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体外诱导脐血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特异性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探讨脐血淋巴细胞用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10份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分化为树突细胞(DC),同时负载U937冻融抗原;成熟DC刺激同源的脐血T淋巴细胞成为CTL,经MACS磁珠分选出CD8+CTL.倒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DC细胞特性.MTT法测定细胞杀伤活性.结果10份脐血标本均可培养出形态典型、功能成熟的DC.CD8+CTL、CD8-CTL和淋巴细胞(TL)组对U937细胞不同效靶比的杀伤率以CD8+CTL组最高;CD8+CTL在401效靶比时对靶细胞U937细胞的杀伤率高于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66.36±12.43)%和(41.97±14.24)%,(P《0.05)];而CD8-CTL在401效靶比时对U937细胞和K562细胞的杀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4.47±8.19)%和(22.45±4.00)%(P》0.05)].结论用负载U937细胞抗原的成熟脐血DC,诱导出脐血淋巴细胞特异性的CD8+CTL;CD8+CTL对U937细胞的杀伤活性强于CD8-CTL;CD8+CTL对U937细胞的杀伤活性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经亚硒酸钠(Na2SeO3)处理、K562细胞裂解物冲击致敏的外周血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的能力。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于体外在含3种细胞因子(rhGM—CSF、rhIL-4、TNF-α)的RPMI1640+10%FBS培养液中培养4天,收获贴壁细胞,实验分4组:DCⅠ组:仅含DC;DCⅡ组:DC+Se(0.5μmol/L);DCⅢ组:DC+K562细胞裂解液;DCⅣ组:在DCⅢ组中加入Se(0.5μmol/L)。在培养的第7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进行活细胞观察。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表型CD1a、CD40、CD83、CD86。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检测CTL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L-12含量。结果表明:各组DC均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均较培养前集落增多。DCⅠ组和DCⅡ组的细胞形态及数量无明显差异,DCⅢ组和DCⅣ组的细胞集落数量增加,悬浮细胞比例增加。各组DC细胞的CD1a、CD40、CD83、CD86表达率较PBMNC明显增高(P〈0.01),各组间DC细胞的CD1a和CD40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DCⅢ组和DCⅣ组的CD83和CD86的表达率均高于DCⅠ组和DCⅡ组(P〈0.01),DCⅠ和DCⅡ以及DCⅢ和DCⅣ两组之间CD83和CD86表达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效靶比例为25:1时,各组DC致敏的T淋巴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为15.3±2.3%、26.3±3.7%、28.2±4.5%和36.2±3.7%,均明显高于未经DC致敏的单独T淋巴细胞组(5.9±2.4%)(P〈0.01),DCⅣ组的CTL效应最强,高于DCⅠ、Ⅱ、Ⅲ组(P〈0.01),DCⅡ和DCⅢ组的CTL效应也高于DCⅠ组(P〈0.01),而DCⅡ和DCⅢ两组间CTL效应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的上清液中IL-12水平为256.96±64.2、328.12±43.9、322.98±53.5和353.85±46.2pg/ml,均显著高于未经DC致敏的单独T淋巴细胞组(35?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s)及K562细胞总RNA刺激人树突状细胞(DC)分泌的外泌体能否诱导出K562细胞特异性CTL,采用四步离心法提取K562细胞及K562细胞总RNA刺激人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并诱导CTL生成,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CTL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显示:K562细胞外泌体和K562细胞RNA刺激的DC和外泌体均能明显促进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与未经外泌体作用的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泌体作用后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比对HL-60细胞的杀伤作用强,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K562细胞外泌体能够诱导出特异性抗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
