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波  梁振  朱百鹏  高标 《安徽医药》2012,16(8):1116-1117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 Duodenectiomy,PD)后胰液外引流方式在降低PD术后并发症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非选择性的施行的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式为在Child术式的基础上,胰管和T管外引流,引流的胰管经T管穿出。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均无胰瘘发生,无死亡病例。拔除胰管引流管的时间为术后3周左右。结论经T管胰液外引流在避免胰瘘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方面可能确有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胃吻合与胰肠吻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5年1月选择在某院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胰胃吻合组与胰肠吻合组各39例,胰胃吻合组施行捆绑式胰胃吻合术治疗,胰肠吻合组施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治疗.结果 胰胃吻合组的胰胃吻合手术时间明显少于胰肠吻合组的胰肠吻合手术时间(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胃吻合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进食半流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胰肠吻合组(P<0.05).胰胃吻合组术后胃排空障碍、切口感染、胰漏、胆漏、消化道溃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胰肠吻合组(P<0.05).结论 相对于胰肠吻合,胰胃吻合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能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胰胃吻合术与胰肠吻合术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胃肠胰腺外科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胰腺残端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胰肠吻合术和胰胃吻合术两组,其中胰肠吻合术14例,胰胃吻合术17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胰腺断面质地和术后并发症,包括胰瘘、胆瘘、腹腔出血、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术后死亡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胰腺断面质地、胰管直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胰瘘、胆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术后死亡)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胰胃吻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高于胰肠吻合术,其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肝脏胆肠引流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中的疗效。方法 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共30例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6例行采用经肝脏胆肠引流,其余14例采用常规方法放置T管,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电解质、肝功能变化,手术时间,两组吻合口大小、吻合时间、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胆道感染情况,手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与常规术式组相比,观察组的胆肠吻合手术时间小于对照组,术后引流管周围渗液明显减少,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较早;两组术后进食时间,胆漏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3个月胆管直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相当、两组间手术前后电解质及肝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肝脏胆肠引流可以有效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胃吻合术及吻合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壶腹周围癌40例分为观察组(n=22)和对照组(n=18),均采用经典PD术式行脏器游离、切除.对照组行手工胰肠及胆肠、胃肠吻合;观察组采用捆绑式胰胃吻合术行胰液内引流,采用吻合器行胆肠、胃肠吻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比较两组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吻合时间缩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P<0.05,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胃吻合术及吻合器在PD中应用安全、易行,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综合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  邢雪  欧坤  周旭 《中国医药指南》2009,7(4):34-34,6
目的采用各种综合措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方法常规手术组23例,综合措施组61例,观察两组手术后胰瘘的发生率,胰瘘引起的病死率。结果采用综合措施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无病死率。结论采用严格的胰肠吻合,胰液外引流,肠内营养,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充分的腹腔引流,能明显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措施。方法:采用各种综合措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常规手术组23例,综合措施组61例,观察两组术后胰瘘的发生率,胰瘘引起的死亡率。结果:采用综合措施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采用严格的胰肠吻合,胰液外引流,肠内营养,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充分的腹腔引流,能明显降低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胰管不置支撑引流对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48例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胃吻合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4例。A组采用胰管内置引流管,B组采用胰管内未置引流管,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出现胰瘘2例(4.2%,2/48),经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死亡1例;12例出现胃排空障碍(25.0%,12/48);胰腺残端出血2例(4.2%,2/48)。两组患者的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胃吻合术中不置胰管引流管对胰瘘的发生无影响,值得各级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套入捆绑式肠胰吻合法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997年2月至2011年6月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4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行套入捆绑式肠胰吻合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发生胰瘘5例,胰瘘发生率仅为1.4%,且均为少量胰瘘,经过持续负压冲洗引流后在10d或1月得到控制。6例术后5~8d并发胆瘘,经过引流自愈,3例术后3~7d切口感染,均经换药治疗而愈合,3例于术后6~9d切口开裂,二次手术行切口减张缝合后痊愈,5例于术后5~15d发生胃瘫,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套入捆绑式肠胰吻合,手术时间短且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改良套入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45例)及对照组(44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套入式胰肠吻合,对照组采用其他法胰肠吻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及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结果 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77±0.92)h,术中失血量为(432.61±205.38)ml,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为(19.91±2.41)个。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62±1.19)h,术中失血量为(481.38±142.67)ml,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为(18.44±6.15)个。