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伟  郑荣  周晓岚 《实用预防医学》2005,12(5):1070-1072
目的了解淋球菌、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在急性尿道炎中的感染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用培养法对淋球菌和支原体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用头孢硝噻吩法对淋球菌进行口一内酰胺酶检测,用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标法测定沙眼衣原体。支原体药敏试验用支原体药敏试剂盒检测,淋球菌药敏试验采用中K—B法。结果在389份尿道口分泌物标本中,阳性分离率为94.6%。淋球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率为29.0%,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为2.9%,对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为6.8%和7.2%,对壮观霉素、头孢菌素和头孢西丁的敏感性均较高。支原体对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司巴沙星以及壮观霉素的敏感率均不超过50.0%,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罗红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率均超过70.0%。结论急性尿道炎患者主要以淋球菌感染为主,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可引起混合感染。监测淋球菌和支原体的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纸片扩散法(K-B法)用于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判定的可行性。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临床分离的淋球菌株105株,用K-B法及琼脂稀释法进行头孢曲松敏感性试验,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3次K-B法检测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菌株检出率分别为81.0%、78.1%和77.1%,平均检出率78.7%;琼脂稀释法对敏感株检出率为97.1%。K-B法和琼脂稀释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83.8%。结论 K-B法和琼脂稀释法检测淋球菌头对孢曲松敏感性试验结果存在差异,对K-B法结果为非敏感的菌株,应使用琼脂稀释法确证,结果以琼脂稀释法为准;K-B法检测为敏感的菌株结果可靠,无需再确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的细菌学快速检测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的试验方法。方法目标菌落先经传统鉴别方法怀疑葡萄球菌,采用Slidex MRSA Detection乳胶快速检测SAU菌株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确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设立SAU耐苯唑四林筛选试验对照,两组不符合菌株经PCR方法检测MceA基因确认。结果456株葡萄球菌中Slidex staph.plus乳胶凝集法阳性(鉴定为SAU)135株,135株凝集法阳性菌中最后确认为SAU127株,321株凝集法阴性菌最后确认为SAU11株,乳胶凝集法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灵敏度92.0%,特异性97.5%;Slidex MRSA Detection乳胶快速检测138株SA的PBP2a,阳性52株,138株SAU经苯唑西林筛选试验及PCR测定mceA基因,确定MRSA57株,乳胶凝集法快速检测SAU的PBP2a确定MRSA,灵敏度91.2%,特异性100%。结论单克隆抗体乳胶凝集法快速检测SAU及鉴定MRSA,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淋球菌流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群  李国明 《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2):1131-1133
目的:了解淋球菌流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对1998 ~1999 年间广东省湛江地区分离出的98 株淋球菌流行株,在系统鉴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的测定,分别用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四环素、壮观霉素、头孢三嗪和环丙沙星的抑菌圈直径( m m ) 和最小抑菌浓度( MIC) ,根据NCCLS 标准判定药物敏感性。结果:纸片扩散法测定淋球菌对这5 种抗生素的耐药百分率分别为32-65 % 、69-39 % 、8-16 % 、13-27 % 和82-65 % ,而琼脂稀释法测得相应的耐药 百分 率为 23-91 % 、49-46 % 、11-11 % 、16-48 % 和59-34 % 。结论:湛江地区目前流行的淋球菌菌株耐药状况十分严重,尤以环丙沙星为甚,临床常用的头孢三嗪、壮观霉素耐药株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葡萄球菌凝固酶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3种鉴定葡萄球菌固酶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临床分离的160株葡萄于菌经革兰染色、触酶试验、生化鉴定后,用试管法、玻片法、商品乳胶凝集法(slidex staph-kit)和凝固酶基因法,鉴定葡萄球菌和评价凝固酶试验方法;4种方法结果不一致的菌株进行重复试验;用凝固酶基因法作为“金标准”,比较其他3种凝固酶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凝固酶基因法能够正确判定葡萄球菌凝固酶;式管法有1株菌鉴定假阴性;玻片法有1株菌假阴性,10例假阳性;乳胶凝集法有3株假阳性;试管法、玻片法、乳胶凝集法的敏感性分别为98.86%、98.99%和100%;特异性分别为100%、83.61%和95.08%;玻片法鉴定葡萄球菌凝固酶有6.3%的错误。结论 乳胶凝集法和试管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是鉴定葡萄于菌凝固酶试验的好方法,玻片法的特异性较差,可能是由于人血浆中产生的葡萄球菌抗体所致。  相似文献   

6.