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存在是导致白血病复发的主要根源,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有效地清除MRD,其中的策略之一就是诱导并回输白血病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脐血能否在体外诱导生成CD8+ CTL,所生成的CD8+ CTL能否特异性杀伤白血病细胞,从而确定脐血淋巴细胞的利用价值及用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可行性.通过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同时负载U937冻融抗原;成熟DC刺激同源的脐血T淋巴细胞成为CTL,经MACS磁珠分选出CD8+ CTL.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DC,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杀伤活性.结果显示,10份人脐血标本均可培养出形态典型、功能成熟的DC.3组效应细胞CD8+ CTL、CD8- CTL和T淋巴细胞(TL)组在相同效靶比(40∶1)对U937细胞株的杀伤率分别为(66.36±12.43)%、(34.47±8.19)%和(15.79±4.64)%,以CD8+ CTL组最高;效靶比为40∶1时,CD8+ CTL对U937细胞株的杀伤率(66.36%)高于对K562细胞株的杀伤率(41.97%)(P<0.05);而CD8- CTL对U937细胞株和K562细胞株的杀伤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负载U937白血病细胞株抗原的成熟脐血DC可使脐血淋巴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的CD8+ CTL;CD8+ CTL对U937白血病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强于CD8- CTL的作用;CD8+ CTL对U937白血病细胞株杀伤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人类ERMAP基因在红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设计ERMAP—dsDNA,制备ERMAP—shRNA表达质粒,并建立稳定表达ERMAP—shRNA的K562细胞系(即ERMAP—shRNA/K562细胞系),观察Ara-C诱导ERMAP—shRNA/K562细胞向红细胞系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联苯胺染色细胞阳性率和细胞表面标记等的变化,同时以FQ—PCR检测K562细胞人类ERMAP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发现:经Ara-C诱导72小时,ERMAP—shRNA/K562细胞与对照组比较,体积较大,胞浆量较少,着色大部分呈深蓝色或蓝紫色,部分细胞仍可见1—2个核仁;联苯胺染色阳性率由1.17%增加至2.04%(P〈0.05),但仍低于Ara—C诱导K562组(P〈0.05);CD36^-/CD235a^+细胞比例从8.83%增至11.28%,CD36^+/CD235a^+细胞比例从1.23%增至2.64%,CD36^+/CD235a^-细胞比例从0.59%增至1.47%,均明显低于Ara—C诱导K562细胞组;与此同时,ERMAP—shRNA/K562细胞ERMAP基因的表达量从诱导前的2.52×10^-3缓慢增加至诱导72小时后的4.53×10^-3,明显低于K562细胞组。结论:ER—MAP—shRNA可抑制Ara—C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的过程,这进一步提示人类ERMAP基因与红细胞分化发育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细胞融合方法将P170抗原负载树突细胞(DC),探讨能否有效诱导P170蛋白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方法通过贴壁黏附获得外周血单核细胞,用GM-CSF+ IL-4诱导培养DC,并以TNF-α促进DC成熟,于第7天收获DC,然后分3组:①DC与耐药细胞系K562/MDR细胞融合以负载P170抗原;②DC与K562/MDR细胞共培养;③单独DC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E-P170/FITC-HLA-ABC抗体双标细胞来评估融合率。将3组细胞分别与T细胞共同孵育5 d,通过MTT法比较各组T细胞对P170+靶细胞K562/MDR及HL-60/VCR的杀伤活性。结果采用PEG-DMSO诱导的DC与K562/MDR细胞的融合效率为(22.39±2.55)%,融合细胞同时表达DC表型和P170分子,HLA-ABC和P170双阳性表达率为(26.90±3.63)%,明显高于共培养组的(4.52±1.77)%,融合细胞能激活T淋巴细胞,显示出对P170+靶细胞产生抗原特异细胞毒作用,效靶比为25:1时,对K562/MDR细胞的杀伤率为(65.75±4.65)%,明显高于共培养组[(22.15±2.40)%]。结论K562/MDR与DC融合能够诱导P170蛋白特异的CTL应答,可用于多药耐药白血病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7.
