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汉族与维吾尔族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不同阅读特征, 为开展不同种族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本文采用分层检测的策略, 依据ICD-10诊断标准, 抽取3~5年级儿童1 181名, 利用儿童阅读障碍量表进行检测筛查, 以各阅读障碍各因子为自变量拟合了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种族的阅读特征的差异。结果 1)汉族儿童阅读障碍的筛查阳性率为4.69%, 维吾尔族儿童阅读障碍的筛查阳性率为7.93%, 两种族之间阅读障碍的筛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48, P<0.05)。2)维吾尔族儿童阅读障碍组的8个因子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其中口语表达(OR=2.432)和视知觉(OR=6.056)对阅读障碍的影响较大。3)不同民族阅读障碍儿童各因子评分比较:口语表达、书面表达、注意力、视知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维吾尔族儿童显著高于汉族儿童分值。结论 汉族儿童与维吾尔族儿童阅读障碍筛查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阅读中各个环节均受损, 以口语表达障碍和视知觉损害为主;汉族与维吾尔族儿童阅读障碍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 汉族儿童各因子得分均低于维吾尔族儿童。  相似文献   

2.
了解维吾尔族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环境影响因素,为维吾尔族阅读障碍儿童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喀什、阿克苏地区3 508名三~五年级维吾尔族儿童进行调查,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X2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维吾尔族儿童维语阅读障碍的环境影响因素.结果 维吾尔族儿童维语阅读障碍发生率为5.9%.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新疆维吾尔儿童阅读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儿童完成作业有困难(OR=1.658,95% CI=1.126 ~2.442)、厌学(OR=1.511,95% CI=1.107 ~2.062)、家庭人均月收入(OR=3.544,95% CI=1.977 ~6.352)、父亲文化程度(OR=4.052,95% CI=1.834 ~8.951)和母亲文化程度(OR=2.248,95% CI=1.289~3.921).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儿童阅读障碍并不少见,其影响因素涉及生理、心理、家庭等多个方面.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改善该地区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状况.  相似文献   

3.
了解家庭环境因素对阅读障碍儿童的影响,为儿童阅读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浙江省衢州市3所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1 213名进行问卷调查,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对阅读障碍的定义和诊断标准,采用逐层筛选的方法确定阅读障碍儿童,并对阅读障碍和阅读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阅读障碍儿童的筛查阳性率为4.53%;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庭收入、买课外书花销、父母文化程度、讲故事、鼓励孩子阅读、买孩子喜欢的书、孩子固定阅读时间、父母阅读频率对儿童阅读障碍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OR=2.35,95%CI=1.16~4.74)、母亲文化程为初中及以下(OR=3.68,95%CI=-1.73~7.83)、偶尔鼓励孩子阅读(OR=3.37,95%CI=1.79~6.35)是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可以促进儿童阅读能力发展,降低阅读障碍的发生;而社会经济地位可以为家庭阅读环境的创造提供外在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初探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于2017年4-6月对顺义区4所幼儿园1 301名学龄前儿童采用Achenbach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8%(192/1 301),男童检出率(16.9%)明显高于女童检出率(12.2%)(χ2=8.80,P=0.003)。行为问题组和对照组相比,男童在家庭环境的知识性(t=2.475,P=0.014)、娱乐性(t=2.340,P=0.02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童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94,P=0.000);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矛盾性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OR=1.154,P=0.004)。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环境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不同性别的行为问题儿童应制定个性化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智能发育现状及影响的相关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北京首都儿童研究所“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2018年1-6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174例首诊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进行智能发育测查,并自制问卷对可能影响语言发育的出生高危史,语言发育迟缓家族史等先天因素与家庭环境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首诊年龄越大,各能区发育商(F=4.999、5.479、25.546、16.401、13.733)和总发育商(F=22.716)下降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环境因素单因素分析中留守儿童的语言发育商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2,P<0.05);多元线性分析中显示非父母为主要抚养者和留守儿童影响儿童语言发育(β=3.606、8.088,P<0.05)。结论 语言发育与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评价儿童家庭环境中潜在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指导家长创造积极的语言环境,促进儿童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6.