淋球菌gyrA基因突变与环丙沙星耐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对环丙沙星耐药的淋球菌流行情况及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Etesi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PCR检测了所有分离的淋球菌菌株喹诺酮类决定族DNA旋转酶亚基基因(gyrA基因)。结果:13.3%(8/60)淋球菌朱为敏感,,68.3%(41/60)为中敏,18.3%(11/60)为耐药;所有淋球菌临床分离菌株的gyrA基因PCR检测结果均出现预期的283bp扩增条带。结论:耐环丙沙星淋球菌的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江苏省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状况、耐药基因突变型的分布情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淋球菌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PCR法扩增含有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gyrA和parC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根据所测MIC,本研究分离的95株淋球菌对环丙沙星100%的耐药;通过测序分析,在54株淋球菌中检测到gyrA和parC的18种突变形式,parC基因突变点越多,MIC相对也较高。结论 parC基因的突变导致淋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江苏省1994~199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病原学监测结果。共检测358例粪便标本,分离到病毒50株,阳性率为14.0%。其中检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17株,阳性率为4.7%。对1994、1995年分离到脊灰病毒的13例病人的传代标本,用PCR法鉴定型内特征均为疫苗株。初步表明,脊灰散在发病,型别已由1989、1990年流行时期Ⅰ型为主转向Ⅱ、Ⅲ型,且分离的脊灰病毒均为疫苗株。  相似文献   

9.
徐逸萍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146-5147,5150
目的 研究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奈瑟菌属菌种的基因的检测分析,同时探讨非淋球菌奈瑟菌引起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自2010年3月~2011年10月采集的10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的精液或按摩液标本,接种于淋球菌琼脂培养基中,放入烘箱中进行培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淋球菌隐蔽性质粒pJDL基因.结果 102例患者的前列腺液、精液标本分离到103株革兰阴性双球菌,其中粘液奈瑟菌39株、灰色奈瑟47株、嗜乳糖奈瑟菌7株、干燥奈瑟菌6株、微黄奈瑟菌2株、多糖奈瑟菌2例.pJDL基因经PCR检测结果显示,99株(95.19%)形成与淋病奈瑟菌一致的阳性反应;103株奈瑟菌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显著的耐药性(35.6%~99.9%).结论 常规的细菌学形态检查、氧化酶试验以及检测隐蔽性质粒,其他淋球菌非特异性基因的方法,可导致对于非淋球菌奈瑟菌感染的误诊与漏诊.感染了泌尿生殖道非淋球菌奈瑟菌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或多重耐药性,在疑似奈瑟菌属菌种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中联合使用常规细菌学方法与基因检测方法,可有助于提高奈瑟菌属菌种鉴定及其感染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淋球菌对4种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淋球菌对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分离出232株淋球菌,应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钠、大观霉素对淋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纸片法对菌株作β-内酰胺酶测定。[结果]232株淋球菌中有耐青霉素株87株(37.50%),环丙沙星高度耐药株(MIC≥16mg/L)25株(10.77%),没有发现对头孢曲松钠、大观霉素的耐药菌株。[结论]应首选头孢曲松钠或大观霉素治疗淋球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淋球菌青霉素耐药性与青霉素结合蛋白1基因和2基因(ponA、penA)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淋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青霉素敏感性测定,分别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淋球菌penA及ponA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在检测出的8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中,所有菌株的penA基因均发生了(Asp345A)的插入突变,而菌株表现出对青霉素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通过RFLP分析检测出有近93.7%的菌株发生了ponA基因第421位氨基酸由亮氨酸变成脯氨酸(Leu421→Pro)的突变。同时研究还表明所有的PPNG菌株也可同时发生penA基因的突变,除2例ponA基因未突变外,94.4%(34/36)的PPNG可发生ponA基因的突变。结论在淋球菌流行株中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两种方式协同作用造成了淋球菌对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1993~2000年分离淋球菌的流行病学和细菌学特征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国1993-2000年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及其营养分型和携带质粒情况,为制订淋病治疗方案和防治对策的参考依据。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改良Catline法和碱裂解法测定菌株的营养分型和携带耐药质粒的情况。结果:8年来共检测了4976株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现对青霉素耐药率为71.60%,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菌株占15.54;对四环素的耐药菌株占93.02%,由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菌株占10.48%;环丙沙星的耐药菌株占53.30%;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菌株分别占0.36%和0.46%。1995年和1996年南京地区菌株的营养分型原型(proto)占46.4%和47.53%,脯氨酸(pro^-)型占48.4%和50.22%。对40株淋球菌作了质粒分型:30株非PPNG菌株中,2株(15%)不含任何质粒;28株含有4.2kb、4.9kb、5.4kb和39.5kb质粒;10株PPNG株和非PPNG株所含有的5.4kb质粒虽分子量相近,但酶切点不尽相同。结论:1993-2000年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仍较敏感。南京地区1995-1996年流行的淋球菌的营养分型我大变化。含5.4kb质粒的PPNG和非PPNG菌株所含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适用于本实验室快速、准确检测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方法。