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扩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脐血的细胞组成 ,研究加入细胞因子培养前后脐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 ,探索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并进行表型鉴定。选择正常成人外周血 9份 ,脐血 12份 ,分离单个核细胞。在脐血单个核细胞中加入细胞因子GM CSF、IL 3、SCF和EPO ,培养 4周。应用流式细胞仪和CD4、CD8、CD19、CD34、CD38、CD1a、CD11c及CDw12 3单克隆抗体测定正常成人外周血、培养前后 1,2 ,3,4周脐血细胞表面抗原及树突状细胞情况。结果表明 :正常成人外周血CD34 细胞 0 .0 2× 10 5 ml,CD1a 细胞 0 .0 1× 10 5 ml,CD11c 细胞 4 .32×10 5 ml,CD83 细胞 1.31× 10 5 ml,CDw12 3 细胞 1.4 1× 10 5 ml。新鲜脐血中CD34 细胞 0 .2 2× 10 5 ml,CD1a 细胞 0 .2 7× 10 5 ml,CD11c 细胞 5 .87× 10 5 ml,CD83 细胞 1.94× 10 5 ml,CDw12 3 细胞 2 .73× 10 5 ml。加入细胞因子GM CSF ,IL 3,SCF ,EPO后培养 1- 4周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CD1a ,CD11c ,CD83 ,CDw12 3 树突状细胞 ,在培养的 2 - 4周 ,脐血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此后逐渐减少。通过培养 ,树突状细胞数量增加 ,CD1a 细胞达 11.0 2× 10 5 ml,CD11c 细胞 2 8.2 4× 10 5 ml,CD83 细胞 10 .5 7× 10 5 ml,CDw12 3 细胞 18.7× 10 5  相似文献   

8.
脐血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细胞组成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脐血与外周血的细胞组成情况及二者树突状细胞含量变化,探索获得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及脐血再利用的可能性。方法正常成人外周血9例,脐血12例,分离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使用CD4、CD8、CD19、CD34、CD38、CD83、CD1a、CD11c、和CDw123单克隆抗体,测定正常成人外周血和脐血细胞的细胞表面抗原变化及树突状细胞情况。结果正常成人外周血CD4 细胞占35.36%、CD8 细胞23.44%、CD19 细胞5.07%、CD38 细胞5.07%,CD34 造血干细胞数为0.02×105/ml、树突状细胞CD1a 细胞为0.01×105/ml、CD11c 细胞为4.32×105/ml、CD83 细胞为1.31×105/ml、CDw123 细胞1.41×105/ml。脐血单个核细胞中CD4 细胞占33.43%、CD8 细胞18.9%、CD19 细胞5.98%、CD38 细胞25.04%,而CD34 造血干细胞数为0.22×105/ml、树突状细胞CD1a 细胞0.27×105/ml、CD11c 细胞为5.87×105/ml、CD83 细胞为1.94×105/ml、CDw123 细胞为2.73×105/ml。结论脐血与正常成人外周血都含有一定量的造血干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脐血的造血干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含量明显多于外周血,这些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上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无血清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对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无血清培养方案。以含胎牛血清(FCS)、人AB血清的培养液作为对照。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在不同培养液中分别加入GM—CSF(100ng/ml)、IL-4(500U/ml)培养6天,再分别加入钙离子载体A23187(100ng/ml)继续培养24小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MTT比色法检测各组DC刺激同种异体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能力和DC刺激的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无血清培养组培养出典型形态的DC,其表面CD14分子的表达明显减少,CD83、HLA—DR、CDw123分子的表达明显增高,具有明显的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和DC刺激的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无血清组与两个含血清的对照组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DC与含血清的培养液培养的DC相比,无显著性差异。DC无血清培养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索脐血树突状细胞(DC)对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体外增殖、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或外周血DC—CIK细胞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活性,ELISA法测定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脐血CIK细胞和外周血DC-CIK细胞(P〈0.05、P〈0.05);脐血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相同奈件下CIK细胞明显增多(P〈0.05);混合培养3天,脐血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 、TNF—α含量均比单纯培养CIK细胞分泌含量高(P〈0.01、P〈0.05、P〈0.05);在2.5:1—20:1的效靶比范围内,脐血DC—CIK细胞对各亚型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但对各亚型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与外周血DC—CIK细胞对白血病杀伤效应相类同。结论:脐血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抗白血病效应。