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在中国江苏肺癌患者和对照人群中,检测CYP1A1 Ile/Val,GSTM1 /0遗传多态性的各基因型及其联合基因型的分布,探讨这些基因型与肺癌个体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配对的病例-对照组各106例,静脉血制备DNA。分别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allele-specific,AS)-PCR和多重差别(multidifferential,MD)-PCR,检测CYP1A1 Ile/Val和GSTM1+/0的等位基因型。结果 CYP1A1少见等位基因Val/Val纯合子及其与GSTM1基因缺失纯合子(0/0)的联合基因个体,与对照常见基因型个体相比,增加了对肺癌的易感性,其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分别为4.02(P=0.03)和9.38(P=0.04);GSTM10/0纯合子及其与CYP1A1 Ile/Val杂合子的联合基因型个体,显著增加了肺癌易感性,其OR值分别是1.92(P=0.019)和3.27(P=0.01)。结论 中国江苏人群中,少见基因型CYP1A1 Val/Val,GSTM10/0增加了个体肺癌易感性,在肺癌发生中,上述两种易感基因型间存在协同或相乘作用。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 ,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未明。嗜神经病毒感染导致神经元退行性变可能引起本病 ,但电子显微镜检查迷走神经及壁内神经丛未发现病毒颗粒 ,且流行病学研究也不支持本病为感染性疾病。少数家庭中有多人患病 ,揭示可能与遗传有关。有研究显示贲门失驰缓症与HLA DQ1相关[1] ,患者体内发现壁内神经元抗体 ,这提示贲门失弛缓症发病与免疫有关 ,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机制 ,我们对 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行了HLA DQB1、DRB1等位基因频率检测。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为湖北地区汉族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 30例 ,其中男性 18…  相似文献   

3.
郭峰  赵书平 《现代免疫学》1999,19(2):111-112
为研究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CR1活性与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型别的关系,采用PCR加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型别(HH、HL、LL型),采用红细胞CR1(ECR1)免疫粘附活性(RCIA)和粘附IC量免疫酶联(ELISA)法测定红细胞CR1活性。乙型肝炎患者HH型比率是739%(34/46),正常人HH型比率是80%(64/80),HH型乙型肝炎患者ECR1RCIA(378±029ngAHG/107RBC)明显高于HL型乙型肝炎患者(188±026ngAHG/107RBC)和HH型正常人(260±030ngAHG/107RBC)。提示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获得性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心血管疾病患者药物代谢基因SLCO1B1和ApoE的基因多态性分布,为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荧光探针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市石景山医院的82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该研究群体总体以及不同性别的基因多态性分布,比较北京地区与已报道的其他地区的基因多态性分布。结果 经过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本研究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在82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共检出6种SLCO1B1基因型,分别为*1b/*1b(38.63%)、*1a/*1b(35.23%)、*1b/*15(12.71%)、*1a/*1a(7.14%)、*1a/*15(4.96%)和*15/*15(1.33%)。共检出6种ApoE基因型,分别为E3/E3(69.12%)、E3/E4(14.65%)、E2/E3(13.08%)、E2/E4(1.45%)、E4/E4(0.97%)和E2/E2(0.73%)。不同性别患者的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地...  相似文献   

5.
云南24个民族群体GSTT1、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调查GSTT1,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在云南民族群体和地理上的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对云南省11个地区24个民族群体进行GSTT1,GSTM1基因型分析。结果:GSTT1和GSTM2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在民族间的分布分别为0.188-0.633、0.400-0.745,地区间分布分别为0.286-0.583、0.433-0.745;基因频率与民族差异在GSTT1基因中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关系,而在GSTM1中无显著关系。基因频率与地区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关系。结论:GSTT1,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在云南各民族群体中存在差异,但在地区分布上比较均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汉族人群脑梗死患者中SLCO1B1和ApoE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差异,从而对他汀类药物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使用提供数据支持,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且诊断为脑梗死的498例住院患者进行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总体及不同性别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和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 498例脑梗死患者中共检出6种SLCO1B1基因型,由多到少分别为?1b/?1b(36.95%),?1a/?1b(34.74%),?1b/?15(13.05%),?1a/?1a(9.84),?1a/?15(4.62%)和?15/?15(0.80%).共检出6种ApoE基因型,由多到少分别为E3/E3(71.08%),E2/E3(12.05%),E3/E4(14.06%),E2/E4(1.61%),E2/E2(0.60%)和E4/E4(0.60%).ApoE基因型分布结果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对北京地区汉族人群脑梗死患者的SLCO1B1和ApoE基因进行分析,发现ApoE基因型在汉族脑梗死患者不同性别中存在差异(P<0.05).本研究对脑梗死人群降低用药风险供了数据支持,对实现精准个体化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1例散发1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进行嵌合突变分析.方法 提取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RNA,PCR扩增NF1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找到突变后,基因组DNA途径证实突变,并对先证者儿子的NF1基因相应外显子也进行序列分析;针对NF1基因第51外显子已发现的突变,取先证者全血淋巴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和尿路上皮细胞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PCR产物T克隆及测序.结果 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符合1型神经纤维瘤病.先证者外周血RNA途径检测出无义突变c.7911C>T(p.Q2510X);基因组DNA途径证实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和尿路上皮细胞中均有该突变,尿路上皮细胞中该突变测序信号较弱;在PCR产物的T克隆-测序中,来自先证者的血液、口腔上皮、尿液上皮细胞无义突变c.7911C>T(p.Q2510X)突变体的重组菌分别占总数的42%、36%、12%.其儿子、正常对照不存在上述突变.结论 先证者在胚胎早期发生了NF1基因突变,使其体内部分细胞带有NF1基因突变,导致形成全身嵌合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  相似文献   

