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正>广泛性焦虑症以持续、难以自控地担心某些对象或事件为主要临床特征,多伴有不安感、睡眠障碍等症状[1]。该病女性的患病率更高,且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影响机体[2-4]。众多研究者通过临床或实验等[5,6]证实了针刺疗法的高效性和科学性,逐渐得到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研究[2]显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与NAFLD存在相关性。笔者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相关负性情绪患者3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躯体形式障碍(SD)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无器质性病变的躯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中医学常归属于“郁证范畴”。患有SD疾病的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等情绪改变,临床表现多样化,患者对躯体不适的描述可涉及多个器官系统[2],但躯体检查与实验室检查常无相关的器质性改变。近年来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经济负担[3-4]。  相似文献   

4.
<正>剖宫产是临床上用于解决难产、提高母婴存活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产妇畏疼、胎儿过大等因素影响,剖宫产率逐年上升[1];但该种分娩方式需暴露产妇腹腔,对产妇造成一定损伤,极易引发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紊乱是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2]。患者临床表现为术后排气、排便异常,恶心、腹胀、呕吐等,如若不及时处理,影响产妇产后进食、手术切口愈合等,还容易导致术后感染、脏器粘连、子宫复旧,严重影响产妇身心健康,降低母婴生活质量[3-4]。  相似文献   

5.
<正>剖宫产具有在顺娩困难时保障母婴安全的作用,是解决孕妇和胎儿危急状态的有效方法[1];但剖宫产与顺娩比较,产后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子宫恢复慢、产后出血发生率高、胃肠功能紊乱、乳汁分泌不足、恶露不净、术后感染等[2],尤其是产后出血,严重者可导致产妇死亡。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早期促进产后子宫复旧是预防产后出血的最佳手段[3],临床常在胎儿娩出后常规使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4],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新确诊的2 型糖尿病患者10%~15%会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病程超过10 年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在50%以上[2]。DPN是导致足部溃疡、残疾的主要原因;DPN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社会功能,降低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7.
<正>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可迅速开通血管、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1];但PCI属于创伤性操作,术后可能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慢复流或无复流等并发症,易引起患者睡眠障碍和负性情绪,形成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精神障碍性疾病共病,即所谓的“双心疾病”[2-3]。研究显示PCI术后继发焦虑抑郁发病率已高达65.94%[4],而PCI术后合并睡眠障碍和负性情绪又会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8.
<正>腰椎退行性变(LDD)包括腰椎管滑或狭窄、椎间盘突出、腰椎侧弯,具有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可造成肢体功能障碍及情绪障碍的特点[1]。腰椎退行性变为脊柱外科手术常见适应症,腰椎退行性变主要手术方式是腰椎后路单节融合术[2],  相似文献   

9.
<正>1背景、目的及意义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丧失愉悦感为主要特征,伴认知、行为或植物神经症状,显著影响个体功能的精神障碍[1],是严重威胁人类心身健康的一种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抑郁障碍年患病率为3.6%,终生患病率为6.8%[2]。此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流行使全球重度抑郁障碍病例增加27.6%[3],预计2030年,抑郁障碍将超过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全球第一大疾病负担[4]。  相似文献   

10.
<正>原发性肝癌作为一种心理应激因素可以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并且肿瘤进行到末期,随着身体免疫力及体力的下降,癌性疼痛的逐渐加重会加剧病情,患者表现出更为严重的抑郁、焦虑、恐惧等反应。与健康人相比,肝癌患者的情绪问题更为突出,其中以抑郁情绪为主,其次为焦虑、恐怖情绪[1]。因此对肝癌患者进行情志治疗是肝癌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剖宫产术后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腹痛以及停止排气、排便等[1]。现代医学对剖宫产术后肠梗阻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有研究认为胃肠蠕动减弱是术后肠梗阻的主要原因[2]。有报道称术中出血过多以及羊水、胎脂及积血等清理未彻底,导致继发性感染致使肠粘连[3]。也有文献报道认为产后出血量达800 ml以上更易造成剖宫产术后梗阻的发生,原因可能为出血量较多导致胃肠道缺血,  相似文献   

