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6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小鼠肝炎病毒A59株(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2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从肝脏核因子KB(NF-κB)表达探讨温病湿热证的部分致病机制。方法:①温病湿热证的致病机制: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肠茵组共3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②造模因素在MHV-A59温病湿热证致病机制形成中的地位: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湿热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造模)、病毒组(单纯MHV-A59造模)共4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③清热祛湿类方药的对温病湿热证机制的反证: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药组(模型组用蒿芩清胆汤治疗),B药组(模型组用黄连解毒汤治疗)、C药组(模型组用三仁汤治疗)等5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KB表达。结果:模型组、肠茵组肝脏NF-K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P〈0.01)。病毒组、模型组肝脏NF-K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湿热组较正常组升高不明显(P〉0.05),病毒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B药组肝脏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肝脏NF-κB表达增强是温病湿热证共同的致病机制之一,在MHV-A59温病湿热证形成中,MHV-A59因素主导着炎症;清热祛湿类方药具有不同程度降低肝脏NF-κB,反证了温病湿热证的上述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人工气候模拟,观察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小鼠Toll样受体7(TLR-7)介导信号通路的变化,探讨病毒性疾病湿热证的物质基础。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单纯湿热组10只、湿热模型组15只、单纯病毒组15只。单纯湿热组:全程高脂饲料喂养,连续10天置于气候箱;湿热模型组:全程高脂饲料喂养,连续10天置于气候箱,第11天接种病毒,接种病毒后不再置入气候箱;单纯病毒组:全程普通饲料喂养14天,不置入气候箱,第11天接种病毒1次,继续喂养3天,第15天处死采集标本,每组随机选取8个样本检测,比较各组TLR-7、核因子-κB(NF-κB)、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mRNA表达水平。结果湿热模型组TLR-7、MyD88、NF-κB三者mRNA表达水平较其他3组增高,但TLR-7、MyD88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F-κB水平湿热模型组高于其他3组(P<0.05或P<0.01)。结论湿热因素干预能上调TLR-7介导信号因子,尤其是下游信号因子NF-κB,从而激发Tol1-NF-κB信号通路,导致湿热模型组小鼠肺脏病变程度较单纯病毒组重。  相似文献   
3.
王文静  林培政 《光明中医》2016,(15):2177-2178
不寐病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吾师林培政教授治学严谨,临证经验丰富,擅治疗各种脑病,收效显著。现将林教授治疗不寐病常见的三种病机,即因痰生热,痰热上扰;气阴两虚,痰热上扰;邪困少阳三种证型的诊治情况进行整理,以期为更多不寐患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中医理论建立登革热湿热证动物模型,并对模型加以评价。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高糖高脂饲料+高温仓+感染因子登革病毒(DEN),建立研制登革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观察小鼠一般生物学状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给予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从病因、症状、体征、实验指标及中药治疗反证等方面评价模型。结果:动物模型符合登革热病的特点,未改变登革热模型的关键指标(湿热毒组病毒测定G值:32.70),同时模型小鼠出现明显湿热证客观指标的变化(P<0.01),经中药复方治疗后,上述指标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复合因素接种DEN,可建立小鼠感染模型,为研究中医药治疗登革热的效果和机制提供了较为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复制温病湿热证模型,比较2种不同生物致病因子所致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分子免疫学特征。方法:结合高脂饮食及湿热环境建立MHV—A59病毒、大肠杆菌感染导致的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各6只,正常组(A);单纯湿热因素组,即湿热组(13);病毒感染湿热组,即湿热加病毒组(C);细菌感染湿热组,即湿热加肠菌组(D),检测相关免疫及炎症指标。结果:造模后C、D组小鼠肛温较造模前升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造模后A、B组小鼠体重较造模前增加(P〈0.05);而C组小鼠体重较造模前降低(P〈0.01)。造模后c组外周血CD8’值较A、B、D组降低(P〈0.01);CD4^+/CD8^+比值升高(P〈0.05)。造模后C组肝脏组织核因子KB(NF_KB)表达较A、B、D组升高(P〈0.01)。造模后C、D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与A、B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组TNF—α水平升高较D组更为显著(P〈0.01)。造模后B、C、D组吖干扰素(IFN-1)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造模后C、D组IFN-1/白细胞介素-4(IL-4)比值较A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造模后B、D组小鼠胃黏膜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OD值升高,与A、C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病毒作为特殊生物致病因子引入温病湿热证模型的构建,是一种新的病证结合模型;其免疫学特征是以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系列免疫炎性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小鼠病毒性肝炎的湿热证模型,为中药应用于湿热证治疗提供模型基础.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单纯湿热组、病毒组、模型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肝脏病毒含量.对各组小鼠进行症状、肝功能、肝脏病理学改变等方面比较.结果 病毒组、模型组小鼠的肝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2 组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病理改变,以模型组病变更严重.用RT-PCR检测造模后血清病毒滴度,病毒组、模型组无明显差异,病毒含量2.9×10~5.5×104拷贝数/mL.结论 初步构建小鼠病毒感染的湿热证模型,该模型的发病条件、病变程度及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特征,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广东温病特点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广东五地(市)医院的病历资料进行调查,结合地理气候情况分析,探讨近年广东温病的特点。认为在广东风温、暑温、湿温是常见的温病;气候四季不分,常见温病全年可发;临床证候多挟“湿”;病程中气分证候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蒿芩清胆汤对病毒性肺炎湿热证小鼠流感病毒H1N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蒿芩清胆汤对小鼠免疫炎症的调节机制。方法:将8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湿热证模型组、利巴韦林组及蒿芩清胆汤高、中、低剂量组,建立小鼠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分别予蒿芩清胆汤高、中、低剂量及利巴韦林灌胃,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死亡率,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观察各组小鼠的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TNF-αmRNA、IL-6mRNA及肺组织H1N1mRNA含量。结果:湿热证模型组动物死亡率最高,蒿芩清胆汤高剂量组动物死亡率最低。蒿芩清胆汤高剂量组肺组织病变最轻,各组病理形态学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蒿芩清胆汤高剂量组在下调H1N1mR-NA、TNF-αmRNA、IL-6mRNA方面,与湿热证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利巴韦林组比较,有下调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蒿芩清胆汤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下调TNF-αmRNA、IL-6mRNA的表达,减轻免疫炎症反应,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具有保护作用,蒿芩清胆汤高剂量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核因子-κB(NF-κB)和血清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方面对小鼠冠状病毒性肝炎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4周龄雄性BALB/c小鼠,以鼠肝炎冠状病毒(MHV-A59)和大肠埃希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MHV-A59鼠肝炎模型和大肠埃希菌鼠肝炎对照模型,以正常健康小鼠为空白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表达[吸光度(A)值],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冠状病毒模型组、大肠埃希菌对照组小鼠肝脏NF-κB表达分别为A=0.305,A=0.245;外周血Th1/Th2(IFN-γ/IL-4)比值分别为(2.17±0.16),(2.09±0.06)pg/mL,均比正常组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冠状病毒模型组升高更明显。结论肝脏NF-κB表达增强及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可能是小鼠冠状病毒性肝炎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01例门诊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为临床诊断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者)病例资料的发病节气、中医病名、证型、症状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证候学的角度讨论了岭南地区该类疾病证型的"湿热"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