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癌前病变(PLGC)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经胃镜和病理确诊为PLGC的65例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工作,包括流行病学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危险因素、既往史和家族史),胃镜表现,病理分级,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血清PG检测结果。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找出PLGC的发病因素,分析PLGC中医证型与胃镜、病理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LGC患者不同证候血清PG的分布规律,分析两者与病理的相关性,从而探索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61~7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病程多在6~10年,危险因素主要以饮食无规律,三餐不定时及紧张、焦虑、急躁易怒情绪为主;胃镜表现以黏膜红白相间、黏膜粗糙为主;病理以中度萎缩、轻度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为主;症状表现以痞闷不舒、胃脘疼痛、纳呆少食为前3位。中医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不和证15例,肝胃郁热证8例,脾胃湿热证10例,脾胃虚寒证8例,胃阴不足证9例,胃络瘀阻证14例。PG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胃络瘀阻证。PGI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结论]PLGC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Ⅰ降低,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Ⅱ相对降低;PGⅠ降低与胃黏膜萎缩程度有关,PGⅡ含量相对降低可能与胃黏膜严重萎缩形成多灶性萎缩性胃炎(MAG)或伴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及CAG癌前病变中医证型分布,探讨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为CAG及CAG癌前病变的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牛兴东教授专家门诊收治的27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探讨发病情况及证型分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结果:271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在证型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中,肝胃气滞型以食管反流偏多,脾胃湿热型伴发糜烂者居多,胃络瘀阻型则多伴发异型增生,余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未见相关性。结论:CAG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等,其中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存在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临床中可通过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进行准确辨证,注重“调气活血解毒”,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截断病势、延缓恶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中医辨证论治萎缩性胃炎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疾病的证型分布、治疗法则、用药特点。[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近十年的所有文献,建立Excel数据库,将证型名称、治法、中药逐条输入Excel表,进行频数统计。[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证型为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瘀阻胃络证、胃阴亏虚证;常用的治则治法为健脾益气法、活血化瘀法、理气和胃法、养阴益胃法。常用的中药为补气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血及补阴药。[结论]益气养阴化瘀法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大法则。  相似文献   

4.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中医分型不同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上具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者,经内镜和活检病理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32例,男83例,女44例,年龄18岁~70岁,平均43.4岁.按1989年南昌会议所定的诊断标准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等五型,每位患者在做内镜的同时用尿素酶法做Hp检测,各型分别记录其结果,然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随着中医分型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各型分别是肝胃不和型为11例(52.4%),脾胃虚弱为28例(71.8%),脾胃湿热为25例(67.6%),胃阴不足为5例(45.5%),胃络瘀血为13例(52.0%).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中医分型的不同,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不一样,以脾胃虚弱型为最高,达71.8%,其次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和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最低,为45.5%,考虑与炎症轻重与患病时间有关.气血失调的程度,也会导致Hp感染的不同.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腑,后天有病,多由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慢性胃炎患者,患病时间较长,久病必虚,气机失调,而致水湿不运,消化功能紊乱.在治疗时既要注重Hp的清除又要注意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胃镜下慢性胃炎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胃镜下慢性胃炎(CG)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476例门诊CG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辨证分型记录,均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胃黏膜活检作出病理诊断。