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络和胃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通络和胃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胃溃疡96例,并与对照组单纯用西医常规治疗胃溃疡94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改善、医技检查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通络和胃法治疗胃溃疡比单用西医治疗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脾胃气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寒湿滞于中焦。宜益气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燥湿化痰,化瘀通络,使脾运胃和,升降有序,肝气条达,气血运行。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对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明显改善胃黏膜形态和胃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养阴和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6例,治疗组采用化瘀通络、养阴和胃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维酶素和吗丁啉治疗,两组均服药1个疗程(3个月),对于HP感染者,两组均加用甲硝唑和丽珠得乐冲剂治疗,治疗1个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P转阴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消失率、逆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逆转率,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瘀通络、养阴和胃法对CAG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益气健脾养阴通络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中药(益气健脾养阴通络法加减)及艾灸(轮流选取中脘、足三里、中脘、内关)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胃复春片口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像、病理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在胃镜像、病理组织检查、中医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63.3%、56.7%、90%;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6.7%、40%、7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益气健脾养阴通络法配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所撰写《临证指南医案》内详细记载了脾胃病治疗的相关学术经验和学术渊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脾胃分论治法,并创立了络病理论与胃阴学说,临床治疗善用虫蚁、辛香通络法、养胃阴法、两和肝胃法及宣胃阳法,对目前脾胃的治疗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介绍陆为民运用疏肝和胃法、疏肝健脾法、疏肝清热法、疏肝化痰法、疏肝通络法治疗脾胃病的验案,并探讨疏肝法应用的临床依据及其配伍应用经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络法治疗疾病常用的药物主要为活血类药物、益气类药物、辛味药物、藤类药物和虫类药物。近年来,络脉理论深受学术界的重视,许多久病、痛病运用各种通络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络病的治疗均以"通络"为治疗大法,通络法总体可分为祛邪通络法如化瘀通络法、祛痰通络法、祛风通络法、祛寒通络法、祛湿通络法、理气通络法、清热通络法、解毒通络法与扶正通络法如益气通络法、养血通络法、滋阴通络法、温阳通络法两大类12种。尽管越来越多的医家重视通络法的临床应用,然而对通络法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还缺乏更全面、系统的研究,希望通络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8.
贾福奎主任医师辨治颈椎病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英茹  刘玫 《新中医》2001,33(7):10-10
认为颈椎端正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以肝脾肾虚为主,标实以风寒湿痰为主;主张辨证辨病结合、内治外治结合,内服以滋补肝肾、温经通络、健脾和胃为法,分别以杞菊地黄汤、桂枝加葛根汤、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外治以自制骨宁膏(川乌、草乌、马钱子、乳香、没药、肉桂、麝香、樟脑等)穴位外敷。认为内外合治可健脾滋肝补肾,温经通络止痛,达到标本兼治目的。  相似文献   

9.
扶正解毒通络汤治疗胃癌前病变3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通络汤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扶正解毒通络汤、胃复春,两组均以3月为1疗程,治疗1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病理疗效及胃痛、痞满、纳差、乏力4项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扶正解毒通络汤治疗胃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60-963
总结王彦刚教授治疗胃癌的指导思想,在于中西医结合,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其治疗癌症,综合为治癌六法,具体为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祛瘀、清利湿热、疏肝理气、扶正固本(重视后天,健脾和胃;滋补先天,补肾益精)。在遣方用药方面,注重药证相应,善用对药;虫药施治,以虫通络;随症加减,全面兼顾。并通过案例举隅具体分析其防治胃癌的诊疗思路、用药特点及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等著作中关于治疗胃脘痛的病案,总结叶天士治疗胃脘痛的特色。发现叶氏辨治胃脘痛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在胃脘痛发病中的作用,重视肝与胃、肺与胃之间的关系,多用疏肝和胃、降肺理气法;胃脘痛久病、重病从络病理论辨治,实证祛邪通络,虚证则补虚通络,常用辛香药和虫类药。此外,叶氏将胃阴学说运用在胃脘痛治疗中,常用滋补胃阴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解毒法干预胃癌前病变(PLGC)的临床疗效;探讨健脾通络解毒法对PLGC的作用机制,揭示健脾通络解毒法可能通过调控NF-κB蛋白靶点对PLGC细胞凋亡产生影响,从而发挥其临床疗效。方法:对依据临床诊断及纳入标准入组的36例PLGC患者,予健脾通络解毒方干预治疗6个月,采集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及内镜下表现,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治疗前后活体组织中NF-κB的表达,TNNEL法染色检测凋亡指标的改变。结果:本研究表明,患者经健脾通络解毒法治疗后,胃镜下病变程度较疗前明显减轻,肠化、不典型增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治疗前后病理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率下降(P<0.05),其凋亡指数疗后较前下降,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胃脘痛从肝论治归纳为疏肝和胃、舒肝解郁、化肝清胃、疏肝通络、柔肝滋胃、缓肝益胃、平肝降逆、温肝理中等八法。  相似文献   

