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癜风是以获得性皮肤色素脱失为主症的皮肤疾病,其病机以外风侵袭、气血营卫失和为主,但临床部分患者病机以阳虚为本。重寒伤肺理论源于《内经》,因肺合皮毛、肺脉起于中焦,阳虚感寒、虚虚相得,故重寒可导致肺伤、营卫气血不和、肌肤失煦,治疗上应表里同治以扶正祛邪。临床上阳虚型白癜风的病因病机可总结为阳虚脾寒,阳虚血瘀,阳虚痰凝。基于重寒伤肺理论,可从扶阳散寒论治,兼以暖脾健脾、化瘀通络、宣通瘀滞,使气血畅和,营卫调和,皮肤白斑消散。  相似文献   

2.
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发病率高,有进展为恶性心律失常而引起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岐黄学者方祝元教授认为快速型心律失常核心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本,基本方选自拟养心舒脉方。方师临证根据病情进展分3期辨治本病:早期责之气血不调、营卫不和,治以益气活血、调和营卫,在养心舒脉方基础上适增调和营卫药物;中期病机多为瘀热相搏、血脉壅滞,治以化瘀活血、清热凉血,在养心舒脉方基础上合用化瘀清热药物;瘀热相搏易伤气阴,后期以气阴两伤、心神失养为主,治疗重在益气养阴、调脾安神,可减量或去牡丹皮、丹参、莪术等,加用调养心脾药物。针对本病不同时期病机要点以药平之,方获佳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正>不寐,即现代医学所指的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为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晨起神疲乏力常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甚至影响身体健康,部分引起焦虑、抑郁等症,目前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尤其是老年人~([1])。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关注睡眠健康日"。《内经》认为,不寐病机为营卫失和,阴阳失调。其治则为疏通营卫,调和阴阳。本文将从营卫失和的角度谈论老年人  相似文献   

4.
不寐的病机主要包括营卫失调、阴阳失和,肝郁气滞、痰瘀内阻,脏腑损伤和气血亏虚,张蕴慧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痰热扰心是导致不寐的重要病机,治以高枕无忧散,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李晓燕教授从营卫论治老年失眠的临床经验。方法:以中医营卫与寤寐理论为依据,阐述营卫与寤寐的生理病理关系。通过搜集整理门诊病案,分析总结李老师论治老年失眠的思想及用药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营卫与寤寐关系密切,一是以卫气为主导的寤寐生理关系,二是以阳盛阴衰为基本病机的老年失眠。李晓燕教授基于营卫失和导致失眠的重要病机,在治疗老年失眠时,以调和营卫为先,配合补、引、清等中医治法,主次兼顾,治疗老年不寐。结论:李晓燕教授以营卫为先论治老年失眠,临床特色突出,疗效颇佳,其经验值得我辈认真研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不寐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人们对不寐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不寐的具体表现有失眠、易醒、睡眠质量不足等,长期的不寐会导致健忘、乏力、精神不振,影响生活质量。着重分析运用桂枝汤治疗营卫失和型不寐的医案,对不寐具体病因、病机、临床治疗思想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不寐从瘀论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寐一证 ,临床多见 ,医者多从心肝肾及阴血不足论治或从痰热论治 ,以瘀血为病机进行论治者较为少见。但临床确有许多不寐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瘀血 ,以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本病可获良效也提示了这一点。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瘀血与不寐的关系。不寐一证从瘀论治 ,王清任首开先河。他在《医林改错》中明确提出 :“夜寐多梦是血瘀 ,平素平和 ,有病急躁是血瘀。”并认为“夜睡不能用安神养血不效者”,可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由此提示我们一点 :血瘀也是导致不寐的病机之一。瘀血一旦形成即为一种病理产物 ,停聚日久 ,便可酿生诸多病端。常可导致不…  相似文献   

8.
老人不寐,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失眠为主的疾病。营卫之气行于阳则阳分之气充盛,阳主动故白天清醒;气行于阴则阴分之气充盛,阴主静故夜间睡眠安寝。年老体衰,营卫之气衰少,运行失常,气血阴阳相对平衡失调,神志不宁是老年人不寐的基本病机。调和营卫,使营卫之气充足,运行正常对治疗老年人不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调和营卫包括心理调节、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吴钟汉 《陕西中医》2004,25(5):430-431
通过对补气化瘀止血法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经验总结并分析了近十年有关产后出血的理论研究 ,认为产后出血的病因病机以气虚挟瘀多见 ,气虚为主、血瘀为次 ,气虚血瘀具有密切相关性 ,气虚为出血的根本因素 ,血瘀为出血的直接因素 ,由气虚导致瘀血内停。补气化瘀止血法为产后出血的主要治疗原则 ,补气以摄血止血 ,化瘀具有止血与活血双重功能 ,止血而不留瘀 ,瘀去则新生 ,有利于产后的正常恢复。  相似文献   

