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学古代典籍中,有相当多的著作并不为人们所熟知,而这些著作又都曾为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过一定的贡献。科学地认识和发掘它们的价值,对于深入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医学史,进而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还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心印绀珠经》便正是一部这样的著作,笔者即就此书的情况作如下简要论述。一、《心印绀珠经》考略我们熟悉的医学典籍诸如《伤寒论》、《温病条辨》、《证治准绳》等等,所署的书名都具有简明易懂的特点,而《心印绀珠经》则与之全然不同。“心印绀珠”之名,不但有来历,而且…  相似文献   

2.
王暴魁 《河南中医》1997,17(2):71-71
“脉大为劳”小议王暴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0021)主题词《金匮要略》中医名词《金匮要略》之《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有云:“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四版及五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解释曰:脉大是大而无力,为有形于外,...  相似文献   

3.
试析《金匮要略》中的体质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析《金匮要略》中的体质分类贵阳中医学院(550002)刁利红关键词:金匮要略,中医生理,中医病理《金匮要略》是治疗内伤杂病的经典著作。书中不仅强调“男子”与“妇人”体质有别,而且把不同人群体质分类与病证联系起来,如用“平人”、“强人”、“盛人”、“...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有记载:“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景岳全书》中说:“消渴病,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这说明中医早已认识到糖尿病是个富贵病,需要控制饮食.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消渴病的专篇论述,如“饮一斗、小便一斗”.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明确指出消渴病具有尿甜和体重减轻、消瘦的典型症状,并将消渴病按“上、中、下”三消论治.  相似文献   

5.
经方新释     
方剂是辨证论治的工具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经方和时方之分。就经方而言,《辞海》云:“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方相对而言。”《中医大辞典》又云:“汉以前的方剂称经方。其说有三:①后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素问》、《灵枢》和《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⑧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一般所说的经方,多指第三说”。由此可见,现有文献均称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的方剂为经方。但笔者认为:经方,不仅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之方,而且应包括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衍生的确具经典、经验、经济之意涵和特色的方剂,前者为狭义之经方,后者为广义之经方。诚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所说:“经方是中医经典配方的简称,是数千年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得以延续至今的临床技术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陶汉华 《河南中医》1997,17(3):138-138
“蚕”与“卧蚕”陶汉华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主题词中医名词注释《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对此段“如蚕新卧起状”...  相似文献   

7.
痉证刍言     
痉,音径。僵直之意也。痉证是以筋肉牵引颈项强急,甚有角弓反张为主的疾病。如《注解伤寒论》云:“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痉。经曰:颈项强急,口噤反张者痉。”古方书有将痓字作痉的。如仲景《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第二》一则,即用痓字。痓,音翅。查《广韵》痓字作恶解并无僵直之意。从痓与痉两字音意皆异,办无通用之说考虑,显系传写之误。如《金匮要略论注》云:“盖痓即痉,强直之谓也。”又如《景岳全书》云:“痓之为病,即内经之痉病也。以  相似文献   

8.
分析《金匮要略》和《中医内科学》关于中风的辨治规律,比较其辨治思路。《金匮要略·中风篇》“正虚邪中”理论及其方药迄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历节病与痛风性关节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历节病与痛风性关节炎北京100039解放军302医院刘士敬朱倩①主题词历节风/中医病机关节炎,痛风性/中医病机历节病始见于东汉《金匮要略》。该病以关节红肿、疼痛剧烈、不能屈伸为特点,历,通“枥”,挤压之意,古有酷刑枥指,用刑具挤压肢节,疼痛难忍,可想...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云:“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条文中“喜悲伤”之“喜”字,系一动词,为此病人喜哭好哭;“数欠伸”之“数”字,为频繁之意,汤本求真谓“喜及数字屡之意”。其所谓“欠”者,为  相似文献   

