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1株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 derived poliovirus, VDPV)进行鉴定和应急处置。方法 对宁夏某区2022年9月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和其同居住区的健康儿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粪便标本分离脊灰病毒,对分离株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和鉴定;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和脊灰疫苗接种率评估。结果 从1名健康儿童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株Ⅰ型脊灰病毒,该分离株与Ⅰ型Sabin疫苗株相比VP1区发生13个核苷酸变异(1.43%),鉴定为VDPV。2021-2022年该区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基础和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均为100%。未发现该分离株在当地循环。结论 研究地区脊灰病毒分离株为健康携带者VDPV,未造成循环。宁夏需继续保持适龄儿童高水平脊灰疫苗接种率和高灵敏性的脊灰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所有脊灰病毒,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了型内鉴定,并对型内鉴定异常株进行了VP1区的序列测定。结果贵州省在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接触者、流动人口和健康儿童的粪便标本中,共有95例分离到脊灰病毒。其中Ⅰ型22例,Ⅱ型26例,Ⅲ型21例,混合型19例,脊灰病毒混合非脊灰肠道病毒7例。经用PCR-RFLP和ELISA方法进行型内鉴定,共有16株病毒与疫苗株病毒存在差异,其中3株脊灰病毒与疫苗株病毒在PCR-RFLP图谱上有差异[其中1株同时为双反应(DRV)],3株ELISA结果为DRV,11株ELISA结果为非疫苗类似株(NSL)。在这些型内鉴定异常株病毒中,Ⅰ型13株,Ⅱ型3株。对这16株脊灰病毒进行VP1区序列测定,发现9株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和1株Ⅱ型VDPV。结论根据对贵州省2004年从95例AFP病例及接触者、流动人口、健康儿童分离的脊灰病毒的血清定型结果和型内鉴定结果及对13株Ⅰ型和8株Ⅱ型脊灰病毒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脊灰减毒活疫苗病毒在人群的循环导致疫苗病毒神经毒力恢复突变。通过AFP病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了Ⅰ型VDPV的循环和Ⅱ型VDPV。对2004年下半年脊灰病毒基因特点的分析,提示贵州省已经阻断了Ⅰ型VDPV的循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广西脊髓灰质炎(脊灰)的实验室监测现状,为广西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对广西2010—201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监测病例及2011年环境污水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阳性株进行型内鉴定及VP1编码区序列测定分析。结果共采集AFP病例粪便标本3016份,环境污水标本72份。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PV 47株,分离率为1.56%;从污水标本中分离到PV 120株。所有PV经型内鉴定均为疫苗相似株。结论2010—2014年广西的AFP病例及2011年的环境标本监测均未检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提示广西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1例使用二价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发生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评价处置效果。方法对该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脊灰病毒分离和型内鉴定;在当地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评价和0-4岁儿童查漏补种工作。结果该例AFP病例接种第2剂bOPV后19d发病,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Ⅲ型脊灰病毒株,其VP1区发生11个(1.2%)核苷酸变异,鉴定为VDPV。经过采取脊灰疫苗查漏补种等控制措施后,未出现续发病例。结论该病例为Ⅲ型VDPV病例,及时采取查漏补种等措施有效地阻断了可能的VDPV循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河北省2009-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中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离株VP1编码区基因核苷酸变异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rus,VDPV)及其引起的VDPV循环(Circulating VDPV,cVDPVs),为河北省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脊灰实验室手册》的要求,对全省2009-2011年997例AFP病例及90例的接触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分离的脊灰病毒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VP1编码区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 河北省2009-2011年,从24例AFP病例和7例AFP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将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得到38株脊灰病毒,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对脊灰病毒VP1编码区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其中,36株发生突变,变异率均<1.0%,最多变异个数为5个.