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炜  黄谊  段丽琼  姚松银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662-1664
目的探索湖南省蚊虫密度季节消长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和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南省2007-2011年疟疾、乙脑和登革热发病资料和蚊虫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资料,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1年蚊虫密度与同期蚊媒疾病发病率相关系数r=0.6881,P=0.0134。结论湖南省蚊虫密度季节消长数据与蚊媒病发病率中度相关,反映出蚊虫密度与蚊媒病之间存在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了解攀枝花市不同生境蚊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方法按《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要求,采用诱蚊灯法诱捕成蚊,并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2009-2013年共布诱蚊灯1 200盏,累计捕获蚊虫1科4属5种5 892只,年平均密度为0.42只/(灯·h);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64.69%,骚扰阿蚊17.20%、三带喙库蚊10.43%、白纹伊蚊3.96%、中华按蚊3.71%;全年每月均有蚊虫活动,4-9月密度达到峰值,9月以后开始下降;不同环境类型成蚊密度以公园为最高,达0.54只/(灯·h),其次依次为居民区、牲畜棚、农户和医院。结论攀枝花市蚊种群密度特征和季节消长规律揭示了近年来环境干预的良好效果,建议今后仍要持之以恒地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农村的蚊媒数量变化规律及种群构成情况,为做好蚊媒传染病防治和蚊类危害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并进行分类鉴定统计。结果全年3类环境共计诱捕成蚊30 160只。经鉴定分类,捕获成蚊隶属1目1科2亚科4属5种。其中库蚊亚科库蚊属有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伊蚊属有白纹伊蚊,阿蚊属有骚扰阿蚊;按蚊亚科按蚊属有中华按蚊。年均成蚊总密度为134.2只/灯晚。致倦库蚊种群数量最多占46.94%,中华按蚊占26.23%,三带喙库蚊占12.94%。结论诱蚊灯法调查获得的蚊群种群密度消长及其种群构成,对三峡库区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和蚊虫危害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南昌市蚊虫种群分布、密度消长以及蚊媒疾病发生情况,并对蚊媒疾病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蚊种调查采用灯诱法,蚊媒疾病监测采用专项疾病监测方案;风险评估参照曾晓芃的病媒生物风险评估体系。结果城镇是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群,农村是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群;3年蚊密度为5.73只/(灯.h),6-9月出现高峰值;3年疟疾发病逐年升高,2007-2010年乙脑均无发病,登革热无发病也无输入性病例。结论南昌市主要蚊媒疾病疟疾、乙脑、登革热2011年发生危害风险水平均为1级,可忽略水平,但仍要加强和完善蚊媒疾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诱蚊灯法对温州市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诱蚊灯法监测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的变化规律,为防制蚊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和2008年每年4-11月在监测点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分类鉴定.结果 两年内诱蚊灯法监测共诱捕成蚊7685只,主要有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2007和2008年的平均密度分别为4.06和3.46只/(灯·h),密度季节高峰期在5-7月,诱蚊灯法监测蚊虫密度季节高峰与人工小时法相近.结论 诱蚊灯法适用于家栖和半家柄蚊虫季节消长监测,对白纹伊蚊监测效果有限,诱捕持续时间可采用3 h或15 h.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生态环境下靖西市媒介蚊虫的种类、数量、分布、季节消长情况以及蚊虫乙脑病毒携带状况。方法采用成蚊诱蚊灯法,在靖西市鹅泉村念安屯进行不同生态环境的蚊子种类、密度、季节消长调查,每月1次,共12次。结果全年共捕获成蚊5107只,平均密度为4.8只/灯/h,以猪圈密度最高,为8.5只/灯/h,水塘密度最低,为0.5只/灯/h;成蚊活动高峰期在5—9月份,密度峰值出现在7月份,为21.0只/灯/h;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占58.6%;在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1株乙脑病毒。结论由于蚊媒密度高峰期与乙脑发病高峰期呈正相关,应在每年4—9月份积极开展防蚊灭蚊活动,降低蚊虫密度,并结合开展乙脑疫苗查漏补种,降低乙脑发病率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宁波市江北区成蚊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蚊媒疾病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0年每年4—11月,采用诱蚊灯法对江北区15处监测点进行成蚊密度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蚊密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共捕获雌蚊1 608只,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74.13%。成蚊密度高峰期为7—9月,2019年7月成蚊密度最高,达11.17只/(灯·夜)。每年不同生境均以牲畜棚密度最高,平均成蚊密度为6.10只/(灯·夜)。