8.
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发生情况以及家族史在突变携带者识别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国4个乳腺癌临床医疗中心的188例早发性乳腺癌病例(发病年龄≤40岁),其中39例(20.1%)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从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和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进行PCR扩增。其中22例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方法进行突变初筛,166例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初筛;对发现的异常片段通过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确认。对发现重复出现突变的样本,选取5个与BRCA1基因连锁的标记(D17S855、D17S1322、D17S1323、D17S1326和D17S1327)进行等位基因型分析。结果在15例(8.0%)患者中发现有12个BRCA1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其中BRCA11100delAT和5589del8突变分别在3个和2个患者中发现。在39例同时伴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的病例中共发现有9例(23.1%)携带突变。有(无)乳腺癌家族史的早发性乳腺癌病例间BRCA1基因的突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复出现的突变在所有检测病例中出现的频率为2.7%,在所有检测到的突变中占33.3%。两个来自中国北方的BRCA11100delAT突变携带病例有相同的等位基因型,而与来自上海地区的此突变携带者的等位基因型在D17S1322位点上有所差异。两例5589del8突变携带者在所检测的5个STR位点上有完全相同的等位基因型。结论这是到目前为止较大规模的关于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的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分布的全面认识。在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在肿瘤的发生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伴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病例中该基因突变的意义尤为突出。两个重复出现的突变可能在中国人群中有始祖效应,在进行全基因检测前对其先进行检测可能非常合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艾滋病痴呆综合征(ADC)患者体内HIV-1 nef基因变异规律,为ADC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1例ADC病例尸检标本的外周(脾)和中枢神经系统(基底核、额叶灰质、脑膜、颞叶)共5个部位组织中的基因组DNA,PCR扩增HIV-1 nef基因,与pMD19-T克隆载体连接后,蓝白斑筛选挑取阳性菌落测序,序列经BLAST分析后,每个部位取5个序列,利用Bioedit、MEGA4等生物学软件进行基因距离、系统进化树以及同义/非同义替换值(ds/dn)等分析.结果 该ADC患者感染的是HIV-1 B亚型,与标准序列HXB2比较,该病例的HIV-1 nef基因存在变异,且外周组织与中枢神经系统各组织间以及中枢神经组织不同部位的基因变异不同,相同组织来源的nef序列基因距离较小,外周和中枢的nef基因距离差异较大,该病例H IV-1 nef基因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变异时均受到负向选择压力.结论 ADC患者体内HIV-1 nef基因存在多样性,且不同组织部位的基因变异不同,其导致的Nef蛋白某些氨基酸位点的改变对其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采集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检测,对疑似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显示例1 SCN1A基因第12外显子存在c.2135delC(p.Thr712Lysfs*1)杂合变异,例2 SCN1A基因第10外显子存在c.1522 G>T(p.Glu508*)(杂合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为致病性。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患者父母未检测到相同变异,均为新发变异(de novo)。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SCN1A基因c.2135delC和c.1522G>A变异均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PP3)。结论SCN1A基因变异可能为两例Dravet综合征患者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基因变异谱,为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的突变情况,并探讨突变与血清总胆红素的关系.方法 抽提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UGT1A1基因的编码序列及启动子区,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基因突变.结果 在61例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共发现46例存在UGT1A1基因的突变.突变可分为5种,依据频率高低依次为211G→A、TATAA盒TA插入、686C→A、1091C→T以及1352C→T.携带单一位点纯合突变合并其它位点杂合突变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单位点纯合突变或多位点杂合突变患者(P<0.05).综合UGT1A1基因突变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44例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被诊断为Gilbert综合征,2例被诊断为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结论 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不仅与UGT1A1基因突变数量有关,而且与突变的杂合或纯合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的功能片段为研究对象,探讨增强子构建在质粒的不同位点对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WT1基因增强子的功能片段分别插入在已含有WT1基因启动子的质粒,pEWP的不同位点(MCS中的BamH I、EGFP 终止密码后的Not I和SV40polyA位点后的AflⅡ)中,将重组质粒转染慢粒白血病红白急变细胞株K562细胞、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和人类胚胎肾转化细胞株293细胞,通过检测转基因细胞中EGFP的平均荧光强度来评估增强子对启动子的转录促进作用。结果: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分别构建了含有WT1基因启动子的载体,即pEWP,和含有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的载体,即pEWPE、pEWPD和pEWPA。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的平均荧光强度,发现pEWPA在293细胞和K562细胞中能够增强WT1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而pEWPE和pEWPD则无增强作用。3者均不能在MCF7细胞中增强WT1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论: SV40polyA位点后插入增强子能够有效地增强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且具有细胞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AML1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q22,它编码的蛋白是一种锌指类指数转录因子,它在造血细胞中有普遍表达,它可与不同的基因发生融合导致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的产生,与它相关的另一β亚单位基因也可同其他基因发生融合产生另一种类型的白血病,这说明AML1基因在调控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它的结构改变可导致白细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在中国乳腺癌患者 BRCA1基因外显子 2、2 0和 11部分序列中寻找突变位点 ,探讨其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 86例无血缘关系的乳腺癌患者 ,用聚合酶链反应 -双链四色荧光标记的方法 ,分析 BRCA1基因的外显子 2和 2 0的全长序列和外显子 11的部分序列。结果 外显子 2、2 0和 11的序列中均未发现有突变 ,仅在外显子 11A的序列上有一个 C/ T多态 ,基因型频率高达 4 2 %。对这个高频单核苷酸多态 (single nucleotide ploymorphism,SNP)位点 ,先作了 Hardy- Weinberg检测 ,P>0 .0 5 ,确定这个 SNP的频率不受杂合性缺失的影响。再进行 χ2检测 ,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P>0 .1,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这个高频 SNP位点与乳腺癌的发生无显著相关 ;在中国人群中没有发现其他乳腺癌患者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这几个突变热点 ,说明外显子 2、2 0和 11上的这部分序列对中国人群的乳腺癌发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山东省汉族1型糖尿病与HLA-DPB1和HLA-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基于核酸序列测定的基因分型技术对52例1型糖尿病患者及38例正常对照进行了DPB1和DQB1基因分析。结果 DPB1*2201(P<0.01)和DQB1*0201(P<0.01)、*0303(P<0.05)及*0604(P<0.05)等位基因频率在糖尿病患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B1*0402(P<0.01)和DQB1*0301(P<0.01)等位基因在糖尿病患者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DPB1*2201和DQB1*0201、*0303及*0604等位基因可能是山东省汉族1型糖尿病的易感性等位基因,而DPB1*0402和DQB1*0301等位基因可能是山东省汉族1型糖尿病的保护性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6.
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及基因多态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建立的红细胞CR1分子酶联定量测定法 ,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重复性[1] ,用此种方法测定自身免疫疾病 ,与国外报道的结果完全相同[2 ] 。最近对良、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表达A4 0 5值进行测定发现 ,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较良性肿瘤患者和正常人群都明显下降 ,并且是后天获得性。此点国外尚无报道。本文对良、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及其基因多态性表达变化进行了研究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及血标本  10 2例肝癌患者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医院住院确诊病人 ;大肠癌2 6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确认引起一起流感暴发疫情的病原,阐明该病原的血凝素基因(HA)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A)的特性.方法 疫情中最早出现流感样症状病例的咽拭子样本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采用鸡胚分离法进行病毒培养,选取两病毒分离株进行HA和NA核苷酸序列测定,并进行基因特性分析.结果 此次流感疫情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其HA和NA基因均与参比毒株的HA和NA基因高度同源,NA基因没有发生H274Y突变.结论 本研究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株为疫苗亲本株和中国分离株的类似株,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如达菲)敏感.  相似文献   

