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病人术后监护特点和护理措施.方法分析1999年7月~2001年6月,我科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26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电解质、引流液、输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组病人术后血液动力学稳定,多巴胺用量少,低心排发生率低,呼吸机辅助时间缩短,麻醉清醒早,引液量、输血量少,拔管早,住院天数缩短. 结论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可早期拔除各种引流管,早期活动和早期进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病人术后监护特点和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1999年7月~2001年6月,我科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26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电解质、引流液、输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血液动力学稳定,多巴胺用量少,低心排发生率低,呼吸机辅助时间缩短,麻醉清醒早,引液量、输血量少,拔管早,住院天数缩短。结论 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可早期拔除各种引流管,早期活动和早期进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和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对血液动力学、术中出血量等的影响,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越性。方法 观察组21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对照组208例,采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心绞痛缓解率、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可使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果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ICU停留时间短、并发症少,有效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浅低温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8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资料,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体外循环时间,转机中血压、尿量、血气分析、停机时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术后并发症等。结果78例患者均平稳完成体外循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靠,心肌保护良好,可有效减轻低温和缺血再灌注对心肺等脏器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与心脏停跳二尖瓣置换术后护理工作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3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A组:心脏不停跳组,B组:间断灌注冷晶心脏停搏液组,C组:连续灌注温血心脏停搏液组。对比观察3组不同心肌保护方法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术血液心肌肌钙蛋白T(cTnT)、术后心输出量(CO),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心律失常和使用临时起搏器等情况。结果 cTnT在转机后即升高4.77-8.80ng/ml,且持续到术后2周,但A组的升高值(6.51ng/ml)较B组(7.43ng/ml)和C组(7.79ng/ml)低(P<0.01),A组术后心输出量(CO,5.14L/min)较术前(4.14L/min)明显改善,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低,血管活性药用量少,患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短。结论 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术较心脏停跳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稳定,并发症少,明显地减少了药品使用和护理工作量,是一种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方法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小儿部分性房室共同通道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自 1994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 ,经胸正中切口及右胸前外切口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小儿部分性房室共同通道手术矫治 2 6例。结果 :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5 6 8min ,术后无低心排、严重心律失常 ,无栓塞和脑部并发症。除 1例术后二尖瓣轻度返流外 ,余无杂音和残余分流 ,治愈率 10 0 %。随访 3~ 2 4个月 ,心功能改善 ,活动正常。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矫治部分性房室共同通道有如下优点 :①避免主动脉阻断引起的心肌损害。②可清楚观察房室瓣的反流及修复效果。③术中可即时观察是否损伤传导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胸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8年完成的右胸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先心脏病手术347例,选择同期正中切口心脏停跳下先心病手术100例为对照组。结果:小切口不停跳组手术切口长度、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输血量、胸骨感染及畸形等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胸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具有切口隐蔽美观、无胸骨畸形、心肌保护效果好、体外循环时间较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小儿部分性房室共同通道术治疗经验。方法:自1994年10月-2001年10月,经胸正中切口及右胸前外切口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小儿部分性房室共同通道手术矫治26例,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56.8min,术后无低心排,严重心律失常,无检塞和脑部并发症。除1例术后二尖瓣轻度返流外,余无杂音和残余分流,治愈率100%。随访3-24个月,心功能改善,活动正常,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矫治部分性房室共同通道有如下优点;(1)避免主动脉阻断引的心肌损害。(2)可清楚观察房室瓣的反流及修复效果。(3)术中可即时观察是否损伤传导束。  相似文献   

9.