脊灰病毒阳性AFP病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结论 2009-2011年分离到的脊灰病毒均为疫苗株,局部地区出现高变异株,未发现VDPV,河北省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云浮市2015年2月发生的1例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iVDPV)病例进行调查和采取防控措施,以阻断VDPV循环。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免疫功能检测/脊灰中和抗体检测,每月定期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及测序;对云浮市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2013~2015年3月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主动搜索;对病例所在县5岁以下儿童开展脊灰疫苗查漏补种(患儿居住镇实施补充免疫)及接种率调查;对密切接触者和周围儿童进行粪便标本检测、常规疫苗的接种率评估及查漏补种。结果病例患有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最终分类为Ⅱ型iVDPV病例。未发现医院漏报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2015年3月9日至2016年1月21日共对患儿连续14次采集粪便标本,前11次均检出Ⅱ型VDPV;后3次均未检出脊灰病毒,2016年2月1日疫情控制措施终止;3月30日采集4名患儿家庭成员和8名5岁以下接触者的粪便标本共12份,其中2名家庭成员的标本检测出脊灰病毒,并有3个核苷酸变异,其余标本未检测出脊灰病毒,接触者均排除VDPV;病例所在县开展查漏补种后脊灰疫苗接种率达96.50%。本次疫情未发生VDPV循环。结论该病例为iVDPV病例,采取排泄物消毒、脊灰疫苗查漏补种、AFP主动监测等措施后,阻断了VDPV循环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吉林省2000~2012年从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血清分型以及型内鉴别结果。方法原始粪便标本来自吉林省2000~2012年﹤15岁儿童AFP病例,使用转人PV受体的小鼠肺细胞系和人横纹肌肉瘤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阳性标本进行中和试验鉴定血清型,中和试验鉴定为阳性的PV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型内鉴别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VP_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分析法。结果吉林省2000~2012年共采集804例AFP病例粪便标本,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共有25例分离到PV,均为疫苗相关(Vaccine-associated)PV(VAPV),其中2008年1例AFP病例分离到Ⅱ型和Ⅲ型VAPV,其中的Ⅲ型PV为VP1编码区Ⅲ型和Ⅱ型疫苗重组PV。结论吉林省2000~2012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或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引起的AFP病例,为吉林省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2004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为了更好地维护和运转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并提供2004年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实验室资料,总结2004年脊灰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经计算机联网上报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监测数据库。结果2004年31个省CDC,从5 229例AFP病例中收集10 399份粪便标本,所有粪便标本在L20B、RD细胞上同时进行病毒分离。从360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分离率为6.9%;从495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为9.4%。国家脊灰实验室共收到省级CDC脊灰实验室送检的486株PV标本;其中360株分离于AFP病例,其余分离于AFP病例接触者、流动人口和健康人群。对486株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进行型内鉴定,其中PVⅠ型疫苗株83株,Ⅱ型疫苗株160株,Ⅲ型疫苗株117株,混合型疫苗株92株,PV+NPEV10株,Ⅰ、Ⅱ、Ⅲ型疫苗变异株分别为3、13、8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型内鉴定,共鉴定单型毒株607株,其中疫苗类似株576株,占94.9%;非疫苗类似株11株,占1.8%;双反应毒株为17株,占2.8%;阴性2株,无效1株。所有型内鉴定异常的毒株和部分从零剂次服苗者分离的毒株共70株,做了VP1编码区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在贵州省贞丰县有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循环(cVDPVs),毕节市有单株Ⅱ型VDPV。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使用5份盲样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职能考核,除3个省CDC脊灰实验室外,其余省CDC脊灰实验室均为满分。对18个省CDC脊灰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全部通过认证。结论2004年中国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实验室监测资料准确,监测系统敏感,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完整的实验室资料。  相似文献   

9.
