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中渐进性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二科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sTBI患者70例,均行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行常规减压,观察组35例行渐进性减压。比较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组患者术前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7 d、1个月的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中、重度残疾及植物生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GO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sTBI患者行改良大骨瓣减压术中渐进性减压有利于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手术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骨瓣阶梯减压控制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黄梅县人民医院脑外科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试验组采用骨瓣阶梯减压控制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3、7 d颅内压,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结果试验组术后1、3、7 d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NIHSS评分都有所降低,且试验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比较,骨瓣阶梯减压控制术能加快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控制性减压技术在老年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TBI)去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6例老年重型、特重型TBI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其中48例术中采用控制性减压技术(观察组),48例未采用(对照组)。结果 去骨瓣前,观察组颅内压[(35.37±2.07)mmHg]与对照组[(35.24±1.72)mmHg]无统计学差异(P>0.05);去骨瓣后,观察组颅内压[(20.87±1.40)mmHg]与对照组颅内压[(28.75±1.53)mmHg]较去骨瓣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观察组GCS评分[(6.28±0.7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12±0.69)分;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Barthel指数[(76.81±5.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8.17±6.02)分;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6.7%,8/48)明显低于对照组(47.9%,23/48;P<0.05)。结论 对于老年重型、特重型TBI,去骨瓣减压术是有效的,术中运用控制性减压技术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在幕上重型颅脑外伤(sTBI)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及脑膨出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幕上sTBI的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65例)、观察组(65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术前准备,观察组采用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比较2组患者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利用GOS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采用单因素与Logistic多因素分析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 结果观察组急性脑膨出发生率(9.23%)低于对照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75.38%)显著高于对照组(5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GCS评分(3~5分)、无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迟发型出血、弥漫性脑肿胀、脑挫伤是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P<0.05)。采用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是预防急性脑膨出的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的应用能降低幕上sTBI患者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可提高预后良好率,且急性脑膨出的发生与GCS评分(3~5分)、无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迟发型出血、弥漫性脑肿胀、脑挫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阶梯减压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的临床疗效,以及该术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中转铁蛋白(TRF)及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3)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治疗的70例重型TB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阶梯减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动力学水平、GCS评分、TRF、CTRP-3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对比其临床疗效。 结果2组患者术前双侧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峰值血流速度(PSV)及动脉搏动指数(P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 d的PSV、Vm及PI均优于术前,且观察组的PSV、Vm及PI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GSC评分、TRF及CTRP-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CS评分、TRF及CTRP-3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增加幅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植物状态生存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及阶梯减压治疗重型TBI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其蛋白质代谢指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92例STBI的临床资料。44例分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48例一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2、3 d颅内压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性脑膨出、切口疝、迟发性颅内血肿、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总发生率(18.8%,9/48)明显低于对照组(47.7%,21/44;P<0.05)。出院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观察组预后良好率(70.83%,34/48;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3.18%,19/44;P<0.05)。结论 对于病情严重的STBI,与分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相比,一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有助于控制颅内压,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天幕裂孔切开联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疗效。方法 2013年1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符合标准sTBI 6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采用经天幕裂孔切开+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对比分析两组术后颅内压、血清血清前白蛋白(PA)、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变化。结果 术后1~3 d,两组颅内压逐渐降低,且观察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血清MBP水平降低,PA水平升高;而且,观察组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5.2%,5/33)明显低于对照组(39.4%,13/33;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恢复良好率(60.6%,20/33)明显高于对照组(30.3%,10/33;P<0.05)。结论 经天幕裂孔切开联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病人血清PA及MBP水平,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共收治符合标准的颅脑损伤146例,采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52例(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94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术后1周病死率(17.3%)与对照组(20.2%)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发生率(13.5%)明显低于对照组(28.7%;P<0.05)。观察组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14.3%)、脑积水发生率(1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6.8%、30.3%;P<0.05)。伤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估疗效。观察组恢复良好27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4例;对照组恢复良好30例,中残6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14例,死亡29例。