蚊密度与月平均气压(β=0.236,P=0.034)、月平均温度(β=1.330,P=0.001)、月平均湿度(β=-0.776,P=0.005)、月平均风速(β=-1.019,P=0.001)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本掌握了江北区成蚊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可有效指导蚊虫防制;另外,气压、温度、湿度、风速对蚊密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珠江水域广州口岸蚊类的本底情况,为口岸开展蚊类防控、完善蚊媒传染病防控机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紫外灯诱蚊法调查成蚊的种群构成、密度、季节消长等情况;采用勺捞法、集卵器法调查蚊类幼虫的密度、季节消长等情况。结果共捕获成蚊7 008只,经鉴定隶属于1科4属6种;优势种为致倦库蚊;成蚊年平均密度为15.81只/人工·h(人工小时法)、0.20只/灯·h(紫外灯诱蚊法);季节消长呈单峰型,3~6月密度较高。蚊类幼虫年平均密度为0.03条/勺,季节消长呈双峰型,高峰期出现在5-7月和11-12月;年平均诱卵指数为0.33,高峰期在8月。结论本次调查掌握了珠江水域广州口岸蚊类的本底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2009-2012年成蚊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调查成蚊密度。对2009-2012年宝山区的国家病媒监测点蚊虫密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共捕获成蚊5种5041只,淡色库蚊是居民区和农户的优势种,分别占居民区和农户捕获成蚊总数的94.6%和98.8%;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牲畜棚捕获成蚊总数的46.6%和23.5%。居民区的平均密度最低为1.81只/人工小时,农户为6.70只/人工小时,牲畜棚的平均密度最高为30.08只/人工小时。每年季节消长情况相似,密度高峰一般在6-9月,1-4月和11-12月成蚊密度很低,4年平均密度指数呈递增趋势。结论 4年来成蚊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无明显变化,淡色库蚊为居民区、农户的绝对优势种,而牲畜棚的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全区5-10月可开展蚊虫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蚊媒密度及消长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的相关性,为乙脑的预测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桂平市的东、西、南、北、中各随机选择1个乡(镇)的1个村作为蚊媒密度消长调查点,每年在相同时间、使用相同诱蚊灯,对人房、猪圈、牛棚3种环境诱捕蚊虫,统计分析蚊虫种类、密度、消长与同期乙脑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 2003-2008年桂平市捕获蚊虫有4属7种,即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每年蚊虫密度4月开始升高,均达40只(/灯·h)以上;5-9月维持在较高密度〔60~500只/(灯·h)〕;10月后回落,与乙脑发病时间分布相一致。结论桂平市蚊媒密度较高,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是优势蚊种,蚊媒密度消长与乙脑发病率密切相关,应加强对三带喙库蚊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整合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监测方案及实施,分析综合监测的可行性,探索病媒生物及相关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选择2个病媒生物监测点进行调查研究,整合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监测方案,协调机构和人员在市及县两个层面上开展综合监测,成蚊综合监测采用诱蚊灯法,监测时间为6-10月。结果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成立执行办公室,综合协调开展工作,宁波市单独完成蚊类密度、季节消长和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建德市完成蚊类密度、季节消长和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的现场调查工作,实验室标本检测由浙江省CDC完成,对机构协调、人员数量要求较高。2009年宁波市报告疟疾48例,发病率为0.73/10万;登革热1例,发病率为0.02/10万;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18例,发病率为0.28/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5.56%。建德市无疟疾、登革热及乙脑病例报告。宁波市共捕获蚊类22108只,密度为9.60只/h;建德市共捕获蚊类945只,密度为4.92只/h。宁波市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占90%以上,其次为淡色库蚊,白纹伊蚊仅占0.14%;建德市则以淡色库蚊为主,其次为中华按蚊,未捕到白纹伊蚊。宁波市检测三带喙库蚊1973只,乙脑病毒荧光PCR检测有2组阳性,最小阳性率为0.10%。检测建德市库蚊225只,采用巢式PCR检测黄病毒,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是可行的。建议加强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综合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内江市建城区范围内蚊虫监测,掌握内江市蚊虫的季节消长、种群构成及生境构成情况,为制定蚊类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对内江市建城区范围蚊情况进行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内江市监测点累计捕获蚊11 667只,平均蚊密度为6.08只/(灯·h);蚊密度季节消长曲线为双峰形,且分别在5、7月达到高峰;以嗜人按蚊(37.92%)和三带喙库蚊(30.85%)为优势蚊种,其主要存在于牲畜棚和农户;另外,不同生境环境优势蚊种不同,居民区、公园和医院以致倦库蚊为主,农户以嗜人按蚊为主,牲畜棚以中华按蚊为主。结论内江市以嗜人按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其主要生境为牲畜棚和农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厦门港区蚊虫密度及其季节消长情况。方法诱蚊灯法。结果 2009-2011年,在厦门港区共捕获蚊类2 549只,平均密度为0.89只/(灯·h)。在所捕获的蚊中,致倦库蚊占88%,三带喙库蚊占5%,白纹伊蚊占2%。结论致倦库蚊为厦门港区优势蚊种,4-6月为蚊密度高峰季节。