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愤怒和郁怒与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肝气郁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乔明琦  张惠云  王海军 《陕西中医》2006,27(11):1359-1361
目的:通过筛查与愤怒和郁怒紧密相关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研究其相关性。方法:对经前期综合征患者进行调查,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完成相关症状筛选。结果:筛选出“易愤怒”相关症状16个,“易郁怒”相关症状13个。提示:两组症状基本符合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肝气郁证辨证要求,说明愤怒和郁怒分别是导致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肝气郁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肝气逆证及肝气郁证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的神经-生殖激素,探讨PMS的病因病机和愤怒、郁怒与肝气逆证、肝气郁证PMS发病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规范的PMS证类诊断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HPLC、HPLC-MC、ELISA、放射免疫等技术手段,检测肝气逆证(30例)及肝气郁证(30例)PMS患者卵泡期及黄体期的血清性激素(促卵泡激素、促黄体激素、雌二醇、孕酮、睾酮、催乳素)、血浆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β-内啡肽、谷氨酸、多巴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神经甾体(别孕烯醇酮、孕烯醇酮、脱氢表雄酮)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30名)作比较。结果 卵泡期所有检测指标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黄体期PMS肝气逆证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睾酮有增高趋势(P>0.05);肝气逆证组多巴胺、5-羟色胺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γ-氨基丁酸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气逆证组及肝气郁证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气逆证组及肝气郁证组孕烯醇酮与别孕烯醇酮低于健康对照组,脱氢表雄酮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气逆证组及肝气郁证组脱氢表雄酮/别孕烯醇酮和脱氢表雄酮/孕烯醇酮2个比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肝气逆证组高于肝气郁证组(P<0.05)。结论 黄体期孕烯醇酮与别孕烯醇酮的降低、脱氢表雄酮的增高、脱氢表雄酮/别孕烯醇酮和脱氢表雄酮/孕烯醇酮比值升高可能是肝气逆证及肝气郁证PMS患者愤怒和郁怒的生物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林兰教授根据甲状腺解剖位置及经络循行结合自己五十年的临床经验,首次提出了甲状腺为“奇恒之府”,其生理功能为“助肝疏泄,助肾生阳”。其病机为郁、热、痰、瘀、虚。常见的主要证候为:邪热外感证、肝气郁结证、肝郁火热证、气郁痰凝证、气郁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肾阳亏虚证、阴阳两虚证9大证候。  相似文献   

4.
肝气逆肝气郁两证病因流行病学调查及情志致病方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求肝气逆、肝气郁两证的病因以及情志致病的方式。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法,以青岛、济南及庆云县三地1026例工人、干部、教师和农民为调查对象。结果情志内伤所致病例占两证总人数的55.4%,忿怒悔恨、郁怒怨屈是情志内伤的主要种类,其次为心愿不合、忧思悲伤。结论情志内伤是两证的主要致病因素,多种情志交织共同致病,直接伤肝是情志致病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肝郁证的产生,主要是由情志不遂所致。情绪的变化,反复或强烈的精神刺激,超越了肝的调节限度,就会导致气机失常,而首先是肝的气机运行失常则成气郁,进而可致血行不畅而成血瘀。肝郁与血瘀是郁证中二个紧密相关的病理过程。我们曾对典型肝郁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前焦虑性障碍(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患者中医症状及肝失疏泄证候分布特点、相关神经内分泌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法对3 541名18~45岁女性门诊患者进行面访调查,根据《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筛查,对PMDD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判别,并对其主证及常见证的中医症状进行积分比较,检测其血清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 ticotropic hormone,ACTH)、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褪黑素(melatonin,MLT)、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8种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含量。结果本次调查在3 541名18~45岁的女性共发现PMDD患者258例,其中PMDD主证与常见证为肝气逆证和肝气郁证,分别占40.3%(104/258)与34.9%(90/258)。其余5证候为肝郁脾虚、肝郁血瘀、肝郁化火、肝郁肾虚和脾肾阳虚,分别为7.8%(20/258)、7.4%(19/258)、6.2%(16/258)、3.1%(8/258)和0.4%(1/258)。与肝气逆证比较,肝气郁证的主症为情志抑郁和情绪低落,该两项症状得分升高(P0.05);与肝气郁证比较,肝气逆证的主症为急躁易怒、心烦、小腹坠胀、焦虑、头晕、头痛、失眠、头胀、口苦和目昏共10项,该10项症状得分升高(P0.05)。与肝气郁证比较,肝气逆证Hcy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DD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肝气逆、郁两证确有不同的科学内涵及生物学基础,"调肝"应为临床治疗首选之法。  相似文献   

