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凡是具有清解里热,能够治疗五脏各种热性疾病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除少数性味甘咸外,绝大多数性味苦寒,具有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明目、清退虚热和清热解暑等功能,因此临床上应用范围较广,凡遇到表邪入里化热或里热已盛而尚未形成实结的脏腑热证,均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应用清热药。然而寒凉之品用之不当,极易损伤人体的正气、阳气,尤其是素体脾胃虚寒、年老体弱之人,更应该慎用清热药。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中医医院刘华为教授认为,在临床中,由于皮肤过敏性及炎症性疾病皮损多表现为皮肤红热痒痛,一般辨证治疗时多使用清热、凉血、解毒等苦寒直折之品。然而很多情况下苦寒清热之药很难达到"去热"的目的。相反苦寒直折之品能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3.
自《伤寒论》茵陈蒿汤用治黄疸以降,后世医家及现行《中药学》教材多认为茵陈苦寒,清热利湿,为治黄疸之专药。笔者对此持有异议。因方剂的功效,源于方中诸药的有机配合,故方中单味药物的作用与其整体效能不相等同。茵陈蒿汤为苦寒之剂,而茵陈并非苦寒之品;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不等于茵陈有清热利湿之功;茵陈常用于黄疸病,但不能谓其即黄疸之专药。鉴于此,笔者认为,茵陈甘辛性平,质轻味薄,芳香馥郁,功专宣湿开郁,  相似文献   

4.
阻虚燥热为消渴之总病机,故滋阴清热为治疗消渴之基本大法,常用滋阴药多为甘寒之品,如生地黄、沙参、麦门冬、王竹等;清热药多为苦家或甘寒之品,如石膏、黄连、天花粉、知母、山桅子等,乃以补肾清胃为要。笔者主张,滋阴清热法当佐用健脾法,以培补后天之本。其一.清热法当佐健脾法。是证若以燥热为主,宜重用普塞之品。但消渴之证,既有燥热,则脾气亦伤:过用苦寒,则更易伤牌之阳气,水不得升,火不能降,而燥热更炽。正如《病机汇论》所言:"最忌苦寒之品多用、该用,致坚结未开。而胃气转伤;传为中满寒中者有之",阐明不可独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药对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  吴朝华 《河北中医》2008,30(3):266-268
药对是指2味中药以相对固定的形式配伍组成的一对药,由于其组成严谨,用之临床往往收效显著。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常用以下药对治疗某些病证,均收到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黄连配佩兰治疗口臭黄连为苦寒之品,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常用于胃肠湿热壅滞所致脘腹痞满,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6.
1熄风化湿方组成:白芍10 g,钩藤10 g(后下),蒺藜15 g,木香6 g,黄连3 g,干姜3 g,黄芩6 g,陈皮6 g,防风6 g,白术10 g,败酱草15 g,石榴皮10 g,生甘草6 g。功效:柔肝熄风,清热化湿。主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风内动、湿热内阻证)。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方解:方以蒺藜、白芍、钩藤柔肝熄风为君药;陈皮、防风理气祛风,黄芩、黄连、败酱草苦寒清热燥湿,皆为臣药;白术甘淡,健脾渗湿,木香、干姜辛温,理气祛湿,振奋阳气,防苦寒伤阳,以行郁滞之气,均为佐药;石榴皮酸涩,涩肠止泻,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柔肝熄风、清热化湿之功。  相似文献   

7.
正黄柏生用泻实火,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力强;清炒用,可缓解其苦寒之性,免伤脾胃;盐水炙,其入肾泻相火之力增强,并清退虚热;酒炙,善清上焦血热;炒炭用,其清热泻火之力减,但清热止血之功增,可用于邪热炽盛或虚火内炽所致之尿血、便血、崩漏下血等。黄柏、黄芩、黄连均为苦寒之品,均能泻火燥湿,清热解毒。然黄柏泻肾间相火而坚阴,退虚热,又清下焦湿热;黄芩善清肺热而解肌,并退邪热,并能安胎;黄连泻心  相似文献   

