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及从脾胃论治等方面,闸述了脾胃在儿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脾胃是维持小儿正常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的“命脉”;脾胃失调可以贯穿于大多数儿科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中;从脾胃论治是儿科治疗最重要的法则。  相似文献   

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前人有“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肾脏精气之充盛,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滋养,脾胃一健,资生有源,益气生血,滋养五脏,五脏皆安。因此调理脾胃的方法,早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在小儿一些疾病治疗中尤为重要。从《颅囟经》和《幼科发挥》中先后提出了“纯阳之体”、“稚阴稚阳”和“脾常不足”等生理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3.
女子以血为本,血是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血来源于脾胃。因此,脾胃与女子月经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在月经的生理、病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调理脾胃在月经病的治疗中尤其重要。本文就脾胃与月经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调理脾胃在治疗月经病方面的应用,略谈个人粗浅的认识。一、脾胃与月经的生理、病理关系脾胃共居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分工合作,化生气血,内灌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女子的经水是血所化生,而血的生成、统摄和运行,有赖于气的生化和调节。因此,在产生月经的机理上,血是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气是运行血的动力,而气血的化生均源于脾胃。脾又统血,脾气健旺则统摄有力,血循常道,维持正常的月经。所以古人曰:“妇人经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脾胃系疾病的立法处方多法于《内经》,崇仲景、东垣、丹溪而又多有发挥,在脾胃疾病中重视润养胃阴,根据脾胃生理特性而提出“脾胃当分析而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根据疾病发展提出“初病在经,久痛入络”等理论,对整个中医学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脾胃病食疗方10首分析裴凤玉山东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250014关键词脾胃病食疗方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47-1R256-3脾胃号称“后天之本”,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采用“以食代药”调治脾胃病是中医食疗的重要方法。古人认为“药补不如食补...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一书。李东垣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流派之一,“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土”是指脾胃,又由于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故而后世也常以“中”指代之,因此补中益气汤意即补脾胃益中气之汤方。 李东垣最重视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作用,他认为,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是“元气”,而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则是脾胃,并且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  相似文献   

7.
浅谈脾胃在温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晴清  林培政 《医学文选》2004,23(2):191-192
脾胃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影响着温病的发生与发展。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荣养全身。正气在温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是邪正相争矛盾的主要方面。《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温病是否发生的决定因素,若正气虚弱,抵抗  相似文献   

8.
陈晴清  林培政 《微创医学》2004,23(2):191-192
脾胃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影响着温病的发生与发展.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荣养全身.  相似文献   

9.
中医采用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其脏腑的生病理机制时,认为木属肝胆,土属脾胃,木土之间存在着相克乘侮的制约关系。表现在生理上,肝木通过它的疏调作用对脾土起着调节其运化的功能。这一功能作用于脾胃的受纳、消化、吸收、气血生化、排泄的每一个过程,即是“木克土”的正常生理关系。脾之湿土  相似文献   

10.
中医的“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阐述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规律。“脾”作为五脏之一,在五脏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由于脾和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故脾、胃常和称。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胃的生理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的这“四主”维持着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同时也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可见脾胃的作用非同凡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肺脾胃肠”模型,探讨该模型在辨治内伤杂病中的潜在应用。 [方法] 通过综合性的文献研究,根据五行归属、生理结构、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等因素,建立了“肺脾胃肠”模型。并附上名家医案四则,进一步说明此模型的应用。[结果] “肺脾胃肠”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为:肺、脾、胃、大肠在五行归属上密切联系;在解剖、经脉循行等生理结构上相连相属;在生理特性上燥湿相济、升降相应;在生理功能上相辅相成,共同参与气、血、津液的化生及运行;在燥湿失济、气机升降失常、水湿痰饮形成、情志致病等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所附医案皆是以“肺脾胃肠”模型指导治疗的内科杂病,临床疗效确切。[结论] “肺脾胃肠”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充分,临证应用范围广泛,可为临床上治疗内伤杂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体质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个体特性,表现在正常生理中的个体差异、病理变化中的特异演变、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反应等方面。体质具有可变性。在生命过程中,体质可随着个体的年龄增长而出现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稚阴稚阳”(幼年)、“气血渐充”(青年)、“气血充盛”(壮年)和“五脏衰弱”(老年)等几个阶段。体质的这种变化特点与脾胃本身“弱、实、盛、平均、衰”的自然变化规律密切相关。脾胃的盛衰影响着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控制着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发展趋势。脾胃功能对体质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幼年期、老年期以及女性青壮年期。  相似文献   