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2006年蚊类种群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浙江省蚊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性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方法统一使用诱蚊灯法诱捕。结果全省绝大多数地区以淡色库蚊为主,蚊虫在7—9月为活动的高峰期。结论淡色库蚊现为全省的主要优势种,三带喙库蚊在宁波和丽水两个地区为主要种群,白纹伊蚊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提示各地防治蚊媒传染病,控制蚊密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蚊种类、密度及季节消长等情况,为科学防治蚊虫和防控蚊媒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和诱蚊诱卵器法对不同生境类型进行蚊密度监测,并对捕获的成蚊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2013—2017年成蚊平均密度为2.47只/(灯·夜)。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94.28%。公园的成蚊密度最高,为5.65只/(灯·夜),且蚊种构成丰富。各年度的成蚊密度高峰期不同,2013—2017年的密度高峰期分别为5月、3月、4月、6月、3月。2013—2017年诱蚊诱卵平均指数为6.82,公园的诱蚊诱卵指数最高(8.55),各年诱蚊诱卵指数高峰期分别为5月、5月、8月、9月、8月。结论坚持做好蚊媒监测,加强对公园的治理力度,在蚊密度高峰期间(3—10月)进行全面的灭蚊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马鞍山市2018—2021年成蚊种类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为蚊媒传染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采用成蚊诱蚊灯法捕蚊,并对蚊虫分类统计。结果 2018—2021年共捕获成蚊20 537只,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59.02%,其次为中华按蚊(19.33%)、白纹伊蚊(19.14%)。捕获蚊虫总密度为2.38只/(灯·h),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中,牲畜棚监测平均蚊密度最高,达4.46只/(灯·h);医院密度最低,为1.34只/(灯·h)。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均在牲畜棚里密度最高,分别为2.17、1.67只/(灯·h),白纹伊蚊在公园里密度最高,为0.74只/(灯·h)。季节消长呈单峰型,7月最高,为5.57只/(灯·h)。结论 马鞍山市蚊密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呈现明显的季节消长。淡色库蚊是马鞍山市的优势蚊种,是今后防治的重点。重点应加强牲畜棚、公园和农户的蚊虫防治。  相似文献   

17.
清澜口岸蚊类种群及季节消长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清澜口岸蚊类调查情况,共捕蚊虫383只,分5属7种,包括伊蚊属的白纹伊蚊,库蚊属的致倦库蚊、二喙带库蚊,按蚊属的中华按蚊、迷走按蚊,曼蚊属的常型曼蚊,阿蚊属的骚扰阿蚊。其中优势蚊种为白纹伊蚊,蚊密度随季节而消长,以7~8月份为最高,同时调查了蚊幼虫的孳生分布情况,填补了该地区蚊类种群构成方面资料空白,从而为该地区开展蚊媒传染病监测以及蚊虫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武进区蚊媒种群构成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蚊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4—2017年,在武进辖区内选择不同生境作为监测点,采用诱蚊灯法捕获蚊媒,鉴别种类及计算蚊密度。结果共捕获蚊7 608只,平均蚊密度为1.90只/(h·灯),2014年蚊密度最高为2.35只/(h·灯),2017年蚊密度最低为0.74只/(h·灯),成蚊密度在7—9月为高峰,高峰密度为4.28~9.2只/(h·灯),其中淡色库蚊为本区的优势蚊种(82.97%),各类生境以牲畜棚平均密度最高,为4.68只/(h·灯)。结论应在蚊密度高峰期(7—9月)及重点生境加强蚊媒综合防治工作,通过降低蚊密度,减少蚊媒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和掌握盘锦市蚊虫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对蚊媒传染病提供预警信息。方法 2017—2019年每年5—10月采用诱蚊灯法对盘锦市城镇、农村5种不同环境蚊虫种类、密度进行监测。结果共捕获成蚊16 687只,计3属6种。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分别占所捕获蚊总数的43.94%和28.69%。不同年份主要蚊种构成比不相同。蚊虫总的密度为23.64只/(灯·h),其中2017年最高,为30.08只/(灯·h);2018年最低,为9.40只/(灯·h)。5种生境蚊虫密度以牲畜棚最高,达38.95只/(灯·h),其他生境、场所蚊虫密度以居民区>农户>公园>医院。蚊虫在5—10月均有活动,高峰一般在7—8月。结论初步掌握了盘锦市蚊虫密度、蚊虫种类、季节消长,为合理防治蚊虫和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岱山县蚊种构成、季节消长规律及主要蚊媒病原体携带情况,为当地蚊类控制及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岱山县每个乡镇各选2个具有代表性自然村为监测点,于2017年4—11月每月的上旬和下旬共2次在民房、户外及牲畜棚等不同生境采用诱蚊灯法诱捕成蚊进行种属鉴定;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蚊类样品进行登革热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寨卡病毒及基孔肯雅热病毒检测。结果共捕获成蚊33 371只,隶属4属6种,平均蚊密度为24.83只/(灯·夜)。不同生境成蚊总密度中,牲畜棚密度最高,户外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倦库蚊在民房内和牲畜棚密度较高,三带喙库蚊在牲畜棚的密度最高。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监测优势蚊种,牲畜棚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占55.37%),民房内和户外以致倦库蚊为主(分别占77.95%、66.14%)。6—9月为成蚊活动高峰期,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应根据分布特点及季节消长规律选择合适方式控制成蚊密度,降低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