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血脑屏障主要是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与周细胞形成的防护性生理屏障,可保护大脑免受有害物质伤害。作为一个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动态平衡界面,血脑屏障通过调控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来维持脑内微环境的稳定性。病理状态下,血脑屏障组成细胞的功能紊乱会导致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引发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因此,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键的一环。基础和临床研究已证实,镁离子作为神经保护剂,可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及减少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本文将通过介绍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简述血脑屏障在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下的作用,并以缺血性脑卒中及阿尔茨海默病为例,探讨镁离子在维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机制,为今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扩充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血脑脊液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是机体的内部屏障之一,由介于血循环与脑实质间的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包于壁外的胶质膜所组成,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解剖结构基础[1]。血脑脊液屏障主要是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和周细胞构成,星形胶质足突包绕毛细血管的外周,覆盖其95%~99%的表面积。其中,血管内皮细胞是构成血脑脊液屏障的关键组织细胞位  相似文献   

3.
血脑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 1 0余年来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展 ,要确切地了解和掌握中枢神经系统 (CNS)的影像技术 ,必须熟悉血脑屏障(BBB)及其病理变化 ,神经科临床医师熟知BBB的生理解剖 ,但对其在脑部疾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知道甚少。现对有着BBB受损机制以及在CNS某些主要疾病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及进展做一综述。1 血脑屏障的组织基础[1 ]血脑屏障对维护CNS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BBB的主要物质结构基础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紧密相连 ,内皮细胞内吞噬泡数量少且所含特殊的酶系统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紧密连接结构相当稳定 ,主要起…  相似文献   

4.
张明杰  曹小洁  尹泽钢  范进   《四川医学》2024,45(1):90-94
<正>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存在于血液循环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之间的一种动态界面,严格控制两者间的物质运输,保护CNS免受外来大分子或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BB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基膜及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TJs)等成分组成[1-2]。BBB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一同构成了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BMECs区别于其他血管内皮细胞的独特表型以及细胞间的TJs是BBB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基础[3]。星形胶质细胞、周细胞和其他细胞形成外围屏障,维持BBB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控制着BBB的通透性,并可清除脑内的有害物质[4]。BBB各重要组分以及因BBB受损而聚集于此的炎性细胞和介质可通过不同方式维持、破坏或修复BBB的完整性和通透性<...  相似文献   

5.
在78只成年Wistar大鼠顶叶预制的脑腔内,植入妊娠15d胎鼠大脑皮质全层约1mm3的小块。移植后24h移植物与宿主脑之间已建立起血运关系,3d后移植物内可见完整的毛细血管,30d后移植物内毛细血管呈网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血管基膜连续而完整。结果表明:移植物与宿主脑之间成功地建立了微循环,移植物内的毛细血管具备血脑屏障的某些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6.
在78只成年Wistar大鼠顶叶预制的脑腔内,樾主妊娠15d胎鼠大脑皮质全层的1mm^3的小块。移植后24h知名人士物与宿主脑之间已建立起血运关系,3d后移植物内可见完整的毛细血管,30d后移植物内毛细血管呈网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血管基膜连续而完整。结果表明:移植物与宿主脑之间成功地建立了微循环,移植物内的毛细血管具备血脑屏障的某些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7.
《求医问药》2010,(1):56-56
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组织间的一种特殊屏障,由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构成。其中内皮细胞是构成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血脑屏障可以有选择地限制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例如,氧气、二氧化碳、乙醇及某些麻醉药等脂溶性物质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而青霉素、氢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非脂溶性物质等则不易进入脑组织。  相似文献   

8.
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分子构成及信号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对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BBB是一层连续覆盖在99%脑毛细血管腔表面的内皮细胞膜,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是血脑屏障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跨膜蛋白、胞质附着蛋白及细胞骨架蛋白共同组成了TJ,各种内源、外源的信号通路通过调节这些蛋白达到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调节。研究表明,TJ是保持BBB完整性的重要因素。外伤、缺血、缺氧、感染、免疫及理化因素等均可能引起TJ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造成BBB损害,从而导致BBB的通透性升高引起脑水肿。本拟对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分子基础和信号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克服血脑屏障脑靶向给药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主要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起共同构成的具有防御功能的结构,使大脑有用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可以自由通过,并防止外界有害物质进入大脑。  相似文献   