18.
应用人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核苷酸分型技术,以等位基因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QA1座位特异的PCR扩增产物,对50例胃溃疡患者、50例正常人的HLA-DQA1等位基因进行分析,旨在研究武汉地区汉族人HLA-DQA1基因与胃溃疡的相互关系,发现胃溃疡患者DQA10301显著增另,而DQA10102显著下降。提示DQA10301和DQA10102与胃溃疡有一定关  相似文献   

19.
癌症患者红细胞CR_1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女性癌症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ECR_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变化,采用血细胞DNA 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对44例癌症女性患者红细胞CR_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行了测定,发现癌症女性患者红细胞CR_1密度相关基因点突变率高达54.5%,尤其是40岁以下的女性癌症患者红细胞CR_1密度相关基因点突变率(72.73%)比40岁以下女性正常人(20.80%)明显增高。表明年轻女性癌症患者癌变易感性与红细胞CR_1密度相关基因缺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单纯性生长激素缺乏症(IGHDⅠA型)的分子基础是生长激素结构基因(GH1)的缺失。为了进一步明确GH1基因缺失的发生机理,应用PCR方法钓出了2名患者的包括缺失位点在内的基因片段,克隆后用双脱氧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2例患者在GH基因簇1833~2429bp、8446~9042bp位点的两段596bp(99%同源)基因片段间发生了3次基因的同源性重组交换,从而导致了包括GH1基因在内的6.7kb的基因片段缺失。为研究同源重组的分子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