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脑干部位缺血性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01-2013-01本院收治的不能正常进食的脑干部位缺血性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营养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措施。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的营养状况,其中包括PA、ALB、TSF以及AMC ;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对照组 PA 和 ALB水平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PA和ALB水平在治疗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TSF和AMC的大小差异在组内、组间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观察期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 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措施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预后并发症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刘佳  孙冉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5):487-491
目的 分析早期系统化康复干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 ALB)、血清前清蛋白(serum fracti on preal bumi n,PA)、血红蛋白(hemogl obi n,Hb)、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系统 化康复干预,均为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情况以及血清营养学指标 (ALB、PA、Hb、NGF、BDNF)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洼田饮水试验)情况和运动 功能恢复情况(Fugl -Meyer量表)。 结果 纳入统计分析的共80例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干预3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 于对照组(4.14±1.73分 vs 4.59±1.98分,P =0.027);ALB(38.76±5.73 g/L vs 34.13±5.01 g/L, P<0.001)、PA(279.63±35.47 mg/L vs 241.56±30.21 mg/L,P<0.001)、Hb(140.38±18.36 g/L vs 131.57±16.42 g/L,P<0.001)、NGF(68.73±8.92 pg/mL vs 54.28±6.39 pg/mL,P<0.001)、BDNF (7.98±0.95 ng/mL vs 5.84±0.62 ng/mL,P<0.001)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高于 对照组(72.28±22.39分 vs 50.17±16.48分,P<0.001);洼田饮水试验评价的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 率高于对照组(95.0% vs 80.0%,P =0.001)。 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早期系统化康复干预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有 效改善患者的神经营养情况及吞咽功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联合营养管理措施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9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2例。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基础上,观察组由护士联合医师、营养师和康复师组成团队实施联合营养管理,对照组由护士按照营养师医嘱进行,评估入院后第1天和第21天2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和上臂肌围(AMC)的变化,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和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的变化以及营养支持治疗满意度。结果住院第21天,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项营养指标均有下降,且对照组营养指标减低更为显著,观察组各项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第21天观察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19.04%)显著低于对照组(39.6%)。观察组感染发生率(23.8%)显著低于对照组(62.5%)。第21天2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联合营养管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包括临床医师、护士、营养师及康复师在内的联合营养管理模式有利于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供给,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序贯肠内营养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序贯肠内营养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0例ACI伴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序贯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各40例.肠内营养组患者给予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总量按每天84~126 kJ/kg)鼻饲3 d,第4 d起改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鼻饲;对照组给予普通流质食物鼻饲;均持续≥10 d.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治疗第1 d、7 d、14 d的营养指标[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三头肌肌围(MAMC)、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b)含量]、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结果 肠内营养组在治疗后第14 d营养指标(TSF、MAMC、血清Alb、血清PAB、H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肠内营养组治疗后第14 d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结论 序贯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改善ACI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医疗管理与临床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45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治疗组(A组)与传统治疗组(B组)。对A组进行临床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评价。结果卒中单元治疗组比传统治疗组在Brunnstrom分组上疗效明显,A组优于B组(P<0.01)。结论 卒中单元医疗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介入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老年医学科5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6例,康复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西酞普兰,10mg/d)+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心理治疗、家庭及社区康复),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分别在患者入院后、治疗1个月后采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评定患者的抑郁状态,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观察2组卒中伴抑郁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HAMD评分均有降低(P0.05),Barthel指数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康复组HAMD评分明显降低(P0.01),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康复治疗能有效减轻老年患者卒中后抑郁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在基层医院建立和运作康复卒中单元,以探讨脑血管病新的管理模式及效果评定。方法将病情稳定、Barthel指数(BI)评分低于40分的57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康复卒中单元(观察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进行为期3周的相关治疗,运用Ⅸ、Fugl-Meyer评估(FMA)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抑郁和焦虑程度进行评定。比较患者的综合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前BI、FMA、HAMD在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与其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2组患者的治疗均有效,但康复卒中单元的效果更明显;康复卒中单元是基层医院实施脑血管病治疗更好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11—2015-01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早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 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改良BI评分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I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210例,均为首次发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及对照组.