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腰痛分型为皮痹、肌痹、筋痹、骨痹、脉痹5种类型,并依据相应腰痛类型采用相适合的推拿治疗方式,使中医对腰痛病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认识与西医相统一,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腰痛病的优势。基于"五体痹"理论探析腰痛病的辨证分型及推拿治疗手法。  相似文献   

2.
从"五体痹"理论对颈椎病辨证分型,按"邪之所处"分为皮痹、肉痹、筋痹、骨痹、脉痹5种类型,并提出"皮痹宜宣散皮络以通经""肉痹宜疏通肌肉以止痛""筋痹宜松解经筋以解痉""骨痹宜正骨整脊以复位"和"脉痹宜流利血脉以止晕"的治疗原则,试使中医对颈椎病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认识与西医相统一,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浅部静脉炎系现代医学病名,与祖国医学中的“筋痹、脉痹”相类似。《素问·痹论》中说:“帝曰:其(痹)有五者何也?歧伯曰:以冬迂此者为骨痹;以春迂此者为筋痹;以夏迂此者为脉痹;以至阴迂此者为肌痹;以秋迂此者为皮痹”。痹有闭塞不通的意思,乃是邪气留着于经络肌腠间,致气血运行不利而发病。但与内脏都有一定联系,所以又说:“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  相似文献   

4.
介绍严隽陶教授从筋论治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的学术经验。认为肩周炎的中医病机以“筋痹”为主,发病多杂合而致,临证应杂合而辨、从筋论治、分期治疗,重视“杂合以治”的治疗理念;提出推拿手法应动静结合,主张推拿功法应辨证施功,并将现代康复技术引入到推拿治疗肩周炎的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中,独具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5.
脉痹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篇》以风寒湿三气著眼,有行痹、痛痹、著痹之说;以所遇之时及所客之处命名,又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之分。其论脉痹曰:“以夏遇此者为脉痹”。脉痹诊候,《内经》未详,后世医家间有发挥,均从痹阻脉道,血凝不流立论。由于心主夏,亦主脉,论者每将脉痹归于热痹一类,如《医宗必读》曰:“脉痹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  相似文献   

6.
孙小莹  余葱葱  王超 《河南中医》2012,32(5):536-537
《黄帝内经》认为病邪由表入里传变时经过皮、肌、筋、骨4个不同的层次,颈部不适的病情发展亦遵循这一规律,即由皮至肌、由肌至筋、由筋至骨.《灵枢》针对本病发展的不同层次有相应的皮痹、肌痹、筋痹、骨痹4种针刺方法,本法从中医整体思想出发,兼顾病情发展的各个层次,取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痹证是常见病之一。《素问·痹论》是最早论述痹证的专篇,本文就其分类,证治及传变和预后等加以探析。 分类 1.按病因和症候特点而分《痹论》将痹证分作行痹、痛痹和着痹3种。“行痹”后世也叫“风痹”,其主症是肢体关节痠痛,游走不定,脉象多浮;“痛痹”后世也叫“寒痹”,其主症是疼痛较剧,得热减轻,遇寒加重,脉多弦紧;“着痹”后世也叫“湿痹”,其主症是肢体重着,或有肿胀,病处固定,或肌肤麻木不仁,脉多濡缓。 2.按受邪的季节和部位而分《痹论》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其主症是:“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相似文献   

8.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 ,最后发生萎缩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临床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种。宋·吴彦夔著《传信适用方》“人发寒热不止 ,经数日后四肢坚如石 ,以物去之钟磬 ,日渐瘦恶” ,颇似现代医学的硬皮病。《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根据硬皮病的临床表现 ,归属于中医的“皮痹”、“肌痹”、“脉痹”、“血痹”、“皮痿”之范围 ,赵炳南称为“皮痹疽”。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对本病的治疗颇感棘手 ,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 ,属于一种难治性疾病。现将近十几年各家治疗近况介绍如下 :1 …  相似文献   

9.
五痹是指按病邪深浅而分类的皮痹、脉痹、筋痹、肉痹、骨痹五种。而以往的痹证中医分型中 ,常以病因的性质分类 ,如风、寒、湿、热邪。针灸治疗也多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使人们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病邪的深浅。《素问·刺要论》说过 :“病有浮沉 ,刺有浅深 ,各有至理 ,无过其道。”王富春教授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 ,除了按痹证的中医分型治疗外 ,还根据病邪的浅深进行针刺治疗 ,现将他针刺治疗五种痹证的经验介绍如下。1 .皮痹皮痹是指风寒湿邪客于皮部 ,使皮部经脉痹阻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痛、麻木症。常见股外侧皮神经炎、末梢神…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荞麦根隔水汁饮服治风湿性关节炎 ,颇见疗效 ,现介绍如下 :取野荞麦根 4 0g ,隔水汁服 ,水酒为引。每天服 1剂 ,连服 2~ 3天 ,即见效果。风湿性关节炎类似中医所言之“痹证” ,在《内经》等古籍中 ,按病变部位又分为“筋痹”、“骨痹”、“脉痹”、“肌痹”和“皮痹”等。如风痹又称“行痹”或“周痹” ,俗称“走注”。为痹证类型之一 ,临床表现 :肢体酸痛 ,痛而游走无定处。病因风寒湿三邪中以风邪偏胜 ,而风邪易于游走所致。野荞麦根在一些地区中药店称为开金锁 ,系由形状而得名 ,此药在过去临床上应用不…  相似文献   