11.
脾居中焦,斡旋升降,运行上下,为气机之枢纽,职司运纳,化生精微,以奉周身,为后天之本。因脾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历代医家均重视维护脾胃,如李东垣、叶天士等。但追溯其源,“实脾者”还当首推仲景。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给后学以很大启迪。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实脾”有其具体不同的含义。《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渭“实脾”,细细推敲,其使脾旺之指导思想虽一,但病证不同,治法迥异,兹浅析于后。  相似文献   

12.
百合病钩玄     
笔者从事中医脑科临床近30年,反复诵读《金匮要略》“百合病”条文,并结合临证实践细细揣摩,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看法,以求正于同道。1百合病可分两类百合病条文说:“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即寓有百合病有原发与继发两类之义。“其  相似文献   

13.
什么叫中医?大致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中”,即中等之意,“中医”即中等医生.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第二种解释:“中”,念zhòng,即“符合”之意,“中医”,即符合医理.《汉书·艺文志》曰:“(庸医)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说若让庸医治病,反而越治越坏,即我们现代常说的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这种情况不如不治,不治反而符合医理.在《备急千金要方》里保存了古印度佛教医学的学说:人体有自我修复功能,一些病可以“不治自愈”,但有一些病“须治而愈”,还有一些病“虽治难愈”.比如慢性肝病,经过长期的治疗,病情还是会发展、变化.再有一些病就是“真死不治”,如张仲景《伤寒论》里就有多条“死不治”的条文.第三种解释:“中医”,即指中国医学、祖国医学,亦即国医,与西洋医学相对而言.现代所谓“中医”,即取第三种解释.  相似文献   

14.
试谈《金匮要略》、《伤寒论》对痞证的论述朱秀兰甘肃省平凉市人民医院(744000)主题词中医师张仲景痞证/中医病机复方(中医)/治疗应用“痞”即痞塞不通,是指心中、心下,也即胸腹、胃脘部有满闷堵塞不通之感,其临床特点是按之柔软而不硬不痛,是无形之邪,...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之情志致病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要略》一书22篇,虽无论“情志”专篇,但涉及情志致病者有6篇,条文有8处。《灵枢·口问》篇指出“夫百病之始生者,毕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可见情志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情志因素可直接作用于内脏而发病,也可导致脏腑气血失调,亦可影响病理过程而使病情恶化。兹就《金匮要略》之情志致病谈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6.
自从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张仲景编撰《伤寒论》、《金匮要略》后,建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尊崇为“医圣”、“众方之祖”。之后,历代医学家注释发挥仲景学术者数以百家,其中研究《伤寒论》的专著有618部,研究《金匮要略》的有205部。福州清代名医陈恭溥所著的《伤寒论章句》六卷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家。  相似文献   

17.
戴天木 《中医杂志》2003,44(1):66-67
脾主运化、升清而统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可发生多种病证。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有关治脾之法,内容极为丰富,散见于《金匮要略》各篇之中。这些内容,实为防治脾胃病之指南。兹分述如下。 1 温中散寒法该法适宜于脾胃阳虚,中焦寒盛所致之腹满痛、呕吐、泄泻等病证。如第十篇第十四条:“心胸中大寒痛,  相似文献   

18.
《长沙药解》四卷,清·黄元御撰。书名冠以“长沙”,取义于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之谓。刊於1753年。书中选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下称《伤寒》《金匮》)二书中二百四十四个医方的药物159种(目录末记为161种)“分析排纂,以药名药性为纲,而以其方用此药为目,各推其因证主疗之意,颇为详悉”。(《四部总录医药编》中册)为《伤寒》《金匮》药物研究重要参考书之一,值得学习研讨。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原文中“在脏”即在里;“攻”,当“治”解;“所得”,是相结合之意。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指出:“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如渴者,水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这就是说,外邪侵入体内,往往  相似文献   

20.
中医病因学以“风”为百病之长。它的提出源子人类的生活实践,但其名称沿革及对医学影响,有着深化渐进过程,本文循其历史轨迹作一探讨,以见中医病因学的发明其来有自,并非仅凭思辩臆造。《金匮要略》开篇说;“夫人禀五常,因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