平慧  刘敏 《新医学》2002,33(4):241-242
1引言 浅低温(31℃~34℃)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具有不阻断心肌血流、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程度轻的特点,是一种新兴的最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措施[1].然而,术后监护对保证病人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亦十分重要.我科自1998年10月~1999年12月共完成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3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术后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坏心脏不停跳与心脏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12例先天性心脏病人中8例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4例心脏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结果:12例病人均治愈,结论:海拔3700米地区绝非心脏外科手术禁忌,加强心肌保护,做好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广泛开展高原心脏外科手术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薛琳 《全科护理》2009,7(36):3332-333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要求血清钾维持在正常偏高水平(4.5mmol/L~5.0mmol/L),如相对偏低,易导致严重心律失常,若处理不当则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因此预防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清钾偏低及合理补钾在术后ICU的监护中尤为重要,现将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经中心静脉进行补钾的监测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手术方式。在心脏不停跳下瓣膜置换术 ,能更好地保护心肌 ,减少术后并发症。我科于 2 0 0 0年 8月~ 2 0 0 1年 4月对 12例重症瓣膜病患者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共 12例 ,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2 0~ 6 2岁 ,平均年龄 4 8岁。胸部X线示心胸比率为 0 .6 5~ 0 .85 ,心功能Ⅲ~Ⅳ级。 2例窦性心律 ,10例心房纤颤。其中 3例合并左房内巨大血栓 ,1例合并肺动脉高压 ,通过三尖瓣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为 80m…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定心脏不停跳与心脏停跳手术两组患者的血浆肌钙蛋白(cTn—Ⅰ)值以及心肌活检.评价心脏不停跳手术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心脏病患者于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作为实验组,同期选择40例于低温心脏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各时相的cTn—Ⅰ值,以及心肌活检病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术前cTn—Ⅰ值和心肌活栓病理显示心肌超微结构差异无显著性(P〉0.05);转机后两组cTn—Ⅰ值均升高,对照组比实验组增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心脏活检病理显示心肌超微结构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可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心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引起的心肌损害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对某些高危患者尤为有益.目的:观察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对老年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年龄≥60岁择期行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停跳组在中度低温心脏停跳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不停跳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中完成心脏瓣膜置换.结果与结论:在转机30 min、术中关闭右心房前,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8、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较转机前时升高(P < 0.05),其中以停跳组明显(P < 0.05).关闭右心房时两组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增加,以不停跳组增加幅度较小(P < 0.05).提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以减轻老年患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的心肌损害,该作用可能与减轻心肌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护理干预措施,以期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方法]将2011年1月—2014年6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10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VAP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体重、吸烟史、使用制酸药、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重症监护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结论]消除可控性因素、执行指南和掌握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可能会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1例心脏不停跳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做好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术后4例出现室上性心律失常,经药物治疗后消失.随访2~15个月,患者心功能达Ⅱ级以上,恢复良好.结论:做好心脏不停跳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术前护理、术后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1995年7月至1996年2月,我院采用浅低温(32-28℃)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下,行各种先天性心内畸形矫治术及瓣膜置换术75例。该手术与阻断升主动脉相比其优越性在于,一采用浅低温,降温升温时间缩短,体外转机时间缩短,相应手术时间也缩短。二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避免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因此,对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影响减少,所致术后临床表现与阻断升主动脉术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主要以术后1-2小时出现短时间的体温低,血压低,尿量少,心率加快表现为重点,加以观察与监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215例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215例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并行循环者阻断上下腔静脉而不阻断升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跳液;逆行灌注者,阻断升主动脉后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鼻咽温度在(33±1)℃,均在心脏空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心脏手术完毕后顺利停机,术后血液动力学平稳,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发生率低,无1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及空气栓塞,早期死亡率0.93%(2/215)。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可应用于绝大部份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减少心脏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住院费用.方法255例心脏术后早拔管病人的护理中,不用或少用镇静剂,及早呼吸机过渡,术后4~8 h拔出气管插管;术后5~10 h向膀胱内注入一定量呋喃西林液拔出导尿管;持续低负压吸引纵隔和胸腔引流,术后12~24 h拔出引流管.结果肺部感染发生率3.14%,低于资料报道[1].术后住ICU12~24 h,住院天数7~10天,比资料报道[2]术后常规拔管者住ICU时间减少1~2天,术后住院天数减少5~6天.结论心脏术后早拔管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缩短住ICU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并且强调加强早拔管病人病情监测是实现早拔管技术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心脏手术后早拔管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绍兰 《现代护理》2002,8(3):192-192
目的 减少心脏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住院费用。方法 255例心脏术后早拔管病人的护理中,不用或少用镇静剂,及早呼吸机过渡,术后4-8h拔出气管插管;术后5-10h向膀胱内注入一定量呋喃西林液拔出导尿管;持续低负压吸引纵隔和胸腔引流,术后12-24h拔出引流管。结果 肺部感染发生率3.14%,低于资料报道^[1]。术后住ICU12-24h,住院天数7-10天,比资料报道^[2]术后常规拔管者住ICU时间减少1-2天,术后住院天数减少5-6天。结论 心脏术后早拔管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缩短住ICU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并且强调加强早拔管病人病情监测是实现早拔管技术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