7.
介绍刘鹏教授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肝郁血瘀型胁痛经验。中医学认为,胁痛常因外感内伤致肝胆气郁,脉络受阻或者肝阴不足,脉络失养所致,而肝郁血瘀证是临床最常见证型之一。刘鹏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肝郁血瘀,络脉失和,病情有虚实之分,亦有虚实夹杂,治以疏肝活血、柔肝和络,善用四逆散为基本方,并提出在疏肝活血同时,应重视健运脾胃。运用行气疏肝药物时需顾护肝体,避免耗血动血。气郁不可避免血瘀,适度活血可助行气,恢复藏泄互用之能。经断前后妇女,需重视养血柔肝,调补冲任。临证不可拘泥,应详查其兼证,灵活化裁用药,方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在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前提下,系统检索近10年来抑郁症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类文献。并将检索的文献按照证候研究、方药治疗、辨证论治、综述进行分类,根据各类文献的研究特点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对抑郁症证候分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总结归纳出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为抑郁症中医证候规范化、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依次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痰气郁结、肝郁肾虚、气郁化火。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经前期妇女、肝气郁型PMS(经前期综合征)郁怒症者脑发病机制,为两者脑功能变化的提供可视性实验依据,为情绪的脑定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无创性PET-CT,采用成组t检验的统计方法与测定双侧脑区视觉分析放射性分布不对称指数(AI),研究经前期妇女、肝气郁型PMS的郁怒者,观察到脑组织中哪些区域与经前期、PMS患者郁怒症有关。结果:(1)与正常妇女经前期比较,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结郁怒者组相关脑区多呈现葡萄糖代谢减低,葡萄糖代谢减低脑区P<0.01有:右侧额中回,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有:中脑、左侧额下回、右侧额下回等有显著性差异。(2)正常妇女经前期与PMS肝气郁结郁怒者组相关脑区不对称指数(AI)双侧脑区视觉分析异常区勾画感兴趣区(ROI),测定放射性分布不对称指数(AI)。正常妇女经前期未见明显有规律性差异。PMS肝气郁结郁怒组有差别的:葡萄糖代谢明显有规律性差异的是右侧额中回代谢明显低于左侧额中回,提示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有关,左前额皮层与积极感情有关。结论:(1)经前期妇女脑葡萄糖代谢未见明显有规律性差异。(2)肝气郁型PMS郁怒者的实质是与脑功能异常有关的情绪失常,即情志致病。(3)肝与脑密切相关,是进行肝气郁型PMS郁怒者脑功能成像的基础。(4)右前额皮层与肝气郁型PMS郁怒症患者的消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支配身体的左侧,这与中医的肝胆之气行于身体的左侧是一致的。(5)探讨郁怒的脑定位,为有效的药物和心理疗法进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据此制订系列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肝气逆、肝气郁两证发病与个性特征和情绪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面对同一情志刺激,产生肝气逆肝气郁两证的个性原因及其情绪特点。方法:运用艾森克(成人)人格问卷(EPQ)、自评抑郁量表(SAS)、汉密顿自评焦虚量表(SDS)量表对两证180例患者进行了个性及情绪状态测量研究。结果:两证组在EPQ的N向量中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气逆证组E向量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及肝气郁证组(P〈0.05),肝气郁证组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气逆证组SAS标准总分明显高于肝气郁证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P〈0.01)。肝气郁证组SDS标准总分显著高于肝气逆证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P〈0.05)。肝气逆证组患者个性多外向气质类型和多胆汁质,情绪表现以焦虚为主;肝气郁证则多内向和抑郁质,情绪以抑郁为主。结论:两证患者所共有的神经质倾向,是其易于产生两证的共同个性基础;两证个性不同的内外倾向和气质类型,是面对同一情志刺激而分别表现出不同情志反应的个性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体质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14-2016年在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就诊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93例,调查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及中医四诊信息;然后将收集的病例分成三组:A组(临床前期和无症状期)、B组(症状期)、C组(失代偿期);采用预先设计好的体质调查表对入选患者进行临床问卷调查,对B、C两组则进行中医辨证。结果:(1)93例PBC患者体质分布:总体以气郁质37例(39.78%),气虚质35例(37.63%)和阴虚质29例(31.18%)为主;A、B两组均以气郁质、气虚质和阴虚质为主,而C组以阳虚质、气虚质和血瘀质为主。三组体质类型分布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且总体分布不全相同(P0.05)。(2)B、C两组患者证型分布:B组以肝郁脾虚证(41.07%)和肝肾阴虚证(25.00%)为主;C组以瘀血阻络证(47.62%)和肝肾阴虚证(23.81%)为主;肝郁脾虚证常兼肝肾阴虚证和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常兼瘀血阻络证;瘀血阻络证常兼湿热中阻证和脾肾阳虚证。病变脏腑主要在肝,其次是脾、肾、胃、胆。结论:原发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体质类型临床以气郁质和气虚质多见,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较常见,病位主要在肝、脾、肾。  相似文献   

