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宫颈癌是妇女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和合理干预是防治宫颈癌的重要环节。而早期筛查质量的保证又离不开有效的筛查技术。本研究将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与高危型HPV检测技术联合进行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筛查,观察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率是否高于单独使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期待一种更周密高效的宫颈病变早期筛查手段,以利于妇科病普查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广东地区37万例妇女子宫颈细胞学筛查子宫颈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37万余例子宫颈液基细胞学筛查结果分析,探讨广东地区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情况。方法 2002年10月~2006年12月,对广东地区371929例妇女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方法筛查子宫颈病变。细胞学诊断按TBS(the Bethesda system)标准(2001版改良TBS诊断标准),按年龄及地区分别统计细胞学阳性率。结果 广东地区371929例妇科临床子宫颈标本,细胞学阴性331251例,占91.23%;细胞学阳性病例:鳞状上皮病变32548例(8.96%),腺上皮病变486例(0.13%);年龄分组:30~40岁阳性率为9.13%,40~50岁阳性率为9.60%,后者细胞学阳性率较高;地区分组:珠三角地区标本总数304951例,占81.99%,细胞学筛查阳性者24301例(8.14%);非珠三角地区66978例(18.01%),细胞学筛查阳性者7645例(11.87%),2004-2005年有组织病理活检/随访结果的共1858例,随访/活检率为2.88%。结论 广东地区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细胞学阳性率为9.09%(其中细胞学诊断癌前病变率为3.40%),30~50岁年龄组是癌前病变及癌的高发期,亦是子宫颈癌预防的主要阶段。经济不发达的非珠三角地区细胞学阳性率为11.87%,远高于珠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方法与TBS常规细胞学方法应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比较两者的诊断效果,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门诊及体检的3165名妇女进行宫颈癌筛查.用宫颈刷取材,液基薄层制片后,分别进行DNA染色和巴氏染色,并分别进行全自动细胞扫描诊断和TBS常规细胞学诊断,对以上检查可疑的妇女在阴道镜下行宫颈组织学活检.结果:细胞DNA倍体分析系统发现异常303例(9.57%),常规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常189例(5.98%).135例妇女进行了活检,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计算出DNA定量分析方法及常规细胞学方法在筛查CINⅡ以上宫颈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21%、86.96%、84.21%和46.97%、91.30%和83.78%.结论: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方法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对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43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期宫颈癌27例,癌前病变16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确诊并行手术治疗。另选取体检无妇科病史的30例妇女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的阴道超声声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阴道超声诊断为宫颈癌前病变者16例,准确率为81.3%;超声诊断为早期宫颈癌者25例,诊断准确率为92.6%。三组的宫颈厚径与宫颈内膜厚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三组间关系为:正常对照组<癌前病变组<早期宫颈癌组。正常对照组中均未见宫颈线中断与宫颈内出现强回声或低回声团,15例测到丰富血流;癌前病变组宫颈线中断2例,3例可见宫颈内出现强回声或低回声团,血流丰富8例;早期宫颈癌组中宫颈线中断10例,宫颈内出现强回声或低回声团8例,血流丰富22例;三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3组PSV与RI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SV:正常对照组<病前病变组<早期宫颈癌组;RI:正常对照组>病前病变组>早期宫颈癌组。结论阴道超声对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作为细胞学检查与妇科检查的有效补充,减少漏诊或误诊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吴美芬 《中国肿瘤》2008,17(6):541-542
[目的]探讨液基超薄细胞技术(TCT)和Bethesda系统(TBS)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100例患者行TCT检查和TBS细胞学分类诊断,阳性诊断包括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所有ASCUS以上病变的受检者全部在阴道镜下活检。[结果]1100例患者巾ASCUS32例、不除外高度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ASC—H)18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TL)26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6例、鳞状细胞癌2例。阴道镜下活检结果:CINⅠ26例、CINⅡ13例、CINⅢ9例、宫颈鳞癌3例,阴道镜病理检查符合率为71.28%。[结论]TCT技术应用于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配合阴道镜下活检是筛查和诊断宫颈痛硬痛前病弯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6.
细胞学,阴道镜及病理诊断在宫颈癌普查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宫颈癌普查是早期发现癌前病变,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目前宫颈癌的确诊仍需病理诊断,阴道镜下的活俭,作为巴氏细胞学异常病人可列为进一步检查常规。脱落细胞学检查简单易行是一种诊断宫颈肿瘤的有效方法。材料和方法一、材料来源和方法:1987年—1996年我院妇女保健门诊对已婚妇女进行防癌普查普治工作,共查18477例,巴氏细胞学IV-V级300例,再作阴道镜检查,出现异常图象者212例,再作宫颈组织活检。细胞学方法:以宫颈涂片和宫颈管徐片收集细胞,95%乙因固定,15分钟后用巴氏法染色。阴道镜检查方法:暴露宫颈,…  相似文献   

7.