10.
贾茗雯  李军  张会川  李文龙 《光明中医》2016,(22):3256-3258
介绍张会川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经验。PF早期多营卫失和,肺失宣降;中期多痰瘀互结,中气不足;后期多气阴两亏,气虚血瘀;临证分为肺失宣降型,痰瘀互结型,气虚血瘀型;针对不同时期的病因病机分期辨证采用补气与化瘀并用的方法,病证结合,提高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传承国医大师薛伯寿的"和合思想",从营卫角度分析双心疾病的病机特点和辨治原则,认为双心和合,本于营卫,若营卫不调,则双心疾病难愈.针对双心疾病"三焦不通,营卫失和"的基本病机,以"不寐,气郁,自汗出"为其诊断要点,施以调和营卫法,可起到调三焦、和营卫的作用,达到治疗双心疾病的目的;同时应注重药物治疗和心理调节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2.
从营卫失和论治老年失眠症应注意调和营卫,祛除导致营卫失和的诱因;从气虚血瘀论治老年失眠症治法应为益气活血,养心安神;从阴虚火旺论治老年失眠症应以养阴清热,调和阴阳为治疗大法;从脏腑虚实论治老年失眠症应标本兼顾,调理脏腑虚实。附验案4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营卫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是机体作息正常的基础。不寐即是生物周期节律紊乱的结果,患者普遍存在"昼不精—夜不瞑"的紊乱状态。不寐的病理机制在于卫气不得入于阴和营卫之气衰少,造成营卫失和,循行失度。历代医家抓住营卫与不寐的实质联系,在治疗上主张调和营卫,并创立了诸如半夏秫米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颇有疗效的方药。  相似文献   

14.
缑燕华  皮敏  杨卓欣 《光明中医》2012,27(7):1458-1459
本文针对不寐之“阴阳虚衰,营卫(阴阳)失和,导致阳气不能入阴而不寐”的病机.归纳分析张仲景经方和调营卫,扶正补虚治疗“不得眠”的论治思想,及其在临床中的运用.期有助于提高临床运用经方治疗不寐之认识.  相似文献   

15.
罗艳超  蔡超产  陈喆  徐峰 《天津中医药》2023,40(12):1543-1546
焦虑性失眠归属于中医“不寐”“惊悸”范畴,其病机为“木郁”所致三阴三阳枢机不利,阴阳失衡。初病在气,因气机失调,五脏升降失常,气血逆乱而见不寐。久病入络,营血瘀滞;脏腑气机不调,营血瘀滞不解,则营卫无所化生,由实转虚,遂成本虚标实之不寐证。“达之”以斡旋厥阴少阳枢机,转运三阴三阳为大法,初期开达气机,调和脏腑,久病入于营血,以化瘀养血,调和营卫。枢机得利,阴阳相交,气机调畅,营卫和合,则不寐可愈。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6.
从痰瘀理论论述肝硬化形成发展的基本病因、病机,从而确立肝硬化的治疗原则。本文引用文献中关于痰浊瘀血与肝硬化的论述,运用中医学有关痰浊瘀血的理论,系统论述痰浊瘀血与肝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指出肝硬化的直接病因为痰浊瘀血,痰凝血瘀是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认为慢性肝炎进展至肝硬化首先是脾肾亏虚,在此基础上产生痰浊瘀血,进而发展至痰凝血瘀交阻导致肝硬化,故应重视痰瘀理论与肝硬化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内经》对睡眠障碍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上助 《四川中医》2007,25(1):33-35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睡眠方面论述的分析,认为其对睡眠的生理、病理的认识是以阴阳为基本,以营卫运行学说为具体病机进行论述的,将《内经》有关睡眠障碍的病因论述概括为:自然界对睡眠的影响、外感邪气、内邪所干、营卫不足、情志所伤、体质因素、经脉功能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等八个方面。将《内经》有关睡眠障碍的治疗概括为调阴阳、调营卫,具体的措施有祛除病邪、调和营卫、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等。  相似文献   

18.
孙娟娟  包可  温雅  唐赛雪 《河北中医》2023,(8):1383-1386+1391
基于《内经》营卫理论阐述营卫与卒中、营卫与不寐、营卫与卒中后失眠(PSI)的关系,探讨基于营卫理论指导下PSI的诊治。病后体虚、营卫失和是PSI的发病关键。分析PSI的方药、针灸治疗原则及辨证分型,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科学防治。  相似文献   

19.
不寐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张喜奎教授多年来在临床上对不寐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张喜奎教授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其认为不寐病机主要为阴阳不交、心肾不交、肝气郁结、少阳枢机不利、热扰胸隔导致心神不宁。临床可根据辨证情况分别治以滋阴潜阳、滋阴降火、疏肝解郁、和解少阳、调和营卫等方法,同时治疗中更加注意强调顾护胃气,随症加减,在不寐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介绍徐云霞主任医师重用清热化瘀法治疗盆腔炎后遗症(SPID)的临床经验。徐师认为SPID病机以正气亏虚为本、湿热之邪为标,肝气郁滞,血瘀常存,阳虚寒邪夹杂,诸方因素错综复杂,导致病情缠绵难愈。其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同时注重补正气、调和肝脾,采用家传经验方二丹红藤败酱汤、墓头回方、柴芩归芍散,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