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对脑白质损伤早产儿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观察组为脑白质损伤早产儿35例,对照组为正常早产儿35名。采用ELISA分别于生后1、7、14 d检测两组血清IL-6、NSE水平。结果对照组患儿生后第1、7及14天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9.14±1.18)pg/ml、(19.14±1.14)pg/ml及(19.11±1.34)pg/ml,观察组患儿分别为(25.19±3.03)pg/ml、(24.48±2.97)pg/ml及(23.74±2.95)pg/ml,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对照组患儿生后第1、7及14天血清NSE水平分别为(4.70±0.36)ng/ml、(4.31±0.29)ng/ml及(4.14±0.30)ng/ml,观察组患儿分别为(6.30±0.89)ng/ml、(6.05±0.86)ng/ml及(5.64±0.75)ng/ml,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结论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血清IL-6和NSE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监测早产儿血清IL-6和NSE水平,对脑白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疗效。方法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20 mg加入50 g/L葡萄糖溶液10 mL静脉滴注,1次/d。分别于生后第7、14天监测两组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并采用颅脑超声动态观察脑室周围白质。结果经治疗,观察组生后第7、14天,血清NSE水平及颅脑超声灰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对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的脑白质病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白质病变早产儿神经节苷脂(GM1)治疗前后颅脑超声的变化及早期神经节苷脂治疗效果。方法脑白质病变早产儿71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5例;GM1干预组(观察组)36例。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生后1 d内)应用GM1(20 mg)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分别于生后1,7,14 d采用头颅B超动态观察脑室周围白质。2组生后第1天以及经治疗后第7、14天均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治疗观察组生后第7、14天,颅脑超声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神经节苷脂治疗早产儿脑白质病变有脑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联合IL-6、NSE以及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价值。  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早产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0例脑白质损伤早产儿为研究组,同期无脑白质损伤早产儿150例为对照组。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均于出生后的第1天、第3天与第7天行IL-6、NSE检查,并使用颅脑超声对其脑室周围的白质回声变化的灰度值进行监测,分析IL-6、NSE结合颅脑超声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与准确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后的第1天、第3天与第7天的颅脑诊断检出率,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后的第1天、第3天与第7天的脑白质灰度值,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儿出生后第1天、第3天与第7天的IL-6、NSE诊断结果,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参照头颅MRI作为金标准,颅脑超声联合IL-6、NSE的灵敏度为97.3%,特异度为95.4%,均优于IL-6、NSE,其优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三项联合诊断可以提高诊断有效性,IL-6、NSE以及颅脑超声对于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均有意义,联合以上三种信息共同诊断,其灵敏度、特异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杨军  台晓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0):1362-1364, 1369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D)发病率及临床表现;研究早产儿WMD早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及白细胞介素-6(IL-6)值的关系。方法选取早产儿60例,据颅脑超声和头颅MRI检查分为WMD组(18例)及无WMD作为对照组(42例),分别于出生后24 h内、7 d后采2组静脉血,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100B、NSE和IL-6。结果早产儿中WMD发生率为29.03%。WMD组惊厥、呼吸暂停、反应差所占比例均高于无对照组(P < 0.05)。WMD组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7 d后NSE、S100B、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组内比较,2组早产儿出生后7 d NSE、S100B、IL-6水平均下降,低于出生24 h内(P < 0.05~P < 0.01)。结论血清NSE、S100B和IL-6水平与WMD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WMD早产儿S100B、NSE及IL-6在生后24 h内值均显著升高,S100B与IL-6升高持续时间长,则病情越严重,则死亡风险也就越高,对WMD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通顶合剂雾化吸入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致意识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将3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伴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通顶合剂雾化吸入治疗。