陈梦玲  李群 《现代肿瘤医学》2018,(22):3678-3682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这主要是由于EC筛查方法的缺乏和高危人群的扩大。因此,开展EC的筛查工作势在必行。对于EC的筛查,多数学者倾向于在高危人群中进行选择性筛查,这与宫颈癌筛查的策略不同。迄今,EC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CT)、组织病理学诊断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其中ECT在EC筛查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通过综述国内外关于EC筛查方面的研究现况及进展,探寻合理有效的筛查策略,为临床医生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期诊断EC及癌前病变提供理论依据,以降低EC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方法将它阻断在癌前病变,因此有计划的筛查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对5 628例患者的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TCT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DNA定量分析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用DNA定量分析和常规细胞学相结合方法而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方法]对3266名妇女用宫颈刷取材,每例液基薄层制片2张,1张巴氏染色做常规细胞学检查,1张Feulgan DNA染色用全自动DNA倍体分析系统做DNA定量测定。常规细胞学和DNA倍体分析系统可疑的妇女在阴道镜下行宫颈组织学活检。[结果]3266例宫颈癌标本中,常规细胞学发现42例非典型鳞状上皮(ASCUS),9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及1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DNA倍体分析发现3个或3个以上〉5C细胞的35例。32例活检病例中有1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2(CIN2)或CIN2以上级别改变,这14例细胞标本中均可见DNA倍体异常,而常规细胞学发现1例正常,8例ASCUS,4例LSIL和1例HSIL。[结论]DNA倍体分析与常规细胞学相结合方法可提高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宫颈癌无明显自觉症状,但由于宫颈可以暴露.并可直接进行细胞及活体组织检查,因而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是可以得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1958年以来,我国城乡已大面积开展宫颈癌的防癌普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β+252基因多态性分布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我国子宫颈癌高发区新疆喀什维吾尔族子宫颈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111例子宫颈癌和10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HPV感染及型别分布;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83例HPV16阳性子宫颈癌及91例HPV阴性正常子宫颈组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β+252位点的基因型,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β+252基因多态性及HPV感染与维吾尔族子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111例子宫颈癌患者中,HPV总感染率81.1%(90/111),其中HPV16感染占HPV阳性子宫颈癌的92.2%(83/90),10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HPV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9.0%(9/100),其中HPV16感染2例,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P<0.01)。TNF-β+25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PV16阳性子宫颈癌组及HPV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患者中以HPV16感染为主,本研究未能显示肿瘤坏死因子-β(+252)位点多态性与维吾尔族子宫颈癌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检测尿中巯基筛诊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30例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中晚期宫颈癌、非宫颈部位的7种癌以及宫颈正常或宫颈良性炎症妇女,采用子宫颈癌快速自检试剂盒(fast self test—SH for screening cervical cancer,FST—SH)检测其尿中巯基。结果:特异度为94.86%;阳性率、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阳性似然比,在宫颈癌前病变组为35.71%、87.42%、50.00%、91.11%、0.31、6.95;在早期宫颈癌组为65.87%、87.77%、80.58%、89.78%、0.61、12.82;在中晚期宫颈癌组为80.54%、90.24%、88.17%、91.11%、0.75、15.67:在非宫颈部位的7种癌组为12.41%、60.78%、62.96%、60.59%、0.07、2.41。结论:采用子宫颈癌快速自检试剂盒测定尿中巯基筛诊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宫颈部位的7种癌(P〈0.01),且灵敏度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r=0.99,P〈0.05)。根据阳性结果判断为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患者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及阳性似然比。根据阴性结果区分为非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患者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因此,该方法适用于筛诊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但不适用于筛诊非宫颈部位的7种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酶RNA(hTERC)及原癌基因C—myc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方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35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8例浸润性子宫颈癌、19例炎性反应(对照)患者子宫颈组织中hTERC和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3号染色体上的hTERC基因在慢性子宫颈炎组织、CINⅠ、CINⅡ~Ⅲ及子宫颈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1/19)、16.7%(2/12)、87.0%(20/23)及87.5%(7/8),CINⅡ~Ⅲ及子宫颈癌中阳性率明显升高(χ^2=36.299,P〈0.01;χ^2=40.237,P〈0.01),原癌基因C-myc阳性率分别为5.3%(1/19)、8.3%(1/12)、78.3%(18/23)及62.5%(5/8),CINⅡ-Ⅲ及子宫颈癌中阳性率明显升高(χ^2=30.200,P〈0.01;χ^2=34.224,P〈0.01)。CINⅡ~Ⅲ及子宫颈癌中hTERC和C—myc基因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514,P〈0.01)。结论3号染色体上hTERC基因及原癌基因C-myc的阳性表达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DEK蛋白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EK蛋白在35例宫颈癌组织,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情况,分析DEK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中DEK蛋白表达率(74.3%)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23.3%)和正常组织(15.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K蛋白在宫颈癌中表达升高,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DEK蛋白可作为宫颈癌病因学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NGAL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宫颈鳞癌、45例CIN、15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NGAL的表达。结果NGAL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2%,明显高于其在CIN(26.7%)及正常子宫颈上皮组织(20.0%)中的表达(P〈0.05);宫颈癌组织中NGAL表达与宫颈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NGAL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明显增高,且与宫颈鳞癌发生、发展、转移有关,可能参与宫颈癌的进展与转移,可作为判断宫颈鳞癌进展的一种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23(10):886-892