[结果]CG患者性别与辨证分型无关;患者年龄与辨证分型相关(P<0.05),年长者多见脾胃虚弱型;患者Hp感染与辨证分型无关;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ATP)与辨证分型有关(P<0.05),坐标图显示CAG、ATP表现脾胃虚弱型,胃络瘀血型在坐标右上象限,IM表现胃阴不足型在坐标左上象限,CSG表现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均在坐标左下象限。[结论]CG的微观变化与中医辨证结合使其诊断更臻完善,拓展了中西医结合诊治CG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404例慢性胃炎患儿中医辨证分型后进行胃镜检查及尿素13C-呼气试验(13 C-UBT)检查,并登记造表,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胃不和型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和微小结节形成,脾胃湿热型胃炎表现以黏膜斑和黏膜糜烂为主,胃络瘀血型胃炎则以胃黏膜出现出血斑点为主,脾胃虚弱型胃炎以胃黏膜水肿为主,胃阴不足型胃炎以胃黏膜花斑为主.13 C-UBT阳性率实证高于虚证,与证型无相关性;13C-UBT值实证高于虚证,尤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为最高.[结论]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黏膜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存在实质性联系,为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表现,中医证型,胃镜胃黏膜病变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方法对符合诊断的93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中医证型,胃镜胃黏膜病理及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3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率为36.6%,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萎缩,肠化生等病理改变有关。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率低于非胆汁反流性慢性胃炎。Hp感染率在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较高。胆汁反流性胃炎肠化生和萎缩性病变在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中较高,而异型增生的发生在脾胃虚寒型中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黏膜异型增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使用统一诊断标准,收集480例胃黏膜低级别/不确定性异型增生患者病理诊断,并采集患者主症次症、舌脉等中医四诊信息,明确其中医证候类型及病理组织分类。建立数据库,并采用IBM-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480例,其中低级别异型增生患者261例,不确定性异型增生患者219例。所有患者单一证候及复合证候频次共计706次,单一证候患者为276例,兼夹两种证候者为182例,兼夹三种证候者为22例。证候出现频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气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气虚证年龄高于非脾胃气虚证(P<0.05)。脾胃虚寒证与萎缩范围、萎缩程度之间呈负相关(P<0.05),脾胃气虚证与异型增生、萎缩、肠化生病变范围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肝胃郁热、脾胃气虚及胃络瘀阻是异型增生的常见证候;脾胃虚寒证较多分布在萎缩程度较轻及萎缩范围较小的疾病前期;脾胃气虚是异型增生发病的重要环节,更是其病变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胃感觉的相关性.[方法]对330例FD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分型,通过饮水负荷试验,研究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胃感觉特点.[结果]330例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气滞证为主,占43.9%,以下依次为脾胃虚寒证(20.9%)、寒热错杂证(19.7%)、脾胃湿热证(15.5%).在不同亚型中脾虚气滞证者在PDS组、EPS组、PDS+ EPS组分别为89例、23例、33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与寒热错杂证在西医亚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证候的阈值饮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胃虚寒组的饱足饮水量明显小于其他3组(P<0.05),脾胃湿热组的饱足饮水量明显大于其他3组(P<0.05).[结论]FD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胃感觉与中医脾胃虚寒证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本院应用补阳还五汤与阿莫西林胶囊联合治疗老年人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32例均为本院经胃镜及Hp检查为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并且排除消化道肿瘤。132例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55~76岁,平均病程9年。对照组中男41例,女25例,年龄57~80岁,平均病程为9.2年。中医辨证分型参照文献[1],治疗组中脾胃虚寒型22例,肝郁气滞型8例,胃阴亏虚型6例,瘀阻胃络型30例。对照组中分别为23例、9例、5例、2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无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好的协助指导中西医结合防治REG。[方法]选择REG中医辨证符合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虚湿热证的患者63例,并设正常对照(正常)组18例,所有受试者均行胃镜检查,取胃窦部活检标本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染色法检测Hp及p53、PCNA。[结果]REG组各证型的p53、PCNA表达均较正常组增加(均P0.01);各证型的p53、PCNA阳性表达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证型Hp阳性与Hp阴性者p53、PCNA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EG胃黏膜处于高增殖状态。REG中医各证型间与Hp感染及p53、PCNA表达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脾虚证分级量化与木糖及胰功肽试验的相关性及科学依据。方法内镜及活检确诊的浅表性胃炎115例,萎缩性胃炎15例,消化性溃疡19例及慢性结肠炎34例,把慢性胃肠病分为6型。即脾胃虚弱证(包括虚寒)、肝胃不和证、脾胃(大肠)湿热证、脾胃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和脾肾阳虚证。进行证候分级量化,用木糖、胰功肽试验等指标同步检测。结果研究发现慢性胃肠病患者木糖、胰功肽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0.01),中医证型除脾胃(大肠)湿热证的木糖排泄率接近正常人外,其它证型的木糖、胰功肽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0.01)。