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比外周血DC—CIK细胞强,但两者在细胞毒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因脐血较易获得,且输注不易引起严重的排斥反应,因而DC—CIK细胞在免疫治疗方面具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CD34^+细胞(HSPC)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及对CD34^+细胞表面标志、归巢黏附分子、集落形成能力等干细胞特征变化的影响。用免疫磁珠法从新鲜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用MSC饲养层(feeder)制备经^137Cs照射的间充质干细胞饲养细胞(MSC feeder cells)。将CD34^+细胞接种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实验分为3组:HSPC+CK组为培养液中加入细胞因子组合(SCF、FL和TPO),HSPC+MSC组为CD34^+细胞接种在MSC feeder上,HSPC+MSC+CK组同时加入细胞因子组合及MSC饲养细胞。培养后4、7、10、14天计数有核细胞总数(MNC),计算细胞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组间CD34^+细胞及亚群免疫表型、归巢黏附分子和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在2周的培养时间里,3组MNC和CD34^+细胞均明显增加,MNC扩增数依次HSPC+MSC+CK组〉HSPC+CK组〉HSPC+MSC组。体外扩增10天内HSPC+MSC+CK组MNC得到大量的扩增,同时CD34^+细胞的扩增亦较高。培养4天3组细胞CD34^+比例较0天有明显下降(P〈0.01);扩增后CD34^+细胞比例:HSPC+MSC组〉HSPC+MSC+CK组〉HSPC+CK组(P〈0.01);各组CD34^+细胞亚型细胞比例有所不同,HSPC+CK组4天时CD34^+CD38^-细胞有一过性升高(62.71%),之后迅速降低,7天时为0.05%;HSPC+MSC组7天时CD34^+CD38^-细胞比例为18.92%,与HSPC+C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集落形成分析结果看出:MSC、细胞因子混合组扩增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在不同时间点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短期培养(〈7天)下,MSC和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同时使CD34^+细胞得到明显的扩增并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背景:课题组已建立胎儿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能否有效扩增各个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有待验证。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抗原CD133、CD3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从脐血标本中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实验分为3组:①F组: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②S组:基质细胞+单个核细胞。③SF组:基质细胞+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在第0,6,10,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CD34^+、CD133^+CD34^+细胞数以及集落形成单位数。结果与结论:SF组有核细胞总数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比其他两组高;除了第14天外,第6、10天两个时间点SF组中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及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其他组;含骨髓基质细胞的S组和SF组中CD133+细胞/有核细胞、CD34+细胞/有核细胞、CD133+CD34+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果说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能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基质细胞对维持造血干细胞的原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DC)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但大多数白血病病病人有DC功能缺陷,在外体扩增DC并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功能及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是对白血病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为了探讨由不同的髓性白血病细胞诱生DC的条件及其抗白血病反应,选用HL-60,K562和THP-1细胞与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诱生DC,以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术观察形态特征,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型,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用^51Cr释放法检测诱生细胞的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型,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用^51Cr释放法检测诱生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用ELISA法测定DC培养及DC+血单个核细胞培养的血清中IL-12及INF-γ的量,结果表明,由K562,HL-60和THP-1细胞诱生的DC具有村突状细胞的形太学特征,细胞表达DC的表面分化抗原,其中GM-CSF+IL-4+TNF-γ刺激HL-60-DC和THP-DC和GMCSF+IL-4+IL-12刺激的K562-DC中有抗原表达。