13.
眼为视觉器官,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灵枢、五癃津液别》中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滲于目”。可见眼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眼的正常生理,是脏腑之气血精液不断上升滋充的结果。《索问、六微旨大论》说:“人之眼……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人之通利也”。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维持眼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升降是眼的生理物质来源和动力。脾生则健,胃降则和。脾气不升,则诸阳不升,而清  相似文献   

14.
“脾胃”一门,在宋代即设有专科,当时虽无脾胃专著,但对脾胃病的治疗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至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内经》“胃气为本”、“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理论基础上,又师承了张洁古“养胃气”的方法,还接受了他“师古方,裁新方”的改革思想,创作了著名的(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 脾与胃在生理上是相反相成的,既矛盾又统一。主要表现在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三个方面。只有纳化有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才能维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益气生血和统血。在纳化方面,景岳…  相似文献   

15.
小儿脾胃疾病的治疗总则分为补脾法和运脾法两大类,从临床角度来看,关键在于运脾,因此,运脾治法在儿科脾胃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脾主运化是其主要功能之一,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实际上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习惯上称为“脾气健运”,只有脾气健运,也就是脾主运化的功能正常,则饮食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与运输功能才能旺盛;反之,脾不健运,上述功能失职,则会出现腹胀、纳差、便溏等脾胃病的发生。而小儿时期生理上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加之小儿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阶段,所…  相似文献   

16.
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为总的辨证纲领,但在其诊疗过程中,却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以脾胃盛衰作为疾病治疗转归的重要依据,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理法方药各方面都有着体现,该文试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浅析仲景的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7.
中医和胃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胃思想是中医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地位,但回顾中医脾胃学说,却往往脾、胃研究相提并论.详于脾而略于胃:证型研究以脾虚为多,其它少见;病症以脾胃功能为多,单独论述较少。实际上,和胃思想源于《内经》,发展为仲帚,昌盛于金元,完善于明清。通过回顾了发展史,并对“和法”、“胃气”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指出:①“和”源于儒家和道家,因此中医“和胃”之和,和其胃之不和者也,即和胃腑的气血阴阳失调,求其平衡态,勿需拘泥于一方一法。②胃气即是胃腑中促进和维持其生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物质,是一功能概念。③脾脏和胃腑之间有联系和区别,脾胃分论有利于确切的把中医脾胃消化功能用现代消化理论表达出来。以期为今后文献研究和临床施治提供一些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开苦降法是以辛温或辛热药物与苦寒或苦辛寒凉药物合用 ,达到开通气机 ,祛寒化湿并泄热除积 ,降逆和胃目的的用药方法 (以下简称“开泄”法 )。“开泄”法善调脾胃 ,寓有升清降浊 ,分消湿热 ,疏通气机的功效 ,在治疗慢性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1 按脾胃生理与病机特点选用药物脾与胃 ,一纳一运 ,一升一降 ,一阴一阳 ,燥湿相济 ,相辅相成以保持饮食正常消化、吸收、输布、代谢之生理功能。而脾胃病在病机上则表现为纳呆不运 ,升降逆乱 ,阴阳失调 ,燥湿相悖 ,寒热错杂 ,虚实互见等特点。《内经》说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  相似文献   

19.
便秘为临床常见疾病,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杨晋翔教授认为便秘虽系大肠传导失职,而病位实在胃肠,二者在五行中皆属土,为至阴之类。脾胃大小肠至阴之类能够正常运转必非赖其本身,而实赖于其他脏腑阳气的推动作用,其中肝主疏泄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肝主疏泄功能有着丰富的内涵,从肝的生理特性出发,不仅在于"肝主升"可条畅情志、气机,来辅助实现脾胃之运化功能,还在于"肝主动"来发动一身少阳之气,推动脾胃脏腑的正常运行,故肝与便秘的发生有着重要关系。基于此,在治疗方面杨晋翔教授从"肝"论治,多采用舒肝通阳以去腐秽、清肝泻火、清利湿热、补血润肠等方法。从肝论治便秘,丰富了便秘的治则理论,对于临床施治便秘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脾胃的重要性及与妇科疾病的关系: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脏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位居中焦,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一升一降,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在整个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与妇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