对脾虚证及肝胃不和证进行分级量化,首次发现脾胃虚弱(寒)证随着症状分级的加重,木糖排泄率逐渐下降(P<0.01),肝胃不和证随着症状分级的加重,胰功肽都逐渐下降(P<0.001)。这为探讨证型的病理生理提供了可信的科学依据。结论木糖的变化规律较好地反映脾虚证的特异性,胰功肽的变化规律较好地反映肝胃不和证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西医诊断和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西医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分析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疾病不同临床类型、慢性肝炎不同临床分度、重型肝炎不同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急性、慢性肝炎组中医证型均以肝胆湿热证为主,其次是肝郁脾虚证和肝络瘀阻证;慢性肝炎轻、中、重度组均以肝胆湿热证为主,但轻度组肝胆湿热证更多见;重型肝炎早期以肝...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化治疗CHB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中医证候量表对594例轻度CHB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聚类,并结合变量频数分析对证型归属进行判定.结果:收集的轻度CHB病例均以肝郁脾虚为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合并有6个兼证,分别为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62.80%)、肝郁脾虚兼肝肾阴虚证型(24.24%)、肝郁脾虚兼肝郁化火证型(5.05%)、肝郁脾虚兼肝胃不和证型(3.70%)、肝郁脾虚兼中气亏虚证型(2.53%)和肝郁脾虚兼瘀血阻络证型(1.68%).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又进一步分为5个亚型,分别为脾虚为主型(45.30%)、普通型(22.52%)、气滞为主型(17.70%)、湿热为主型(10.46%)、肾虚为主型(4.02%).结论:肝都脾虚证型为轻度CHB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晨  李芹  郭泽剑  周文 《传染病信息》2010,23(3):159-160,17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对其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证组以G1、s1为主,湿热中阻证组以G2、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3种中医证型中,从肝郁脾虚证到湿热中阻证再到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证候与肝组织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收集的82例轻度CHB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肝组织病理活检,分析中医证候与肝组织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过聚类分析,82例轻度CHB中医证候可归为4型:肝气郁结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胆湿热证;以肝气郁结证和肝郁脾虚证为主,所占比例为74.39%;肝组织学炎症以G2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1、S2为主,经x2检验,P<0.05.结论:轻度CHB的4类中医证型符合CHB中医证候临床特点.肝组织学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以轻中度为主,且CHB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的表达与肝脏病理及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CHB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术检查以明确肝组织病理分级和分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肝组织中PD-1的表达,以同期住院的5例肝血管瘤患者为对照组,并对100例患者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肝组织中PD-1表达与肝脏病理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CHB轻度、CHB中度、CHB重度各组患者肝内PD-1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P〈0.001)和0.822(P〈0.001)。不同炎症、纤维化程度患者PD-1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病理分级、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患者分布主要以G1-G2、S0-S2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的分布以G3-G4、S3-S4为主,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PD-1表达具有差异,瘀血阻络型最高,肝郁脾虚型最低;肝郁脾虚型与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实证组显著高于偏虚证组(P〈0.05)。结论:PD-1在不同病情程度CHB患者肝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与CHB病情及慢性化机制有着密切关系,与不同中医证型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检测肝脏内PD-1表达可为临床治疗、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个新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及Gensini积分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同时经临床证实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病人共300例,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包括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分级、Gensini积分)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同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病人以气阴两虚证(55.3%)为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病人以气虚痰瘀证(中度狭窄占50.5%,重度狭窄占37.2%,完全闭塞占56.1%)及阳虚血瘀证(重度狭窄占35.9%)为主,且与气阴两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病人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双支及多支病变病人以气虚痰瘀证为主,并且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气阴两虚证、气虚痰瘀证、阳虚血瘀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虚血瘀证的Gensini积分最高,与气阴两虚证、阳虚血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中医证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