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口服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5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膈下逐瘀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的情况。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4.5%,对照组为60.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意义(P0.05);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数值改善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显著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联合DSG-Ⅲ型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兴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膈下逐瘀汤联合DSG-Ⅲ型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治疗,分析2组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Child-Pugh评分、肝纤维化指标以及肝脏弹性数值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肝脏弹性数值以及Child-Pugh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较,内服膈下逐瘀汤联合外用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治疗乙肝肝硬化,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肝脏微循环,改善肝纤维化,降低肝脏弹性数值,改善患者肝功能,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气滞血瘀型乙肝肝硬化的效果,并分析其对肝功能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气滞血瘀型乙肝肝硬化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膈下逐瘀汤,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肝纤维化指标水平,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腹痛腹胀、大便溏软、食欲不振和倦怠乏力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治疗后TBIL、DBIL、A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治疗后HA、LN、PCⅢ及Ⅳ-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9. 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 47%(P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膈下逐瘀汤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气滞血瘀型乙肝肝硬化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医院2012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90例乙型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使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乙肝方,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组间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及早期肝硬化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与分析膈下逐瘀汤改善肝炎后肝硬化凝血时间延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肝炎后肝硬化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膈下逐瘀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与抗凝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凝血与抗凝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的上述方面持续改善,且观察组的凝血与抗凝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膈下逐瘀汤改善肝炎后肝硬化凝血时间延长的临床效果较好,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滋肾养肝化瘀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日照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肝肾阴虚型乙肝肝硬化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服用乙肝养阴活血颗粒,观察组服用滋肾养肝化瘀颗粒,2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肝纤维化五项、肝脏硬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CⅢ、C-Ⅳ、H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SM检测值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滋肾养肝化瘀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乙肝肝硬化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肝化瘀汤辅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6月我院收治的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多烯磷脂胆碱)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肝化瘀汤治疗,观察两组肝功能情况、肝瞬时弹性硬度及脂肪变测定。结果:观察组AST、AL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瞬时弹性硬度及脂肪变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5/25)与对照组(24.00%,6/2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肝化瘀汤辅助治疗乙肝肝硬化化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情况,并降低肝硬度及脂肪变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8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肝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100mg/d口服,疗程1年,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生化指标、HBV-DNA、HBeAg阴转率等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在1年治疗结束时肝功能恢复情况、HBeAg阴转率及HBV-DNA转阴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可改善肝功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1年期病毒变异率较低,未见严重后果发生.明显改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王彬 《光明中医》2013,28(2):368-369
目的观察脐部艾灸疗法对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肝炎肝硬化的常规护理及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脐部艾灸疗法,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对肝硬化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部艾灸疗法治疗乙肝肝硬化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0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40d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何湘琴  胡国信 《陕西中医》2021,(3):398-401,408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的Meta分析。方法:检索国内外大型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膈下逐瘀汤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以RevMan5.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所得文献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获得12篇RCT文献,未提及盲法,质量普遍偏低。膈下逐瘀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有效率较高[OR=3.25,95%CI(2.08,5.42)]。两组在乙型肝炎肝硬化HBV-DNA转阴率上,无统计学差异[OR=2.77,95%CI(0.59,13.09)]。膈下逐瘀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后Child-Pugh评分较低[OR=-1.34,95%CI(-1.61,-18.52)]。膈下逐瘀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后血ALT水平较低[OR=-27.90,95%CI(-37.28,-18.52)]。膈下逐瘀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后血HA水平低[OR=-46.72,95%CI(-62.89,-30.55)]。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改善肝功能及纤维化,对HBV-DNA转阴无影响,但文献质量偏低,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膈下逐瘀汤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逆转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和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膈下逐瘀汤组、猪血清组、猪血清+膈下逐瘀汤组。猪血清0.5 mL/只(2次/周)ip诱导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在制备模型的同时膈下逐瘀汤(含生药7.37 g.kg-1)ig干预,共12周。