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癌患者脏腑气血阴阳偏颇较重,气滞、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导致中焦失衡进一步加重,过度补益或急于祛邪均欠稳妥。谢晶日教授认为凡癌肿均为本虚标实之证,正气渐亏而邪气愈盛,此时应结合胃癌患者发病共性与不同时期发病特点,以人为本,以和为度,顺应脾胃生理病理特性,平其亢逆,以期达到脾胃中和的理想状态。谢师结合“肝脾论”思想提出以调代补法,以此法指导临床每获佳效。现对其运用以调代补法治疗胃癌经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厚味、劳逸失常、思虑过度等多种因素损伤脾胃有关。脾土亏虚,气机升降失职,病理产物损伤肝络,发为本病。临证往往治以升清健脾、清肝降浊,自拟健脾清肝饮。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胃癌术后,病机以脾胃亏虚为主并贯穿始终,可见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及肾中精气亏虚,并兼夹痰浊瘀血为患,胃癌的复发转移与余邪未尽有关。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医杂志》2020,(2):168-170
李宇卫教授认为腰痛与"久坐伤肉"密切相关,病机以脾胃亏虚、运化失常为本,临床表现为湿痰内生、脾胃气虚、胃失通降等。临床所见腰痛以实证为多,或虚实夹杂,单纯脾胃虚损者较少,故治疗除重视补益脾胃外,还应重视行气活血,处方可选腰痛方合异功散。列举验案1则以说明疗效。  相似文献   

5.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 ,可归属于中医“胃脘痛”、“伏梁”、“积聚”、“噎膈”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已取得一定的疗效 ,现就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1 病因病机查雪良[1] 认为胃癌乃因虚而发 ,因虚致瘀 ,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病证 ,诸虚之中又以脾胃气虚为发病的基本因素。伍全海等[2 ] 认为进展期胃癌术后病人多为脾胃虚寒 ,运化失职 ,气血双亏。王冠庭[3] 认为晚期胃癌表现为脾胃气虚或气血俱虚 ,免疫功能低下。据钱心兰等[4 ] 报道钱伯文认为其以脾胃功能失调为本 ,痰浊、瘀血、热毒留滞为…  相似文献   

6.
“虚气流滞”是王永炎院士提出的中医病机理论,指由于元气亏虚,气血津液等流动物质运行失常,从而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经络阻滞的病理过程。钱秋海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与“虚气流滞”理论,指出痛风的病机可分为“虚气”与“流滞”两端。元气亏虚,推动无力,为发病之本;气血津液流滞局部而运行失常,为发病之标。“虚气”与“流滞”互为因果,共同推动痛风的病情发展。因此,治疗痛风以补虚通滞为基本治则可获得较好疗效,降低复发率。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7.
程海波教授团队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学说为基础,创建了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癌毒病机理论认为,胃癌的主要病理因素是“虚、痰、瘀、郁、毒”;核心病机为“痰瘀郁毒、脾胃亏虚”;临证应以“抗癌解毒、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治疗以抗癌解毒为核心,化痰祛湿、祛瘀散结为关键,理气解郁为要点,健脾益胃为根本。本文基于癌毒病机理论,阐释胃癌的核心病机及其演变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治则、治法,为中医药辨治胃癌开拓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晚期胃癌患者多并发血液高凝,影响生存期及生存质量.王瑞平教授认为中晚期胃癌血液高凝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正气不足、气血亏虚的基础上,受癌毒、热邪、出血的影响,发生气血凝滞.临证不可一味活血化瘀,需抓住其本虚标实的本质,疏肝解郁以助活血,益气扶正以助生血,注意化瘀勿动血,活血分寒热,并将调理脾胃贯穿始终,方可有效改善中晚期胃癌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泌尿系结石,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腰痛、血尿、尿出砂石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几年来,笔者应用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病机分析诊断要点泌尿系结石,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的结石。中医文献称之为石淋,多因恣食肥甘酒热之品,脾胃运化失常,积湿生热,湿热久蕴,煎熬尿液,尿液凝结,日积月累,聚为砂石。其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所谓本虚,主要指肾虚;所谓标实,主要指结石所致的气滞、血瘀、湿热等病理产物阻碍气机,使“不通则痛”,砂石积聚,日久又会损伤肾气,从而导致肾气亏虚,疾病日久不愈,虚实互见,出现错综复杂的病势…  相似文献   

10.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二阳结谓之消"原文为依据,李东垣以脾胃为着眼点对消渴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消渴病机应从"气""火"立论,脾胃兼及他脏致消。基于"内伤脾胃-元气亏虚-阴火上冲-气机升降失常"层次理论,李东垣独创性地把内伤脾胃作为消渴病机理论的核心,元气亏虚作为内在根本,脾胃之阴火传变既是消渴产生的病理因素又是消渴变证的重要环节,气机失常贯穿消渴始终并以脾胃为中心与其他四脏相兼为病。故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郑卫琴教授治疗胃癌的经验。郑老认为脾胃功能受损、阴阳燥湿胶结、气机升降失调、水谷纳运失常是胃癌发生的病机关键,脾胃虚弱是胃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治疗上重视培本扶正,调补脾胃阴阳,只有脾胃阴阳调和,才能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运相得,从根本上治疗胃癌。  相似文献   

