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青霉菌属中唯一温度依赖型双相真菌,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惟一能使人体致病的青霉菌,它既能以菌丝相在24~28℃自然环境中生长,还能在35~37℃环境下以酵母相在人体内生长繁殖[1].人体内部由于受到马尔尼菲青霉菌侵入不能被巨噬细胞清除则形成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此病是引起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一种机会感染致病性真菌病,目前全球多达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均发现PM感染患者,在我国则以南部地区多见.  相似文献   

2.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PM是青霉菌属中唯一的温度双向型真菌,属条件致病菌,主要侵犯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感染免疫力低下患者,尤其是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PSM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广东、广西地区,在湖南省感染的相关报道较少,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漏诊率及病死率较高[1]。现将近期本院收治的首例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微生物特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1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发热(107例)、咳嗽和咳痰(66例)、皮疹(55例)、颈淋巴结肿大(46例)、腹痛(38例)为主要表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平均19×10^6/L,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进行相关检查,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尔尼菲青霉病(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M)引起的深部真菌病有严重消耗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于感染此病。包括严重基础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和艾滋病(AIDS)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全身各系统受损。现将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收治的54例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PSM患者基础疾病分别为46例HIV感染、4例肾脏疾病、3例淋巴系统疾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007-2011年医院198 286例患者送检的标本中旱季检出HIV感染332例,合并PM感染13例,阳性率3.91%,雨季检出358例,合并PM感染33例,阳性率9.22%,HIV感染无季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IV感染合并PSM在雨季与旱季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M感染呈多部位播散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贫血、肝脾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结论 PM是广西地区HIV感染患者主要条件致病菌之一;PSM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雨季为主;PS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应注重对患者标本的培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广西艾滋病例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感染及其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广西艾滋病患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感染及其治疗,为降低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延长患者的生命期限,及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我中心门诊收治的319例AIDS病人中发现的50例合并PSM患者病例个案资料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及统计。结果广西319例AIDS患者中有15.7%(50/319)合并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其临床表现均有发热(98%)、消瘦(86%)、贫血(68%)、咳嗽(80%)、皮损(95%)等症状;在50例AIDS合并PSM患者中治疗期间病死率为20%(10/50),病死者CD4 细胞平均数<50个/μl。结论广西存在有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SM)感染病例。对艾滋病病人做出早诊断、早治疗,并防止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对延长患者生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真菌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并检出继发于艾滋病的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原体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方法:取患者骨髓、血液、皮损分泌物等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上,分别于25℃和37℃孵育,观察PM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产生具有特征性的红色可溶性色素弥散于基质中,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37℃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酵母样孢子,形似腊肠。本菌株与国际标准株ATCC24100扩增片段相同。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诊断的金标准是从患者体内分离出PM,关注艾滋病与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相关性,对及时确诊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特点.方法 对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马尔尼菲青霉菌常首先在血液或骨髓中检出.真菌检查可见明显特征:涂片镜下可见细胞内外有腊肠样菌体,部分有横隔;真菌培养表现为双相菌,25℃为真菌相,底部产生特征性红色素,35℃为酵母相,无色素,有酵母样菌体.结论 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主要因免疫功能不完善引起,容易误诊和漏诊,预后凶险,应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和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方法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提供经验。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症状仅可呈现单一性,其更多的表现是多样性,但仍以发热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比较多见,但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和恶性淋巴瘤临床罕见,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真菌病。过去认为该病少见,但随着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人数的增加,其已经成为AIDS流行区患者的常见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之一。即使有效的抗真菌治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病死率仍高达20%[1]。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发现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这是降低该病病死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的鉴定及临床表现,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经验,降低死亡率. 方法取淋巴结穿刺液、血液进行真菌培养鉴定. 结果氢氧化钠涂片和革兰染色能检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所特有的孢子. 结论氢氧化钠涂片和革兰染色能早期发现真菌孢子,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方法,此外,组织病理学也可作为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需做过碘酸雪夫染色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作鉴别.  相似文献   

12.
