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时沛 《中国实用医药》2014,(34):134-135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Gemox方案(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对中晚期肝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的Gemox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沙利度胺联合吉西他滨及奥沙利铂的Gemox方案进行治疗,21 d为1个周期,完成2个周期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治疗前后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为43.3%和5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Gemox方案应用于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能够降低血清VEGF水平,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宫颈鳞癌及新辅助化疗(NACT)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作为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宫颈鳞癌直接手术组(对照组)和30例NACT组化疗前、后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和组织中MVD表达变化,分析新辅助化疗是否影响其变化。结果①NACT后,临床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1例,总有效率(CR PR)为80%;②NACT组在化疗前与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和组织MVD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NACT后宫颈鳞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和组织MVD的表达在NACT前有明显降低(P<0.05);④MVD的表达和血清VEGF水平在临床有效组NACT后较NACT前出现显著下降(P<0.01),而临床无效组NACT前、后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T后MVD的表达及血清VEGF均明显下降,且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呈负相关。说明宫颈癌组织MVD的表达及血清VEGF可以成为NACT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放疗在老年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吉西他滨联合放疗)与对照组(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观察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吉西他滨联合放疗在老年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7,(15):2046-2049
目的:观察奈达铂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0例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6MV直线加速器外放射联合腔内后装照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顺铂注射液20mg/m~2,d_1+紫杉醇注射液35 mg/m~2,d_1,3 h内滴完;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奈达铂20 mg/m~2,d_1+紫杉醇注射液(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两组均以1周为1个周期,共治疗6个周期。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VEGF-C、VEGF-D水平和微淋巴管密度(LVD)、微血管密度(MVD)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52.00%)、疾病控制率(86.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00%、6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EGF-A、VEGF-C、VEGF-D水平和LVD、MVD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联合紫杉醇可提高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降低VEGF水平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少胃肠道反应,但应注意血小板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吉西他滨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吉西他滨和顺铂新辅助化疗,对照组采用丝裂霉素和顺铂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肿瘤大小的变化、化疗的毒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西他滨和顺铂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术前放化疗对直肠癌患者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选取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收治的直肠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便即刻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术前先给予放疗40 Gy,同时进行两次FOLFOX4方案化疗,待放疗结束周后,开展手术治疗。获得手术标本于常规病理检查的同时,进行微血管密度(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系统化表达分析,借助用半定量计分法计算VEGF表达,并利用Weidner计分法开展MVD记数。结果观察组VEGF表达阳性率、分值高于对照组,MVD值低于对照组,局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根治性手术率、保肛门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通过开展术前放化疗,能够较好地对肿瘤组织MVD、VEGF表达进行抑制,并且还具有术前降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青  刘孟琦  高丽环 《河北医药》2012,34(11):1630-1631
目的 紫杉醇(TAX)和吉西他滨(GEM)是目前治疗肺癌的一线药物.本研究比较二药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增敏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首程治疗96例中晚期NSCLC患者均给予放疗,根据化疗方式分为吉西他滨组、紫杉醇组及对照组.吉西他滨组的给药方案:吉西他滨1 000 mg静脉滴注30 min,每周1次;紫杉醇组,紫杉醇60 mg静脉滴注,每周1次;对照组仅行单纯放射治疗.结果 吉西他滨组和紫杉醇组在有效率、放疗增敏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西他滨组和紫杉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系统毒副反应:吉西他滨组较紫杉醇组严重,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紫杉醇(P<0.05).结论 吉西他滨与紫杉醇放射增敏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都优于单纯放疗组.吉西他滨组血液系统毒副反应发生率高于紫杉醇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低于紫杉醇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在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对该途径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C),分为正常糖组、甘露醇对照组、高糖组、高糖+厄贝沙坦干预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观察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Wnt4、β-catenin、E-钙粘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Wnt4和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结果高糖组较正常糖及渗透浓度对照组Wnt4蛋白及mRNA、α-SMA蛋白表达增高,E-cadherin表达降低,β-catenin总蛋白及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细胞质及核蛋白表达增强。Wnt4和β-catenin核蛋白表达在高糖诱导24h达高峰;厄贝沙坦下调Wnt4、α-SMA及β-catenin核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表达水平。结论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可能参与了高糖介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厄贝沙坦可能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途径活性而抑制该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2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吉西他滨治疗组)各63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CR3例,PR28例,总有效率为49.2%;对照组CR1例,PR12例,总有效率为20.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骨髓抑制、放射性直肠炎不良反应发生率极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吉西他滨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效果理想,但应注意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10.
汪露  江涛 《中国药房》2014,(46):4361-4364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吉西他滨和奈达铂序贯给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8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序贯给药方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7.5 mg/m2(d1d14)+吉西他滨1 000 mg/m2(d4、d11)+奈达铂80 mg/m2(d4)。对照组单用化疗方案:吉西他滨1 000 mg/m2(d1、d8)+奈达铂80 mg/m2(d1)。21 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药品不良反应。对于稳定期和有效的患者继续给予化疗2d14)+吉西他滨1 000 mg/m2(d4、d11)+奈达铂80 mg/m2(d4)。对照组单用化疗方案:吉西他滨1 000 mg/m2(d1、d8)+奈达铂80 mg/m2(d1)。21 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药品不良反应。对于稳定期和有效的患者继续给予化疗24个周期直至疾病进展,随访生存时间。结果:观察组RR为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CR为87.5%,高于对照组的7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11个月,两组生存曲线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吉西他滨和奈达铂序贯给药方案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期,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导致骨折风险增加。成人的骨量通过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来维持动态平衡,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想策略是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和/或增强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目前针对保护成骨细胞及增强其功能的骨质疏松疗法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针对成骨细胞相关功能蛋白、各种细胞损伤机制(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机械过载、微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的影响等)及骨质疏松的治疗与预防作一综述,以期为针对增强成骨细胞功能的骨质疏松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CD44与肿瘤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CD44是一种跨膜受体蛋白 ,属于黏附分子家族 ,可与透明质酸等配体结合 ,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黏附。近年来发现CD44及其变异体在许多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 ,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患者的预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 ,可作为一个辅助性指标预测肿瘤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alkaloids of A. Vasica has been studied with change of season. The study also resulted in the detection of glycosides and N-oxides of vasicine and vasicinone.  相似文献   

17.
PTEN和DNA含量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和DNA含量与NSCLC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PTEN在78例肺癌标本中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肺癌标本中DNA含量.结果:肺癌标本中PTEN蛋白总缺失率为42.3%,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2.1%和26.7%(P<0.05),其表达缺失率随TNM分期增加而上升,分期越晚表达缺失率越高.PTEN缺失率高者生存时间短.DNA指数(DI)的分布范围在1.04~1.93.异倍体肿瘤24例,DI值随TNM分期增加而增加(P<0.05),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肺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肺癌细胞DNA含量与肺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PTEN蛋白表达和DNA含量将有助于判断肺癌的转移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