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环境因素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了解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对苏州地区一~六年级小学生 2 1 87名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 ,用SPSS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 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环境的高亲密度会降低男性儿童 5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高矛盾性会增加小学男生 4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女生家庭环境的高亲密度会降低 5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高矛盾性会增加小学女生 5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且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必须重视家庭环境各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社会性、母亲养育效能、母亲社会经济地位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以上三个因素对“二孩”接纳程度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安徽省某市两所幼儿园和两所小学(1~3年级)880名学生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调查主要内容有儿童社会性、母亲养育效能、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对“二孩”的接纳程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究儿童对“二孩”接纳程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不同年级与是否独生对儿童接纳“二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母亲角色满意度和效能感与同伴交往问题呈正相关,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独生对低龄儿童“二孩”接纳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儿童社会性中,同伴交往问题对儿童“二孩”接纳程度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亲社会行为对低龄儿童“二孩”接纳程度有正向预测作用(P<0.01)。 结论 良好的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提高儿童对“二孩”的接纳程度,家庭和学校应当重视儿童的社会发展,为儿童接纳“二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昆山地区4~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昆山地区4~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影响因素,为早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昆山市区、乡镇托幼机构2 515例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能力测定,并用自行设计编制调查表对感觉统合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结果】 1)全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5.45%,市区、乡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P>0.05)。2)男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高于女童,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6.81,P<0.01);不同年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P<0.05);除前庭功能轻度失调率男童高于女童,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余各项失调两组无明显差别。3)前庭功能轻度失调率小年龄儿童高于大年龄儿童,而触觉防御、本体功能则相反,各项轻度失调率不同年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触觉防御、本体功能中度失调率不同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儿童前庭功能失调发生与母亲孕期反应相关;触觉防御失调发生与儿童生长发育、父亲养育子女态度、儿童6月龄前喂养方式、儿童性格以及儿童平时主要照顾者等因素相关;本体功能失调发生与家庭类型、父亲养育子女态度等因素相关。儿童生长发育、家庭类型以及父亲养育子女态度影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结论】 多因素综合影响昆山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流动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概念的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贵阳市流动儿童,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流动儿童问卷453份。 结果 流动儿童的心理症状检出率高于一般儿童(χ2=78.74,P<0.01),在自责、恐惧、冲动及总分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P<0.05或<0.01),心理健康的部分因素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不如一般儿童,在部分因素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P<0.05或<0.01),自我概念的年级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心理健康的身体症状和自责外,其它因素及总分与自我概念各因素相关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结论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概念都有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二者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儿童服药困难问题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提高儿童服药依从性具体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8年1—4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600例年龄介于6个月~12周岁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分为服药困难组和非服药困难组,针对个人和家庭因素及不同干预措施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有统计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 共回收558例有效问卷,儿童总体服药困难377例(67.6%),6月~<1岁,1~<3岁,3~<6岁,6~<12岁儿童服药困难发生率分别为83.8%,68.0%,67.2%和53.8%。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儿童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干预措施4项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服药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儿童年龄、父母职业,采取干预措施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儿童服药困难发生率较高,本研究显示儿童服药困难的发生与儿童年龄、父母职业及干预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对患儿及其家长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为提高患儿及其家长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PedsQLTM 4.0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对728例2~7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比较RRTI患儿及其家长与健康儿童及其家长的生存质量得分的差异,分析儿童自答问卷和家长代答问卷生存质量得分的一致性,并对患儿生存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RRTI患儿的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同龄健康儿童(P<0.05)。患儿家庭影响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同龄健康儿童家庭相应维度得分(P<0.05),家庭影响各维度得分与患儿生存质量得分呈正相关(P<0.05)。RRTI儿童自答问卷的生理功能、社交功能及总得分高于家长代答问卷得分(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年龄、家长与患儿间的社会关系和家长文化程度与患儿生存质量得分有相关性(P<0.05)。 结论 RRTI对患儿生存质量及其家庭均存在一定危害,家长的社会学特征对患儿的生存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城乡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厦门市城乡3所幼儿园的352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儿童体格测量、营养评估和家庭饮食行为问卷调查,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352例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超重检出率为8.24%(29/352),肥胖3.13%(11/352),生长迟缓0.85%(3/352);身高低于中位数者占45.5%(132/35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年龄别身高与出生身长、父母身高、鱼类海产品摄入、人均收入显著相关(P<0.01),儿童年龄别体重仅与出生体重和父亲体重显著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城市儿童身高高于乡村儿童(r=0.178,P<0.01)。儿童体质指数(BMI)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进餐速度、玩电子产品时间越长、越“希望孩子吃得多”、越认为“孩子胖就是健康”,儿童的BMI数值就越高。