1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广泛性焦虑症中医证候学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贝叶斯网络技术研究广泛性焦虑症的中医证候学规律。方法于2009年8月1日—2010年7月31日,对北京地区10家分中心705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中医证候学观察,通过专家组指导,运用贝叶斯网络技术建立中医证候模型,分析广泛性焦虑症的中医证候学规律。结果运用贝叶斯网络技术提取了9个证候类型,分别为肝郁化火、气郁血瘀、痰热扰心、心胆气虚、肝郁脾虚、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肾精亏虚、肾虚肝旺。结论贝叶斯网络在中医证候建模、挖掘证候规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适用于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2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和200例正常人群进行体质调查,比较9种体质在两组受试者中的分布;并对病例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与疲劳程度调查,观察9种体质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结果 病例组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平和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疲劳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中心脾两虚证58例、肝郁脾虚证50例、气虚湿阻证48例、肝肾亏虚证36例、气阴两虚证28例,不同体质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以气虚质为主;肝郁脾虚证以气郁质为主;气虚湿阻证以气虚质为主;肝肾亏虚证以阴虚质为主.  相似文献   

14.
逍遥散始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炙甘草、生姜组成.临床常用主治肝郁气滞之证.明代赵氏曾提出“治其木郁,诸郁皆因而愈”.所谓“木郁”即是肝郁,肝郁即是气郁.六郁致病,气郁为首.肝失条达,气机郁滞,可形成气郁,继而火郁,痰郁、血郁、湿郁等.一旦诸郁形成,或脏腑功能气血失和,或冲任胞宫受阻,则表现为因“郁”而致的诸疾.故治诸郁,莫不以调气为先,调气即是调肝,调肝即是达木,“木郁达之”,则诸郁自解.兹举二案以证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肝气逆、肝气郁两证的概念与病因的研究概况的总结,揭示在对中医证的研究中出现的值得注意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6.
邓伟明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679-1680
吴维城认为阳痿病机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湿热等证,临证时将本病分为肾虚火衰、肝肾气郁、湿热下注3型。肾虚火衰型治疗以温补肾阳,养肝起痿为法,肝肾气郁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强肾起痿为法,湿热下注型,治疗以清热利湿,泻肝起痿为本。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规律及临床证型分布。方法:从我中心2013年1月-2016年6月家庭医生全科团队服务的高脂血患者中选取632例进行研究,对其中医症状、脉象和舌象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临床证型以及中医辨证的分布规律。结果:本组患者共有10种单证,分别为肝气郁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湿热证、郁热证、心气虚证和肾阳虚证,其中心、肝、脾、肾等单证均有一定比例。本组患者共有5种,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瘀内阻和阴虚阳亢,其中肝郁脾虚所占的比例最多,为35.44%,且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阴虚阳亢均与肝脏有关,约占61.39%(388/632)。结论:通过中医辨证规律与临床证型分布规律的分析有助于了解高血脂症中医病因病机,实施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8.
肾虚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发病基础,肾虚又影响肝脾功能,致气郁,产生痰湿、瘀血等,可分为肾虚证、肾虚肝郁证、肾虚痰湿证及肾虚血瘀证.行经期经血淋漓不尽者,可予凉血止血、健脾止血、补气止血等摄血扶正法.邪盛者,气郁当疏,化瘀开结,以祛邪疏导为主.经后期(卵泡期)血...  相似文献   

19.
肝气郁、肝气逆是肝失疏泄的始发证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肝气逆证两证的源流、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探讨,对两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依据与治法方药做了进一步规范;并明确了进一步规范两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辨治四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高血压的诊治 ,笔者以调肝为首务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兹将辨治的体会和经验介绍如下 ,供同道参考。1 气郁血逆 ,疏肝调血为法《素问 标本病传论》曰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盖肝为厥阴风木之脏 ,职司疏泄 ,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失疏泄 ,气机郁阻 ,久则气郁血逆而致血脉失调 ,血压升高。临床多见头痛头晕 ,胸胁胀闷 ,情绪低落 ,纳食减少 ,甚则两胁窜痛 ,舌淡红或偏红 ,脉弦或沉弦。可见“怡愉快乐为肝德 ,忧愁郁怒则肝病”。证以肝气郁于先 ,血脉失调于后 ,治当遵“木郁达之”之旨 ,以疏肝调血立法 ,庶乎肝木畅达 ,气血调顺 ,则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