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报告3例在卧位时P—R间期延长而改为坐位或立位时,则P—R间期明显缩短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例一,男,29岁,因咽喉痛流涕半天就诊,卧位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心率96次/min,P—R间期0.32s。随后改为坐位检查,P—R间期缩短至0.18s,心律100次/min,诊断为体位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诊断 患者男,35岁。近两年来反复心悸胸闷,多次在外院检查诊断为间歇性Ⅰ°房室传导阻滞。来我院就诊后,查体及X光超声检查皆无明显异常。本文附图上下两行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频率基本稳定75次/min左右,P—R间期有长短变化,相邻的P—R间期相差大于60ms。P_(1、2、6、7、9、10、12-16)是经快径路下传心室的,P—R间期变化在0.18~0.24s之间,如P_(12)—R、P_(13)—R、P_(14)—R、P_(15)—R和P_(16)—R分别为0.18s、0.20s、0.20s、0.22s和0.24s,呈P—R递增现象。P_(3、4、17、19、20、22、23)是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裕固族妇女中晚期妊娠短P—R间期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330例裕固族中晚期孕妇常规心电图检查严格按诊断要求筛选短P—R间期综合征。结果共筛选出符合短P—R间期综合征的孕妇43例(13.03%),年龄20-38(平均29)岁,分娩后或3个月后复查心电图43例均恢复正常。结论裕固族妇女中晚期妊娠短P—R间期综合征属于良性无病理意义,应随访心电图而不需要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女性以及妊娠期妇女人群中短P—R间期的发生率,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产前检查的妊娠妇女800例为观察组,年龄为19—30岁。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女性30岁以下共800例,31岁以上共800例为对照组。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3组短P—R间期的发生率。结果妊娠组短P—R间期共37例,发生率为4.63%;30岁以下组短P—R间期共17例,发生率为2.13%;30岁以上组短P—R间期共5例,发生率为0.63%。结论短P—R间期发生率以妊娠妇女最高,30岁以下女性短P—R间期发生率比31岁以上女性高。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70岁。临床诊断:心悸待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P波后均继有室上性QRS波群,P—R间期0.14s。V_1导联示P波形态正常,P—P间期不等(0.54~0.12s),当P—P间期为0.54~0.78s时,P—R间期缩短为0.08s,当P—P间期为1.12s时,P—R间期为0.14s(第5个窦性搏动),与心律均齐  相似文献   

6.
1 资料及心电图分析 患者女,45岁,因患胃癌住院手术。10年前曾住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本次术前心电图检查见附图,上下两行为Ⅱ导连续记录。窦性P波规律发生,频率约50—60次/min,P—R间期约为0.11s,符合L—G—L综合征。图Ⅱa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室早的配对间期长短交替,两种恒定的配对间期分别为0.40s和0.48s,相邻两个配对间期差值>60ms,同时可见每个室早后均随有P~-波,为室房传导所致,R—P~-间期亦呈现长短交替,且室早配对间期长者其R—P~-间期短0.16s,配对间期短者其R—P~-间期长0.24s,相邻两个R—P~-间期差值亦>60m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②L—G—L综合征;③频发室早二联律(室内折返径路中呈双径路传导);④室早伴室房传导(房室结呈双径路室房逆传)。  相似文献   

7.
一、女,51岁,临床诊断:高血压病Ⅱ期。二、心电图示:Ⅱ导联第4、6、9,心博提前出现,P波逆行,P—R间期短于正常窦性(0.03s)V_1导联上行第3、4个心动提早出现,形态宽大畸形,呈QRS—P′—QRS的顺序出现,R—P间期为0.24s,R—R间期为0.36s。三、讨论:Ⅱ导联提前出现的室上性心动,逆行P波均位于QRS之前,虽然P′—R间期未小于0.12s,但较正常窦性的P—R间期缺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体表心电图P.R间期延长的诊断价值,分析P—R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和门诊心电图有P-R间期延长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动态心电图。分析P.R间期的变化及阵发性心房颤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4类心律失常。并且根据P—R间期延长程度分为3组,对比其与上述4类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动态心动图结果中伴发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2l例(23.33%)、房室结双径路传导17例(18.89%)、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9例(10%)、阵发性心房颤动7例(7.78%)。在所有的患者中,P.R间期延长伴发上述4类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心电图结果中,P-R间期延长50例,显著延长29例,过度延长11例。动态心动图结果中。P。R间期延长32例,显著延长38例,过度延长20例。结论P—R间期延长不应均视为良性和无须干预的心律失常,相反,需要进行进一步动态心动图监测及电生理检查和追踪观察,争取早期发现病变、消除病变,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女 38岁临床诊断:风心病,心房颤动图示:P波消失,以细小f波代之。心律绝对不整,故为房颤的典型改变。此外,在R—R间期呈递次缩短的成组心搏后随以一个长R—R间歇。长R—R间歇较邻其前最短的R—R间期的两倍为短。长R—R间歇前的一个R—R间期又较间歇后的一个R—R间期为短。  相似文献   

