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9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病理资料,常规化疗后均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统计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移植前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预后情况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回顾性的分析总体疗效及预后因素。结果 96例患者中94例顺利完成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重建时间为7~19d,平均9d;血小板重建时间10~37d,平均16d;随访时间0~74个月,平均26个月。3年总体生存(OS)率为86.4%,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0.3%。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大于2分、移植前未能达到完全缓解(CR)、乳酸脱氢酶(LDH)高于正常水平、骨髓浸润等为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状态及LDH水平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大剂量化学治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危难治恶性淋巴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移植前能否达到CR、LDH水平为移植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s)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培养MSCs,将自体骨髓MSCs与APBSCs共移植治疗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联合移植组),并与同期进行的12例未联合MSCs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造血恢复及并发症比较。结果:MSCs输注无明显不良反应;联合移植组的患者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平均9.52d,血小板≥20×109/L时间平均9.05d,较对照组恢复快(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较对照组低(P<0.05);口腔溃疡和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MSCs与APBSCs联合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行,移植后造血重建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APB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46例,采用环磷酰胺 阿霉素 长春新硷 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结果43例获造血重建,完全缓解(CR)26例,占56.52%,部分缓解(PR)17例,占36.95%,1例死于肝静脉闭塞,2例死于严重感染,移植相关死亡率6.52%。结论APB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淋巴细胞绝对数(ALC)、输注CD34+细胞数与NHL疾病复发、无病生存(DFS)期、总生存(OS)时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预处理前淋巴细胞绝对数(ALC-Pro)、移植后第15天淋巴细胞绝对数(ALC-15)以及输注CD34+细胞数与NHL疾病复发、DFS和OS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ALC-Pro和ALC-15与NHL复发密切相关,ALC-Pro和ALC-15水平高的患者,复发率较低;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ALC-Pro和ALC-15均为影响患者DFS的重要因素;输注的CD34+细胞数虽然与ALC-15无关,但与患者DFS有关,输注CD34+细胞数多的患者其DFS期更长;ALC-Pro、ALC-15、CD34+细胞均与NHL患者的OS有密切关系,移植前后ALC水平高、输注CD34+细胞数量多的患者,其OS时间较长.结论 NHL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ALC水平和输注的CD34+细胞数,对于判断NHL复发、DFS、OS有一定参考意义,有可能成为NHL患者自体移植后预后判断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常规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中位生存期约为30个月,大剂量化疗联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MM显示较好的完全缓解率(CR)、无病生存(EFS)及总体生存率(OS),但移植后复发仍倍受关注.移植物中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能有效地清除骨髓瘤细胞,且对造血恢复影响不大.但由于分选过程使得淋巴细胞也被清除,故移植后的免疫功能重建较造血恢复延迟.本文就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MM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具有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快,肿瘤细胞污染少等优点,现已成为白血病,淋巴瘤及实体瘤等恶性疾病根治性治疗的方法之一。APBSCT成功的基础是获得足够数量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除了患者自身因素、动员方法和动员剂外,采集的时机及各参数的设定也影响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联合大剂量放、化疗明显改善了对常规化放疗效果不佳的恶性淋巴瘤(ML)患者的预后,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双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科2003年4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4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完全缓解后行第1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另外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完全缓解后行第1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4个月行第2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 42例患者均造血功能重建。其中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无病生存13例(65%),复发7例(35%)。单次自体移植无病生存10例(45.5%),复发12例(54.5%)。结论双次自体移植较单次自体移植复发率低,移植相关死亡率低,无病生存率较高,可以作为没有找到合适供者或经费困难患者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因恶性血液病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0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单倍体相合HSCT和HLA-全相合HSCT患者的造血重建、无病生存(D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单倍体相合HSCT与HLA-全相合HSCT相比较,造血干细胞植入率、GVHD的发生率、移植后复发率、无病生存(DFS)率无显著差别,但血小板植入时间延长、复发相关死亡率高、总体生存(OS)率低。单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未缓解、高危、发生Ⅲ、Ⅳ度aGVHD是影响移植后患者OS的危险因素(P0.05);移植时超过40岁、非亲缘供者是影响单倍体相合HSCT OS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未缓解、发生Ⅲ、Ⅳ度aGVHD是影响HLA-全相合HSCT OS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分别是4.4(95%CI,1.5-13.4),9.3(95%CI,2.3-37.0),11.0(95%CI,3.2-37.3)(P0.05);非亲缘供者、高危、Ⅳ度aGVHD是影响单倍体相合HSCT OS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分别是7.4(95%CI,2.3-23.1),2.4(95%CI,1.3-4.5),4.1(95%CI,1.6-10.5)(P0.05)。