方法:采用常规分离培养鉴定法与多重PCR方法对49份生肉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同,符合率为100%。49份样品中均检出8份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3株阳性对照以及6株阴性对照也均符合检测结果。但多重PCR方法所需的检测时间远少于常规分离培养鉴定法。结论:多重PCR较传统鉴定方法省时省力,对于监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纸片扩散法在淋球菌药物敏感性检测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21年在广西14个地市的37家医疗机构收集的584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 分别使用琼脂稀释法与纸片扩散法进行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计算纸片扩散法与琼脂稀释法的一致性。结果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纸片扩散法的分类一致率分别为87.64%、83.45%和80.31%, 配对χ2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的药物敏感性结果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χ2=65.000、52.128和95.870, P均<0.001)。结论某些厂家的纸片扩散法可能不是临床实践中筛选淋球菌耐药菌株的合适选择, 未来需要更多高准确性的纸片以实现纸片扩散法在淋球菌耐药筛查中的应用, 或在使用前对不同厂家生产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评估, 选择与琼脂稀释法一致性较好的进行测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状况,及时监测可能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VDPV)或输入脊灰野病毒,以防止其扩散。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定型,用PCR—RFLP法和ELISA法做型内鉴定。结果:河北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2003-2004年共采集了743例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例标本,所有标本用L20B、RD和Hep-23种细胞同时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分离到脊灰病毒(PV)67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74株。从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P、79株,用血清型中和试验和PCR—RFLP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为Ⅰ型8株,Ⅱ型24株,Ⅲ型20株,混合型15株,PV+NPEV7株,疫苗变异株5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所有单型毒株共107株,经ELISA试验鉴定,其中疫苗类似株(SL)104株,占97.2%,双反应株(DRV)17株,占2.8%。结论:河北省2003-2004年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或输人性脊灰野病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东省食品中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中生化特征、毒力因子的携带与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富集法进行O157:H7大肠杆菌分离,对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生化、噬菌体、血清学鉴定后,应用PCR技术检测其毒力因子,应用纸片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277份样品中分离出2株O157:H7大肠杆菌,总检出率为0.72%;对这2株O157:肿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PCR毒力因子的测定,其中1株为携带eaeA、Hly和SLT2毒力因子的强毒株.而另1株分离株未检出毒力因子。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两个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5大类的部分抗生素有多重耐药性。结论:广东省食品中存在O157:H7大肠杆菌强毒株的污染。O157:肿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株的出现,提示应关注我国畜牧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双歧层次鉴定法(DHPA法)与ATB法对微球菌鉴定的准确性与可比性。[方法]用DHPA法、ATB法及ID32 SYAPH试条鉴定微球菌。[结果]DHPA法和ATB法对微球菌科35个KIU鉴定的正确性分别为100%与94.3%;对331株临床分离微球菌的鉴定符合率为83.4%。在55株两种方法鉴定不符合的菌株中,有10株为ATB缺码,占鉴定不符合菌株的18.2%,而DHPA法无缺码现象。[结论]DHPA法解决了ATB法存在的缺码或不能鉴定问题,是微球菌准确、快速、简便、经济和实用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税开毅 《现代保健》2009,(29):134-134
目的比较PCR检测法、细菌培养法、直接涂片法快速检测法检测淋病奈瑟氏菌的实验室应用效果评价。方法对临床288例诊断为淋病的分泌物分别采用PCR检测法、细菌培养法、直接涂片法快速检测法检测,对三种方法的阳性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CR检测法的阳性率最高为79.86%。尿液淋球菌快速检测法的阳性率为45.83%,细菌培养法的阳性率为62.84%,直接涂片法的阳性率最低为43.40%。PCR检测法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检测方法,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R检测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作为慢性淋病检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006年吉林省珲春市采集的鼠肺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采集鼠肺组织活体标本132份,用免疫荧光法筛检出阳性标本20份,用VeroE6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对病毒分离株进行血清学(EUSA和IFA方法)、分子生物学(RT-PCR)鉴定。结果本实验共筛检出阳性标本20份,分离到3株病毒,分离率为15%,分别命名为H156、H158、H162。结论在珲春市采集的褐家鼠标本中分离到3株病毒,经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汉坦病毒汉城型,这是在珲春市首次分离到汉城型病毒。  相似文献   

20.
23株马红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马红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及药敏规律。方法 回顾调查了7年同人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马红球菌鉴定及药敏资料。结果 23株马红球菌均为产生橙黄、橙红色素。菌体呈多形态的革兰阳性杆菌,生化反应不活泼,不能发酵任何糖、醇类,酶呈阳性反应为其主要鉴定要点。其药敏试验结果:23株马红球菌对环丙沙星、万古霉素敏感率达100%;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依次为头孢哌酮、苯唑西林(苯唑青霉素)、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