14.
分析查纬民运用"异病同治"法治疗疑难杂症的4则验案。查纬民善用疏肝和胃泄热、健脾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口腔扁平苔藓;益气养阴、通络解毒法治疗紫癜性肾病合并慢性胃炎;补益肝肾、健脾化湿、搜风通络法治疗半月板损伤合并筋膜炎和网球肘;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扶正固本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相似文献   

15.
辛润通络法治疗胃痛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润通络法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辛润通络法结合辨证用药治疗68例胃痛患者(胃阴虚14例;脾胃虚寒12例;肝脾不和22例;寒邪犯胃10例;瘀血阻络1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胃阴虚型有效率92.9%;脾胃虚寒型有效率100%;肝脾不和型有效率95%;寒邪犯胃型有效率90%;瘀血阻络型有效率100%.总有效率94.1%.结论:辛润通络法结合辨证用药治疗胃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通补胃气、温通胃阳、建中补虚、缓调脾胃、通络补虚五个方面,对叶氏“通补阳明”法的主要运用作了探讨,认为“通补阳明”法是叶氏论治胃腑疾病的一大治法,其为完善脾胃内伤证治作出了贡献,实可与养胃阴学说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蜥蜴胃康基本方对胃癌前病变(PLGC)模型大鼠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蜥蜴胃康基本方对PLGC的调控机制。方法将7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胃癌前病变模型组、蜥蜴胃康基本方全方组、补气组、养阴组、解毒通络组、维酶素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外,余组均采用浓度0.02mmol/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灌胃及自由饮用、40%乙醇灌胃、饥饱失常综合因素,共24周来制备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分别用蜥蜴胃康基本方、补气药、解毒通络药、养阴药、维酶素连续治疗12周,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体组织HIF-1α和VEGF因子表达情况。结果通过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图像进行光密度的测算,各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蜥蜴胃康基本方全方及补气、解毒通络治疗组HIF-1α、VEGF因子阳性表达率低于维酶素治疗组(P0.05),其中以全方组AOD值最小;三组拆方比较P0.05,其中补气组AOD值最小,解毒通络组次之,养阴组表达较高。结论蜥蜴胃康基本方及其拆方能部分逆转PLGC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降低HIF-1α、VEGF阳性表达,可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过度增殖,这可能是蜥蜴胃康基本方干预PLGC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葛惠男教授认为该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病本在于脾胃气虚,瘀血病理因素贯穿CAG始终。该病临床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多见,其次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气滞湿阻、胃阴亏虚等证型。葛师临证擅长运用吴门医派“益气活血通络法”辨治气虚血瘀型及其他证型CAG,并结合疏肝和胃、清肝和胃、理气化湿、益胃养阴等法,配合饮食调摄、情志调节及适量运动,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临证指南医案》记载了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和学术经验。叶天士在前人基础上,主张脾胃分论,创胃阴学说和络病理论,临床善用养胃阴法、宣胃阳法、两和肝胃法和辛香、虫蚁通络法,对当今脾胃病的研究和临床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周英信 《四川中医》2008,26(9):25-26
胃脘痛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木不疏土,肝病及胃,或土壅侮木,胃病及肝,则肝胃不和,胃气壅滞,失于和降,则胃脘疼痛,法当肝胃同治.然胃脘痛肝胃不和的病因病理有异,肝胃同治当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疏肝和胃、健脾养血,疏肝清热、和胃通降.柔肝养阴、益胃生津,暖肝温胃、理气止痛,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法六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