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基于核桃楸皮不同极性部位HPLC指纹图谱与抗肝癌作用的谱效关系,筛选出核桃楸皮治疗肝癌的药效物质,揭示其治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核桃楸皮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采用CCK-8法开展核桃楸皮不同极性部位治疗肝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将指纹图谱共有峰峰面积与药效学数据相关联,建立核桃楸皮不同极性部位治疗肝癌体外谱效关系,筛选出其治疗肝癌的药效物质,并进行体外药效验证。结果 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中共24个共有峰,其中有8个峰与药效呈正相关且VIP值大于1,确认这8种成分为核桃楸皮治疗肝癌的药效物质。经对照品比对,指认出4号峰为丁香酸、9号峰为鞣花酸、10号峰为槲皮苷、16号峰为山柰酚。结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谱效关系筛选出了核桃楸皮治疗肝癌的药效物质,揭示了核桃楸皮治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常山胡柚皮黄酮类成分的指纹图谱,并对指纹图谱特征指纹峰成分与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常山胡柚皮黄酮类成分的指纹图谱,采用DPPH清除氧自由基能力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对指纹图谱中的特征指纹峰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初步推断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的谱效相关性。结果 胡柚皮提取物总黄酮成分、指纹图谱特征指纹峰成分(柚皮苷与新橙皮苷)的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胡柚皮提取物中柚皮苷含量与其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呈正相关(P<0.01),而新橙皮苷含量与其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略呈正相关(P<0.05)。结论 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等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常山胡柚皮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实现台湾林檎叶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抑菌活性快速、高效筛选和评价,研究不同极性部位HPLC指纹图谱与抑菌作用谱效关系,以期明确台湾林檎叶抑菌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HPLC建立台湾林檎叶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刃天青高通量抑菌筛选模型,对台湾林檎叶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样品进行抑菌活性评价,计算不同浓度各极性部位的抑菌率,筛选台湾林檎叶抑菌活性部位。运用最小二乘拟合法来建立各极性部位共有峰与抑菌活性间的谱效分析,寻找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贡献较大的成分;采用UPLC-Q-TOF/MS2技术对高贡献度的共有峰进行识别分析。结果 在台湾林檎叶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中共确定15个共有峰,不同极性部位抑菌活性为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二氯甲烷部位>石油醚部位>萃余液。共有峰8、峰9、峰10、峰15等显示有较高的抑菌活性贡献度,分别鉴定为槲皮素-7-O-葡萄糖苷、异槲皮苷、根皮苷和白杨素。结论 台湾林檎叶抑菌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谱效分析提示槲皮素-7-O-葡萄糖苷、异槲皮苷、根皮苷和白杨素4个成分为抑菌活性成分,是否存在其他微量抑菌活性成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方首乌藤合剂抗失眠作用与HPLC指纹图谱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PLC分析得到不同提取工艺条件下的复方首乌藤合剂指纹图谱;腹腔注射DL-4-氯苯丙氨酸建立大鼠失眠模型,用ELISA法测定大鼠海马体5-HT的含量,采用正交投影偏最小二乘法分析谱效关系。结果 从指纹图谱中共确定21个共有峰,12个峰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均>1.0,复方首乌藤合剂指纹图谱中3个色谱峰对抗失眠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复方首乌藤合剂抗失眠作用的物质基础与其所含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关,通过谱效关系分析得到复方首乌藤合剂的抗失眠物质基础,可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测定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活性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研究谱效关系。方法 以DPPH法和ABTS法评价抗氧化活性,筛选木芙蓉叶抗氧化活性最佳部位,测定13批不同产地木芙蓉叶最佳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热图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并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其谱效关系。结果 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抗氧化活性强弱依次为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石油醚部位。13批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有17个共有峰,共指认出5个成分,峰4为秦皮素,峰6为芦丁,峰8为异槲皮苷,峰10为山奈酚-3-O-芸香糖苷和峰15为银椴苷,13批样品的相似度在0.912~0.995。