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HE染色分析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ELISA法分析MMP胶原酶活性,分光光度法分析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模型+膈下逐瘀汤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显著改善(U=2.57,P<0.05),AST和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MMP胶原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对猪血清诱导的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和肝损伤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膈下逐瘀汤组、猪血清组、猪血清+膈下逐瘀汤组。猪血清2.0 mL.kg-1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2周诱导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同时膈下逐瘀汤每天按7.37 g.kg-1灌胃给药12周。Masson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肝组织MMP-13和TIMP-1含量,实时定量Rt-PCR检测肝组织MMP-13和TIMP-1 mRNA表达。结果:猪血清组肝组织胶原面积为(10.38±2.01)%;MMP-13蛋白(14.05±2.64)ng.g-1;MMP-13 mRNA(1.91±0.73)倍;TIMP-1蛋白(14.91±1.07)ng.g-1;TIMP1 mRNA(18.40±2.84)倍。与猪血清组比较,膈下逐瘀汤给药可显著降低肝组织胶原面积(6.66±1.04)%(P<0.05),增加肝组织MMP-13蛋白(20.03±2.14)ng.g-1和MMP-13mRNA(4.12±0.59)倍(P<0.05),降低肝组织TIMP-1蛋白(13.47±1.22)ng.g-1和TIMP-1mRNA(4.89±0.74)倍(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有效地逆转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其机制可能与调节MMP-13和TIMP-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膈下逐淤汤加减方配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患者25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膈下逐淤汤加减方,配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术治疗。并行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体重、腹围、尿量、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肾功能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膈下逐淤汤加减方配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术是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西医联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7月铜陵市立医院和我院收治127名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4例,选用常规西医治疗联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对照组63例,选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腹水吸收情况和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腹水吸收情况优为54(84.4%)例,良为9(14.1%)例,差为1(1.6%)例;对照组腹水吸收情况优为50(79.4%)例,良为7(11.1%)例,差为6(9.5%)例,两组腹水吸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各指标改善程度远远大于对照组, HBV-DNA 降低情况例数多于对照组,两组肝功能恢复程度和 HBV-DNA 应答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联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好,肝功能恢复快,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探究膈下逐瘀汤对模型大鼠输卵管中炎性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核因子激活的B细胞的κ-轻链增强(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52只雌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K)、模型组(M)、对照组(D)、膈下逐瘀汤组(G),每组13只,并将M、D、G组造成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于第6周G组予膈下逐瘀汤灌胃,D组予康妇炎胶囊悬液灌胃,M组用等体积纯净水代替,疗程28 d。随后即取双侧输卵管,以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形态,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输卵管中炎性因子ICAM-1、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病理学HE染色显示,M组输卵管炎症表现最重,G组炎症表现最轻,并可有效下调输卵管中炎性因子ICAM-1、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且均优于D组。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有效调节模型大鼠输卵管中炎性因子ICAM-1、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对慢性输卵管炎(气滞血瘀型)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酒精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为酒精性肝炎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0例,2组治疗期间绝对禁酒,适当减少热量摄入,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软胶囊、复方维生素B片、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组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和苓桂术甘汤,2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及治疗期间症状、体征等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LT、AST、GGT、TBIL等生化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香砂六君子汤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酒精性肝炎效果明显,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健脾疏肝汤辨证加减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用健脾疏肝汤加减,疗程均为48周。治疗12周、24周、48周检测患者的乙肝病毒定量(HBV-DN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及Child-Pugh分级评分,并统计患者的代偿期稳定率及肝癌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HBV-DNA、血清ALT、ALB、TBIL水平及Child-Pugh分级评分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而两组同期的组间比较方面,在治疗12周、治疗24周的HBV-DNA、血清ALT、AST、GGT、ALB、TBIL水平及Child-Pugh分级评分水平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48周时两组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ALT、AST、GGT、ALB、TBIL水平及Child-Pugh分级评分水平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代偿期稳定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肝癌发生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健脾疏肝汤辨证加减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能有效提高药物对HBV病毒复制的抑制能力,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化功能,提高患者的残存肝功能,提高患者的代偿期稳定率。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7,(5):407-410
目的:研究加味膈下逐瘀汤抗肝纤维化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及加味膈下逐瘀汤组,每组10只。秋水仙碱组按1 mg/kg药量给予秋水仙碱,加味膈下逐瘀汤组按生药量8.2 g/kg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分别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考察各组肝脏指数、血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并进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膈下逐瘀汤组大鼠肝纤维化明显改善,肝脏指数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层粘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水平降低,清蛋白(ALB)和总蛋白(TP)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加味膈下逐瘀汤能明显改善肝脏病理损伤程度。结论:加味膈下逐瘀汤能有效减轻肝纤维模型大鼠的肝脏损伤,降低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血府逐瘀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了36例病例,治疗组22例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14例口服肝泰乐、维生素C、维生素E保肝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57.1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