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目的:探讨起搏器安置前、后心音图的改变,以了解安置起搏器对心音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在我院住院并安置有不同类型起搏器的患者100例,进行了安置前及安置当天及安置7天的7个部位心音图的描记和分析。结果:起搏器安置后有97%记录到心脏起搏音;69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安置后有40%第三心音消失,58%收缩期杂音减弱,35%增强。14例心房抑制型及17例房室全能型起搏器安置前、后心音图改变不明显。结论:提示起搏器安置后,心音图可获得改善。  相似文献   

2.
起搏心律伴逆传文氏现象及室性反复搏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女性患者 ,80岁。 6年前安置了VVI起搏器 ,现因头晕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起搏心律伴逆传文氏现象及室性反复搏动。提示在安置起搏器前 ,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有室房逆传 ,无论有无形成反复心律 ,不宜安置VVI起搏器 ,避免发生起搏器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房室交界区射频消融后安置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如果起搏器或其电极导管出现功能障碍时,其危险性取决于患者对起搏器的依赖性,但目前有关此类患者对起搏器的依赖性知之甚少。研究目的:(1)了解房室交界区射频消融后长期安置起搏器患者起搏器依赖性的发生率;(2)探讨预测起搏器依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83岁,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单腔(VVI)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2周间断发现起搏器带动不良,经不断提高起搏阈值,均可起搏心脏。随访观察6周后起搏阈值降至正常范围,提示术后起搏阈值异常增高,应考虑为起搏器安置术后急性期阈值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置埋藏式起搏器的患者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7年3月58例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患者资料,以是否同时行CAG分为造影组22例与非造影组36例,观察冠心病在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比例,以及起搏器囊袋出血情况。结果造影组22例患者中16例为冠心病,占73%。起搏器安置的囊袋出血情况,造影组为4例占18%,非造影组为6例占17%,无显著差异。结论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术同时行CAG没有增加囊袋出血,两者同时进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486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随访20年和135例起搏器的更换资料。结果表明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传导障碍而无严重心脏病变者安置起搏器,其寿命可如常人。更换起搏器时应酌情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以防止心脏意外的发生。对早期进口起搏器(Edwards 30)建议埋植7年左右即予更换。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起搏器的正常起搏功能、起搏功能障碍及可能发生的自身心律失常。方法分析84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随访者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结果①83%为正常起搏功能,包括室性融合波和假性室性融合波;双腔起搏器中的上限频率+模式转换、心室安全起搏;单腔起搏器中的起搏器滞后功能;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②17%起搏功能障碍,包括室房逆传、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③81%出现自身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结论安置永久起搏器后起搏心电图变得复杂,只有对正常起搏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做出正确判断,才能及时正确处理,以避免起搏器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8.
磁铁试验在安置起搏器病人随访中的应用刘志华(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苏州215006)对植入起搏器患者应进行随访,测试起搏器功能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磁铁试验是随访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本文拟就磁铁试验在安置起搏器病人随访中的应...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67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了DDDR起搏器,安置术后第16个月起搏器置入部位开始出现皮肤溃破、渗出、皮肤丘疹、丘疱疹,细菌培养阴性,两次更换起搏器位置,抗感染及局部用药物治疗无效,经测试患者对多种物质过敏,考虑患者对起搏器发生排斥反应,使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稳定。  相似文献   

10.
42例具有安置起搏器适应证患者,21例(A组)安置国产心脏起搏器Qin Ming2312S/M,匹配进口主动心室电极(百多力setrox S60);21例安置进口起搏器,匹配相同的电极。术中、术后2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P/R波振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起搏器能较好匹配进口主动电极,起搏参数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有症状的病态窦房结(简称SSS)患者,安置起搏器是一种有效的措施。本文系对安置起搏器的SSS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旨在确定其远期预后。作者复习了39例安置埋藏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的资料。男17,女22,平均年龄66岁。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合并症,对有房性复发性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  相似文献   

12.
安置起搏器术中用立止血处理囊袋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置起搏器术中用立止血处理囊袋的体会张爱伦,程祖亨,汤宝鹏,郭新贵,王江(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乌鲁木齐830001)我科自1984年以来共安置起搏器168例次,在1993年前未用立止血处理起搏器囊袋有100例,发生感染4例;1993年后安置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MicraTPS微型无导线起搏器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23例老年患者,年龄(80.35±10.04)岁,具有安置单腔起搏器的适应证。经皮穿刺无导线起搏器系统(MicraTPS)安置无导线起搏器(Micra)于患者右室心尖部(22例)或流出道心内膜(1例)。结果手术时间(47.17±16.57)min,X线曝光时间为(8.13±3.37)min。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3年,起搏器工作正常。结论 Micra性能可靠,置入安全,适合特定人群安置。  相似文献   

14.
经核素心室造影观察13例安置心室按需型频率应答式(VVIR)起搏器和14例安置心室按需型(VVI)起搏器及13例正常对照者的心功能,安置VVIR起搏器后心脏每搏心功能没有明显提高,但单位时间内泵血效应明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仍有一定差距。而与VVI组比较:静息时心功能差异无显著性;运动时,VVIR组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益处则明显优于VVI组。安置VVIR起搏器后,患者心功能储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85年1月至1989年7月应用FD-1及XD-2型程控刺激仪对68例安置埋藏式按需型起搏器病人进行了胸壁刺激试验(CWS),主要了解安置起搏器后患者的自身心律变化及起搏器的感知功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83岁。27年前因病窦综合征安置VVI起搏器,共更换脉冲发生器2次,更换心室电极1次(原电极未拔除)。此次因起搏器囊袋感染外露拟安置无导线起搏器(Micra,美敦力公司),心脏超声示右房大(108mm)右室大(41mm)。采用Micra递送系统递送起搏器时,因三尖瓣环扩张,使其弧形顶端失去支撑,起搏器不能到达心尖部,故穿刺左股静脉利用套索技术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相似文献   

17.
经核素心室造影观察13例安置心室按需型频率应答式(VVIR)起搏器和14例安置心室按需型(VVI)起搏器及13例正常对照者的心功能,安置VVIR起搏器后心脏每搏心功能没有明显提高,但单位时间内泵血效应明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仍有一定差距。而与VVI组比较:静息时心功能差异无显著性;运动时,VVIR组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益处则明显优于VVI组。安置VVIR起搏器后,患者心功能储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2例患者均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例安置VVI起搏器,另1例安置DDD起搏器。术后随访1年以上,起搏参数正常。  相似文献   

19.
1例男性,91岁患者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区逸搏(38次/分)伴头晕,拟安置起搏器,术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经直流电转复,决定及时行起搏器安置术,当时全数字血管造影成像系统故障无法在X线下完成,遂采用在EnSiteNavX三维电解剖系统指导下植入了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临床无C臂指引行临时起搏器安置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我院近11年来对50例不同原因导致心动过缓、室速、顽固性阵发性室上速、心跳骤停的病例,在床旁无C臂指引的条件下紧急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置入漂浮电极至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或者右室心尖部完成临时起搏器安置手术.结果 成功完成50例患者的临时起搏器手术,抢救成活42例.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床旁无C臂指引行临时起搏器安置手术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