8.
<正> 十二、养阴清热(甘寒养阴、咸寒清热):养阴清热的药物配伍,属于补阴剂,治疗阴虚有热诸证者。阴虚证,有肺肾阴虚、肝肾阴虚、心肾阴虚之分,但阴虚则阳旺,都可以发生虚热,这是共同的。用甘润药养阴,配以寒凉药清热,就是养阴清热方法,又称之为“甘寒养阴”。这种配伍,养阴是主要的,阴长可以配阳,寒凉药仅是辅助,不能用得过多。假如阴虚阳亢,虚火偏旺,需要用苦寒坚阴清火者,不在此例。常用配伍,如以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等养肺肾之阴,滋润内燥而清虚热;略加贝母、甘草、桔梗等清肺止咳,便为百合固金汤的配伍方法。可以治疗肺肾两病,阴虚  相似文献   

9.
方剂组成、方义及用法: 《伤寒论》原文为:“黄连一两,半夏(洗)半斤,栝蒌实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煎栝蒌实,取三升去渣,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现代在临床中的用法一般为:黄连3克或6克,半夏10克,全栝蒌(打)15克。本方用黄连苦寒涤热,半夏辛温化痰蠲饮;栝蒌实甘寒清热开结润下,三药组合,共为苦泄辛开的清热化痰剂。  相似文献   

10.
关怿 《河南中医》2013,33(6):981-982
目的:研究中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筛选,收集整理经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建立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数据库,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结果:用药频次较高的中药为:生黄芪、山药、丹参、生地黄、葛根;按中药学分类统计,居于前列的为清热药、益气药、活血化瘀药、养阴药;从药物性味归经来看,以甘寒、苦寒之品,归肾、肺、脾胃经为多见.结论:中药治疗糖尿病以清热益气养阴及活血化瘀为法,应用甘寒、苦寒之药从肾、肺、脾胃同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运用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疗效满意。现分述如下。1 清利湿热 通利二便湿热既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 ,又是肝炎的常见临床证候。以脏腑病位分 ,有偏于肝胆者 ,有偏于脾胃者 ;以合邪偏盛论 ,有湿重于热者 ,有热重于湿者 ,所以临证应当明辨。湿热之邪侵入人体 ,清化湿热关键在于 ,要给邪以出路 ,使之外出为度。湿热的出路主要有二 :一从前阴 ,一从后阴。因此 ,笔者临证组方不仅仅用苦寒之品清热祛湿 ,而是多管齐下 ,既用苦寒之品清热祛湿 ,又用淡渗之品渗湿利尿 ,用攻下之品通利大便。使湿热…  相似文献   

12.
银翘散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全方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组成属于辛凉解表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称之为"辛凉平剂".该方配伍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大量辛凉之药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这种配伍既有利于透邪,又符合辛凉之旨.二是疏散风邪之药与清热解毒之品相配,构成以疏散为主兼顾清热的解表剂.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用之甚多,大多外感热病初期有风热表证者皆可加减用之,现举验寨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3 泻南补北温热病极期,每出现热盛伤阴、火旺水亏之象。此证之水亏,乃由于火旺而来,因而泻火一法,实为当务之急。然泻火之品,多为苦寒性味,味苦者燥,有伤津耗液之弊,因而单纯使用苦寒药则水愈亏。反之,专一使用甘寒育阴药则又不能扑灭火炎之势。唯有用泻火育阴法,合苦寒...  相似文献   

14.
苦参在黄疸型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喻森山 《中医杂志》1995,36(12):709-709
湿热蕴结(肝胆脾胃)是黄疸型肝炎的主要病理病机,因此用苦寒药清热燥湿是治疗该病的大法。临床上除常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外,余尚喜用苦参。因为黄疸型肝炎系湿与热搏,浸渍肌肤,弥漫全身,非阴燥性烈而不伤正之品难以速除。“苦参,……味苦气腥,阴燥之  相似文献   

