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介绍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机理和标准胸外按压的一些替代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胸外按压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对节拍器引导胸外按压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其引导胸外按压频率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其可行性及价值,以期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及提高心肺复苏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机理和标准胸外按压的一些替代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胸外按压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八拍胸外按压计数法在实习护生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急诊科200名实习护生按实习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计数胸外按压急救方法进行教学,干预组采用四八拍计数胸外按压急救法进行教学。结果干预组心肺复苏考核中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送气量错误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施救体验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应用四八拍胸外按压计数法进行心肺复苏教学可以提升心肺复苏模拟操作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带有按压深度和按压速度闭环控制的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装置,以提高胸外按压质量。方法构建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装置,高压氧气作为动力,通过电磁阀和比例阀控制气缸运动,实现按压动作。控制部分采用上下位机结构,下位机按上位机发来的参数产生控制波形,采集按压参数,并通过Can总线发送到上位机;上位机能设置多种按压模式,能对下位机采集的按压参数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模糊PID算法生成新的按压参数,从而实现按压深度和速度的闭环控制。结果该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装置支持多种按压模式,可设置不同的按压频率、按压放松比、按压深度和按压速度等,按压深度精度达到1 mm。结论该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装置按照设置的按压模式实现了按压深度和速度的闭环控制。  相似文献   

6.
文献综述提示在心输出量受限的任何情况下,如休克,心肺复苏时,单次静脉内注射利多卡因的剂量应减少。胸外心脏按压时,心输出量仅接近正常的20—40%。心肺复苏时,提倡不同途径给药。常规的中心静脉给药已不主张作为复苏时的首选用药途径。作者对12只平均体重为21.6kg 的猪进行了心肺复苏时中心静脉及外周静脉投药后血浆利多卡因浓度的比较性研究。将动物随机分为两组,皮下放置两枚诱发室颤的电击针,经右股动脉插入一导管至降主动脉,供测量血压及血气和临床化验分析取标本之用。在胸外心脏按压条件下,分别测定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给药后,主动脉处利多卡因的浓度。  相似文献   

7.
体外心脏按压术多年来经国内外学者的不断改进,现已在世界上广泛应用于抡救心搏停止病人,对心、肺功能的复苏有良好效果。现将我院29年来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术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性介绍。  相似文献   

8.
胸外心脏按压简单有效,常用于心脏复苏,虽早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约公元2世纪)我国名医华陀已知此法,但临床广泛采用才廿年左右。1973年京、沪、宁复苏小组报道12例循环骤停超过8分钟复苏成功,其中9例使用了胸外心脏按压。尤其对发现及时的心跳骤停病例,胸外心脏按压的效果更好。胸外按压有效,除了取决于心跳骤停的病因和病理变化,及时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胸外按压-主动减压心肺复苏(ACD-CPR)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肺复苏新模式。它与传统的标准心肺复苏(S-CPR)的重要区别在于,继胸外按压后主动上提ACD装置,依靠其吸盘与胸壁紧贴使胸腔产生一定负压,这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室充盈和心排血量,还有助于通气。经初步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ACD-CPR的效率明显优于S-CPR和其他心肺复苏改良方法。该法简便,适宜于各种条件下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度有机磷中毒致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侧重点.方法:通过观察42例重度有机磷中毒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初期,胸外按压和畅通气道辅助呼吸侧重不同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比较其优缺点.结果:在心肺复苏初期优先畅通气道辅助通气组,复苏成功率59.1%,优先胸外按压组复苏成功率25%,两组复苏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度有机磷中毒引起呼吸心跳骤停,首先建立人工通气可提高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于 1993~ 1995年作者对心搏骤停患者使用以下不同的复苏方法并进行比较。以患者是在单日或双日病发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 ,组Ⅰ在复苏时接受传统式胸外接压 ,组Ⅱ则接受主动式胸外按压 减压 ,结果如下 :1 接受传统胸外按压 377例 ,接受主动式胸外按压 减压为 373例。2 其中 80 %患者诊断心室停顿 ,而非室颤。3 2 %接受传统式胸外按压的患者没有脑内伤 ,而 6 %接受主动式胸外按压 减压的患者没有脑内伤 (P =0 0 1)。4 一年后有 2 %接受传统式胸外按压的患者依然生存 ,而接受主动式胸外按压 减压的患者有 5 %依然生存 (P =0 0 3)。5 …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复苏的近代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近年来有关新生儿复苏的近代观点,就新生儿复苏的步骤、呼吸道及呼吸管理、胸外心脏按压、药物的使用 及复苏后的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胸外按压-主动减压心肺复苏(ACD-CPR)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肺复苏新模式。它与传统的标准心肺复苏(S-CPR)的重要区别在于,继胸外按压后主动上提ACD装置,依靠其吸盘与胸壁肾贴使胸腔产生一定负压,这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室充盈和心排血量,还有助于通气。经初步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ACD-CPR的效率明显优于S-CPR和其他心肺复苏改良方法。该法简便,适宜于各种条件下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发生在病房中的高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的程序,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选择近年来在老年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的15例患者.在科内即刻行CPR.,包括心脏电除颤,胸外心脏按压,开通气道予以有效人工通气支持,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同时给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结果:15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按上述程序复苏,取得了成功.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与心跳骤停时能否及时电除颤、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和机体酸碱平衡调整密切有关,此外复苏患者的最终痊愈还和后期并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救活之间有关.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复苏的近代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近年来有关新生儿复苏的近代观点,就新生儿复苏的步骤、呼吸道及呼吸管理、胸外心脏按压、药物的使用及复苏后的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的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通过改进胸外按压、应用肾上腺素达到主动脉舒张压>5.33kPa,冠状动脉灌注压>2.67kPa的理论和实验;呼气末CO_2在CPR时的反应以及指导CPR实施和预后作用;碱性药物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复苏的失败与CPR之前较长时间的心脏停跳,长时间室颤,心脏按压不能达到满意的心、脑血流有关。  相似文献   

