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个体化护理的重要性。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传统组)20例、观察组(个体化组)2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膀胱个体化护理,1个月后评估自主排尿时间、尿路感染、残余尿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变化、尿路感染指标均好于对照组。结论:膀胱护理个体化能明显提高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回归社会后开始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及间歇导尿;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对膀胱功能进行评定并根据测评结果制订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功能疗效评定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膀胱功能的评定,并根据测定评定结果采用个性化膀胱功能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方法改进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改进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治疗.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改进的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因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以脊髓损伤为诊断出现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80例的对照组与个性化护理的80例护理组。将两组的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情况对照解析。结果:护理组在膀胱容量、尿量残余与拔除尿管时间上,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护理组尿路感染率为8.75%,对照组为3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出现的膀胱功能障碍,采用个性化护理对其恢复功能,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与康复训练结合矩阵取穴等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4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仅行综合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对两组患者1个月后的膀胱功能变化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在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及自主恢复排尿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刺疗法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患者的排尿状况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9年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随机编号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基本的康复训练;研究组28例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并观察自行排尿的情况。结果通过调查发现,研究组患者在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后的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均优于对照组单独采用康复训练,同时研究组患者自行排尿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膀胱能起到了较好的改善效果,患者排尿情况较好,应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广泛子宫切除术后合并尿潴留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妇科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广泛子宫切除术合并尿潴留的患者84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锻炼膀胱、心理护理、选择性拔管、指导排尿等为主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自主排尿恢复的时间及残余尿量的情况.结果 研究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残余尿量较对照组少.结论 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合并尿潴留的患者给予以锻炼膀胱、心理护理、选择性拔管、指导排尿等为主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的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护理对脊髓损伤(SCI)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方法60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膀胱护理,包括饮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尿反射训练、间歇清洁导尿、心理护理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残余尿量(RUV)减少、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膀胱护理对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利于SCI患者尽早恢复自主排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个体化护理方式在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104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康复护理,试验组给予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措施.统计分析2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残余尿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概率有所下降,残余尿量也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护理可以有效减少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减轻排尿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病人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针灸,2组干预时间为8周,比较2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2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30 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比2组临床总有效率,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40%,对照组65.12%(P <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比较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方法:选择4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尿残余量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残余尿量比较并无明显差别,经护理及康复训练后,两组残余尿量均明显减少,但康复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2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膀胱康复训练有利于恢复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尿路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为该方案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央区组随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89例)和对照组(95例)。2组患者均予以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患者同时予以电针(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和推拿(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治疗,2周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膀胱安全容量明显升高(P<0.01),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但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减少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且疗效明显优于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的现代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152-154
目的 分析水柱法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管理应用效果。 V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等存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采用水柱法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对膀胱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对照组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技术对其膀胱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评估方法指导下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与护理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的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RBC、WBC、BAC、上尿路积水情况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神经源性膀胱管理中,水柱法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和尿流动力学检查技术均有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与尿流动力学技术相比,水柱法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应用成本更低,因此更易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9-23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8年9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伴有神经源性膀胱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其中对照组34例患者在间歇开放导尿(保留导尿管)的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观察组改用间歇清洁导尿,余同对照组。1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及并发尿路感染情况,并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均优于治疗前;其中对照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残余尿量有所减少,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较前增加(P0.05),而膀胱顺应性较前稍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22例;观察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歇清洁导尿、神经肌肉电刺激,辅以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行留置尿管常规护理;试验组行自我间歇导尿技术,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观察2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8例患者经过清洁间歇导尿技术治疗及配合膀胱功能锻炼能自行排尿,残余尿量均<150 m L,2例患者仍需留置尿管;对照组自行排尿的有5例,仍需留管导尿者5例,自行排尿患者中5例残余尿量均>100 m L。结论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具有可行性,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膀胱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呼吸肌与腹肌训练、坐站训练、膀胱训练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膀胱引流。结果: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疗效评价总有效率90.0%,明显优于对照组60.0%,差异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在对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骶管内药物注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4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骶管内药物注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Crede手压法、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骶管内药物注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等。【结果】1个月的疗程结束后,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骶管内药物注射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骶管内药物注射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