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指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出现的临床症状。腰椎管狭窄是脊柱退行性疾病,往往伴有退行性腰椎不稳和腰椎侧弯。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发病率明显增多。为提高手术疗效,现就DLSS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以及融合内固定等方面进行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腰椎管狭窄症系腰椎管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移位导致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 ,压迫马尾或神经根。临床表现为 :慢性腰痛史 ,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与发育、创伤、其它骨病、退变性 ,医源性椎管狭窄有关。其中退变性椎管狭窄症是腰椎管狭窄最常见的原因。以往对严重的腰椎狭窄症多采取对病变段做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椎管成形术 ,该方法虽然可以对狭窄椎管进行充分、彻底地减压 ,但是它对脊柱后方稳定性结构破坏较大 ,由此可导致脊柱失稳及晚期严重退行性变等一系列并发症[1] 。对严重腰椎管狭窄症行多节段椎板间隙开窗减压术 ,效果良好 ,现将护理…  相似文献   

3.
李乐安  肖巍 《海南医学》2002,13(2):59-61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属于后天获得性腰椎管狭窄的一种类型 ,也是腰椎管狭窄最常见的原因。我国目前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逐渐趋向于以小开窗来达到减压的目的 ,以免术后出现不稳情况 ,但对于已经伴有退变性不稳的开始进行融合手术 ,对伴有退变性脊柱畸形 (如侧凸 )的矫形则争论较多。1  单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一直采用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 ,长期随访观察 ,一些术后并发症如脊柱滑脱、顽固性腰腿痛、脊柱小关节骨折等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由全椎板切除引起的腰椎不稳也逐…  相似文献   

4.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平面或者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  相似文献   

5.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是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出现的临床症状。一般多发生在50~70岁之间的老年人,发病率为1.7%~10%。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腰椎退行性变所导致的腰椎管狭窄症日益增多,这为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负担。目前DLSS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现就其治疗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椎间孔因先天性或退行性改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神经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  相似文献   

7.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概念是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出现的临床症状,一般多发生在50~70岁之间的老年人,发病率为1.7%~10.0%[1].目前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主要是非手术治疗无效而症状加重的患者[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68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患者的病症情况,采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单节段的椎板开窗术、多节段的椎板开窗术及全椎板切除减压合并植骨融合术等,并在术后进行随访。使用JOA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在手术中没有死亡现象出现。JOA评分由术前的(7.23±2.15)分改善为(15.02±3.38),治疗后的JOA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的因素较多,合并症也比较多,在治疗的时候依据患者情况采取对应的手术方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对该68例患者手术前后的Oswestry评分、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统计,综合评定该术式用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的优劣及注意事项。结果 6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Oswestry评分手术前后分别为(60.23±12.75)和(16.31±8.72),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50.43±54.69)和(895.06±48.37),两个指标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47%,经保守治疗均获缓解。结论采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但应重视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腰椎管狭窄症有限化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常见腰部疾患之一,治疗多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和椎板开窗减压等手术方法。全椎板切除因可继发术后腰椎不稳,应用上存在许多争议;椎板开窗常因减压不彻底,可能导致症状残留以至二次手术而受到质疑。我们收集1990--1998年采用多节段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并进行了6~13年随访的患者73例,对其远期疗效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腰椎管狭窄并腰间盘突出症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疾病,采用半椎板、全椎板切除减压及髓核切除术,由于切除了腰椎管后部结构,常导致术后腰椎不稳,瘢痕粘连.医源性椎管狭窄。所以近十年多来,国内外很多学者们均在探讨更加完善的手术治疗方法。1997-2002年我院应用了保留棘突及薄层黄韧带行椎板扩大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并腰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完整资料的2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采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50例)和对照组(采用半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愈合不良及胃肠功能紊乱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治疗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具有较高手术疗效和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腰椎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管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性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并出现临床症状,为中老年常见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全椎板切除术是过去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主要术式,其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是术后易出现椎管内疤痕粘连、腰椎不稳及滑脱等并发症。为寻求疗效好、并发症少的新的治疗方法,我院对3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了扩大的半椎板切除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当腰痛及下肢症状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保守治疗无效时,多采用手术治疗。我院自1996年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应用保留棘突椎板潜式减压椎管扩大术,治疗患者17,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诊治与影像学检查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是指腰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平面或多平面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从而引起神经根、马尾神经及血管受压而出现临床症状的疾病.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也是导致腰腿痛或腰痛的常见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占椎管疾病的第二位[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身体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把60例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应用椎板切除减压术,第二组应用椎板切除合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治疗后,两组Oswestry功能指数(ODI)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显著;第一组手术时间(80.5±9.9)min,出血量(109.6±9.8)mL,发生并发症8例;第二组手术时间(145.5±20.5)min,出血量(395.2±25.5)mL,发生并发症3例;两种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选择椎板切除减压术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不过,当患者出现重度狭窄或预估患者术后会有脊柱不稳定时,选择椎板切除合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该院住院时实施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治疗的56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全椎板切除组,同时选取采用半椎板切除治疗的46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半椎板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前术后 VAS。结果:全椎板切除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优于半椎板切除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全椎板切除组患者 VAS 评分与半椎板切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同时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系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治疗不仅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还能明显减轻是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和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80例,分为A组(椎板切除减压术)和B组(椎板切除合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各90例.观察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轻度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行椎板切除减压术效果较好,对于重度狭窄和预计术后有出现脊柱不稳定时,首选椎板切除合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株洲市二医院9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组。A组患者接受半椎板切除手术治疗,B组接受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年,以VAS评分、JOA评分评价2组手术效果的差异性。结果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有所下降,对比2组术后VAS评分发现,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JOA评分优良率发现,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改善下肢功能,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部分椎板切除减压联合脊柱内固定术,治疗组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脊柱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评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术后疼痛感,改善腰椎管狭窄,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