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不同深度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的吸痰深度。方法将36例行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浅部吸痰(吸痰管超过气管导管前端1 cm),对照组采用密闭式深部吸痰(临床常规方法,即吸痰管深入气道,遇阻力后退出0.5~1 cm),比较2组患者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吸痰前后肺部痰鸣音、日吸痰次数及吸痰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吸痰后比较,观察组吸痰后引起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比较小,观察组气道黏膜损伤、心律失常、出现痰痂不良事件发生率低,2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日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期间行密闭式浅部吸痰能有效吸痰的同时,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及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2.
陈清秀  蔡榕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736-1738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儿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率及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将80例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患儿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率及发生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吸痰后SpO2、H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性痰液、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减少吸痰过程SpO2下降的发生率,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能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气管内出血的发生,操作安全性强,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系统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过程中的优越性。方法将6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交替分为观察组30例(密闭式吸痰)和对照组31例(开放式吸痰),观察两组在吸痰前后及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同时比较护理工作量、耗材成本、院内感染、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吸痰前后及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明显(P0.05),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痰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耗材成本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较开放式吸痰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龙文英 《全科护理》2012,10(14):1304-1305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影响。[方法]将40例入住重症监护室(ICU)需行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硅胶吸痰管,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吸痰,观察两组吸痰前后SpO2、HR及MAP的变化。[结果]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在吸痰2 min后的SpO2显著下降(P<0.05),HR及MAP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病人吸痰前后SpO2、HR及MAP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病人吸痰前后SpO2显著下降(P<0.05),HR及MAP显著升高(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在ARDS病人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密闭式吸痰在危重病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3):1239-1241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血氧、血流动力学以及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入住ICU需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硅胶吸痰管,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吸痰,观察两组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分析受试者病原体微生物的流行病特征及院内交叉感染情况。结果对照组在吸痰后2min后的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心率、收缩压明显升高;实验组在吸痰2min后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无明显变化。两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碳酸不动杆菌、粘黄杆菌、白色念珠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粪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结论密闭式吸痰可有效预防低氧血症,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吸痰方法在建立人工气道病人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带有人工气道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吸痰方法,比较两组吸痰前后指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气道峰压下降幅度、痰鸣音改善情况及吸痰后指脉氧饱和度恢复到基线水平所需时间,并观察两组刺激性呛咳、呼吸窘迫、心率增快、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吸痰后的指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气道峰压下降幅度、痰鸣音改善评分、恢复到吸痰前指脉氧饱和度基线水平所需时间及刺激性呛咳、呼吸窘迫、心率增快、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改良吸痰方法在建立人工气道病人吸痰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方法对接受心脏手术并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接受心脏手术并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开放式吸痰组和密闭式吸痰组,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吸痰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开放式吸痰组患者的心率(HR)、动脉血压(ABP)、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酸减度(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闭式吸痰组患者的PaO2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与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值干预后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放式吸痰相比,密闭式吸痰对动脉血压和SpO2的影响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式吸痰相比,密闭式吸痰不会给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产生负性影响,反而可增加SaO2与SpO2,因此推荐密闭式吸痰作为此类患者气管内吸痰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杨小红  陈卫军 《护理研究》2013,27(22):2362-2363
[目的]探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机械通气中吸痰的适宜负压。[方法]选择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机械通气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吸痰负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吸痰负压分别为8.1kPa~10.0kPa、6.1kPa~8.0kPa、4.1kPa~6.0kPa,观察吸痰过程中患儿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B组吸痰过程中心率、呼吸、SpO2变化幅度显著小于A组、C组,B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显著小于A组、C组(P<0.05)。[结论]不同的吸痰负压对肺透明膜病机械通气中患儿的心率、呼吸、SpO2、气道黏膜损伤均有影响;当吸痰负压控制在6.1kPa~8.0kPa时对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影响最小,气道黏膜损伤轻。  相似文献   

9.
