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剂量率(HDR)腔内近距离辐射正常食管的组织学改变及与食管上皮细胞DNA含量变化的关系,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用家兔49只,分10Gy组、15Gy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接受照射后不同时间检查组织病理学改变及食管上皮DNA含量变化。结果:10Gy组仅有粘膜和粘膜下层充血和浅溃疡,7d炎症明显,2周即可见上皮修复表现。15Gy组在7~14d出现了严重的上皮及肌层损伤,持续6周以上,损伤后的修复均有明显的纤维增生。未发现受照射后食管上皮DNA倍性(DI)的改变,S期细胞比例(SPF)改变与组织病理学改变相一致,急性炎症期SPF减少,恢复期SPF回升并增高。结论:为保证正常食管免受过量照射,HDR近距离治疗食管癌时单次剂量应在10Gy以下。HDR辐射对正常食管上皮的DNA含量无明显改变,放射损伤及修复中上皮细胞周期中SPF变化与组织病理学改变一致。  相似文献   

2.
张占书  刘雨 《上海医学》1996,19(10):578-580
采用腔内放疗配合体外照射治疗食管癌30例,设对照组55例,病例具可比性。单纯体外照射组给剂量65~70Gy/6~7周。体外加腔内组,外照50Gy/5周,腔内照射14~21Gy/2~3周,一周一次,每次7~8Gy。考点距源轴中线10~12mm,体外照射40Gy后开始腔内照射。结果:体外加腔内照射组治疗结束,食管X线片的一级率27%,二级率60%,三级率10%,四级率3%。单纯体外照射组其食管X线片的一至四级率分别为15%、58%、10%和ll%。吞咽功能明显改善者体外加腔内照射组与单纯体外照射组分别为96%和73%。腔内照射的食管反应,明显疼痛占7%(2/30),轻微疼痛43%(13/30)。无食管穿孔及出血,也无明显食管狭窄。我们认为腔内配合体外照射是提高食管癌放射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抗辐射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临床观察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的抗辐射作用。方法:68例癌症患者按低剂量组(5-15Gy),中剂量组(6 ̄30Gy),高剂量组(〉30Gy)进行局部照射3d后服用β-胡萝卜素(β-Car)和维生素E(VE),连服10d,采集血样测定LPO,SOD,GSH-Px,β-Car,VE。结果:放疗后与放疗前比较,LPO升高,β-Car和VE含量减少,SOD活性下降,GSH-Px活性增高。给药后与放疗  相似文献   

4.
酒石酸锗对小鼠Lewis肺癌放射增敏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物肿瘤模型,运用单次照射、单次用药的方法探讨酒石酸锗放射增敏效应。结果表明:治疗前、后单药组和对照组肿瘤平均体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肿瘤平均体积比较;单放组10Gy与实验组7.5Gy,单放组15Gy与实验组10Gy,单放组20Gy和25Gy与实验组15Gy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所需的照射剂量较单放组所需的照射剂量低。本实验中,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增敏比为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互隔交链孢霉诱导食管癌的发生机制。方法:用交链孢酚(AOH)体外处理不同时间胎儿食管上皮组织,提取组织的DNA,从10例食管癌组织及10例癌旁组织中分别提取DNA,设正常胎儿食管上皮DNA为对照。EcoRI酶切,Southern转移,与EGFr癌基因,Rb抗癌基因探针杂交。结果:正常对照组中EGFr、Rb无扩主丢失;AOH诱导24h1周和3周的胎儿食管上皮未抗癌基因Rb的丢失,食管癌组织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3种分割放疗方式所致口腔粘膜损伤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鼻咽癌常规分割、全程超分割、后程加速超分割3种放射治疗方式所致的放射性口腔粘膜损伤。方法 72例首程放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分割组(CFR)、全程超分割组(FHR),后程加速超分割组(LAHR)各24例。鼻咽部总剂量:CFR组70 ̄72Gy/7 ̄7.5周,每天照射1次,每次2Gy;FHR组80.5 ̄82.8Gy/7 ̄7.5周,每天照射2次,间隔6h以上,每次1.15Gy;LAHR组先  相似文献   

