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灸可治寒、热、虚、实诸证,然自<伤寒论>以后,却有热证忌灸之说,且奉行千余年延至今日,笔者以为其因有3:(1)<内经>有"热者寒之"之准绳;(2)医圣张仲景之著<伤寒论>有热证忌灸之载;(3)灸治热证之理欠明久也.上述三因,乃使古今诸医用灸治热者众,言热证可灸者寡,甚至有人在临床上将艾灸运用于多种热证,而在理论上仍坚持热证忌灸论.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将灸法运用于热证治疗屡获效验.故此对其治疗机理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2.
针刺补肾固表法治疗汗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6年以来,笔者运用针刺补肾固表法治疗汗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微波制备与传统烘焙止痉散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对比。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口服微波制备止痉散,对照组80例口服传统烘焙止痉散,两组均配合针刺常规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检测疗效标准、面部对称性、麻痹指数、面神经电图(ENoG)等指标,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微波制备止痉散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祛瘀生新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祛瘀生新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在常规神经内科处理的基础上,给予祛瘀生新针法,每天1次,留针30分钟,连续10天为1疗程,一共进行两个疗程.结果:两个疗程结束后,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结论:祛瘀生新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补肾醒脑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治以中医补肾醒脑法,对照组63例口服尼莫地平,静滴脑活素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后HDS、ADL、MMSE得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医补肾醒脑法治疗血管性痴呆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杨越  吴军君 《中医研究》2003,16(3):25-26
目的 :观察秘方化滞丸方治疗不完全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将 6 8例不完全肠梗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秘方化滞丸方治疗 ,对照组给予输液灌肠和常规治疗。观察 6天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秘方化滞丸方治疗不完全肠梗阻确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吴军君  梁奇 《光明中医》2007,22(7):32-34
目的:观察齐刺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采用齐刺法,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齐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医外治法治疗变形性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42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72)给予中药布袋热敷法配合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n=70)给予吲哚美辛口服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外治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浅刺法(主穴为阳白、丝竹空、颧髎、下关、颊车、迎香、地仓);对照组采用沿皮透穴刺法(取穴:阳白透鱼腰、迎香透四白、地仓透颊车)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95.8%,对照组为81.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沿皮透穴刺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针刺配合推拿治疗胃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124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以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60例中药口服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9%,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医针刺配合推拿治疗胃下垂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