观察组恢复良好率(51.9%)明显高于对照组(31.9%;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采用控制性减压方法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低位颞部大骨瓣减压术与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疗效比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武警江西省总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行低位颞部大骨瓣减压术(研究组)或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的资料。研究组(92例)行低位颞部去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81例)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观察2组GO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等指标并进行对比。 结果术后6个月,按照GOS评分,研究组患者预后良好率(27.2%)、中残率(15.2%)、重残率(29.3%)、植物生存率(8.7%)及病死率(19.6%)与对照组患者预后良好率(22.2%)、中残率(21.0%)、重残率(23.5%)、植物生存率(7.4%)及病死率(25.9%)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平均发生率(8.1%)低于对照组(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低位颞部大骨瓣减压术可取得与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相仿的预后,但能有效减少病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手术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186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96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观察组在标准大骨瓣减压的基础上术中采用控制性阶梯式降颅压手术。结果观察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随访6个月,根据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GOS评分4~5分)显著增高(P<0.05)。结论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基础上,术中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手术,能有效降低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控制性减压术对重度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防治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2-05—2016-03我院诊治的8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以入院先后编号,采用随机简单抽样的方式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给予控制性减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2组术后脑梗死发生率、颅内压、Barthel指数、GOS评分。结果观察组颅内压、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2,χ2=4.745,P0.05);Barthel指数、GO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882、4.961,P0.05)。结论相比传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效果更佳确切,在减少术后颅内压和脑梗死的同时,利于患者脑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应用阶梯式减压技术的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6例,依据术中有无采用阶梯式减压技术,随机分成两组:阶梯式减压组(n=187),传统减压组(n=169),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时GOS评分并行统计分析。结果阶梯式减压组急性脑膨出以及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减压组(P 0.05);阶梯式减压组术后6个月时预后好于传统减压组(P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采用阶梯式减压技术能够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应用阶梯式减压技术的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6例,依据术中有无采用阶梯式减压技术,随机分成两组:阶梯式减压组(n=187),传统减压组(n=169),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时GOS评分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阶梯式减压组急性脑膨出以及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减压组(P<0.05);阶梯式减压组术后6个月时预后好于传统减压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采用阶梯式减压技术能够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对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膨出并发症的控制作用.方法 选取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术后给予常规治疗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54例.术后12 h亚低温治疗前对患者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检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及血氧饱和度(SaO2).术后7d判定患者脑膨出情况并再次检测ICP及CPP. 结果常规治疗组与局部亚低温治疗组在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布、亚低温治疗前GCS评分、ICP、CPP及SaO2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脑膨出发生率、脑膨出程度及ICP均低于常规治疗组,CPP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后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有助于提高CPP、降低ICP,并且减少脑膨出的发生率和脑膨出程度,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早期颅骨修补对行去骨瓣减压术的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76例行去骨瓣减压术的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早期组(35例)和对照组(41例),早期组在去骨瓣减压术后4~6周内实施颅骨修补,对照组在术后3~6个月后实施修颅骨修补,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早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早期组的ADL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实施颅骨修补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恢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下改良阶梯减压法结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12例各种病因导致颅内高压需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中是否采用改良阶梯减压术,将患者分为改良阶梯减压结合去骨瓣减压术组(改良组)和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组(常规组),所有患者均在术中实时监测ICP,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术中ICP变化、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 结果312例患者中,常规组154例,改良组158例,常规组术中剪开硬脑膜后ICP值急剧下降后反弹升高并趋于稳定,改良组术中ICP平缓下降后趋于稳定。2组患者的术中脑肿胀、脑膨出、迟发对侧血肿、术后GCS评分、瞳孔变化、并发症、术后6个月的GO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CP监测下改良阶梯减压法处理高颅压患者能有效控制ICP、减免术中脑膨出、减少迟发血肿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去骨瓣减压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骨窗加压包扎预防和治疗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9月至2015年4月55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病例随机分为骨窗加压包扎组(n=26)和常规组(n=29),两组术后均行常规治疗,加压包扎组自术后行绑带骨窗加压包扎1个月,两组定期复查头颅CT,对出现硬膜下积液者及时骨窗加压包扎,对两组患者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出现硬膜下积液的时间和术后GO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硬膜下积液患者行骨窗包扎干预的疗效。 结果骨窗加压包扎组硬膜下积液发生率为7.7%(2/26)明显低于常规组27.6%(8/29),出现硬膜下积液时间为术后评均(38.5±3.7)d明显长于常规组(13±2.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窗加压包扎组GOS评分>3分例数18例(69.2%),常规组为21例(7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硬膜下积液病例,发现积液后行骨窗加压包扎干预平均23.9d后积液均吸收,无需手术病例。 结论骨窗加压包扎可明显降低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对术后硬膜积液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该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疗效分析。 方法选择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8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及其家属意愿将采用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30例),采用腰椎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30例),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0.00%)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获得明显提升(P<0.05)。对照组治愈时间为(12.69±2.13)d,观察组治愈时间为(7.78±1.24)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t=8.912,P=0.000)。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颅内积气及感染,对照组出现穿刺点脑脊液漏3例,观察组出现头皮切口漏液2例,对症处理后均消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选择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可以获得明显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