中国2005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利用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5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的实验室资料,评估脊灰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经计算机联网上报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监测数据库。结果2005年31个省CDC从5 195例AFP病例中收集了10 340份粪便标本,所有粪便标本在L20B、RD细胞上同时进行病毒分离。从293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分离率为5.64%;从551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为10.61%。国家脊灰实验室共收到各省CDC脊灰实验室送检的404株PV标本;其中293株分离于AFP病例,其余分离于AFP病例接触者、流动人口和健康人群。对404株PV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进行型内鉴定,PVⅠ型疫苗株72株,PVⅡ型疫苗株138株,PVⅢ型疫苗株74株,混合型疫苗株91株,PV NPEV 12株,Ⅰ、Ⅱ、Ⅲ型疫苗变异株分别为6、6、5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型内鉴定,共鉴定单型毒株521株,其中疫苗类似株(SL)498株,占所有送检毒株的95.59%;非疫苗类似株(NSL)2株,占0.38%;双反应株(DRV)18株,占3.45%;阴性2株;无效1株。所有型内鉴定异常和部分从高危零剂次服苗者分离的118株,做了VP1编码区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在江苏、安徽省CDC陆续送检的编号为9230病例的33份病毒分离物(其中江苏省2份,安徽省31份),连续8个月从安徽省舒城县1例免疫缺陷患儿分离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VDPV);VP1编码区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图谱显示,19株Ⅱ型iVDPVs,13株Ⅲ型iVDPVs。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使用5份盲样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职能考核,31个省CDC脊灰实验室成绩均为满分。对14个省CDC脊灰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核,全部通过认证。结论中国2005年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完整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山东省1997~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疫苗变异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的认识,从而增加AFP病例监测系统检出VDPV的灵敏度。方法分离的脊灰病毒血清定型采用中和试验的方法,型内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两种方法,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性状分析采用VP1区序列测定的方法。结果山东省1997~2004年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分离到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173株),接近Ⅰ型和Ⅲ型之和。其中疫苗变异脊灰病毒10株,仍以Ⅱ型为主(8株),且有1株(CHN1025)VP1区变异率达到1%,为VDPV,但该毒株无2代病例发生。结论在山东省连续多年的口服脊灰疫苗免疫已经阻断了脊灰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但从AFP病例中曾分离到1株VDPV,结合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局部地区仍存在免疫空白,因此存在着VDPV以及发生循环的VDPV潜在的可能,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描述山西省2007年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的基因特征,分析该VDPV的来源及对当地维持无脊灰的影响。方法对山西省2007年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采集的双份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到的脊灰病毒(CHN11061株)进行VP1编码区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然后与国内外报道的其它Ⅰ型VDPV构建亲缘进化树。结果从该AFP病例的双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2株Ⅰ+Ⅱ+Ⅲ混合型脊灰病毒,其中Ⅰ型毒株的VP1编码区基因核苷酸序列与PⅠ/赛宾(Sabin)疫苗株相比变异率≥1.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鉴定为Ⅰ型VDPV。VP1编码区基因进化树图表明,山西省2007年Ⅰ型VDPV与国内外至今发现的其它VDPV进化距离较远,是新发现的VDPV,不属于循环着的(Circulating)VDPV(cVDPVs),同时无证据证明患儿为免疫缺陷患者,因此将这2株VDPV归类为Ⅰ型未分类的(Ambiguous)VDPV(aVDPV)。结论结合山西省2007年Ⅰ型VDPV的基因特征和当地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免疫覆盖率情况,推测在当地存在1例免疫缺陷患者,由他/她长期携带并向外排泄变异的脊灰病毒,引起了山西省2007年VDPV感染事件。在脊灰消灭后期,应加强对可能存在的长期排毒者的发现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23年安徽省从1例非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2株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的基因型别及特征,探讨其对安徽省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影响。方法 从2023年安徽省报告的1例非AFP病例双份粪便标本中分离脊髓灰质炎病毒(PV),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其进行型内鉴定,通过中和实验获得单型毒株,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对VP1区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从1例非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出2株Ⅰ+Ⅲ混合型PV,其中Ⅰ型(2023MYKJH 01-1和2023MYKJH 01-2)分别有13和12个核苷酸变异,变异率分别为1.4%和1.3%,鉴定为Ⅰ型VDPV,与近年来我国其他省份监测到的Ⅰ型VDPV处于不同分支,Ⅲ型为疫苗相似株。后续采集的粪便标本未分离到Ⅰ型VDPV。结论 2023年安徽省检出两株Ⅰ型VDPV的非AFP病例未持续排毒,发生Ⅰ型VDPV循环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监测情况,及时监测可能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以防止其扩散. 