自然现象,很可能是中医学"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的认知根源。对风及相伴现象造成危害的防护,很可能是瘾疹治法提出的起始点。  相似文献   

2.
应用隐喻认知的方法,使用结构映射理论,对中医水的概念进行元理论分析。结果得到了"人体水代谢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这样一个隐喻表达。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如吸收、输布是源于自然界水液循环的一个结构映射,中医学对人体内水液代谢的认识是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现实依据的。对中医水代谢隐喻的形成过程进行逻辑分析,明确其形成的逻辑过程以及形成之后的进一步推导,明确隐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水液代谢能为中医脾之散精、肺为水之上源、肺之通调水道的概念提供更好的解释,中医脏象理论中的部分脏腑功能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到的,中医有关水液循环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具身认知特性。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以"湿邪"概念为例探讨了中医"六淫"概念隐喻。将中医"湿邪"的特征和致病特点与自然界之"湿(气)"的特征进行类比,认为中医"湿邪"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界之"湿(气)"概念的跨域映射;进一步说明了中医"六淫"病因概念并非实体或具体概念,而是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在身体体验的基础上根据人与自然界相似性的心理联想,不自觉地将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具体概念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跨域运用到病因领域而形成的抽象概念。中医"六淫"概念范畴经历了由真实病因向隐喻病因转变的历史过程,具有隐喻的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4.
罗茜  周媛  李涛安 《中医药导报》2019,25(18):138-141
以《黄帝内经》中空间隐喻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借助Peter Newmark的隐喻翻译策略分析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跨域映射和概念整合,并对不同译本质量进行评估,表明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对隐喻翻译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人的认知过程初探中医相关概念的形成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的认知过程入手,初步探讨了中医相关概念的形成与实质,认为中医相关概念是构筑于人类感官可以直接感知到的自然界现象(包含人体外在表现)之上的,其实质就是人体宏观症状体征及相关客观自然现象之特征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中医里既有由感官可直接感知到的事物而形成的概念,也有不能依靠自身感官直观认知形成而必须经过进一步思考才能形成的概念。二者均非虚无缥缈,其形成都有客观现象作为基础。只要抓住现象,那么这些概念就能够接受,而中医相关研究也会更加脚踏实地。  相似文献   

6.
历节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肿痛、汗出、身体羸瘦,推测是1组中晚期阶段的风湿免疫性疾病。不同于一般的痹证,历节病的病机为正虚感邪,正虚包括肝肾不足、阳气虚衰、阴血不足三方面;邪以湿邪为主,包括内湿和外湿,肝肾阴阳气血不足为本病发病的决定性因素。在治疗上指出桂枝芍药知母汤方适用于虚实寒热并见的历节病,而乌头汤适用于本虚标实之证,并从方药的组成来分析,治疗时要标本兼治,以温通阳气为主兼以祛邪。本篇执简驭繁,证治简练,但可举一反三,从其他病篇中弥补其治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广西中医药》2015,(4):47-48
<正>"历节病"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是以遍历关节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症。现代学者多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历节病的范畴,亦有称为"白虎历节",意为其疼痛如同虎咬。本文以张仲景历节理论为指导,探讨历节病的病因病机,旨在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提供参考。1正气亏虚是历节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在历节病的发生机制中,正气亏虚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是发病的  相似文献   

8.
隐喻研究是探索中医思维规律的重要途径。本文揭示了中医隐喻思维规律:基于普适性的万物相似,通过体验认知的方式择选,借助隐喻映射机制推理新质实体和过程的属性、走向、目的和效用。这一思维路径依阴阳五行之理推敲,迅速与人体、脏腑、疾病等命理概念融会贯通,从而将自然的整体性、功能性、动态性特质凝聚在人类生命活动中,诉诸于形象性概念和中医语言进行描述与解读,并经过临床实践不断扬弃,逐步形成对生命规律的认知自信、方法自信、理论自信,并不断支持人类探寻生命本质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宋立公  刘娟  郝军 《光明中医》2007,22(2):55-57
1 概念 中医论文大多明确使用血管性痴呆(VaD)的病名,其概念也是直接引用西医的论述,少数文章称中风后痴呆.血管性痴呆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或伴有语言、视空间技能及情感或人格障碍的获得性智能持续性损害的一种疾病[1].血管性痴呆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缺血或出血或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痴呆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2].  相似文献   