15.
正产后生化汤,是《刘奉五妇科经验》中祛瘀生新的代表方。其药物组成为: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红花一钱,益母草一钱,泽兰一钱,桃仁五分,炙甘草五分,炮姜五分,南山楂二钱,老酒五钱同煎。~([1])妇人产后素体虚弱,易受外邪。用药宜以平和之剂,照顾气血,开郁务过耗散,消导必兼扶脾,祛寒不宜过于温燥,清热勿过于苦寒。忌用或慎用峻药、克伐之品。该方以多味轻量的活血药群起并用,药力较平稳,以养血、活血、化瘀为原则,主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配伍及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整理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医案,对所用药物通过SPSS 21.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药物及其性味归经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1)药物及其性味归经频数分析总结出解表药、清热药、宣肺止咳药位居前三位;苦寒与辛温之品并用,但以苦寒清热为主;以归属肺经药物为主,直达病所,兼顾脾胃,或清泄大肠,表里同治。(2)关联规则分析提取出柴胡、黄芩,炙麻黄、杏仁两组常用药对及解表药→柴胡+黄芩、解表药→炙麻黄+杏仁两组常见的配伍组合。(3)聚类分析得出柴胡、黄芩,炙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羌活、紫苏叶、荆芥、薄荷,金银花、连翘,射干、桔梗,豆豉、青蒿、生黄芪等9组药。结论周平安教授在治疗外感发热时几个用药特点:(1)苦寒辛温并用,以苦寒清热为主;(2)解表清里,清透兼施;(3)脏腑同治,照顾兼证。  相似文献   

17.
升降散调节气机失常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立  唐勇  马明  彭胜权 《中成药》2005,27(2):236-238
升降散源于明·张鹤腾<伤暑全书>[1],为治暑良方.后得清代医家杨栗山的发挥,载于<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其中僵蚕为君,味辛气薄,苦燥恶湿,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蜕为臣,甘寒无毒,质轻则升,能祛风胜湿,涤热解毒.僵蚕、蝉蜕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二药相配旨在升阳中之清阳.姜黄为佐,大寒苦平,喜祛邪伐恶,理血中之气,利肝胆而散郁;大黄为使,味苦而大寒,力猛善走能直达下焦,深入血分可上下通行,既能泻火,又可补虚.姜黄、大黄皆苦寒降泄之品,既走气分,又行血分,二药相合旨在降阴中之浊阴.诸药相配,升降相施,寒温并用,既无明显寒热偏胜之性,又无补泻偏胜之弊,重在调和.  相似文献   

18.
药有寒热之分,体有阴阳之别,病有寒热夹杂。苦泄辛开是八法中清温同用的一种方法,从药物性味分析是寒热辛苦药物的组合,以治法考虑是取其异性相使的原则以达到通降气机,清热化湿之目的,临床常用于湿热互阻,寒热错杂之症。  寒热药物合用之法始于《内经》述理,仲景立方,历经先贤发挥,揉苦寒辛温于一体,汇芩、连、姜、夏于一方,遂成苦泄辛开法。丹溪“左金丸”,王氏“连朴饮”,“连苏散”等等,其意盖出于此。1 药义简析  苦寒药和辛温药互相配合使用是治偏救弊的一种治疗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述:1.1 调整气机 苦寒药物性主泄…  相似文献   

19.
谢苗  邵文雪  张晓艳 《河南中医》2019,39(12):1792-1795
连朴饮为温病苦泄法的代表方,黄连、厚朴相配,能通能泄,既可宣降湿热,又可通降胃腑,恢复中州升降之机,共为君药。豆豉与栀子相配,可增强苦寒泄热燥湿作用,共为臣药;石菖蒲、半夏、芦根共为佐使之用。以苦寒降泄之品配伍辛开微温等药辛温散湿、苦寒降热,起到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效。将苦泄法与其他治法相结合,体现了"分解湿热""宣上、畅中、渗下"等湿热病治疗思想,给邪以出路,使气机畅达,湿去热清。连朴饮虽由王孟英为治疗霍乱而设,而霍乱当今已不多见,但该方组方独特,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治疗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凡是具有湿热阻滞中焦且见湿热症状并重表现的疾病均可用连朴饮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0.
甘温除热,指用甘温为主之药治疗高热之证(当然亦包括中等度热和低热)。有人泥于发热特别是将发高热与热证等同起来,一见高热,不用辨证便考虑用苦寒清热之药,认为岂可用参芪等甘温之品以火上加油?于是说“甘温除热的说法,其流弊也不少。后世医家虽有许多人以曲说为其辩解,但他的这一偏见,是很难加以讳饰的。”[注]谁是一偏之见?故为此文以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