7.
38例直肠癌患者中,DukesA,B,C期分别为7,24,7例,放疗方法,体外放疗分为全盆腔对野照射,肿瘤量35Gy分10次,每周5次,其中15例体外疗期间近距离腔内放疗,直肠粘膜下10mm处参考点剂量16Gy,分2次进行,放疗后10~20d行根治术,结果:患者均耐受全疗程放疗,放疗后肿瘤完全消失2例,肿瘤缩小≥50%者13例,放疗后保肛手术指征扩大,单纯体外放疗组与体外加腔内放疗组的肿瘤消退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庆大霉素(GM)引起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后,人参总皂甙(GS)能否减轻GM的进一步肾损害,促进肾小管的修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I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7d,模型组(Ⅱ组)腹腔注射GM7d,在随后7d中自由饮水,GS治疗组(Ⅲ组)腹腔注射GM7d后,给予GS灌胃7d。结果:d15显示Ⅱ组中血肌酐水平、血清和肾皮质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均比I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加速超分割放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食管鳞癌9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加速超分割组。常规组:180~200cGy/次,5次/周,总量6000~7000cGy/6~7周;加速超分割组:150cGy/次,2次/日,间隔6小时,总量5400cGy/35周。两组病人均采用60Co远距离外照射。结果:常规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6%(23/50)、20%(10/50)、12%(6/50);加速超分割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34/48)、396%(19/48)、292%(14/48),加速超分割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放疗反应和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结论:加速超分割放疗能明显提高食管癌病人的生存率,但不增加放疗反应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探讨用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技术研究X刀治疗大鼠C6胶质瘤诱发的细胞凋亡。对X刀治疗的各组动物肿瘤组织发生的细胞凋亡采用经典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原位末端标记法进行了研究。经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法研究发现,X刀15Gy、20及30Gy治疗后在1周内诱发出明显的细胞凋亡,此时的细胞凋亡数与对照组及40Gy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这一结果与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所得结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骨转移癌止痛放疗的最佳分割方式。方法:将39例骨转移癌疼痛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9例,B组20例),采用不同分割方式进行放疗,A组:每次200cGy,每周5次,共3000cGy·15次;B组:每次300cGy,每周3次,共3000cGy·10次。结果:A组有效率为57.7%,B组有效率为84.0%,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采用“每次300cGy,每周3次,共3000cGy·10次”的分割方式对骨转移癌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硫普罗宁(MPG)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取健康小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即溶剂对照组,模型对照组,MPG高剂量组和MPG低剂量组,每组30只。采用腹腔注射给药,实验组(包括CCl4及MPG大小剂量组)先给体积分数为025%CCl410ml/kg;对照组给等量溶剂。30min后,用MPG75及150mg/(kg·d)进行治疗,连用15d;对照组给溶剂10ml/kg。各组动物在实验的36h,7d及15d分批处死,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丙二醛(MDA)及病理组织学的改变情况。结果:MPG剂量为75及150mg/(kg·d),血清中ALT,AST及MDA明显降低,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提示:MPG对由CCl4所致的急性肝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庆大霉素(GM)引起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后,人参总皂甙(GS)能否减轻GM的进一步肾损害,促进肾小管的修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Ⅰ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7d,模型组(Ⅱ组)腹腔注射GM7d,在随后7d中自由饮水,GS治疗组(Ⅲ组)腹腔注射GM7d后,给予GS灌胃7d。结果:d15显示Ⅱ组中血肌酐水平、血清和肾皮质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均比Ⅰ、Ⅲ组显著升高(P<001),同时血清和肾皮质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Ⅰ、Ⅲ组显著下降(P<001);但Ⅲ组血肌酐升高与Ⅰ组无显著性差异,血清和肾皮质匀浆中MDA升高与SOD下降较Ⅰ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理检查Ⅲ组也比Ⅱ组损害轻、修复快。结论:反应性氧代谢产物(ROM)的增多及肾脏抗氧化能力的下降参与了大鼠GM肾损害,GS能通过清除ROM减轻肾损害,促进肾小管及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以错配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中和生物法研究了HBV前C区基因变异及干扰素中和抗体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前C区1896位G→A基因突变者HBVDNA阴转7例(46.6%,7/15),追踪一年内全部复发,无变异者HBVDNA阴转7例(50.0%,7/14),追踪观察未见复发。中和抗体阳性者HBVDNA阴转率为26.7%(4/15),明显低于中和抗体阴性的病人(83.3%,10/12)。  相似文献   