聚类热图分析和PCA将13批木芙蓉叶样品聚为两类;PLSR分析表明,峰3、峰4(秦皮素)、峰6(芦丁)、峰10(山奈酚-3-O-芸香糖苷)和峰12回归系数与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且贡献度较大(VIP>1),为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结论 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木芙蓉叶抗氧化活性为多个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揭示了木芙蓉叶抗氧化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探讨雷公藤不同乙醇提取物中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有增殖影响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5个不同乙醇浓度雷公藤提取物的指纹图谱,选择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模型进行药效学研究,考察不同乙醇浓度雷公藤提取物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影响。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分析谱效关系。结果: 建立了5个不同乙醇浓度雷公藤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并从HPLC指纹图谱中提取出32个能够表征含量差异的特征峰。药效研究结果表明,60 %、70 %、95 %乙醇提取物和雷公藤多苷片组均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随着给药量增加,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大。中、高剂量的60%提取物组的吸光度值均低于同剂量其他各提取物。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以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抑制率为“药效”指标时,高剂量(40 μg·L-1)下有20个峰为药效峰;中剂量(20 μg·L-1)下有17个峰为药效峰;低剂量(10 μg·L-1)下有15个峰为药效峰。结论:部分药效峰随着给药剂量的变化,呈现一定规律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潘广洲 《中国药业》2020,(7):110-112
目的建立地黄配方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和红外光谱。方法分别采用HPLC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建立相应的HPLC指纹图谱和红外光谱。结果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红外光谱专属性强。指纹图谱中,梓醇/毛蕊花糖苷(f)可区分地黄配方颗粒和熟地黄配方颗粒,且两者的红外二阶导数光谱差异较大,可选取不同的特征峰,以快速鉴别地黄配方颗粒和熟地黄配方颗粒。结论该方法能有效控制地黄配方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肾复康Ⅱ号胶囊(Shenfukang Ⅱ capsule,SC-Ⅱ)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和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方法 建立10批SC-Ⅱ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后确定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共有峰;采用化学计量方法对10批SC-Ⅱ进行质量评价。利用网络药理学筛选SC-Ⅱ的核心作用靶点和通路。结合上述结果,筛选可用于SC-Ⅱ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结果 10批SC-Ⅱ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3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97。指认出莫诺苷、马钱苷、芍药苷等20个色谱峰。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均将样品分为2类,丹酚酸B、莫诺苷、丹酚酸A、芍药苷等为差异标志物。网络药理学预测丹酚酸B、芍药苷、莫诺苷等活性化合物可能通过45个核心靶点、15条主要通路发挥药效作用。初步筛选莫诺苷、芍药苷和丹酚酸B作为SC-Ⅱ的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SC-Ⅱ指纹图谱方法简单、重复性好;筛选的指标性成分将为SC-Ⅱ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党参标准汤剂,并进行质量标准研究。方法 收集不同产地共28批党参药材,采用水煎煮2次制备党参标准汤剂,考察标准汤剂出膏率、党参炔苷和党参多糖含量,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结果 28批党参标准汤剂出膏率为23.94%~47.63%;党参炔苷含量为0.059 4~0.329 8 mg·g–1;党参多糖含量为0.059 4~0.173 4 g·g–1;对28批党参指纹图谱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13个共有峰,并指认了一个党参炔苷峰。结论 本实验中党参标准汤剂制备方法规范,样品质量稳定,建立的分析方法仪器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好,可为党参药材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标准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牛黄清感胶囊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7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HPLC,色谱柱为Agilent SB-C18(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进行相似度分析,并对指认的7个指标成分进行定量测定研究。结果 在特征图谱研究中,共确定牛黄清感胶囊HPLC指纹图谱22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比较指认其中7个共有峰分别为绿原酸、咖啡酸、木犀草苷、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和汉黄芩素,利用相似度软件对12批样品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各批样品相似度均>0.90。定量分析条件通过方法学验证,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104.8%,RSD为1.30%~1.88%。