3种细胞诱生的DC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TL反应有强刺激细胞因子能诱导髓性白细胞产生DC,不同细胞需要不同的细胞因子和培养条件,这些DC表达抗原呈递细胞的表型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CTL反应以及分泌IL-2和促进T细胞分泌INF-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在体外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KCL22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CD34^+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利用CCK-8法观察VX-680对K562和KCL22细胞的增殖作用,细胞计数方法测定VX-680对CML的CD34^+细胞增殖影响,Annexin V-PI凋亡检测试剂盒、流式细胞术分析VX-680对K562、KCL22细胞凋亡效应,集落形成试验检测VX-680对CML及正常供者(donor)的骨髓CD34^+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影响。结果表明,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20-100 nmol/L)在处理细胞第3天时能明显抑制K562和KCL22细胞增殖(P〈0.01),并能抑制CML患者骨髓CD34^+细胞增殖,而且随着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VX-680(20nmol/L)作用K562和KCL22细胞3天时可诱导细胞凋亡(P〈0.01);集落形成试验表明,CML患者骨髓CD34^+细胞在VX-680的体外处理下集落形成能力较正常骨髓CD34^+细胞明显下降(P〈0.01)。结论: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在体外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96(HSP.gp96)白血病抗原肽的抗白血病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将不同的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U937)分别分为A、B细胞株组,A组加预先构建的HSP.gp96重组腺病毒感染,B组不加以感染。将两组细胞株均制备为相应的抗原肽(分别设为A1、B1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树突细胞(DC)后分别负载A。及B.组抗原肽以分别获取相应的DC复合物(分别设为A1、B2组)。用四甲基偶氮唑蓝反应比色法检测各组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其在不同效靶比下的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效应,并比较K562来源的A:组复合物对3种白血病细胞株杀伤效应的不同。结果与A、B及B。组相比,3种不同细胞株的A1、A2和B2组均可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同时也能增强NK细胞活性和CTL效应(P均〈0.05)。其中A1、A2组对NK活性和CTL效应的增强尤为显著。且随着效靶比的增加,A1、A2和B2组NK细胞活性和CTL效应也明显增强。另外,K562细胞株制备的A2组复合物的CTL效应在K562细胞中明显增强,与HL一60及U937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SP—gp96白血病抗原肽抗白血病效应明显,经DC诱导后其作用增强,且后者对同源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检测骨髓细胞的CD271、CD133和CD34的表达,分析细胞表达CD271与CD133及CD133与CD34的相关性。根据不同设计组合用CIN5-PerCP、CD271-PITC、CD133-PE和CD34-FITC标记骨髓细胞,获得细胞后以FSC、SSC和CD45反复对细胞群进行定位和筛选,然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的上述表达。结果表明,骨髓细胞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为0.16%、0.20%和0.43%,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后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0.49%、0.47%和1.07%;骨髓细胞的CD271^+CD133^共表达率为0.02%,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的CD271^+CD133^+的共表达率为0.03%。90%CD133^+细胞表达CD34,40%CD34^+细胞表达CD133。结论:建立的三色荧光联合检测方法可作为检测骨髓中CD271^+,CD133^+和CD34^+细胞的方法。CD271阳性细胞与CD133和/或CD34阳性细胞是不同的细胞群,CD271可能在评价和指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索高纯度CD3-CD56+CD16+NK细胞体外扩增技术。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法(MACS)分离出高纯度的CD3-CD56+CD16+NK细胞,置于含10%人AB血清的造血干细胞培养基(SCGM)中,加入细胞因子IL-2、IL-15、SCF组成不同培养体系进行体外扩增。采用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和CCK-8试剂盒检测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等方法比较不同培养体系对NK细胞增殖前后的数量、纯度及杀伤活性的影响;并采取相同方法对IL-2的浓度与NK细胞增殖效率及杀伤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经免疫磁珠分选法所得的高纯度CD3-CD56+CD16+NK细胞扩增18天后,IL-2/IL-15/SCF组扩增倍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含细胞因子组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提高,尤其是IL-2/IL-15组和IL-2/IL-15/SCF组在效靶比10∶1时杀伤活性均高达90%以上。低、中、高浓度IL-2组扩增倍数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对K562细胞杀伤率的比较上,高浓度组明显高于低、中浓度组(p0.05)。结论:在10%人AB血清的SCGM中加入IL-2/SCF/IL-15细胞因子组合,可使经MACS纯化的NK细胞在体外高效地活化及增殖;本培养体系中IL-2浓度较低(1 000U/ml)时,NK细胞的扩增效率及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与IL-2的浓度高低无相关性;而高浓度的IL-2(≥1 000U/ml)可进一步激活纯化后NK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