10.
血脑屏障 (BBB)是脑毛细血管所独有的特征 ,可使一些正常能透过周围血管的物质不能通过脑毛细血管 ,对于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病理生理现象都涉及血脑屏障的改变和调节。星形细胞在血脑屏障的构成中虽然不占有主要地位 ,但许多观察表明 ,它在内皮细胞由非屏障细胞向屏障细胞转变的诱导和维持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本文着重就此方面有关的进展进行综述。1 星形细胞在血脑屏障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早在 2 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 ,脑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特征的诱导和维持取决于其起源的神经组织。这个观点以后为许多实验所支持。S…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大鼠尾状核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尾状核血脑屏障结构特点,探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痴果动物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和痴果组各5只),以Morris水迷宫和Y型电迷宫检验林鼠学习能力,应用秀射电镜观察尾状核血脑屏障的特点。结果 痴果组尾状核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局基膜增厚,轮廓不清,并形成一些致密度不均匀的物质。基膜外突起肿胀,内容物减少甚至消失,基膜外见髓样物,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质线粒体数量减少,大部分线粒体嵴模糊、断裂甚至消失。结论 血管性痴呆大鼠由于尾状核内皮细胞基膜受损,星形胶质细胞终足突起改变,使血脑屏障通诱性增加,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2.
海洛因成瘾大鼠脑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海洛因成瘾大鼠模型,电镜下观察其脑组织中血脑屏障及其周围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采用递增法给大鼠皮下注射海洛因人为建立海洛因成瘾动物模型,设对照组和模型组,取两组大鼠多部位脑组织作电镜观察。结果:海洛因成瘾大鼠脑内各取材部位在电镜下都能观察到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增加的一系列超微结构变化,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薄、内皮细胞内吞饮小泡明显增多、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等。BBB毛细血管基膜外星形胶质细胞足板水肿,毛细血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也水肿。结论:海洛因成瘾大鼠脑组织广泛性出现BBB通透性增加的超微结构变化,BBB周围星形胶质细胞水肿,这些改变影响脑细胞与外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最后引起脑细胞损害,此作用应是海洛因致脑损害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大鼠大脑中动脉短暂闭塞后血脑屏障通透性与凋亡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血脑屏障受损程度与凋亡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数量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血脑屏障几乎阻碍所有大于500Da分子量的分子从血液进入脑组织,使许多神经系统有效的药物不能被传递到需要的区域发挥其治疗的作用[1]。在动物实验已经证实,许多方法可以开放血脑屏障,并在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得到证实。但是目前影像学灌注成像技术的进步已经为无创的血脑屏障影像学评估奠定基础,并且其应用具有重要临床的意义,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1血脑屏障的功能和结构血脑屏障(BBB blood brain barrier)是存在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一种有选择性的动态透过系统,它由毛细血管上连接紧密的内皮细  相似文献   

15.
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为了有效地执行其功能,需要一个超稳定的内环境,这一内环境稳定性的维持,依赖于血—脑屏障。血一脑屏障的结构基础脑毛细血管除了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外。还有胶质细胞的轴突形成扁平的终足包围着毛细血管表面。自30年代以来,关于血一脑屏障的功能是取决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紧密连接,还是取决于胶质细胞,一直存在争议.这一争议,吸引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电镜观察了人类成体相对正常和二月胎儿的脑内血管,发现前者进入脑内的血管有微动脉、中间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后者脑内仅见毛细血管。脑内毛细血管衬以单层无孔连续性内皮,内皮细胞向管腔面和基膜面发出突起,在细胞间连接处有突向管腔的边缘褶。脑肿瘤患者及胎脑血管中内皮细胞向管腔的突起长而分枝,呈皱襞状。并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描述。  相似文献   

17.
<正> 血脑屏障的组织发生包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连接、基膜、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由于后期人胎新鲜标本难得,本文取7—26周人胎及不同胎龄与出生后至成年的小白鼠进行观察。在人胚胎中发现除7周胚脑内有血窦状毛细血管外,其它各期胎龄中均可见由“出芽”方式发  相似文献   

18.
<正> 我们根据当前对血脑屏障的研究资料,采取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cradish Pcroxidase,HRP)示踪和电镜技术,着重对大白鼠的脑毛细血管与血脑屏障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 本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脑毛细血管的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血脑屏障的“选择性不通透性”产生的原因。最为关键者是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之紧密结合部。可以用阈值浓度的尿素或NaCl之高渗溶液使内皮细胞皱缩,从而打开紧密结合部,使上述示踪物质  相似文献   

19.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介于脑部毛细血管与脑组织之间的一层生理屏障,BBB的存在有效地保护了脑组织。但在疾病状态下,如中风、老年痴呆、脑部恶性肿瘤等发生时,大部分的活性药物很难突破BBB进入脑组织而产生有效的治疗作用。因此针对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的脑靶向传递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就血脑屏障的生理基础、脑靶向传递的实现方式以及发展前景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肾脏病足细胞损伤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细胞是肾小球主要的固有细胞之一,随着对足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发现足细胞中表达的一些特异性蛋白分子之后,足细胞已被认为是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进展的关键细胞。一、足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病理改变足细胞,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附着于肾小球基膜(GBM)外侧,连同GBM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一起,构成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参与稳定肾小球毛细血管,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功能,调节超滤系数Kf以及保持GBM的正常形态,是维持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正常的主要细胞之一[1]。足细胞呈多突状,由结构和功能不同的3个部分组成:细胞体、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