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以2012-10-2014-10我院所收治的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按就诊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予以奥卡西平、卡马西平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4.9%)较对照组(76.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30d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d、30d后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予以奥卡西平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7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奥卡西平治疗,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4周疼痛程度,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4周VAS评分,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同时间其VAS比较无差异(P>0.05)。4周后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相当,但奥卡西平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2-07—2014-07我院收治的10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52例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52例加用巴氯芬治疗,观察治疗后2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照治愈率30.77%,总有效率82.69%,观察组治愈率40.38%,总有效率90.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上,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肌酐、血小板、谷丙转氨酶、白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显著,能缓解疼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9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加巴喷丁组和卡马西平组各48例,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l周和4周的疼痛程度,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并记录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加巴喷丁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总有效率为81.3%,卡马西平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总有效率为78.3%,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加巴喷丁组35.4%,低于卡马西平组62.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巴喷丁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卡马西平的疗效相当,但加巴喷丁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卡马西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01例,随机分为加巴喷丁组(51例)与卡马西平组(5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周、2周、4周疼痛程度,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加巴喷丁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卡马西平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同一用药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周、2周、4周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无差异,但加巴喷丁比卡马西平不良反应小,更加安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联合黛力新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口服奥卡西平片治疗,观察组应用奥卡西平联合黛力新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2周及4周后VAS疼痛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时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联合黛力新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缓解时间短,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文拉法辛辅助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疗效,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肤(CGRP)在文拉法辛治疗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60例T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n=30)接受文拉法辛(75 mg/d)、卡马西平治疗,对照组(n=30)仅接受卡马西平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末,评定视觉模拟评分(VAS),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并测定血浆CGRP水平.结果 治疗4周末,两组患者VAS,HAMD-17,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组VAS,HAMA减分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末,两组患者血浆CGR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组血浆CGRP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VAS减分率与CGRP下降率正相关.结论 文拉法辛辅助治疗可更为有效地改善TN患者的疼痛及焦虑症状,降低CGRP可能是文拉法辛实现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局部注射布比卡因联合口服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2-04—2014-06入住我院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予以局部注射布比卡因联合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2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强度评分,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24例(70.6%),观察组有效28倒(9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嗜睡5例,头晕3例,恶心口干各1例;对照组出现嗜睡6例,头晕4例,恶心口干各2例,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治疗方式均未发现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异常改变。结论局部注射布比卡因联合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明显的疗效,且优于卡马西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拉莫三嗪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疼痛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能够显著改善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采用VAS量表及简明McGill疼痛问卷评分评价疼痛的控制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74.29%,对照组为5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VAS、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PP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PP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控制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对缓解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用2011-05—2013-10我院神经科就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85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2例采用卡马西平治疗,治疗组43例采用拉莫三嗪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8.57%(33例),治疗组有效率88.37%(38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3,P=0.223);1、2个月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3.467,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率16.67%(7例),治疗组为13.95%(6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1,P=0.728)。结论拉莫三嗪对三叉神经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且并发症少,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的12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口服甲钴胺(1mg/次,tid)联合奥卡西平(0.3~0.6g/次,bid)治疗,持续4周,对照组仅口服奥卡西平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4周后VAS疼痛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远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治疗1周、4周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远低于对照组的28.33%。结论甲钴胺联合奥卡西平通过不同机制协同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11—2014-11收治的7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采用拉莫三嗪治疗。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VAS评分(4.34±1.1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69±1.33)分(P0.05);观察组完全缓解率39.5%,对照组为18.4%,2组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6%和86.8%,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5%和7.9%,2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近期疗效理想,不良反应少,适合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庆大霉素神经阻滞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及无水乙醇神经阻滞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庆大霉素,2组均治疗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表(KPS)评价其疼痛度与生活质量,并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2组治疗前后焦虑与抑郁程度,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2.32±1.17)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KPS评分(82.16±1.31)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HAMD评分(10.45±1.23)分、HAMA评分(13.27±1.35)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20%,与对照组的9.76%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庆大霉素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早期疼痛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预后,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神经妥乐平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将58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妥乐平组和卡马西平组,应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AS)评价2组治疗后疼痛的改善情况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1周、2周、3周、4周后神经妥乐平组VA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总有效率为83.3 %,明显优于卡马西平组(60.7%).结论 神经妥乐平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卡马西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工作现状,使用卡马西平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分析该治疗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使用卡马西平治疗,研究组使用卡马西平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理状况、疼痛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理状况、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理状况、疼痛情况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使用卡马西平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可有效平复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缓解疼痛,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文拉法辛对卒中后急性期焦虑症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方法纳入于我院就诊的86例卒中后急性期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另口服大剂量文拉法辛(150mg/d),对照组口服小剂量文拉法辛(75mg/d),疗程8周,均治疗1个疗程。记录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躯体性焦虑因子、精神性焦虑因子及HAMA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自治疗2周末开始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1、2周末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IHSS、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文拉法辛治疗卒中后急性期焦虑症均可显著改善患者卒中、焦虑症状,但大剂量改善效果更加明显且起效更快,不良反应并未显著增加,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评价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对卡马西平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卡马西平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取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后第2、4周的治疗效果,并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前VAS为(8.0±0.6)分,治疗2周后VAS为(3.1±0.9)分,治疗4周后VAS为(2.2±0.9)分,治疗前与治疗后第2、4周比较VAS评分差异显著(P<0.001),治疗后疼痛严重程度有明显改善。其中7例出现一过性疲乏、嗜睡、头晕、恶心。结论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能有效改善对卡马西平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采用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1-09-2016-09我院收治的8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对照组(盐酸舍曲林)各40例。对比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HAMA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组HAMA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2组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8/40)、22.5%(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采用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的效果显著,其起效时间较盐酸舍曲林快,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文拉法辛对卒中后轻中度抑郁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文拉法辛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分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结果治疗前2组HAMD分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观察组HAMD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ADL无显著差异,治疗后4周观察组ADL分值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6周、8周观察组ADL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NIHSS分值无明显差异,治疗后4周观察组NIHSS分值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8周观察组NIHSS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文拉法辛治疗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能够迅速控制患者抑郁症状,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