10.
妊娠中晚期心电图短P—R间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妊娠中晚期心电图短P—R间期产生机制以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对32例妊娠中晚期发现短P—R间期者(观察组)和30例P—R间期正常的中晚期孕妇(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及胎儿心电图(FECG)检查;对观察组进行输氧一周后复查常规心电图(ECG)、FECG、及产后3个月复查ECG。结果观察组心率变异(HR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05及P〈0.01);观察组输氧后短P—R间期恢复正常,FECG前后变化不大。结论妊娠中晚期的P—R间期缩短与需氧量增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占优势相关.可作为中晚期妊娠者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客观指标;对胎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6岁。因心慌、胸闷数天就诊。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心电图检查(附图连续记录):P—P间期0.64—0. 68s,频率88—94次/min,R_(1-5、23-25、36)其前有直立P波,P—R间期0.16s,QRS形态正常,时限0.06s,为窦性激动下传。R_(7-12、16-21)其前后有无关P波,QRS形态畸形,时限0.09s,R—R间期0.64s,频率94次/min,为加速的交界性逸搏心律,R_(13、22)提前出现,QRS间期0.07s,其前有相关直立P波与T波重叠,P—R间期0.20s,为窦性激动下传夺获心室,并伴不同程度的室内差异传导。R_(6、14、15、26)QRS形  相似文献   

12.
在行食管电生理检查的1500例受检者中,检出房室结双径路(DAVNP)168例,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65例。分为DAVNP组(103例)与AVNRT组(65例)。发现房室结1:1点、文氏点、2:1点,快径功能不应期、有效不应期,慢径有效不应期及最长P—R间期等电生理参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笔者认为:①AVNRT诊断标准拟补充P—R间期跃增后即诱发出AVNRT 。②P—R间期跃增后慢径有3个心搏周期以上或有快慢径交替传导。③对房室结多径路的诊断宜慎重,应注意除外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72岁,因心跳气短而住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功能四级。 附图为Ⅱ、V_1导联ECG。Ⅱ导联P波直立,P—R间期0.16s,QRS0.12s,为CLBBB型。可见提前的房性异位P波(房早),联律间期0.34~0.39s之间。R_3后的房性异位P′波的联律间期0.36s,其前的R—R间期0.70s,房早P′波能下传心室。从第二个房性异位P′波开始均未下传,因为其前的R—R间期长达0.80~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6岁。酒后胸闷、憋气,心前区有压榨感,半小时后来院就诊。即刻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0.64s,P—R间期0.28s,心率93bpm/min,ST—T正常。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Ⅰ°房室传导阻滞。胸痛症状缓解后复查心电图P—R间期缩短为0.16s,P—P间期仍为0.64s,ST—T仍无变化。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82岁。临床诊断:高血压病、糖尿病。体检:BP160/90mmHg。叩诊心界向左侧扩大,心尖区可闻Ⅱ级收缩期杂音,两肺无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图1A的Rs是提前出现的P—QRS波,P—R间期0.32s,该房性早搏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此时图中未见明显P波,QRS波呈室上性;R—R间期匀齐,心室率150次/min。  相似文献   

16.
《心电学杂志》2009,(4):271-271,283
本例心电图主要特征为:窦性P—P间期规则,频率94次/min;P—R间期长短交替,R—R间期呈长短交替(分别为60次/min和68次/min),QRS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和正常两种形态交替出现。短R—R间期后的QRS形态、时间均正常,P—R间期固定为0.40s;长R—R间期后的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P—R间期固定为0.15s(除下图最后一个长R—R间期以外,其前P—R间期为0.36s),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2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2 心电图特征 附图为Ⅱ导联连接描记。可见P—P间期0.76s~0.92s,图中第1、2、4、22、23、25、32、33个QRS波群(以N表示),呈Rs型,其R—R间期0.76s~0.80s,P—P等于R—R,P—R间期0.16s,为窦性冲动下传心室,第6、7、9、10、12~15、17、18、20,27~30个QRS波群(以N_1表示)呈R型,其P—P间期0.84s~0.92s,R—R间期0.84s~0.88s,P与QRS波群无关,为非阵发性交界区心动过速伴房室分离。第5、16、21、  相似文献   

18.
例1 患者女性,45岁。冠心病3年,以心前区不适就诊。听诊:心律不齐,心音较弱,各瓣膜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显示:P波及QRS波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I导联):P波呈M型,或负正双向,故为逆行P波。P—P均为0.36s(约167次/分),R.P间期固定为0.16s,其后的P—P间期及R.R间期均呈长短交替(0.36~0.48s),P—R间期也长短交替(0.16~0.28s),QRS波振幅呈交替改变。心电图诊断:  相似文献   

19.
例1患者男性,28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图1)示:P—P间距呈渐短突长周期性、规律性改变。经测算两组文氏周期的等长传导间期分别为2.56及2.60s,则窦性周期分别为0.64及0.65s,P—R间期0.14s,则窦性周期分别为0.64及0.65s,P—R间期0.14s,下传的QRs波呈qR型,时限、形态正常。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窦房文氏阻滞(呈4:3下传)。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4岁。临床诊断:心肌炎。图1为Ⅱ导联及V1同步记录。窦性心律,P—P间期0.88~0.91s(67次/min)。其中R2、5、7、9、11、13、16为插入性室早,呈二联律,QRS呈右束支阻滞型。P—R间期恒定为0.13s的有P3、4、10、11下传者,P5~8下传的P—R间期分别为0.20、0.28、0.32、0.36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