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伤寒论》对寒热错杂方证的认识,包括表寒里热证、中焦寒热夹杂证、上热下寒证、少阳失和证、阴阳失调证5方面证治。提出寒热错杂的形成与感邪性质及机体体质密切相关。且寒热错杂易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其与脾胃生理特性及脏腑之间的病传密切相关。仲景《伤寒论》首创寒温并用之法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尤其注重脾胃气机升降之要,明察气机升降失常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立法处方重视脾胃升降,寒温并用,以平调寒热,斡旋中焦气机为治疗寒热错杂之根本。本文从“辛开苦降以畅中焦、清上温下以畅中焦、解表清里以畅中焦、和解少阳以畅中焦、调节阴阳以畅中焦”五个方面进行详尽的阐述,旨在探讨寒热错杂致中焦枢机不利的机理及证治,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上热下寒”为寒热错杂证之一,以同一时期上部现热证、下部现寒证为特点,属复杂矛盾证候。其主要病机是人体阴阳升降失常,使得阴阳不能上下交通、流转周身,而成寒热易位。文章从脏腑辨证角度出发,探讨了上热下寒证的细分及治疗,将其分为肺热脾寒、胃热脾寒、心热肾寒、心肝阴虚兼脾阳虚四个常见证型。治疗上以调和阴阳、引火归元为原则,应用通元针法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中药以寒热并用为主,兼以固本培元,以达阴平阳秘、寒热并除,为临床治疗上热下寒型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病机与厥阴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寒热虚实错杂的特点相契合,厥阴肝经、心包经病变是贯穿本病的病理基础。辨证分型: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型,肝热脾寒、寒热错杂型,肝郁痰凝、热扰胃逆型,肝胃血瘀、胃失和降型。从伤寒六经之厥阴辨治胃食管反流病,在厥阴肝经、心包经的基础上,临证辨治注重土木同调、寒温兼施、祛痰逐瘀等法的贯穿结合,以复厥阴风木之升降斡旋和封藏之本,助脾胃生化之健运,条阴阳之顺序交接,达到阴平阳秘,使气机顺畅,脾胃之气升降相宜。  相似文献   

4.
寒热错杂是中医临床诊疗中极为常见的证候类型,指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的病证,多由外感六淫之邪、内伤情志、饮食劳逸、失治误治及体质因素所致。笔者宗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之旨,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十六种常见的寒热并用的临床体会,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是仲景柴胡剂六大名方之一,临床应用广泛。本文从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论述中,总结出它的汤证病机有少阳病兼表邪未解,邪入少阳、汗下津伤,少阳病兼有水饮,上热下寒,胆热脾寒五个方面;功效有双解少阳表里,和解少阳、清热生津,和解少阳、温阳化饮,清上温下、寒热平调,和解少阳、温脾散寒,以及枢转气机、化痰开结等。孟毅教授按照"析八纲,辨六经,识方证"三个步骤,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时注重"少阳郁热、太阴虚寒"的病机和"口苦、便溏"的主症,精辨方证,活用经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198-1200
中医心身疾病上热下寒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较为复杂的阶段。由于病因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临床遣方用药时颇感棘手。赵志付临床应用寒热并治之法,治疗心身疾病上热下寒证学验丰富,疗效显著。病机要点为心肝阴虚兼脾肾亏虚,治疗当采用清上温下法柔肝清心温脾壮肾,药用酸枣仁、白芍、炮姜等。  相似文献   

7.
刘渡舟教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桂枝干姜汤在《伤寒论》中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未解者”的伤寒误治而致邪传少阳,气化失常,津液不布之证。刘渡舟老师根据本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实践用之治疗少阳病而兼太阴脾家虚寒的证候,每每奏效。刘老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大柴胡汤治疗少阳病而兼阳明胃家热实的证候对比,恰有寒热虚实对照鉴别的意义。少阳不但为表里之枢,也为阳明之枢,故临近太阴。当少阳病内及太阴之时,则可见脘腹胀满,便溏不调,脉缓无力等证。如临床上某些  相似文献   

8.
余芳  宋瑾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111-1113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证为其常见证型。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胃病以脾虚为本,治疗应在健脾的基础上,根据寒热错杂病机的标本先后、轻重缓急进行调治,辨证为胃热脾寒、胃热肠寒、胃寒肠热、肝热脾寒等,其治法分别为温脾清胃、清胃温肠、温胃清肠、清肝温脾。  相似文献   

9.
(十)上热下寒证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本条主要阐述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的证治。原文中的“伤寒”系指广义而言,非专指太阳伤寒。“胸中”与“胃中”是指上下部位。所谓“胸中有热”,即指邪热偏于上,包括胃脘、胸膈;“胃中有邪气”即指腹中有寒气,包括脾、肠。今邪热在上,胃失和降而上逆,故欲呕吐;寒邪在腹,脾气受伤,寒凝气滞,故腹中疼痛。如此寒热错杂之证均与阴阳升降失调有关,阳在上不能下  相似文献   