15.
骆雪萍 《医学文选》2000,19(1):11-12
目的:评价地尔硫Zhuo对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Ⅰ组):地尔硫Zhuo60mg/d及硝酸甘油10-20mg/d静滴,连用7d;对照组(Ⅱ组):硝酸甘油10-20mg/d静滴,连用7天,观察治疗前后疼痛缓解、心律、心率(HR)、血压(BP)ECG(∑ST、NST)变化情况。结果一周内Ⅰ组疼痛缓解率、房颤转窦律数较Ⅱ组有显著差异(P〈0.05);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辐射增敏剂AK2123和辐射防护剂WR2721对肝癌细胞DNA损伤与修复的影响.方法:用脉冲交变电泳法(PFGE)和 ̄3H-TdR掺入法,测定上述两药物对受照人肝癌细胞DNA双链断裂(dsb)与修复及DNA合成的影响.结果:在0~80Gy剂量范围内,随着照射剂量增加,肝癌细胞DNA残留率逐渐降低(100%~57.0%),DNAdsb量亦逐渐增多,照前给AK2123或WR2721,均能显著地降低DNA残留率,使DNAdsb量增多,加重DNA损伤(P<0.05);20Gy受照细胞保温0~120min,在60min时DNAdsb开始被修复(P<0.05),而AK2123组为120min(P<0.05),WR2721在30min后有修复的趋势;AK2123在62.5~500μg/ml内其参入率显著升高(P<0.05),呈促进DNA合成作用,WR2721则随药物浓度增加其参入率降低(P<0.05),抑制DNA合成.结论:AK2123和WR2721显著加重受照肝癌细胞的辐射损伤,促进DNAdsb量增加,抑制其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家兔肝脏组织间插植内照射后放射损伤和修复的变化及其时间与剂量效应的关系。方法:将家兔分成4组:A组10Gy、B组20Gy、C组30Gy、D组为对照组,观察内照射后1、2周及1、3、6月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照射后不同时间的肝脏放射毒性反应。结果:3个不同剂量组照射后不同时间WBC、TP、GPT、AKP、TBiL与照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照射后1 ̄2周可见急性放射性肝炎改变;1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yclinD1和增殖细胞核怕(PCNA)在食管鳞癌,癌旁正常上皮和一上皮的表达特点,并分析了CyclinD1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82例管鳞癌,33例非典型增生上皮和23例正常粘膜上皮进行了CyclinD1和PCNA检测。结果:82例食管鳞癌中57例阳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9.5%,非典型增生组阳性率为36.4%,正常粘膜上皮  相似文献   

19.
探讨用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技术研究X刀治疗大鼠C6胶质瘤诱发的细胞凋亡。对X刀治疗的各组动物肿瘤组织发生的细胞凋亡采用经典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原位末端标记法进行了研究。经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法研究发现,X刀15Gy、20及30Gy治疗后在1周内诱发出明显的细胞凋亡,此时的细胞凋亡数与对照组及40Gy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这一结果与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所得结果完全吻合。另外在40Gy组及其它剂量治疗各组均发现有坏死成份,尤以前者明显。利用该法证实X刀治疗大鼠C6胶质瘤后诱发出明显细胞凋亡的同时还致细胞坏死,这种致坏死效应随剂量增加渐趋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组织间插植与阴道盒后装放射治疗消除巨大子宫颈肿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宫颈癌大体积外生肿瘤(直径>40mm)应用高剂量率铱-192放射源近距离后装放射治疗消除肿瘤共43例,分两组用不同方法对比观察。第1组28例,用阴道盒容器;第2组15例,用组织间插植。结果宫颈肿块消退至20mm左右或宫颈外形恢复时间第1组需用2~3次,平均2.54次,放射剂量为源旁15mm(阴道粘膜下5mm),DT20~30Gy,平均DT25.4Gy;第2组需1~3次,平均1.9次,放射剂量为源旁10mm,DT10~30Gy,平均DT18.7Gy;直肠、膀胱放射反应发生率第2组低于第1组分别为13.3%、6.7%和32.1%、14.3%。结论组织间插植后装放射治疗消除宫颈巨大肿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不增加肿瘤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