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医收集病理资料的方式依然是望闻问切,形式上与古人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相差较大。现代中医过分依赖问诊,主要依靠病人陈述,望闻问切结束方开始分析病情;而古代大医却较重视脉诊,参考问诊,脉诊的过程即是诊断辨证的过程,相比之下,此法对医生的诊断水平要求较高,但诊断的准确性亦较高,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当为此诊法之肇端。"脉诊"乃"病脉证治"诊疗模式的核心内容。脉诊是对患者整个身体状态的把握,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推测病因,推测治疗经过,推测兼证,推测预后,指导治疗,其中,最关键是治疗作用。由此可见,较目前中医普遍应用的诊疗模式而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体现的"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临床的应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3.
《明医指掌》是一部综合性临床医著,为明代医家皇甫中所撰。全书共10卷,论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有关内容以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证治,是一部对中医学诊疗理论的整合之作。该书在疾病分类上采用以科类病的分类方式,以"歌""论""脉"证治四部分相贯的写作体例论述了具体疾病的诊疗理论。特别是其证治部分按病机分成不同类型,其下再按具体的病机分列诸方,凸显了论病析机、以证统方的特点,成为临床诊疗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为论治痰饮病的专篇,该篇内容丰富,广泛涉及痰饮病的成因、主证、分类、证治及预后,可谓《金匮要略》中几个大篇之一,有很大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以来,对本篇所涉及痰饮之脉象一直在探索,尤其对教材把第13条肺饮不弦与第14条其脉平也之因均解释为病尚轻浅不能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阐释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概念基础上,立足于证据与理论间的因果关系、病机与证治间的标本关系、方法与证据间的体用关系,提出了"遵循疗效证据可构建切合现代中医临床的病机-证治体系"的工作假说,并进一步论述了假说的检验步骤,即建立研究模式、构建理论体系、评价应用效果,为建立循证病机-证治体系、发展中医理论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述"辨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医学思维的精华,指出"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张仲景智慧的体现。提出"辨证论治"的问题所在是丢掉了"病"和"脉"这两个分类的关键。由于丢掉了母分类,便混淆了子分类的所属关系。强调中医学对于睡眠障碍的研究,需要重视"脉"在疾病分类中的独特作用,并介绍了作者的脉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李鸿涛  高思华 《中医杂志》2005,46(12):950-951
<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因其立论精当,方论并举,病脉证治体系一脉相承,而垂法后世.其中有关病机的论述尤为精要,其辨治思路并不囿于临床的一般表现,临证察机,随机应变,因而其随证所创之方,只要辨证无误,效如桴鼓.本文就其有关"上下"病机病脉证治的论述,略作阐发,藉此可窥见张仲景辨治思想之一斑.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是太阳病坏病,失治误治而病情恶化的概念及治则.其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十二字,从诊断、分析到治疗,环环相扣,是对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高度而准确的概括,是中医治则的大纲,并突出了中医治病诊断与治疗的关联性,对治疗一切疾病均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回归伤寒原文,重析抵当汤病脉证治.从伤寒论257条辨抵当汤之治,论抵当汤之"可下",兼议伤寒论下法的内涵;从124、125条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辨抵当汤之证,论抵当汤之"下血"及辨证要点,兼议伤寒论之小便自利;结合现代临床理解抵当汤之病,总结其治疗要点.可知抵当汤为逐瘀攻下的代表方,核心病机为瘀热,可用于阳明证血瘀喜忘、阳明病热入血分、太阳蓄血、妇人经水不利及男子膀胱满急,表现为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或大便硬而反易、少腹硬满、发狂等,现代临床常用于盆腔炎和瘀血发热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逄冰  倪青 《北京中医药》2019,38(12):1176-1179
本文对目前经方临床应用方证相应、灵活加减、剂量把握、科学研究等现状阐述了个人观点,对经方临床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简要的分析。提出经方应用的基础在于把握辨"关键病机"与识"核心病机"之主线的同时,需要重视现代疾病诊断,实现从方证相应到病证结合的转化;提倡建立病-症-证-治-效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开展多种研究设计的临床试验,形成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构建能反映中医证候疗效的特色指标,运用现代技术探索经方的作用机制等经方应用科学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论治原则不仅适合太阳病误治后所致"坏病"的救治,也适合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治疗[1]。