结论 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分析方法可用于牛黄清感胶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熟地黄饮片标准汤剂,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以水为提取溶剂,参照标准化工艺制备了15批不同产地的熟地黄的标准汤剂,测定毛蕊花糖苷,计算出膏率,并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果熟地黄标准汤剂中毛蕊花糖苷的质量浓度为0.011~0.025 mg/m L,出膏率为40.19%~60.79%。指纹图谱包含1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了2个,分别是5-羟甲基糠醛和毛蕊花糖苷,对熟地黄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进行评价,其相似度均大于0.9。结论本法简便,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熟地黄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研究,为熟地黄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丹参药材280 nm定量指纹图谱和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并对两者进行二值相关分析。方法利用HPLC方法构建丹参药材指纹图谱,并测定各样品羟自由基清除率,用系统指纹定量法对丹参进行整体定量鉴别,并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HPLC指纹峰与抗氧化活性的联系。结果 10批样品中以样品S9抗氧化活性最大。HPLC-抗氧化活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44个共有峰中有18个峰(峰2、3、9、10、11、14、16、18、19、21、23、24、29、31、32、34、35、43)与羟自由基清除率呈正相关,其余为负相关。结论本文建立了丹参药材280nm HPLC指纹的抗氧化谱效关系,为药材活性成分筛选和丹参质量控制提供一个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杨莎  袁军  高必兴  杨蕾  李曦 《中国药事》2019,33(8):904-911
目的:开展四川省内大黄药材及其饮片的专项评价性抽检工作,了解四川省内大黄药材及饮片的整体用药情况,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方法:依据法定标准进行检验,并开展探索性研究,建立不同基原大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确定3种不同基原大黄的区别特征和大黄共有成分,并对35批大黄样品(包括大黄药材5批次,大黄饮片24批次,酒大黄6批次)进行分析。结果:共抽样105批次大黄药材及其饮片,其中97批次合格,合格率92.4%;8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7.6%;3种不同基原大黄HPLC指纹图谱区别特征明显,不同基原大黄共有峰10个,35批大黄样品和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85。结论:通过本次抽检,发现四川省内大黄药材及其饮片总体质量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提示应进一步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银花泌炎灵片中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方法建立13批银花泌炎灵片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相似度分析,指认共有峰并对其进行归属。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结合SPSS 26.0和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银花泌炎灵片指纹图谱进行研究,筛选出造成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并分析银花泌炎灵片的作用靶点和通路,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预测银花泌炎灵片Q-Marker及核心靶点。结果 建立了银花泌炎灵片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绿原酸、芒果苷、野黄芩素、木犀草素、槲皮素等27个共有峰,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筛选出5个成分作为银花泌炎灵片的差异性标志物。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5个活性成分、20个核心靶点和20条关键通路,结果显示5个活性成分均可作为潜在Q-Marker。结论 该方法稳定、准确可行,筛选出5个可作为银花泌炎灵片潜在Q-Marker的化学成分,为全方面控制银花泌炎灵片质量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银...  相似文献   

15.
吴基威  ;杜憬生 《中国药房》2009,(30):2376-2378
目的:建立六味地黄片的质量标准。方法: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方中熟地黄、泽泻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茱萸中马钱苷的含量及牡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结果:熟地黄、泽泻的TLC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马钱苷、丹皮酚的检测浓度分别在5.77~115.40μg.mL-1(r=0.9999)、5.12~102.50μg.mL-1(r=0.9998)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97.08%,RSD分别为0.75%、1.07%(n均=6)。结论:所建标准可用于六味地黄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地黄饮片的全国评价性抽验,不断完善和修订标准方法,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和有效。方法:依据法定标准进行检验,并开展探索性研究。结果:共收到187批地黄饮片,不合格率22.5%。建立了地黄饮片中7种糖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探索不同炮制时间对地黄糖类成分的影响。增加熟地黄中甘露三糖的含量测定,完善熟地黄的质量标准。结论:通过本次抽验,发现地黄饮片仍存在质量问题,建议加强监管;地黄、熟地黄的标准仍需完善,建议修订标准。  相似文献   

17.
