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整理近十年慢性复杂性疾病的诊治方法以及临床用药规律,探究其中医证治规律,认为慢性复杂性疾病均存在"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百病多由痰作祟""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扶正固本,顾护脾肾""痰瘀同治""络病证治"的治疗原则,并将慢性复杂性疾病的治疗药物归纳为"温补培元、健脾益肾""化湿除痰、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络郁则通、络虚则补"四类,临证时亦应标本同治,随证加减,以揭示慢性复杂性疾病的共性特点和病机规律,为临床诊治慢性复杂性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鸿涛  高思华 《中医杂志》2005,46(12):950-951
<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因其立论精当,方论并举,病脉证治体系一脉相承,而垂法后世.其中有关病机的论述尤为精要,其辨治思路并不囿于临床的一般表现,临证察机,随机应变,因而其随证所创之方,只要辨证无误,效如桴鼓.本文就其有关"上下"病机病脉证治的论述,略作阐发,藉此可窥见张仲景辨治思想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散发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医学根据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多归属于"眩晕""虚劳""骨摇""痿证""喑啡"范畴,由于目前对其病机及证候表现尚缺乏统一认识,因此有必要对本病进行中医药证治研究以指导临床治疗。现选取1例早期MSA患者,临床应用中医体质测试仪进行资料收集并进行证治讨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病脉证并治"诊疗模式之下的教学理念,金匮要略教学之重点,是回归"病→脉→证→治"逐级分类循证推理之临床诊疗模式。即将每一条原文所记载真实世界的临床诊治实践,根据"病→脉→证→治"逐级分类循证推理过程去提出问题,层层递进,以临床问题带动条文的讲解,进而训练提升"病→脉→证→治"临床诊疗模式及临床诊疗决策思维能力及技巧。  相似文献   

6.
运用"玄府天癸论"理论可认为玄府是天癸运行之道,玄府之气是天癸运行之力,玄府郁闭是天癸失调的病机,开通玄府法是治疗天癸失调证的基本大法。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天癸失调而导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异常的疾病,其根本病机是"玄府郁闭,天癸泌至失常",临床证型可分为"天癸泌至不足证"和"天癸泌至太过证",其基本治法为"开玄调癸法"。运用"玄府天癸论"为临床诊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有助于临床拓展诊疗妇科疑难疾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 腰痛一证,临床颇为多见,首见于《内经》,对其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分经施治论述较详,《素问》中有刺腰痛论专篇,部分论述散在于它篇之中。本文将有关经文按其病因病机辨证分类归纳整理,结合后世医家注释分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记载有完善的咳嗽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辨证论治等内容,散见于《素问》、《灵枢》诸多章节,广涉三十余篇,已有完备的诊疗体系,并特设《素问·咳论》论述咳嗽,从概念、病位、病因病机、治疗等,详尽论述了脏腑咳发生发展及针刺特色治疗方法,为后世诊治建立了基础,该篇采用脏腑咳分证法,强调"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以及脏时相关的整体发病思想,针刺治疗原则"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也为后世遵循;其他篇章亦有较多涉及咳嗽诊疗,确立了咳嗽的病位、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在正确认识咳嗽的病因病机和提高诊疗效果方面有重要意义,在今天诊疗中仍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过敏性疾病的病机证治,结合陈明教授验案,以"肝主疏泄"理论分析过敏性疾病的诊疗特点。  相似文献   