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发生B级胰瘘10例(22.2%), C级胰瘘4例(8.9%),术后胰瘘发生率为31.1%;对照组发生B级胰瘘18例(40.9%), C级胰瘘12例(27.3%),术后胰瘘发生率为68.2%。改良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套入式胰胃吻合重建的手术指征、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并行套入式胰胃吻合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胰管内放置支撑引流管套入式胰胃双层间断吻合法。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362min,术中输血量平均为33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24d。住院期间1例(占2.5%)患者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术后并发症5例(占12.8%),肺部感染2例,并胰胃吻合口出血1例,经抑酸止血治疗出血停止,切口感染3例,并切口裂开1例。结论套入式胰胃双层吻合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胰腺残端重建方式,合理地选择套八式胰胃吻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口径吻合器胆肠吻合在合并胆总管扩张壶腹部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2007年5月~2009年10月共30例伴胆总管扩张壶腹部肿瘤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6例行小口径吻合器胆肠吻合,其余14例采用常规方法吻合,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电解质、肝功能变化,手术时间,两组吻合口大小、吻合时间、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胆道感染情况,手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与常规术式组相比,观察组的胆肠吻合手术时间短,P=0.036,术后进食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P=0.047,术后3个月胆管直径、胆漏发生率、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相当,两组间手术前后血钠、血钾、肝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胆管扩张的患者以小口径吻合器胆肠吻合同时不放置T管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胃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胰胃吻合术的24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术.术后监测血糖4.0~6.9 mmol/L.术后胰漏发生率为0.82%,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0.82%,腹腔积液发生率为1.22%,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04%,病死率为1.22%.结论 胰胃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胰腺残端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源于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7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监护时间、住院天数,观察腹腔感染、胆瘘、胃排空障碍、胰瘘、胆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监护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3.32±1.87)d、(24.67± 9.8)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腹腔感染、胆瘘、胃排空障碍、胰瘘、胆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8.3%、13.9%、5.6%、5.6%和2.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周明银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85+187-185,187
目的探讨搁绑式胰空肠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巾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和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4年1月~2012年3月对2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施行捆绑式胰空肠吻介法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本组无胰肠吻合口瘘病例及死广病例。术后肺部感染5例,治疗后痊愈。结论捆绑式胰窄肠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巾可明湿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奥曲肽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中的预防性作用。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19年1月10日间公开发表的使用奥曲肽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项临床RCT,共包括1 283例患者,奥曲肽组658例,对照组625例。结果表明,预防性使用奥曲肽不能显著降低术后胰瘘、生化漏、临床胰瘘和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OR=0.86,95%CI:0.64~1.16,P=0.33;OR=0.94,95%CI:0.59~1.50,P=0.79;OR=1.04,95%CI:0.61~1.76,P=0.89;OR=0.84,95%CI:0.52~1.34,P=0.46),而且在围术期死亡、术后腹腔脓肿、术后出血、再手术、术后胰腺炎等方面奥曲肽组与对照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预防性给予奥曲肽治疗不能显著降低术后胰瘘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住院的15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将其中发生胰漏的1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余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进行单因素非条件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0-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与胰管直径、术前白蛋白、是否胰管支撑引流、是否应用生长抑素、胰腺质地有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与胰管直径、是否胰管支撑引流、是否应用生长抑素、胰腺质地相关(P〈0.05)。结论胰管直径、是否胰管支撑引流、是否应用生长抑素、胰腺质地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吴耐  任泽强  张蓬波  张秀忠  张冲  龚帅  张易 《安徽医药》2019,23(7):1380-1383
目的 参照2016年国际胰瘘小组更新的胰瘘分级,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并尝试建立胰瘘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6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术后胰瘘的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本组病人胰瘘发生率17.39%(28/161),其中B级胰瘘16.15%(26/161),C级胰瘘1.24%(2/16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P<0.05)、胰腺质地(P<0.01)和胰管直径(P<0.05)为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术后胰瘘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750(95% CI:0.658~0.841),曲线拐点对应的计算概率为15.36%,对应的灵敏度为0.786,特异度为0.639。结论 BMI、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术后胰瘘预测模型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可为术后胰瘘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三种不同方式胰肠吻合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及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等三种不同方式的胰肠吻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52例胰头、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三种不同方式胰肠吻合的胰漏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套入式端端胰肠吻合25例,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16例,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11例;手术时间4~7.15 h,胰管对粘膜端侧胰肠吻合手术时间短,各类围手术期并发症共18例,各种术后远期并发症10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9.32±5.45)d,围手术期死亡共2例. 结论 套入式端端胰肠吻合、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以及胰管对粘膜端侧胰肠吻合均为手术切除后常用的吻合方式,吻合口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根据术中情况决定吻合方式是最佳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