结论: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整体疗效上HLA-全相合HSCT优于单倍体相合HSCT;单倍体相合HSCT选择亲缘供者优于非亲缘供者,单倍体相合HSCT须要更多的血小板输注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典预处理方案与改良预处理方案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于天津市肿瘤医院血液科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6例,根据其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加伊达比星组和无伊达比星组,对2组患者的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相关不良反应和造血重建时间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结果:截止2019年6月,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36例患者移植前疗效为:达到CR 21例,PR 15例。对2组患者造血重建时间进行分析,中性粒细胞(P=0.795)及血小板重建时间(P=0.551)无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并无差异,加入伊达比星并未使患者的不良反应加重,伊达比星组患者的OS及PFS较未使用伊达比星组的患者更长,疗效较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预处理方案及移植前疗效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预处理方案加入伊达比星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OS及PFS,并未加重患者的骨髓抑制,其造血重建时间没有明显延长,也并未加重患者的相关不良反应,这说明,加入伊达比星的改良预处理方案可作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多发性硬化(MS)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前后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性T细胞(Tc)亚型的变化,及其在AHSCT后诱导MS缓解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患者移植前1周及移植后1月外周血中Th、Tc细胞亚型,及其分别占CD3+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结果MS患者外周血Th1和Tc1细胞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及P<0.05),移植后Th1和Tc1显著低于移植前及对照组(P<0.01)。移植前MS患者Th2细胞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Tc2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前后相比,移植前组Th2细胞下降(P<0.05),而Tc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S患者体内存在高水平的Th1和Tc1。AHSCT可使其逆转,从而有利于MS病情的缓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严重自身免疫病(SAID)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前后外周血中抑制性T(Ts)细胞、杀伤性T(Tc)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Ts、Tc细胞在AHSCT诱导自身免疫病缓解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对照组及SAID患者AHSCT前1周及AHSCT后1~3月外周血中Ts、Tc细胞亚群。Ts细胞表型为CD3 CD8 CD28-,Tc表型为CD3 CD8 CD28 。分析各细胞亚群占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并比较AHSCT前后Ts、Tc的变化。结果SAID患者AHSCT前T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高于对照组(P<0.05)。AHSCT前后比较,患者外周血中Ts细胞显著增高(P<0.05);Tc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SCT后与对照组比较,Ts显著增高(P<0.05),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HSCT治疗SAID患者,能显著提高患者Ts细胞,降低Tc细胞的比例,是AHSCT诱导SAID缓解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严重自体免疫病(SA ID)患者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前后外周血中CD 4 CD 45RA (na ive T h细胞)及CD 4 CD 45RO (记忆T h细胞)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na ive T h细胞和记忆T h细胞在AHSCT诱导自身免疫病缓解中的作用。方法使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SA ID患者AHSCT前1 w及移植后1~3 m o外周血中CD 4 CD 45RA 及CD 4 CD 45RO 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na ive T h细胞表型为CD 4 CD 45RA ,记忆T h细胞表型为CD 4 CD 45RO 。分析各细胞亚群占CD 4 T辅助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并比较移植前后na ive T h、记忆T h细胞的变化。结果AHSCT后,患者外周血中记忆T h细胞显著增高,P<0.05;na ive T h细胞和CD 45RO CD 45RA 双阳性细胞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AHSCT治疗SA ID患者,患者体内na ive T h细胞和CD 45RO CD 45RA 双阳性T h细胞百分率显著减少,这是AHSCT诱导SA ID缓解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VCD方案联合乌苯美司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5年4月~2019年6月收治的96例MM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VCD组47例、联合组49例,均给予VCD方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化疗,联合组化疗期间连续服用乌苯美司。3个化疗周期后观察疗效,测定生化指标变化,并统计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联合组疾病缓解率为77.55%,明显高于VCD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骨髓中浆细胞比例、血清M蛋白明显降低,血红蛋白(Hb)显著升高(P<0.05),但联合组改善效果优于VCD组(P<0.05)。不良反应有便秘、嗜睡、感染性发热、骨髓抑制等,但均以I~II级为主,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年总体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6.04%、61.46%,单因素分析显示ISS分期、治疗方案、治疗疗效均与OS率、PFS率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SS分期、治疗方案、治疗疗效均为影响OS率的危险因素(P<0.05),仅治疗疗效是影响PFS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VCD方案化疗基础上联合乌苯美司治疗MM可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除治疗方案以外,ISS分期、治疗疗效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阿糖胞苷联合氟达拉滨治疗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影响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74例患者的资料,将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采用阿糖胞苷联合氟达拉滨、阿糖胞苷联合柔红霉素进行预处理患者分为研究组(n=94)与对照组(n=8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预后情况,分析影响阿糖胞苷联合氟达拉滨预处理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研究组预处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36%vs 76.25%;P<0.05),研究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抗宿主相关疾病、黏膜损伤、肝损伤、感染、心脏毒性方面不良反应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率高于对照组(80.9%vs 55.0%;89.2%vs75.0%;log-rankχ2=13.790,6.278;P<0.05)。