17.
1947年临床应用电击除颤获得成功以来,胸外除颤已成为心脏复苏抢救常用的措施之一,甚至有人主张在现场抢救中,应该象普及胸外按压那样,向非医务人员传授除颤器的使用方法。西雅图市的居民约2/5接受过现场心肺复苏的初级训练,自从学会准确使用除颤器后,据说每年约挽救五千人之多。缺血性心脏病人复苏后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胸外心脏按压技术至今历时已50年的历史.在临床应用和发展过程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人工胸外按压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但是随着该技术的应用,人工胸外按压的缺陷也不断显现出来,于是有许多学者在探讨心脏按压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各种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工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其胸外按压的机制也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目的 探讨胸外心脏按压技术及其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 就胸外按压的历史、方法、机械胸外按压设备及相关机制等几方面进行概述.趋势 目前没有一个胸外按压设备或者方法能够证明确实有比标准人工胸外按压更好的长期存活率,今后仍需要在这些方面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械胸外心脏按压不同深度对复苏效果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康华医院抢救心脏骤停的71例患者,均采用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根据住院时间不同分为2组。将2015-04—2015-10间治疗的33例作为对照组,2015-11—2016-06间治疗的3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胸廓前后径1/5比例作为按压深度(3.5~4.5 cm),观察组按压深度为5 cm。比较2组抢救结局及抢救后cTnI、CK-MB及Mb水平。结果 2组患者恢复自主心跳、1 d成活、3 d成活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后2组患者的cTnI、CK-MB、Mb水平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械胸外按压不同深度对复苏效果无明显影响,应根据患者体型、胸廓大小调整按压深度,以获得最佳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时佩戴口罩行人工呼吸对通气效果的影响,为拓展紧急抢救时的通气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急救护理小组成员36人,根据心肺复苏指南标准在全身智能模拟人模型上实施单人心肺复苏操作,2 min内进行5个标准循环,此次循环以口对口方式进行人工通气;休息40 min后,另一次循环的单人心肺复苏以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方式行人工通气。收集胸外按压和通气的客观数据(包括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通气合格次数),记录操作前后Borg疲劳评分和通气方式选择意愿。结果 两种通气方式的通气合格率及胸外按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操作后戴口罩通气的Borg疲劳评分显著高于与口对口通气(P<0.05);94.44%急救小组成员更愿意佩戴口罩对患者进行人工通气的心肺复苏操作。结论 佩戴口罩进行人工呼吸的通气方式是有效和可行的,能确保通气效果,且不影响胸外按压质量,是医护人员更愿意接受的人工通气方法,可提升心肺复苏通气的可操作性,但需缩减操作时间,以免疲劳而影响心肺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