它突出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特色,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优势,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1指导"坏病"的治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在论太阳病误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四者的动态连续性与内在统一性,借鉴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弥补传统病机-证治体系研究模式中疗效证据系统性不够、客观性较弱的不足,建立了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新模式,并通过提出群体辨证概念、方药靶向证候组间暴露均衡假说及评价病机的临床证据分级标准,为上述研究模式的合理运用奠定了立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串联审视田曾流派治案之药、方证与诊法联系规律,明晰其脉法体系与临证辨治模式。方法:以田曾流派存世医案为基础,建立田曾流派“脉象-方证-症状-处方-药物”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脉-方证、脉-症、症-方及症-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对关联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田曾流派医案275个,其中脉-方证关联规则中置信度最高的是脉沉有力→调胃承气汤(100.00%);脉-症规则中置信度最高的是脉弦长→肠鸣辘辘(100.00%)、脉浮缓→纳呆(100.00%)及脉沉弦→头晕(100.00%);置信度较高的症-方规则主要集中于半夏泻心汤证;症-药关联中置信度最高的为小便灼热→滑石(100.00%)、心悸→甘草(100.00%)及心悸+头晕→甘草(100.00%)。结论:田曾流派以脉象定方药,以脉象联症状,将“脉-方证-药”体系及“脉-症-方药”体系有机融入临床实践中,形成“脉象-方证-症状-处方-药物”五位一体之独特辨治模式,对经方之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伤寒论》有关暑病之条文系统温习,从暑病之发病机理、脉证分类、治法方药诸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以期探寻暑病证治之规律,完善仲景外感六淫致病观理论体系,并以之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10,25(8):1334-1335
<正>《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痰饮病的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文以狭义痰饮病证治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和"字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痰饮病的治疗思路,痰饮病的本质为本虚标实,根据其邪正关系,临证时对温阳、利水等治法运用各有侧重,是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正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主之。"及《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吐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萎,炙甘草汤主之。",此外《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在临床中常用于心血管疾病,一般见之于"脉结代,心动悸"即用本方,但是临床中若只作益气复脉之用,则失去了原有之义。本文从复杂性辨证论  相似文献   

18.
以《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提出一种模拟医生进行辨证论治思维的计算机模型设计。该模型设计基于Neo4j的图数据构建技术、Cypher语言的图模式匹配技术以及Jaccard相似度公式,旨在实现对输入症状进行分析、推理,以明确病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结果,并给出对应的治疗方剂,即模拟《伤寒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过程,以期为中医临床辅助诊疗模型的构建提供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详细阐释了黄疸病的病因、病机、分类、证治及预后。其中,论黄疸病病因病机,以"湿"为重心;论黄疸病分类,以病因病机为依据;论黄疸病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引领,八法兼备;论黄疸病误治变证,勿忘本病之标;论黄疸病预后,以病程、病位及伴随症状为着眼点。因此,《金匮要略》论治黄疸病,理、法、方、药体系完备,若再呼应以《伤寒论》脉证中黄疸的相关内容,则可曲尽仲景黄疸病论治之精妙,结合临床予以深度解析,可大大提升黄疸病的中医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技术进步总是继承与创新互动,保持永恒和与时俱进互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病证结合治疗观的演变和进步,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几种模式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经典(传统)模式:中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2)中医辨证论治模式:证因脉治、方证相应;(3) 中医辨症与专方专药的应用模式;(4)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模式:即现代病证结合模式;(5) 西医辨病与专方的应用模式;(6) 无病从证、无证从病模式。在这些代表性模式中,当代中医药界及中西医结合界最为普遍应用的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现代病证结合模式,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医现代临床实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