12.
介绍王小奇教授从脾虚毒滞论治胃癌前病变经验。王小奇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是以脾胃亏虚为本,毒邪郁滞为标,由于感受外邪或先天不足等因素导致中焦脾土亏虚,升降失常,气血运行受阻,痰浊、瘀血、湿热内生,诸邪积聚,郁久化毒(痰浊之毒、瘀血之毒、湿热之毒),毒邪阻滞胃腑所致。故在治疗上以固护脾胃为主,同时祛其浊毒;祛痰浊之毒,重在祛湿化痰,佐以温通;祛瘀血之毒,重在活血化瘀,兼以行气;祛湿热之毒,重在清热解毒,辅以温药。如此虚实兼顾,乃能正邪两治,直中其本。  相似文献   

13.
广东由于地域和文化特色,人群易致脾胃亏虚的体质,李艳教授认为脾胃与神志活动密切相关,临床治疗神志病,在脾胃亏虚的基础上针对气血不足、痰湿、阴火、阳虚、胃阴虚进行辨治,结合风药和情志治疗,可以有效指导临床。列举典型案例,以反映李艳教授治疗神志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炎、癌”转化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的重要机制。曹志群教授扎根临床多年,对于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曹老师认为“虚、瘀、毒”为“炎、癌”转化的关键病机,其中正气亏虚是“炎、癌”转化的根本,瘀血、毒邪既是病机演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该转化总体上呈现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特性。曹老师将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三者有机地进行结合,以及综合内镜、病理表现,提出以“扶正化瘀解毒”为基本治则,创立芪莲舒痞方以扶正补虚培中州、化瘀行滞通其络、解毒祛邪以防变,在改善临床症状,逆转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以及降低胃癌发生率方面,效果显著,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之“既病防变”的原则,为中医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胡荫奇教授指出产后风湿病机以虚为本,因实邪引动,虚者有气血亏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以气血亏虚为主;实者有外邪侵袭、寒湿内蕴、湿热阻络、瘀血痹阻、肝气郁滞之分,其中瘀血既是病理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因此祛瘀通络应贯穿治疗始终,同时注意调达肝气。因产后痹以气血亏虚为本,又因产妇体质多虚,胡教授倡导治疗时虚实兼顾,用药讲究药性平调,药力和缓。  相似文献   

16.
恶病质是多种危重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与中医“虚劳”的证候特征极为相似,因病理机制复杂,对其系统有效的治疗难题亟待攻克。营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动力基础,营卫功能失常与恶病质的发病机制关系密切。文章基于“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提出恶病质的发生发展是营卫亏虚、运行不畅及昼夜节律失常综合作用的结果。治疗以调和营卫为原则,寓补于调,兼顾中焦脾胃。临证当辨清虚实缓急,灵活加减,旨在调动机体生理本能,纠正阴阳失衡状态,从而延缓恶病质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气、血与脑神的关系角度阐述中风病的演变规律,认为气血亏虚是其本源;气血亏虚可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进一步可加重疾病进程;气血逆乱是其发病直接枢机;气血失常,脑神失守是中风病病情加重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葛惠男教授认为该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病本在于脾胃气虚,瘀血病理因素贯穿CAG始终。该病临床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多见,其次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气滞湿阻、胃阴亏虚等证型。葛师临证擅长运用吴门医派“益气活血通络法”辨治气虚血瘀型及其他证型CAG,并结合疏肝和胃、清肝和胃、理气化湿、益胃养阴等法,配合饮食调摄、情志调节及适量运动,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肛周湿疹是肛肠科一种难治的常见病,笔者跟随冯群虎教授临床学习,欲将其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经验小结,以飨读者。冯群虎教授认为慢性肛周湿疹与脾气亏虚,风湿热有关,瘀为其病理产物,在治疗上提出“辨证论治”、“从瘀论治”、“内外并治”,临床上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佐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观察符合诊断条件的CRF患者120例,拟定脾胃证候诊断标准及中医脾胃证候积分,以探讨临床症状分布、临床体征分布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CRF患者脾胃证候有本虚标实之分,脾胃本虚中以脾胃气虚证在CRF各期中出现频次最高,脾胃标实证中以脾胃湿浊在CRF各期中最为多见,脾胃本虚标实证中则以脾胃气虚湿阻证更为常见;脾胃证候的演变规律,以脾胃亏虚为病之常,脾胃升降失常为病之变,脾胃阳衰为病之甚;脾胃虚证的病机演变依次为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脾胃阳虚→脾不统血;脾胃功能失调是病变的重要环节,且贯穿于慢性肾衰竭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