于入院时、治疗后第3、7、14天进行Glasgow昏迷指数评分(GCS)、检测血清IL-6、NSE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GCS评分均有所改善,IL-6、NSE数值均有下降,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院内制剂通顶合剂雾化吸入,能有效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并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6、NSE含量,促进脑损伤修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重型颅脑损伤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33例,对比观察2组患者伤后1 d、3d、7 d血清IL-6和TNF-α水平,并评价其预后。结果亚低温组患者在1 d、3 d、7 d时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可明显降低重度颅脑损伤后血清IL-6和TNF-α水平,并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神经生长因子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影响研究,以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分析2014年6月—2015年12月91例在温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4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鼠神经生长因子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MP-2、NSE水平、GC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血清中MMP-2、NSE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观察组治疗14 d后MMP-2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14 d后NS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14 d后GC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3例,头晕2例,下肢疼痛2例,不良反应率14.89%,对照组中恶心、呕吐2例,头晕1例,心率失常1例,不良反应率9.09%,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720,P=0.396)。 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可明显降低血清中MMP-2、NSE水平,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连用14 d。于治疗前、治疗后4 d和7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SE和S-100β水平,并观察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变化及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GOS)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4 d后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后的恢复良好率(55.5%)显著高于对照组(27.8%)(P<0.05)。在治疗后4d和7d,治疗组血清NSE和S-100β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和S-100β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石菖蒲对颅脑损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血清炎症因子及s100B、NSE蛋白水平影响。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吡拉西坦治疗组(阳性组)、石菖蒲高剂量组、石菖蒲低剂量组,每组24只。空白组除外,其余动物复制颅脑损伤模型,成模24 h后,阳性组给予吡拉西坦组灌胃[3.6 g·(kg·d)~(-1))],供试药组给予石菖蒲高剂量、低剂量[高剂量2 g·(kg·d)~(-1),低剂量1 g·(kg·d)~(-1)]灌胃,每天1次,连续给药14 d,于第1、7、14天动物分批进行水迷宫实验检测逃避潜伏期,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IL-10、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ES)水平;各组动物取脑组织,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石菖蒲各剂量组血清中TNF-α、IL-6、s100β及NSE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与模型组比较,石菖蒲各剂量组逃避潜伏期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石菖蒲可有效降低颅脑损伤动物模型中血清炎症因子的异常表达,降低血清S100B、NSE蛋白水平,减轻脑组织水肿的病理损伤,提高模型动物认知障碍,有效改善颅脑损伤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1.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213-216
目的:研究重组EPO辅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炎症反应、红细胞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3月期间在辽宁省阜新市中心医院就诊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随机分为EPO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联合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7d、14d时,分别评估脑组织缺氧程度、神经损伤程度、炎症反应程度以及红细胞糖代谢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7d、14d时的PbtO_2水平以及血清NGB、HGB含量以及PFK活性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血清NF-H、NF-L、NF-M、NSE、S100β、IL-2、P-选择素、sICAM-1含量以及G-6PD、AR活性均显著低于治疗前;EPO组患者治疗后7d、14d时的PbtO_2水平以及血清NGB、HGB含量以及PFK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NF-H、NF-L、NF-M、NSE、S100β、IL-2、P-选择素、sICAM-1含量以及G-6PD、AR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重组EPO辅助治疗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红细胞糖代谢的方式来减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2.