10.
介绍李振华教授辨治脾胃病上热下寒证的经验。认为上热下寒指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状态,属于寒热错杂证的范畴。脾胃病多为中焦气机不畅所致,施治多以《伤寒杂病论》治则为基础,除寒温并用外,注重调理中焦气机,以达阴平阳秘之效。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1.
脾胃生理病理与寒热错杂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热错杂证,是指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1〕。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肝热脾寒、胃热肠寒、胃热脾寒等。是机体脏腑阴阳失维的结果。属于《灵枢·根结》所说明“阴阳相错”。由于脾与胃在生理上相反相成和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较多见。据统计寒热...  相似文献   

12.
李文龙 《河南中医》2011,31(10):1088-1089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系统阐述了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的辨治规律。真寒假热之证,当辨明疾病本质,治宜破阴回阳,宣通内外上下;内外寒热并见之证,当分清表里虚实,治宜外散表寒,内清里热;上下寒热错杂之证,当分清病位病性,治宜寒温同施,上下兼顾;寒热互结中焦之证,当明辨痞满虚实,治宜寒热并用,通上下交阴阳。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与《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证相近,表现出“逆、热、郁”的病机特点。以“逆”为病机的证型有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等4型,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方分别治之;以“热”为病机的证型有热郁胸膈、上热下寒等2型,栀子豉汤、黄连汤等方分别治之;以“郁”为病机的证型有邪郁少阳、痰(水)气互阻、痰热互结、阳微阴弦等4型,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射干麻黄汤)、小陷胸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分别治之。应用仲景学说的相关思想可以指导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刘巧娟  张国骏  徐玲 《辽宁中医杂志》2014,(6):1150+1152-1152
《伤寒杂病论》分列伤寒和杂病两类不同疾病而辨证论治,"热病"和"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性症状之病"两大体系的不同辨治方法最后落实于方证之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六经辨证方法体系应用于"热病"辨治,更是对机体抗邪一般规律的辨治;通过对仲景论"烦热"七方证之辨,探讨用六经辨证思维论治"烦热"。临证时六经辨证有助于方证之辨,于复杂病证举纲则目易张;亦拓宽思维,结合病家体质、自身中毒等方面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5.
“寒热“在中医学中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八纲辨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贯穿于中医辨证治疗的全过程。具体来讲,“寒热“是辨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它反映出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一般说,寒证是感受寒邪或机体阳虚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阳盛所表现的证候。治疗上对于寒证就要用温法以祛寒,对于热证就要用清法以泻热。即根据病情随证治之。但我们在临床中所见到的疾病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是以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六经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太阳病就是其中之一,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但其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发热恶寒的症状如疟疾发作和少阳病中寒热往来的证候非常相似,但实质不一样,前者为邪在表,表证未解,后者为邪在半表半里,所以使用汤证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力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7,14(11):22-22
1、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实际上是辨别阴阳之盛衰,寒证为感受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热证为感受热邪(或其他外邪)后正邪相争或体内阴液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相似文献   

18.
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病情缠绵,病程较长,病理多见气滞血瘀,故易形成寒热错杂证。周围血管疾病寒热错杂证常见的证候类型为上寒下热证和上热下寒证,在辨证时需重视舌脉和四畔辨证。治疗上应治病求本、内外合治,根据辨证,或从湿论,或从虚论,祛邪护正,给邪出路,并注意调畅气血,用药上寒温并举。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陈明岭教授运用经方从“寒热错杂”辨治难治性皮肤病。难治性皮肤病常因多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经失治误治后,迁延难愈,反复发作而成,如银屑病、玫瑰痤疮、慢性荨麻疹等。临证时,陈教授认为其病因病机为多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寒热错杂并见,法崇仲景,运用经方,具体辨治如:寒热中阻证,治以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以甘草泻心汤加减;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调畅气机,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表寒里热证,治以宣表清郁,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合升降散加减。并附验案3则。  相似文献   

20.
机体阴阳水火升降失调是造成寒热错杂证的根本原因,而寒热错杂又是临床诸多复杂疑难病的主要病机,往往难以准确辨证。其中肺胃表里之枢机与机体外感病之发热恶寒关系极为密切,外感病以及伤寒三阳病传变若以此为切入点,可对疾病的病位和病势有更直观和准确的把握,以指导临床灵活辨证用药。对于肺胃表里之发热恶寒的研究,应更多结合《伤寒论》的相关条文以及温病学家的著述,从而更好地理解肺胃同治、卫气并调、解表清热、调节升降等思想对于治疗外感病寒热错杂、外寒内热之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