11.
关于痹证的中医分型:《素问》根据风、寒、湿邪气的偏旺情况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痹和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翼》等复补出“热痹”,《金匮要略》中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均属痹证范畴。笔者认为痹证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因受六淫影响与四季寒暑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东北地处严寒,此为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则方药在《内经》的痹论篇、《伤寒论》的少阴篇和《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痉湿喝等篇都有论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临床对纤维肌痛症认识程度不够、误诊率高、临床诊断率低的限制,纤维肌痛症患者很难得到充分的临床治疗。本文详述1例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的纤维肌痛患者从心胆论治的病案,发现纤维肌痛病因病机特点。从中医心身医学的角度观察,纤维肌痛疼痛性质、痛势和疼痛位置均与“筋痹”所类似,“筋痹”其病位在筋骨肌肉之间,为肝所主,肝藏血,痰浊瘀血内阻,辨证为痰热瘀阻、心神不宁证,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纤维肌痛症病位在“筋”,属痰浊瘀血阻滞筋肉,发为“筋痹”,不能简单从“痹”论治,注重心胆的关系,温胆调神方为关键;同时需要注意疾病的转归,初起理气化痰、宁心祛瘀为要,防复则健脾理气以绝生痰之源。中医治疗纤维肌痛症需心身同治方可治疗妥当、减少复发,着眼“心”与“胆”的关系,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笔者1962年随李公卓先生毕业实习,深得治痹教益。后经多年实践,总结为五型五部十三法,规律如下: 五型五部,指行、痛、着、热、尪痹五型;上肢,下肢、颈椎、腰椎、足踝痹五部。《素问·痹论篇》说:“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若痹证不愈、或郁久化热、或感邪而从热化;或侵害筋骨、深入肝肾、则可形成热痹或桎痹。这便是痹证的五型。除此《内经》还有皮、肌、脉、筋、骨五痹之称,“五型”指原因,“五痹”指部位,皆由风寒湿邪所引起,实属同一范畴。例如,骨痹应寓于痛痹、桎痹之中;筋痹应寓于行痹之中;脉痹应寓于热痹之中;肌痹应寓于着痹之;皮痹应寓于行痹或热痹  相似文献   

14.
桑涛  马惠昇     宋毛毛  杨振江  王媛 《陕西中医》2021,(5):638-641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属痹症范畴,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又称“五十肩”“冻结肩”“肩凝症”,临床西医常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关节镜、局部封闭术等治疗,中医常规采用毫针针刺十二经穴联合推拿及理疗等保守治疗。马惠昇老师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及阅读古籍,认为肩周炎的病位在经筋,病机以外感风寒湿邪、体虚筋脉失养、外力创伤等以致经筋痹阻,不通则痛为主。毫火针齐刺经筋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可以更好地温阳散寒,激发人体阳气,活血通筋,迅速消除或改善“不通则痛”的症状,且疗程较短,价格低廉,易为患者所接受。故临床上常采用“温通经筋”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现结合临床病案将马惠昇老师治疗肩周炎的思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临床可分为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二种类型。相当于中医“痹证”范畴,见皮肤干槁而发硬,状如制革,张口闭目受阻,合于经文所述“皮痹”;肌肉消瘦,不能屈伸,合于“筋痹”、“肉痹”;全身骨节酸痛,骨萎缩变形合于“骨痹”。此病可损害多个内脏器官,甚则危及生命,治疗起来相当棘手,正确地辨证论治可有效地提高疗效,使病情好转乃至痊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医外治法在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是指关节因劳损、外伤、先天或后天关节畸形所致的关节软骨变性,间隙变窄,而出现的以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为特点的退行性病变。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中的“筋痹”与“骨痹”范畴。其早期气血痹阻在皮、肉,后期则应在筋、骨。常见的证型有风寒湿痹型、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亏虚型四型,而疏通气血、扶正祛邪是其总的治疗原则。本病的口服药治疗,目前尚无理想效果,且疗程长、副作用大、患者痛苦大。而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本病中,因其具有疗效好、操作方便、感觉舒适、无…  相似文献   

17.
会讯     
首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 为了全世界风湿病患者的健康与长寿,为促进世界传统医药治疗风湿病的学术发展,加强各国传统医药防治风湿病的国际交流。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会将于1996年10月22~26日在北京召开首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恳切希望国内外从事风湿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与学者,总结自己的宝贵经验,将论文寄大会。1 征文内容 传统医药防治风湿病的学术现状、设想与展望;传统医药对风湿病的五体痹(皮痹、肌痹、骨痹、脉痹、肉  相似文献   

18.
风湿病是具有运动系统慢性疼痛表现的一大类疾病。运动系统是指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韧带、肌腱、肌肉、筋膜、滑囊及神经、血管、皮肤、皮下组织等。病邪侵袭这些组织时,按五体组织归类命名的这类风湿病称为“五体痹”,包括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这类风湿病有着共同的发病特点,即病邪所侵袭的部位比较集中于身体某部位。明确风湿病的主要发病部位,对于临床诊疗遣方用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房晓阳  王楠  谢林 《陕西中医》2022,(12):1771-1773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脊柱退行性疾病,属于筋骨疾病范畴,其治疗方式多样。中西医联合微创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体系是采用经皮内窥镜技术,秉承中医“筋骨并重”“筋出槽,骨错缝”“动静结合”等理念,以筋骨关系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为主导,将筋骨理论应用于经皮内窥镜微创术前诊断、术中操作及术后康复,为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肩周炎是指发生在肩关节囊、肌肉、肌腱、周围韧带及滑液囊等软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锋勾针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主要通过松解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而发挥治疗作用。“筋出槽,骨错缝”是中医伤科特有的理论,是对骨伤及筋伤类疾病的病机及诊断依据的高度概括,该文基于“筋出槽,骨错缝”理论探讨锋勾针治疗肩周炎的作用机制,用于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