马尔尼菲青霉菌DNA检测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设计马尔尼菲青霉菌种特异性引物,探讨马尔尼菲青霉病早期诊断的方法. 方法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 PCR扩增我科保存的2株和广西医科大学附一院惠赠的1株马尔尼菲青霉菌rDNA ITS,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测序结果在国际基因库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比对、分析. 结果 3株临床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rDNA ITS序列相同;与来源于美国、印度尼西亚、法国、澳大利亚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的rDNA ITS序列一致;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新生隐球菌、念珠菌以及曲霉和青霉属间的rDNA ITS序列差异较大,而青霉种间的rDNA ITS序列差异不大. 结论不同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种间的rDNA ITS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提示该区不适合作为靶基因来设计该菌的种特异性引物或探针,应考虑在别的区域继续寻找.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特点。方法对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常首先在血液或骨髓中检出。真菌检查可见明显特征:涂片镜下可见细胞内外有腊肠样菌体,部分有横隔;真菌培养表现为双相菌,25℃为真菌相,底部产生特征性红色素,35℃为酵母相,无色素,有酵母样菌体。结论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主要因免疫功能不完善引起,容易误诊和漏诊,预后凶险,应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确诊方法.方法 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及传染病院收治的27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血液及骨髓经培养后长出酵母样菌,确诊为马尔尼青霉菌,以发热(100.00%)、咳嗽(77.78%)、皮疹(51.85%)、淋巴结肿大(44.44%)、贫血(85.19%)、白细胞降低(100.00%)为主要表现;经治疗病情好转22例,占81.48%,死亡3例,死亡率11.11%,5例于治疗后3个月后死亡.结论 AIDS患者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情况时应及时进行马尼尔菲青霉病的相关检查,及早诊断与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青霉菌中唯一的一种温度双相型真菌,感染所引起的深部真菌病称马尔尼菲青霉病(PM病).自1997年首例人感染该菌以来,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感染PM较少见.我院收治了1名艾滋病患者,从3次血培养、1次骨髓培养、1次皮肤丘疹培养中均分离出PM,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11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发热(107例)、咳嗽和咳痰(66例)、皮疹(55例)、颈淋巴结肿大(46例)、腹痛(38例)为主要表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平均19×106/L,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结论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进行相关检查,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院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处理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8月该院艾滋病科AIDS合并PSM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收集33例AIDS合并PSM患者资料,其中54.55%的患者发病前一直居住于湖南,45.45%的患者来源于或曾经去过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省等传统马尔尼菲青霉菌(PM)疫区。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为以高热为主的发热(96.97%)、贫血(93.94%),其次为咳嗽(66.67%)、脾大(63.64%)、皮疹(57.58%),亦有淋巴结大(39.39%)和腹泻(33.33%)等症状。所有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200/mm3,其中25例(75.76%)<50/mm3, 7例介于50~100/mm3, 1例>100/mm3。给予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治疗,总治愈好转率为84.85%。结论对AIDS患者,根据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和血培养PM阳性结果早期诊断PSM,积极治疗,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南方地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常见的侵袭性真菌,一般引起播散性感染.其感染确诊需要病原诊断,治疗难度较大,病死率高.该菌致病途径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与流行病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基因组特征、致病与耐药分子机制及PCR快速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为有效防治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2年1月某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7例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7例(100%),咳嗽12例(70.6%),贫血13例(76.5%),消瘦11例(64.7%),皮疹10例(58.8%);16例(94.1%)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50cells/μl;所有病例血液中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在沙保罗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8例治愈,2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以两性霉素B疗效最好,氟康唑疗效差。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当HIV阳性患者出现发热、咳嗽、贫血、消瘦、皮疹,CD4+T淋巴细胞﹤50cells/μl,应高度怀疑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确诊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依赖病原学检查;治疗上建议首选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容易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尸检结果表明,90% AIDS患者死于机会性感染[1]。但同一名艾滋病患者同时合并结核、梅毒和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鲜有报道,本院收治此类患者1例,现将其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