12.
<正>心因性疾病非具体疾病,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1]第2版中被称为分离障碍,主要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无器质性疾病基础的躯体和精神症状[2]。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胸闷、心慌、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苦闹、憋气等[3]。本病往往有一定的诱因,如学习压力过重、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学校要求过严等,使外界压力大于患儿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导致精神、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正>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 occlusion,CRVO)是一种眼科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致盲率较高[1-3]。2021年《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视网膜静脉阻塞》[4]指出,CRVO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视网膜中央静脉发生急性血流梗阻,导致静脉扩张、迂曲,血流瘀滞,视网膜出血和水肿为特征的病变。CRVO病因复杂,视网膜静脉血栓、继发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等是其常见风险因素[5-7],多由血栓形成引起[8]。有研究[9]发现,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的病理进展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好发于40 岁以上吸烟人群,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等特点[1]。该病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以咳嗽、气促为主要症状,疾病发展至终末期,常并发肺心病、呼吸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COPD患者气流受限不断进展,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气促和缺氧症状进行性加重,易引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常导致严重的失眠[2]。  相似文献   

15.
<正>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属于西医专有名词,中医古籍中并无记载,就临床典型症状而言,几乎仅有震颤为唯一的运动症状[1],且不伴有肌张力障碍,患者可于情绪激动、饥饿、注意力集中、劳累后症状加重,饮酒后可减轻[2]。目前ET病因尚不明确,未能找到根治的方法。Louis ED等[3]认为,ET的发病年龄可能呈现2个高峰:40岁之前和60岁之后;同时还会引起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心理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相似文献   

16.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特征主要为畏寒、麻木、间歇性跛行、下肢冷痛等[1]。ASO发病呈升高趋势,对其防治干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ASO患者早期及时有效治疗,可降低截肢风险。近年来中医药在延缓病情发展和改善ASO临床症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一种排尿障碍性疾病,随着老龄化加剧,其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男性生活质量[1,2]。BPH造成的长期膀胱出口梗阻将导致膀胱功能障碍,其中有10%~40%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效果不佳,膀胱功能障碍无法得到有效缓解[3,4]。目前,针对BPH外科手术或药物治疗均主要着眼于解除梗阻,尚缺乏针对BPH所致的膀胱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手段[5,6]。随着近年来中医疗法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剖宫产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分娩方式,与阴道自然分娩相比,能够快速结束分娩,免去产妇遭受产前宫缩阵痛之苦,避免产妇出现子宫破裂、宫颈管裂伤等突发情况和阴道松弛、骨盆器官脱垂等后遗症[1];但剖宫产需要经过麻醉和开腹等过程,存在麻醉意外、术中大出血、临近脏器损伤等风险;此外,剖宫产亦可引发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为促进产后子宫复旧,除鼓励母乳喂养及进行按摩子宫宫底等常规处理,西医常采用宫缩素和低频电脉冲等治疗,但疗效不甚理想,且使用宫缩素等药物,有可能引发子宫不良收缩和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产后大出血危及产妇生命,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和心率加快等副反应[2]。  相似文献   

19.
<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青少年时期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的脊柱三维结构性畸形,其典型特征是Cobb角≥10°,发病率约为2%~4%,尤以女性患者多见[1-3]。AIS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发现与遗传、营养、早期接触毒素和荷尔蒙失调等因素相关[4]。  相似文献   

20.
<正>阴道分娩为常见分娩方式,相对于剖宫产,阴道分娩的产妇盆底肌力下降更明显,严重者不仅可发生盆底肌纤维撕裂,还可能出现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等并发症[1]。临床常用于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方法主要为盆底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产妇盆底肌功能,提高产妇生活质量[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