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对河北省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分离与血清定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目的 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 结果从407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24株,分离率为5.90%,从24例AFP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2株脊灰疫苗株病毒.对分离到的39株单血清型PV进行了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均未发现VDPV和脊灰野病毒. 结论 2008年河北省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实验室监测系统敏感有效,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脊灰疫苗衍生株(VDPV)或输入脊灰野病毒,以防止其扩散.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对河北省2003-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定型,所有标本用L20B、RD和Hep-2等3种细胞同时进行脊灰病毒(PV)和肠道病毒分离,用PCR-RFLP法和ELISA法做型内鉴定.结果 2003-2005年共采集了1 199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分离到脊灰病毒(PV)86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115株.从AFP病例及其高危病例的5份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PV 100株,用血清型中和试验和PCR-RFLP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为Ⅰ型12株,Ⅱ型29株,Ⅲ型23株,混合型23株,PV NPEV 8株,疫苗变异株5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所有单型毒株共138株,经ELISA试验鉴定,其中疫苗类似株(SL)132株(95.7%),双反应株(DRV)5株(3.8%),非疫苗类似株(NSL)1株(0.7%).结论 河北省2003-2005年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DPV)病例发病原因并探索控制对策。方法对发生的VD-PV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检测脊灰、麻疹及艾滋病抗体,测定免疫功能,并定期采集粪便标本分离病毒;对病例所在地及医院进行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主动搜索;对病例所在地及相邻地进行儿童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调查;对密切接触者和周围健康儿童进行粪便标本带毒率调查和脊灰、麻疹抗体检测以及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病例临床诊断为X-连锁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最终分类诊断为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属中国首例。病例自麻痹后在1年时间里定期采集26份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目前仍在持续排毒,已进行型内鉴定的第1~20份粪便标本均分离到Ⅱ型和/或Ⅲ型VDPV,且变异度较高(最高为3.5%)。丙种球蛋白治疗已持续9个月,但并未阻断VDPV在肠道内的复制。当地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较高,并具有较高的脊灰和麻疹抗体,粪便标本除分离到6株非脊灰肠道病毒外,未检出脊灰病毒。病例发生后,在病例所在地及相邻地区开展OPV强化免疫。结论该病毒未在当地造成循环。当前应维持高水平的OPV免疫接种率,但随着全球消灭脊灰的进展,应适时修订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2003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2 0 0 3年 ,中国 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下同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脊髓灰质炎 (脊灰 )实验室 ,从 5 0 1 4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中收集了 9987份粪便标本 ,所有粪便标本用L2 0B、RD细胞同时进行肠道病毒分离。从 373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 (PV) ,分离率为 7 4%。然后对所有病毒做了血清定型 ,其中Ⅰ型5 5例 ,Ⅱ型 1 32例 ,Ⅲ型 70例 ,混合型 74例 ,PV与非脊灰肠道病毒 (NPEV)混合 1 6例。从 4 79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NPEV ,分离率为 9 6 %。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共收到送检的 4 75株PV标本 ,其中 373株来源于AFP病例 ,1 0 2株从AFP病例接触者、流动人口、非AFP病例、健康人群等分离到。对送检的 4 75株进行了血清型中和试验复核 ,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两种方法进行型内鉴定。血清型中和试验复核和PCR RFLP鉴定结果显示 :4 75株中 ,PVⅠ型疫苗株 80株 ,Ⅱ型疫苗株 1 4 6株 ,Ⅲ型疫苗株 1 0 5株 ,混合型疫苗株 98株 ,PV NPEV1 7株 ,疫苗Ⅰ、Ⅱ、Ⅲ型变异株分别为 1 0、1 0、9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 ,所有单型毒株共 5 96株 ,经ELISA试验鉴定 ,其中疫苗类似株 (SL) 5 73株 ,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贵州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监测数据,评估运转情况,为贵州省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数据。方法采用病毒分离、鉴定与核苷酸序列分析的方法,对贵州省2006-2010年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接触者及其他人群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和结果分析。结果 2006-2010年贵州省脊灰实验室共收到2 204份AFP病例粪便标本,332份AFP病例接触者粪便标本,310份其他人群粪便标本。从AFP病例中分离到非脊灰其他肠道病毒(NPEV)209株,脊灰病毒(PV)54株;从AFP病例接触者中分离到NPEV33株,PV6株;其他人群中分离到NPEV27株,PV9株。所有PV阳性分离物均送到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全部为疫苗相关株。贵州省脊灰实验室每次均通过WHO和国家脊灰实验室的能力验证和现场认证评估。结论 2006-2010年贵州省脊灰实验室监测系统运转正常,未发现脊灰野病毒(WPV)或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贵州省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8.