胡骁  代永庆  陈士新  周林裕 《重庆医学》2016,(34):4817-4819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的保护机制.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5例,常规治疗组45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时两组患者血清中血清起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 (1)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治疗前hs-CRP、NSE、IL-1β、IL-6、IL-10、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治疗前hs-CRP、NSE、IL-1ββ、IL-6、IL-10、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经治疗后,血清NSE、IL-1β、IL-6、TNF-α水平呈下降趋势;hs-CRP、IL-10水平先上升后下降.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NSE、IL-1β、IL-6、TNF-α水平在治疗7、14 d后显著降低(P<0.05);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在治疗3、7d后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显著减轻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中药复方制剂麻芎舒痛方治疗偏头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颅脑MRI评价脑白质病变 (WML) 的价值.方法 共纳入12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 对照组采用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10 mg/次, 每晚服用1次;观察组口服麻芎舒痛方中药复方制剂, 3粒/d, 1次/d;均连续服用4周;比较2组偏头痛证候积分、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血清5-羟色胺 (5-HT) 、NF-κB和IL-6、TNF-α水平, 采用颅脑MRI评价WML发生及严重程度.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偏头痛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观察组血清5-HT、NF-κB和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WML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麻芎舒痛方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可降低血清5-HT、NF-κB和IL-6、TNF-α水平, 改善脑白质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超早期脑梗死再灌注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血清NSE、S-100β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2例行溶栓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治疗。于溶栓前,溶栓后1、7 d,检测两组炎症因子、NSE、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并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溶栓后1 d,两组血清IL-6、TNF-α、NSE、S-100β蛋白含量均较溶栓前明显上调,但至溶栓后7 d两组含量均较溶栓前明显下调,且观察组溶栓后1、7 d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7 d,观察组NIHSS评分为(5.48±0.7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6±0.98)分(P0.05)。结论:丁苯酞可改善超早期脑梗死再灌注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炎症损伤,下调NSE、S-100β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了明显提高,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加趋势。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的最常见形式,存活者常伴有脑瘫、认知障碍、行为缺陷及轻度运动障碍等后遗症。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缺乏特异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目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近年来,脑电图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S100B蛋白等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细胞因子可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了解早产儿脑白质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各种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其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早产儿脑损伤的致残率,以及防止其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NSE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d、3d、5d、7d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0d后GCS评分,并统计两组苏醒患者例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SE较治疗前下降,平均GC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但针刺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针刺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针刺组83.33%对照组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02,P0.05)。结论针刺可有效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血清NSE水平,明显改善GCS评分,提高苏醒率,具有脑保护及促苏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群周  丁永忠  张建生 《医学争鸣》2005,26(22):2091-209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1, IL-6, IL-8的表达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0例,分为轻、中和重型组. 各组患者分别在伤后1, 3和7 d取外周静脉血采集标本,另以健康志愿者15例作正常对照;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IL-1,IL-6和IL-8水平. 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1, 3和7 d血清IL-1, IL-6和IL-8的水平较轻、中型组明显增高(P<0. 01), IL-6和IL-8早期1 d即有增高,伤后3和7 d增高明显,且有继续上升趋势;IL-1于伤后3 d天达高峰,7 d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人.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1, IL-6和IL-8明显增高,与损伤轻重有关,并与预后有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心肌酶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按GCS评分将91例颅脑创伤患者分成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分别测定受伤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的血清NSE及心肌酶水平.结果 3组颅脑创伤患者伤后血清NSE和心肌酶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损伤程度越重,NSE和心肌酶水平就越高.此后NSE、心肌酶浓度虽然均呈下降趋势,但重度组NSE及心肌酶浓度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颅脑创伤后血清NSE水平和心肌酶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同时监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NSE及心肌酶,既可以动态了解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又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心脏病变程度,及早发现心脏并发症,并给予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早期实行肠内、肠外序贯营养支持(TPN)法的合理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实验组37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TPN,入院2-3d给予肠外营养(PN),2-8d后给予肠内营养(EN)+PN,5d后给予EN。对照组33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规治疗同治疗组,EN采用混合奶,经胃管给予。观察第1、7、14、21天2组血糖、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结果:2组血糖水平均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第1、7、14、21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实验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14、21天实验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行TPN能逐渐满足机体所需能量及氮的需求,通过较短时间肠外、肠内给予营养的过渡,并尽早实行EN更符合机体的生理需求,保护肠粘膜屏障,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TPN符合颅脑损伤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能逐渐改变此类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CSF)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 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中/重度颅脑损伤组15例(GCS≤12分)和轻度颅脑损伤组21例(GCS>12分), 同时选择同期非神经系统疾病的外科手术前19例患者CSF和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患者CSF和血清的IL-6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中/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清和CSF中的IL-6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P<0.01);轻度颅脑损伤组血清和CSF中的IL-6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度、中/重度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CSF中的IL-6水平均高于血清(P<0.05~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IL-6水平与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关, CSF和血清IL-6水平的差异表达对脑损伤机制探讨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