康复治疗组患者在神经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简单常规的康复治疗,以运动疗法为主;对照组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每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及半年时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量表测试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测试ADL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康复治疗组患者1个月及半年时ADL运动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日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对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急性脑卒中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在发病3d内和10d后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比较2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后5d2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0d2组NIHSS、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水平72h时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d时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20d时ALB、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营养指标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出血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 5 6例脑出血偏瘫病人应用Bobath技术进行早期康复锻炼 ,疗程1个月。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简式FugI Meyer运动功能评分 (FMA) ;改良Barthel指数 (MBI)于初期和末期 (1个月 )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减少 (P <0 0 1) ;FMA、MBI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30例,予以口服抗抑郁药物及心理疏导治疗;对照组30例未进行抗抑郁治疗及心理疏导。2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对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进行评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HAMD和NFDS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指数量表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同时促进其躯体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恢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13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6例)和对照组(65例)进行研究,2组均进行药物常规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应用Bobath技术进行早期运动康复锻炼1个月,对每例患者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初期和末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M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入选卒中后8周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评价(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上肢运动研究测试(the 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评定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痉挛程度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以观察镜像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上肢运动能力FMA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治疗组FMA评分、ARA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提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下降(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痉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能提高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能减轻患者偏瘫上肢的疼痛,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及患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改良森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改良森田疗法与康复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疗效的比较。方法 改良森田疗法和康复法,都以文娱、体育、工艺、书法绘画等作业内容为基本手段。改良森田疗法在相对卧床期、轻作业期、重作业期和康复期中,运用森田疗法的理论指导患者明确各期的目的和行为准则,通过实施达到预期的康复目标。康复疗法则以组织指导患者积极参与作业活动来达到训练提高社会功能的目的。结果 改良森田疗法组与康复疗法组治疗前后IPROS分量表及总分值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相互对照,改良森田疗法组康复效果更显著(P<0.01)。两组治疗前后BPRS量表总分及因子分自身对照均有显著意义;治疗后改良森田疗法组的焦虑忧郁和缺乏活力因子分的减分率更明显(P<0.01)。治疗前后两组自知力恢复自身对照均有显著意义(P均<0.01);治疗后两组对照,改良森田疗法组的自知力恢复比康复疗法组更显著(P<0.01)。结论 改良森田疗法和康复疗法对协助临床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部分精神症状、自知力的恢复和社会功能的提高均有效,两者比较,改良森田疗法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肌无力(MG)危象的营养状况和疾病发展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4-10~2010-10收治的16例MG危象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经过,观察营养治疗前后ALB、PA、Hb、TSF及气管插管时间、危象持续时间、病死率。结果气管插管时间最短3d,最长52d,平均(17±10)d;危象持续时间最短2d,最长50d,平均(15±8)d。ALB、PA较治疗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TSF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12.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MG危象病人的营养状况、有效缩短气管插管的时间和危象持续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治疗在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12—2015-03收治的80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卒中单元模式下进行康复治疗,比较2组康复效果、住院时间及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疗效、住院时间、治疗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治疗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缺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恢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10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进行对照研究,2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应用Bobath技术进行早期肢体运动康复锻炼4周,对每例患者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初期和末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康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M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疗效。方法共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30例)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组(30例)。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6和12周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6和12周时mBI(P=0.004,0.000,0.000)、FMA上肢功能评分(均P=0.000)、BBS评分(P=0.005,0.000,0.000)均高于治疗前,FMA下肢功能评分仅治疗后6和12周时高于治疗前(均P=0.000)。与对照组相比,mCIMT组患者治疗后2、6和12周时mBI(均P=0.000)、FMA(上肢:均P=0.000;下肢:均P=0.000)、BBS(均P=0.000)评分亦不同程度增加。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可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平衡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5 年 11月至2016 年9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43例(观察组),根据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匹配43例重型颅脑损伤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康复1个月。康复前和康复后1个月采用采用运动功能量表(FMA)判定肢体运动能力,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采用简明精神检查量表(MMSE)判定认知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康复前,两组FMA评分、NIHSS评分、MMSE评分、Barthel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后1个月,两组FMA评分、NIHSS评分、MMSE评分、Barthel指数较康复前均明显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开展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