目的 探讨RNA干扰核糖体蛋白S6激酶2(S6K2)基因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Oncomine(肿瘤微阵列数据库)分析宫颈癌组织中S6K2的表达情况,向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和Caski分别转染靶向S6K2的siRNA片段(siRNA S6K2)和对照随机序列(siRNA-Ctr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转染48 h后的S6K2 mRNA水平,CCK-8法检测增殖情况,Annexin Ⅴ-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p-Akt、Akt、p-mTOR和mTOR)水平,免疫荧光法评估NF-κB p65的核转位情况。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3个与宫颈癌相关的数据集Biewenga、Scotto和Zhai中的数据,发现宫颈癌组织中S6K2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Q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均显示转染siRNA-S6K2后的S6K2 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转染siRNA-S6K2的HeLa和Caski细胞的增殖活力、p-Akt和p-mTOR水平降低而凋亡率升高,与转染siRNA-Ctrl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转染siRNA-S6K2的宫颈癌细胞的核内荧光量降低,与转染siRNA-Ctrl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6K2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参与了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在宫颈癌防治中有一定潜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定量测定配对盒家族基因1(PAX1)甲基化水平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正常宫颈组织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CINⅠ)组织15例、CINⅡ组织16例、CINⅢ组织19例和宫颈癌组织22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MSP)定量检测不同宫颈组织中PAX1甲基化水平,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检测宫颈癌组织PAX1基因区域甲基化情况,并同时行第2代杂交捕获 人乳头瘤病毒 DNA(HC2-HPV-DNA)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两者对宫颈癌的诊断效率。甲基化率通过甲基化指数(PMR)进行指标量化。结果 宫颈癌组织的PMR为(75.27±30.61)%,显著高于CIN Ⅲ的(12.90±10.80)%和其他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P<0.001)。QMSP 检测PAX1甲基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8、100.0%和84.3%,优于HC2-HPV-DNA检测的0.82、100.0%和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S-PCR检测结果显示,在癌组织原发灶、转移性癌组织、毗邻原发灶的正常组织和距原发灶边缘>3cm的正常组织中,PAX1的甲基化率分别为95.0%(19/20)、100.0%(4/4)、70.0%(14/20)和35.0%(7/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QMSP方法定量检测PAX1的甲基化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且其特异度超过目前常用的HC2-HPV-DNA检测方法,在临床筛查和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和肿瘤转移抑制蛋白KAIl在子宫颈癌形成及进展中的意义.方法 对117例石蜡包埋子宫颈组织[正常对照2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58例、子宫颈癌3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KAI1蛋白、HPV16/18E6、HPV16E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子宫颈组织、CIN和子宫颈癌组织中,KAII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18/20)、72.4%(42/58)、25.6%(10/39),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HPVI6/18E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31.0%(18/58)、41.0%(1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HPV16E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34.5%(20/58)、64.1%(2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KAI1与HPV16/18E6、HPV16E7阳性表达间无相关性(P=0.429).KAI1蛋白在子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 0.05),与发病年龄无关(P>0.05);HPV感染与子宫颈癌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均P> 0.05).结论 KAI1蛋白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下调,HPV16/18E6、HPV16E7感染与KAI1蛋白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9.
秦杰  陈瑾  黄守国 《齐鲁肿瘤杂志》2012,(16):1255-1257
目的:检测肿瘤转移基因G3BP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IP30在正常子宫颈组织及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对子宫颈癌细胞转移潜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1年我院妇检及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90例。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正常子宫颈组织(30例)、子宫颈浸润癌(均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未转移组及转移组组织(各30例)中G3BP、TIP30基因表达情况,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G3BP基因在子宫颈癌转移组中的表达水平(0.088±0.081)显著高于未转移组(0.006±0.003)及正常子宫颈组织(0.000±0.000),P值均〈0.001;子宫颈癌未转移组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子宫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TIP30基因在子宫颈癌转移组中的表达水平(0.000±0.000)显著低于未转移组(0.001±0.000)及正常子宫颈组织(0.012±0.001),P值均〈0.001,子宫颈癌未转移组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子宫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G3BP在正常子宫颈组织、子宫颈癌未转移组及转移组中呈升序表达,而TIP30基因则呈降序表达,G3BP和TIP30基因在子宫颈癌细胞的转移中发挥一定作用,从而影响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HH及神经胶质瘤相关基因同源蛋白1(GL11)在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早期宫颈癌患者36例、CINHI级28例、正常宫颈20例,使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标本中SHH及GLll的表达。结果SHH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正常宫颈组织20.0%(4/20)、宫颈CINIII60.7%(17/28)、早期宫颈癌69.4%(25/3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L1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正常宫颈组织25.0%(5/20)、宫颈CINⅢ53.6%(15/28)、早期宫颈癌58.3%(21/3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HH、GL11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其检测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