单因素与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时疾病完全缓解、急性抗宿主病、慢性抗宿主病是患者病情复发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35岁、配型结果完全相合、移植时疾病完全缓解是患者存活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采用阿糖胞苷联合氟达拉滨预处理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案,患者预后会受移植疾病缓解情况、急性抗宿主病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比较大剂量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大面积照射预处理方案对恶性淋巴瘤(ML)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回顾性分析1992年9月至2010年8月在解放军307医院行AHSCT的100例ML患者,根据AHSCT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高剂量化疗组和高剂量放、化疗组,分析3、5、10年的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表明,截止至2011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所有患者造血功能均获重建。高剂量化疗组和高剂量放、化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恢复至1.0×109/L的中位时间为(6.0±0.4)d、(8.2±0.4)d,血小板恢复至20.0×109/L的中位时间为(7.1±0.8)d、(11.4±2.5)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化疗组和高剂量放、化疗组OS率分别为3年67.3%、68.9%,5年62.8%、60.6%,10年57.6%、56.2%;PFS率分别为3年63.6%、63.2%,5年59.4%、58.3%,10年50.8%、5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感染、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移植预处理方案中的高剂量放、化疗组较高剂量化疗组造血重建晚,但两组疗效及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行大剂量似放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的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1992年7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2例经病理形态学诊断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13例经免疫组化检测证实。根据AnnArbor进行分期,并按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评分,按有无B症状进行分类。经两周法化疗或化、放疗同步进行的诱导缓解治疗达部分缓解(PR)或完全缓解(CR)后,行大剂量化/放疗和自体骨髓移植或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对移植前未行放疗的患者补加放疗。对IPI3~4分的12例高危患者进行巩固化疗,其中1例行巩固性二次移植。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64(12~168)个月。全组总生存(OS)率5年为79.3%、8年为64.1%:无病生存(DFS)率5年为36.4%、8年为27.3%。临床Ⅰ~Ⅱ期患者5年OS率为90.0%,Ⅲ~Ⅳ期者为70.0%;无B症状患者5年OS率为100.0%,有B症状者为70.7%;IPI1—2分患者5年OS率为100.0%.3~4分者为6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1、0.045和0.03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B症状和IPI是影响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 对有预后不良因素的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经化疗或放、化疗同步进行的诱导缓解治疗达到PR或CR后,行大剂量化/放疗和AHSCT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后早期复发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血液科接受AHSCT治疗的37例新诊断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移植后早期复发(移植后复发<12个月)对总生存期(OS)的影响,同时分析国际分期系统分期、细胞遗传学、移植前疗效、移植后微小残留病和移植年龄对OS的影响。结果:37例患者中,早期复发13例(35.1%),未早期复发24例(64.9%)。早期复发患者中有3例合并髓外病变,未早期复发患者无一例合并髓外病变。移植前,在早期复发和未早期复发患者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分别为23.1%(3例)和62.5%(15例),前者的疗效较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12-96)个月,中位OS时间为93个月。早期复发患者与未早期复发患者中位OS时间分别为17和93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和38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因素有早期复发、高危细胞遗传学和移植前疗效≥VGPR。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早期复发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复发患者预后差,早期复发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荷载自体白血病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对于预防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作用。方法实验组:选取初治AML CR1期、自愿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荷载自体白血病抗原的DC-CIK细胞治疗的患者32名,采用常规预处理方案,于移植+5—+10 d将荷载自体白血病抗原的DC-CIK细胞回输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ELISA等方法测定DC-CIK细胞各指标情况;对照组:选取同期未采用DC-CIK细胞治疗的AML CR1期移植患者21名;观察、比较2组患者造血恢复情况、移植相关不良反应,评估3年总生存率。结果实验组患者CIK经荷载自体白血病抗原的DC致敏后,CD3+CD8+和CD3+CD56+细胞比例分别为(80.1±3.3)%和(37.1±4.5)%,较对照组[(56.1±3.8)%和(18.1±3.1)%]均有所上调(P<0.05),分泌IFN-γ的水平为(3 985.4±223.1)pg/ml,较对照组[(1 688.5±162.1)pg/ml]明显升高(P<0.05),除一过性发热、寒颤外,无其他不良反应。造血恢复情况、移植相关不良反应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经DC-CIK细胞输注,3年的总生存率为75.0%(24/32),较同期未使用荷载白血病抗原DC-CIK细胞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结论荷载自体白血病抗原的DC-CIK细胞用于预防AML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经过近40年的发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变化.AHSCT的主要优势为移植相关死亡率低和移植后患者生活质量高,其主要问题为移植后复发率高.预后良好及不适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可受益于AHSCT;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时代,对TKI反应良好的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进行AHSCT治疗后,可提高其远期生存质量.为了提高A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AML患者应在化疗缓解后强化治疗2~3个疗程进行AHSCT治疗,ALL患者则应在化疗缓解后强化治疗3~5个疗程进行为宜.ALL患者在接受AHSCT治疗后,还应进行移植后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