广东道地药材何首乌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广东道地药材何首乌的指纹图谱,并对其主要成分进行指认。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何首乌药材的HPLC-DAD指纹图谱,并采用SPSS软件对指纹图谱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确定11个色谱峰为共有峰,13批何首乌药材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良好,对7个主要成分进行了化学指认,SPSS软件将样品聚为Ⅱ类。结论该指纹图谱的建立可对规范何首乌药用资源及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别建立羌活与宽叶羌活的GC指纹图谱、HPLC指纹图谱,为羌活的挥发性及非挥发性成分质量评价与控制提供有效可靠方法。方法:采用GC、HPLC色谱法分别建立羌活与宽叶羌活的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评价软件,综合GC、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结果对222批样品的挥发性及非挥发性成分进行质量分析。结果:建立的GC指纹图谱结果显示,羌活共有峰有10个,宽叶羌活共有峰有12个,二者共有成分有9个。HPLC指纹图谱结果显示,羌活共有峰有9个,宽叶羌活共有峰有7个,二者共有成分6个。其中,羌活醇与异欧前胡素在羌活和宽叶羌活中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GC和HPLC指纹图谱结果均显示,222批样品中有7批伪品,有21批宽叶羌活样品,有118批羌活样品,有76批含有两种基原羌活的样品,二者结果一致。结论:建立的气相及液相指纹图谱能有效区分羌活的基原与真伪,并能够有效表征药材的质量优劣,可为羌活的整体质量评价及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银屑病使用清热解毒类方剂治疗的用药规律,预测清热解毒类方治疗银屑病的常用药物组合,针对最常用药物组合,分析其单用及合用的擅治证型和临床常用剂量,并探讨其分用与合用治疗银屑病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和PubMed数据库中使用清热解毒类方治疗银屑病的相关文献,并对文献处方中所用的中药进行频数、聚类及关联分析,基于关联规则,选择具有较高置信度和较高支持度的药物组合,检索筛选其活性成分和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经过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162篇,包含处方129首,涉及中药159味,累计使用频次1 448次,生地黄、土茯苓、赤芍、牡丹皮、甘草等高频药物21味,其中以清热药、苦寒药居多,大多归入肝经;关联分析得到支持度最高、关联性较强的药物组合为“生地黄-赤芍”;聚类分析得到3个聚类。网络药理学得到生地黄的潜在活性成分17个,与银屑病相关靶点79个,赤芍的潜在活性成分15个,与银屑病相关的靶点91个,“生地黄-赤芍”与银屑病相关的靶点114个,“生地黄-赤芍”所富集的信号通路包含了两者共有的多条经典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癌症相关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通路等。结论 清热解毒类方治疗银屑病中的核心药物组合为生地黄-赤芍,单用可能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来治疗单一证型银屑病,组合使用则可能通过多个成分干预多个靶点、进而调控多条银屑病相关的信号通路来对不同证型或多证型的银屑病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发展在线高效液相色谱-紫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HPLC-UV-DPPH)方法快速筛选地黄药材的抗氧化成分并评价其活性,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式。方法:运用HPLC-UV-DPPH方法筛选13批地黄药材的抗氧化成分;以毛蕊花糖苷为阳性参比,计算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相对活性及总活性;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傅里叶变换质谱(HPLC-FTMS)方法对主要的抗氧化成分进行鉴定;13批地黄样品的总活性结果与《中国药典》方法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PLC-UV-DPPH方法学考察结果,精密度RSD<4.61%,稳定性RSD<4.25%,重复性RSD<5.28%;建立"量-效"曲线方程为y=0.000 6x4-0.024 1x3+0.404 1x2+1.299x+1.652 1(R2=1);9个抗氧化成分中4个显示较强DPPH抑制峰的成分被鉴定为海胆苷(echinacoside)、焦地黄苯乙醇苷A1/A2(jionoside A1/A2)、毛蕊花糖苷(verbascoside)、异毛蕊花糖苷(isoverbascoside);《中国药典》方法测得毛蕊花糖苷含量较高的4批样品其总活性也较高,而其他样品的结果不呈现正相关,表明除毛蕊花糖苷外的其他成分对总活性的贡献率不应被忽略,质量评价应考虑多成分的测定。结论:研究建立的HPLC-UV-DPPH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化学和生物活性检测相结合为综合评价中药的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