10.
“历节”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从篇名可知历节病与中风有一定的联系。汉晋时期中风多以外风立论,其范围包括厉风(麻风)。从“历节”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文献考证,认为“历节”当为麻风病的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1.
王椿野  邢佳 《天津中医药》2016,33(6):381-384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是机体维持正常功能的生理活动,睡眠可以促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到正常生理功能水平,保障神经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原发性失眠属于一种心理疾患,长期的失眠会导致亚健康或多种心身疾病。目前,失眠与认识之间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长期失眠患者常可见到轻度认知障碍的表现,而失眠的发生、发展又与其认知心理模式关系密切。对睡眠各方面的认知歪曲均可导致失眠,通过探讨睡眠认知歪曲的机制,目前主要形成5种理论模式,而由长期失眠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即轻度认知障碍,主要包括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执行功能、视空间功能、定向力等能力下降。认知与失眠互为因果、呈双向关系,两种认知的概念是不同的,通过探讨两者的关系,对失眠的认识会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2.
黄宇琨  黄宇琛  邱氟 《河南中医》2011,31(11):1236-1238
中医学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医学,研究人类健康、疾病和治疗的关系,体现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的医学整体论。中医学医学模式是时空-人-药-食的四维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把人的健康、疾病、防治、养生和保健有机地联系起来,反映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六淫",发现"六淫"是6个"范畴"而非6个"实体",是以自然界"六气"为原型形成的概念隐喻,是范畴化的结果,从"六气"到"六淫"是对语言的跨域应用。因此,理解中医六淫概念不能仅仅将我们的视线集中在文字表象上,必须探究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14.
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以"中风病"为例,通过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探讨"中风病"病因病机语言的隐喻特征,分析其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多样性的认知根源。认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是主要基于一系列与"风"相关的概念隐喻建构而成的中医理论。医家体验的独特性形成了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了"中风病"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始源域的多样性,从而造成了对中风病隐喻认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有所不同.殷周时代"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起源于巫术礼仪;汉代构成"天人合一"观的核心为"气";宋明时期"天人合一"观的本质则在于"理".在不同的时期,"天人合一"观都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并对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赋予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有所不同.殷周时代"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起源于巫术礼仪;汉代构成"天人合一"观的核心为"气";宋明时期"天人合一"观的本质则在于"理".在不同的时期,"天人合一"观都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并对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赋予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7.
释疑《金匮要略》历节病"过食酸咸,筋缓骨痿"条文,指出"泄"为湿盛,"枯"为精血不足,"枯泄相搏"为瘀血寒湿胶结,血行不畅,"四属"为四肢。张仲景强调历节病在四肢关节,病理机制为虚实夹杂,内有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外有关节瘀血寒湿胶结,易于化热。该条文充分体现了仲景重视"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五行学说、具身认知研究领域现状提出研究五行学说的策略与方案。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的背景下研究五行学说这一理论建构型隐喻,探索五行学说为中医药理论提供认知框架与建构概念基底的作用,揭示五行学说具有的“归纳开放性”及其“可拓展性”,即其暗示的进一步研究策略与运用创造性推理来生成新奇的富含有价值信息的可能。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木、火、土、金、水概念隐喻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建立;以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轴心展开多方位的探求,探讨五行学说视域下的中医藏象、病机、治法、五色、五味、五时、五方等概念的隐喻特征。本研究以中医经典或名著原文为语料,应用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原型理论、概念整合理论、隐喻逻辑探求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的形成;分析其工作机制;探讨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逻辑特征;昭示五行学说影响下中医概念隐喻的心理、语言、逻辑基础;明辨这些概念隐喻从哪里来,它又将引导我们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9.
全国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提出“尪痹”这一病名,把类风湿关节炎归于“尪痹”范畴,病因可概括为正虚、邪侵,根本病机为“肾虚寒盛”,并将类风湿关节炎分成肾虚寒盛证、肾虚标热轻证、肾虚标热重证、湿热伤肾证四个证型,治以“补肾祛寒”为主,以“化湿散风、养肝荣筋”为辅,以“壮骨利节、活血通络”为佐,并创立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补肾治尪汤、补肾清热治尪汤、补肾清化治尪汤,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有效减缓患者疼痛,消减关节肿胀,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