洪楚云  苏真娇  王蔚  赵灵 《全科护理》2014,(13):1158-1159
[目的]探讨实施不同的吸痰方式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病人的效果,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吸痰管超过气管导管前端1 cm),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开放式吸痰(即吸痰管插入气管遇到阻力后上提0.5 cm ~1.0 cm 后吸引),比较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 2)、心率(HR)、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Pmean)的变化以及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等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病人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后引起呼吸循环变化幅度及气道黏膜损伤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病人机械通气期间行密闭式浅层吸痰能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及吸痰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王卫红  韩臻  黄霞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1567-1568
目的探讨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将60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和实验组(气道内保留吸痰管法)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有无损伤出血、血氧饱和度变化、吸痰前后肺部听诊痰鸣音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吸痰后肺部痰鸣音明显减少,两组吸痰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吸痰安全、实用,既能及时、有效地吸净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还可以减少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损伤;并且可以通过保留的管道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小猪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和心率(HR)、血压的影响。[方法]先制作小猪ARDS模型,模型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呼气末正压(PEEP)5cmH2O组和10cmH2O组,予机械通气30min后进行密闭式吸痰。监测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1min、3min、5min、10min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及HR、血压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密闭式吸痰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下降,直到吸痰后10min仍低于吸痰前基线水平(P<0.05),而吸痰后舒张压(DBP)与吸痰前比较均无差异(P>0.05);在PEEP5cmH2O组,吸痰后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ean)均升高,持续到吸痰后10min仍显著高于吸痰前基线水平(P<0.05);肺静态顺应性(Cs)、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均降低,持续到吸痰后10min仍低于吸痰前基线水平(P<0.05);在PEEP10cmH2O组,吸痰后1min及3minPpeak显著升高(P<0.05),持续到吸痰后10min仍高于吸痰前基线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lat、Pmean在吸痰后1min显著增高,在吸痰后3min、5min、10min仍高于吸痰前基线水平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在吸痰后1min及3minCs显著下降(P<0.05),持续到吸痰后10min仍低于吸痰前基线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论在PEEP5cmH2O还是10cmH2O水平,密闭式吸痰可引起ARDS小猪较严重的低氧血症,使气道压力增高、肺顺应性降低、血压下降。但在PEEP5cmH2O组,吸痰所引起的缺氧、气道高压及低血压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氧法和/或肺泡复张术在密闭式吸痰时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小猪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16只小猪给予清洁剂(1.370±0.637)mg/kg气管注入制作ARDS模型。随机将模型猪分为呼气末正压(PEEP)5cmH2O和10cmH2O2组,每组8只。每只小猪按随机顺序分别采用单纯法、高氧法、复张法、结合法4种密闭式吸痰法吸痰,观察各组吸痰前1min心率、血压的变化,分别与吸痰后1,3,5,10min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PEEP5cmH2O组,4种方法吸痰后1min,ARDS小猪收缩压(SBp)均下降(P<0.05),单纯密闭式吸痰法在吸痰后10minSBp仍低于吸痰前基线水平(P<0.05);在PEEP10cmH2O组,4种方法吸痰后SBp也均下降,但与吸痰前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方法在吸痰前后ARDS小猪心率及舒张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论在PEEP5cmH2O还是10cmH2O水平,各种密闭式吸痰方法对ARDS小猪心率、血压的影响趋势均一致,都可引起血压下降,PEEP5cmH2O时所引起的血压下降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吸痰时更需要采取有效辅助措施以逆转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更适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吸痰的方式。方法选取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诊断为ARDS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一研究对象随机选择使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S)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S)两种吸痰方式,于吸痰前后抽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OS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SpO2与吸痰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CS前后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可加重患者低氧血症;对ARDS患者吸痰时选择CS方式更适宜和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有效预防痰痴形成的方法.方法 将96例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按单双数分为两组,单数48例为试验组,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及密闭式吸痰方法;双数48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痰液黏稠度、痰痴形成、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吸痰时呛咳的情况.结果 插管24h时,两组Ⅰ-Ⅲ度疾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痴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h及120h时,两组Ⅰ-Ⅲ度痰液黏稠度和痰痴形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湿化及吸痰中患者的反应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相比,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和密闭式吸痰方法能使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小,呛咳反应轻,有效预防痰痴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 将106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封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吸痰过程患者SaO2值、HR的变化、肺部感染率、血气分析以及气道黏膜的损伤情况等.结果 两组SaO2变化、肺部感染情况和血气分析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心率下降>20%例数、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密闭式吸痰较开放式吸痰能更好维持患者的氧合状态,减少气道黏膜损伤,有效防止交叉感染,操作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16.
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选择更安全和有效的气管内吸痰方式,减少吸痰对肺气体交换的影响,提高吸痰操作的安全性.方法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选取诊断ARDS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每例患者均使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S)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S)两种方式进行吸痰,吸痰顺序随机选择,观察记录患者在不同吸痰方式下,吸痰前后各个时间段的血气分析值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OS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比吸痰前显著降低(P<0.05),OS加重了ARDS患者低氧血症;而CS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S对ARDS患者肺换气功能影响较小,ARDS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时气管内吸痰选择CS方式更为安全和适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院实施机械通气患者60例,按疾病危重度评分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开放式吸痰,观察组给予密闭式吸痰,检测吸痰前后患者心率及经皮氧饱和度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5、7d取患者气道分泌物做细菌学培养。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后心率及经皮氧饱和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5、7d痰培养细菌阳性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密闭式吸痰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选择53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并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组和开放式吸痰组,比较两组吸痰前后1min,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开放式吸痰组吸痰后较吸痰前SpO2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密闭式吸痰组SpO2吸痰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吸痰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吸痰后开放式吸痰组SpO2低于密闭式吸痰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不影响重性颅脑外伤患者氧合作用,可避免吸痰造成患者颅内压的波动,适用于重性颅脑外伤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