2005~2008年广西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2005~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的病原学监测,为广西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WHO要求对AFP病例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329例AFP病例粪便标本的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为:脊灰病毒(PV)51株,其中脊灰Ⅰ型11株,Ⅱ型12株,Ⅲ型16株,混合型12株;脊灰疫苗衍生株病毒(VDPV)2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143株.脊灰病毒感染全年可见,而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则夏秋季多见.PV和NPEV的感染主要在小年龄组,≤5岁病例分别占74.51%和86.71%.结论 广西虽已消灭了脊灰野病毒,但仍须加强对脊灰疫苗变异病毒的监测及致病性的研究,从而通过提高脊灰疫苗免疫覆盖率来预防VDPV.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从中国1996~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中优势株的基因特征,以及分析优势株形成的原因,从而为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疫苗免疫策略的转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2002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脊灰实验室送检的所有脊灰病毒分离株,通过统计学方法确定优势株,然后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对优势株进行型内鉴定。型内鉴定显示与疫苗病毒有差异者,进行VP1区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结果中国1996~2002年从AFP病例中分离的脊灰疫苗病毒Ⅱ型比Ⅰ型和Ⅲ型多,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是优势病毒株。在Ⅱ型脊灰病毒中,PCR-RFLP型内鉴定方法检测出Ⅱ型疫苗变异脊灰病毒70株,ELISA型内鉴定方法检测出Ⅱ型双反应(DRV)株13株,全部排除脊灰野病毒。在总计82株Ⅱ型变异脊灰病毒中(1株病毒既是疫苗变异株、也是DRV株),nt2909位点是个突变热点(69/83,83.1%),其中14株变化形式为T2909A,54株变化形式为T2909C,1株变化形式为T2909G;4株Ⅱ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被鉴定出来,其在VP1区的抗原性与Sabin株相比并无大的差别。结论中国1996~2002年从AFP病例中分离的脊灰病毒中,Ⅱ型脊灰病毒一直是优势株,但Ⅱ型病毒在VP1区抗原性以及核苷酸序列上与Ⅱ型疫苗病毒相比,并无很大改变。因此,Ⅱ型病毒成为优势株的原因应该在于Ⅱ型病毒本身的一些特性,例如在Ⅱ型疫苗病毒基因组中决定减毒的位点比Ⅰ型疫苗病毒少,以及Ⅱ型脊灰疫苗病毒在人体肠道内复制的时间比Ⅰ型疫苗病毒长等。这是中国Ⅰ型脊灰疫苗病毒比Ⅱ型脊灰疫苗病毒少的两个重要原因。但Ⅱ型脊灰疫苗病毒显著多于Ⅲ型脊灰疫苗病毒的原因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脊髓灰质炎Ⅱ型疫苗重组株病毒特性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福建省脊髓灰质炎 (脊灰 )Ⅱ型病毒基因的VP1区和 3D区进行PCR -RFLP分析 ,结果有 5株为脊灰Ⅱ型疫苗重组株病毒 ,均表现为VP1区为Ⅱ型疫苗株 ,3D区为Ⅲ型疫苗株 ,有 4株在VP1区出现不同于标准脊灰Ⅱ型疫苗株病毒的变异。流行病学资料揭示 ,分离出脊灰Ⅱ型重组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大多具有脊灰的症状 ,且发病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而从“零”剂次免疫儿童或近 6个月从未服过脊灰疫苗儿童的粪便标本中 ,只分离到此病毒。这表明福建省自然环境中存在脊灰Ⅱ型疫苗重组株病毒循环 ,此病毒可能是这类AFP病例的致病因子。在我国保持无脊灰状态下如何控制脊灰Ⅱ型重组株病毒的致病 ,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