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槲芪散阻断肝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槲芪散及其拆方阻断肝癌前病变的作用。方法:用二乙基亚硝胺(DEN)建立Soh-Farber二步大鼠肝癌前短期实验模型,用槲芪散全方(Ⅰ号方)及槲芪散拆方(Ⅱ号方)进行干预,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肝癌前痛变大鼠肝组织的DNA相对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癌前病变组织中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ase)、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的活性。采用琼脂糖电泳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总活力及其同功酶、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Ⅱ(γ-GT-Ⅱ)。结果:槲芪散Ⅰ号方可减少大鼠肝癌前病变部位的γ-GT灶的发生数和灶面积,血清中γ-GT-Ⅱ阳性率明显下降。DI接近于正常肝细胞;可将调节能量代谢的酶类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ATPase与G-6-Pase增生灶呈阳性反应。结论:槲芪散具有明显阻断肝癌前病变的作用,而槲芪散拆方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将西医实验课教学模式改造成具有中医特色实验课的设想,使实验课这一有效教学手段能较好的为中医理论教学服务。方法:以方剂学教学为试点,在实验课内容中注入祖国医学的两大基本要素,并着重结合本学科特点来开展实睑课教学。结果: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方剂学实验课,并明显提高方剂课的教学效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不管在中医理论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中,都必须坚持西为中用的原则,必须坚持中医特色,这样才能保证中医理论的纯洁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肝癌前病变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方剂槲芪散(HQS)、君药槲寄生对其活性的调控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模型组、HQS大剂量组[8 g/(kg·d)]、小剂量组[4 g/(kg·d)]、槲寄生碱组[8 mg/(kg·d)]及正常组。运用经典的Solt-Farber二步法复制大鼠肝癌前病变的模型,采用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的表达;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AFP的表达;采用Quantitative Telomerase Detection Kit(QTD Kit)测定肝脏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NF-κB P65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IκB-α在胞浆蛋白中的含量。结果 HQS和槲寄生总碱治疗后,肝脏中γ-GT阳性灶面积、AFP的阳性细胞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同时显示治疗组大鼠肝脏中NF-κB P65的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IκB-α在胞浆中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所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QS和槲寄生总碱能够抑制肝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其作用是通过抑制凋亡相关基因NF-κB的过表达,增加IκB-α的表达,进而降低端粒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复康胶囊抑制人肝癌细胞系HepG2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测定肝复康胶囊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分析各时期细胞周期的变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药物作用后诱导凋亡蛋白Omi/HtrA2和casepase-3的表达。结果:肝复康胶囊具有较好的抑制HepG2细胞增生的作用,呈现出时间-剂量依赖性;应用肝复康胶囊后HepG2细胞G2期比例升高,G1期和S期细胞比例降低,并使细胞凋亡率升高。结论:肝复康胶囊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系HepG2增殖,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5.
笔者应用痢特灵(呋喃唑酮)、谷维素治疗溃疡病共45例,均获较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 本组45例病例都是根据询问病史,观察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参照患者曾在医院进行的X线吞钡检查结果予以诊断。 1.发病年龄与性别:本组18岁1例;20~29岁12例;30~39岁16例,40~49岁16例。男25例,女20例;以男性青壮年为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1,12-EET对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方法使用雄性Wistar大鼠,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缺血性心肌损伤模型,同时静脉给予11,12-EET(6.24×10-8mol/L,1ml·100g-8·d-8)治疗7d,观察其对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及心肌形态学改变的影响。实验分3组(每组6只):①假手术组(Shame组);②缺血组(Ischemia);③11,12-EET处置缺血损伤组(EET+Ishemia)。结果研究发现在心肌缺血后给与低浓度的11,12-EE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功能的降低以及心肌坏死的程度,并且在2wk内不引起心肌肥大的发生。结论外源性增加11,12-EET可以补充心肌组织11,12-EET的作用,缓解心功能的降低以及心肌坏死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王学江  钱英  丰平 《肿瘤》2004,24(5):470-472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与肝细胞癌变的关系,以及调肝颗粒剂的抗氧化作用.方法:用二乙基亚硝胺(DEN)建立SoltFarber二步肝癌前病变短期动物模型,用调肝颗粒剂进行干预,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测定羟自由基清除率,改良的硫代巴比土酸(TBA)法测定过氧化脂质(LPO),用双硫代硝基苯(DTNB)直接显色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调肝颗粒剂能明显抑制肝癌前病变过程中产生的丙二醛(MDA),并对羟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与此同时提高肝组织及血浆中的SOD、GSH-Px活力.结论:调肝颗粒剂可以通过抗氧化来干预、阻断肝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槲芪散对肝癌前病变大鼠肝脏线粒体结构的影响。方法:用二乙基亚硝胺建立Solt-Earber二步肝癌前短期动物模型。以槲芪散对肝癌前病变大鼠进行治疗。通过电镜观察大鼠肝脏的线粒体结构变化。结果:二乙基亚硝胺所引起的肝癌前病变大鼠可出现肝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和嵴消失,槲芪散可减轻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结论:槲芪散可减轻由二乙基亚硝胺所引起的肝癌前病变大鼠肝脏线粒体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原发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为第3位.目前,经积极治疗后5年生存率仅36.6%.因此探求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病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病证结合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丰平  王学江 《北京中医》2000,19(6):52-53
为了从病证结合角度探讨"血瘀证"动物模型,本文利用S180腹水瘤建立小鼠实体瘤,进行血瘀证有关指标检测,评价其作为病证结合"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意义.同时观察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