10.
研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虚实夹杂辨治规律的论述,虚实夹杂证辨治的关键是抓住疾病的病机,辨治的重点是攻邪,急则治其标,同时注意扶正,并根据病机其治疗又有所侧重。其至今对临床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络虚邪瘀"核心病机观,总结出慢性复杂性疾病与"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百病多由痰作祟"的高度一致性,并对其治则、治法、方药以及临床用药规律加以论述,探析其现代内涵机制,以期建立"络虚邪瘀"病机观特色辨证治疗体系,从而为慢性复杂性疾病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喘证,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分为实喘与虚喘,为后世论述喘证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虽无咳喘专论,但在书中可见"咳喘""上气"等论述,并配有治法方药。研究《伤寒论》中关于喘证的论述,对临床辨证治疗喘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以病因病机为主,分类剖析如下。1表邪之喘1.1麻黄汤证:《伤寒论》第35条谓:"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以往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研究。通过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规律、治法方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艾毒伤元""脾为枢机""气虚为本"的病因病机学说,明确了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拟定了艾滋病基本证候辨证量表,确立了艾滋病"培元解毒""益气健脾"的治疗原则,研发了"扶正排毒片""益艾康"等治疗药物,初步构建了艾滋病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提高艾滋病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疟疾被纳入温病范畴论述。温病学中对疟疾名称、病位等的认识均有继承与发展。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辨治疟疾。本研究基于《温病条辨》一书,从"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审机辨治,尤重病位""方证相应,随证更方"三方面概括论述,结合吴氏针对三焦不同证侯所施具体方药,详述吴鞠通治疗疟疾的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将中医临床思维与西医学互参,中西合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络病理论已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目前指导儿科疾病的论述较少,对具体疾病从"络病"层面的发病机制、发展规律、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认识欠清晰。本文以各家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共识"为前提,通过阐述肺络病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关系,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将络病理论运用到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阐明病因病机,指导辨证论治,把握"治未病"方向。病机主要包括络气郁滞、络脉绌急、络息成积、络虚不荣等;治疗分急性期、慢性持续期、缓解期,灵活应用"辛通""虫类""藤类""化痰""通补"药;"治未病"以预防"络息成积"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正> 《金匮》为《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杂病的部份,计25篇。胸痹即其第9篇中以胸背部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笔者通过学习,结合临床体会,对胸痹的病机、主证、治法、方药应用略加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马彤彤  滕晶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153-1155
目的:探讨滕晶教授所研究的"中医五神理论"的内涵及临床指导辨治癫狂证的经验。方法:通过搜集并整理滕晶教授治疗癫狂证的医案,结合癫狂的病因病机,从五神的生理病理入手,阐明五神紊乱癫狂证的发病机制,从病机层面评定疾病并确立治疗靶点,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构建癫狂证中医五神辨治体系。结果:癫狂证的治疗应以五神为基础,结合该病的病因病机,从精神心理层面搭建癫狂证中医五神辨治体系。结论:滕晶教授所研究的中医五神理论为癫狂证的辨治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开辟了临床诊疗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21条论述了在"阳损阴盛"基础上所出现的"面目身体四肢皆肿"的水气病,其治疗当先着眼于人体正气之不足,而非水气本身。条文之末"先治新病,病当在后"是针对该条文所论复杂病机的治疗总结,本文就此进行专门的探讨。提出其意义在于治疗疾病当始终以人为本,在疾病的具体变化过程中来判断证候所反映之病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对疾病认识过程中,作为中医理论认知中两个重要基本概念,证候与病机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证候是认识疾病现象变化发展之网上的逻辑起点,症状和体征作为感性具体,是医家认识疾病的出发点;病机作为医家诊疗思维活动中的抽象,则是认识疾病现象变化发展之网上的重要纽结。是进行理性具体证治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之间既有所区别,又辩证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证论治的诊疗思路。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诊疗思维对疾病本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性具体的证候到抽象的病机,再从抽象与具体紧密结合的证型,到证治具体(理性具体也简称具体)治则、治法、方药的论治,辩证思维运动过程,这个辩证思维运动的基础是医疗实践。  相似文献   

20.
"同证异治"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其理论雏形源于《伤寒杂病论》,并存在客观的形成因素。中医"证"是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综合体现,这种概念的宏观性使其具有可进一步细化区分的基础。而中医治疗方法又具有多样性,所用方药成分复杂且作用靶点较多。有鉴于此,针对相同证候就可出现不同的具体治法或方药。而基于这种"同证异治"的"方证对应"通常表现出一证多方的特点。该一证多方并非"证"与"方"之间的随意搭配,而是将"同证"具细化、客观化,寻找不同疾病、不同个体出现的症状、体征及理化指标等细微差异,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它体现了"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的诊疗模式。临证时辨识这种证同而治异的本质在于病证的微观病理改变或变化趋势不同,故而表现出同证异症、同证异势、同证异病及同证异质等临床特点。因此,通过丰富中医"证"的内涵,明确与证候相应的客观病理及动态演变,"证"和"方"之间的对应关系更趋精确。仔细辨析相同证候显现出的不同表征、演变趋势及预后,能以个体化和动态性的视角处方施治,从而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