结论 长期动态监测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营养及饮食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有利于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参与早期发展促进课程(早期课程)的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早期课程效果、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提供对策。方法 对2013-2015年间参加该院早期课程的252个家庭,调查婴幼儿和实际带养者的情况,对婴幼儿进行1次/周的早期课程,并分别于参加早期课程前、6个月后、12个月后测查婴幼儿的发育商(DQ)。结果 婴幼儿参加早期课程12个月DQ值提高了11.48±4.12(t=23.58,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婴幼儿参加早期课程月龄、出生Apgar评分、实际带养者与婴幼儿关系、家庭月收入、课程参加率、课后家庭训练率以及早期发展促进知识得分是参与早期课程的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因素(F=18.649,P<0.01)。结论 尽早让婴幼儿参加早期课程、加强早期课程管理以及重视对早期发展促进的宣传,能提高早期课程效果,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学龄前期儿童的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西安市城区和郊区各选择2所幼儿园,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330名儿童主要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索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9份,有效回收率97%。分析发现,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及家庭人口数是儿童挑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口数是食物响应和外因性进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母亲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口数是不良进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居住状况、人均月收入是过饱响应的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与情绪性进食得分密切相关;年龄、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是影响主动进食的主要因素。结论 家庭人口学特征影响儿童饮食行为,但不同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儿的治疗现状,分析影响新疆地区经典型PKU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筛查确诊及临床延迟发现的PKU患儿3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确诊时间分为新筛患儿组(14例)和延迟发现患儿组(19例),采用查阅病历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PKU患儿治疗状况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及χ2检验分析影响新疆地区PKU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因素。结果 家庭年收入在平均水平以下是PKU患儿治疗依从性低的危险因素(OR=2.815,P<0.05),少数民族(维、回、哈)是PKU患儿治疗依从性低的危险因素(OR为1.332~2.240,P<0.05),新筛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延迟发现患儿(P<0.05)。不同性别间PKU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年收入(平均水平以下)、民族(少数民族)和确诊时间(延迟发现患儿)是影响新疆地区经典型PKU患儿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范围,为少数民族患儿配备少数民族医生,是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和分娩孕周对学龄期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昆山市抽取的4 983名6~12岁儿童(其父母、老师等)进行不同分娩状态及学龄期学习能力等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来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和分娩孕周对学龄期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4 983例,其学习能力平均分为(4.26±0.52)分,其中女生的学习能力平均分[(4.35±0.48)分]显著高于男生[(4.18±0.53)分](P<0.05),高年级的学习能力平均分[(4.36±0.52)分]高于中年级[(4.23±0.52)分]和低年级[(4.18±0.49)分](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调整了性别、年级的影响后,以顺产作为参比组,剖宫产和难产对学龄期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尚无统计学意义;以足月产儿童为参比,早产的学龄期儿童其学习能力平均分会降低0.07分,过期产的儿童其学习能力平均分会降低0.08分。结论 早产和过期产对学龄期儿童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阿坝州托幼机构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2015年4-6月对阿坝州8个县城镇和农村托幼机构4 368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阿坝州托幼机构儿童意外伤害总检出率为15.04%。各伤害类型在不同民族之间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城乡、不同地区、民族、性别、母亲文化程度、主要抚养人、家庭月收入和家长意外伤害知识得分不同,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地区、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是意外伤害发生影响因素。母亲文化程度较高和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较低。结论 阿坝州托幼机构儿童的意外伤害情况均较为严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与儿童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等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上海部分地区儿童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 探讨儿童意外伤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的《儿童意外伤害登记表》对1 189名因意外伤害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急诊的0~18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1 189例意外伤害儿童中, 男童776例(65.3%), 女童413例(34.7%)。意外伤害类型以跌落(51.98%)、碰击伤(14.97%)和交通事故(11.27%)为主。意外伤害发生的场所主要发生在家中。儿童性别、年龄段、时间段、看护者、所处环境及当时活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性别、年龄、时间、地点、当时的活动及当时的看护者都是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相关因素。必须加大儿童意外伤害的安全教育力度, 提高安全意识与儿童所处环境的安全性, 减少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上海市区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龄期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 按照受教育程度分组分层抽样,选取上海市4个区11所小学共2 446名儿童,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评定。结果 上海市7~12岁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为4.7%~25.9%,其中困难总分检出率为9.6%,男生注意多动不能问题的检出率高于女生(P<0.05),女生同伴交往问题的检出率高于男生(P<0.05),不同年级儿童在SDQ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和总的困难问题上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在PSQ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上得分均高于女生(P<0.001)。除焦虑和身心障碍,各年级儿童在SDQ和PSQ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与其他家人关系密切、与父亲关系密切、过分溺爱和粗暴打骂的教养方式。结论 不同性别、年级的儿童存在不同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不同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预防和干预时应加以区别和侧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儿童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分析,进一步对比研究宁夏农村7岁以下儿童门诊和住院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年、2012年、2015年、2019年在宁夏西吉、海原、盐池、彭阳四县随机抽取10 600名7岁以下儿童进行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离家最近的医疗机构距离、家庭收入水平不同的儿童门诊和住院卫生服务利用不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C五号.EPS;P〗值分别为4.792,32.346,25.518,10.96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家庭收入水平是儿童门诊和住院卫生服务利用的共同影响因素,年龄越小,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儿童门诊和住院卫生服务利用越高;其中性别( P= 0.001 ,OR= 0.700 ,95%CI :0.585~0.837)、离家最近的医疗机构距离( P= 0.039 ,OR= 1.247 ,95%CI :1.011~1.538)也是儿童住院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结论 卫生服务地理可及性和家庭收入水平是宁夏农村地区儿童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政府应继续关注当地儿童卫生保健服务,适时调整相关政策,满足儿童卫生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