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CD44s和CD44v6的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CD4 4smRNA和CD4 4v6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巢式RT PCR检测 16例远隔癌灶部位“正常”胃黏膜及 5 8例胃癌新鲜组织中CD4 4smRNA和CD4 4v6mRNA表达水平。结果 CD4 4smRNA在胃癌组织和远隔癌灶部位“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无差异 ,和胃癌的各临床病理学指标无关 (P >0 .0 5 )。CD4 4v6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远隔癌灶部位“正常”胃黏膜 (P <0 .0 5 ) ,与Borrmann分型 (P <0 .0 5 )、脉管侵犯 (P <0 .0 1)、浆膜浸润 (P <0 .0 1)和淋巴结转移 (P <0 .0 1)有关。结论 CD4 4smRNA和胃癌的发生发展无关 ,CD4 4v6与胃癌的浸润及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PCR-TRAP-ELISA及免疫组化法对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粘膜及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端粒酶活性及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粘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及PCNA蛋白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密切相关,伴淋巴有癌转移大肠癌息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癌转移者(P<0.05);(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密切相关.结论:(1)端粒酶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PC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粘着斑激酶(FAK)mRNA在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FQ-RT-PCR)检测30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FAK mRNA的表达.结果:FAK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较高,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较低(P=0.011);有淋巴结转移较无转移者FAK mRNA表达高(P=0.021);癌组织浸润程度越深FAK mRNA表达越高(P=0.038).结论:FAK与大肠癌的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肠癌术前活检、浸润前缘和转移灶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CD44选择性拼接变异体 6(CD44Variant 6,CD44V6)和E上皮型钙黏附素 (E cadherin)表达的差异以及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检测 94例大肠癌术前活检、浸润前缘癌组织和 48例转移灶癌组织VEGF、CD44V6和E cadherin的表达。结果 :术前活检癌组织VEGF、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浸润前缘癌组织 ( 4 6 8%、3 8 3 %vs 5 6 4%、48 9% ) ;转移灶癌组织VEGF、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与浸润前缘癌组织相近 ( 5 8 3 %、5 0 %vs 5 6 4%、48 9% )。术前活检癌组织VEGF的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 ;浸润前缘癌组织VEGF的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术前活检和浸润前缘癌组织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E cadherin在术前活检、浸润前缘和转移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相近 ( 5 9 6%、5 2 1%和5 8 3 % ) ,E cadherin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无关。结论 :浸润前缘癌组织和术前活检癌组织VEGF和CD44V6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有关。VEGF、CD44V6在浸润前缘癌组织的表达比术前活检癌组织的表达更能反映大肠癌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mRNA及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半定量RT 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分别检测 40例食管癌及癌旁 2cm与癌旁≥ 5cm组织中MMP 9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食管癌、癌旁 2cm和癌旁≥ 5cm组织中 ,MMP 9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72 .5 % ( 2 9/4 0 )、5 2 .5 % ( 2 1/4 0 )和 3 0 .0 % ( 12 /4 0 ) ,MMP 9mRNA阳性率分别为 77.5 % ( 3 1/4 0 )、60 .0 % ( 2 4/4 0 )和 3 7.5 % ( 15 /4 0 ) ,癌组织与癌旁≥ 5cm组织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 χ2 =14 .45 9,P <0 .0 5 )。癌组织中MMP 9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 2cm及癌旁≥ 5cm组织 (P <0 .0 5 )。癌组织中MMP 9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8862、0 .7495和 0 .890 7,P <0 .0 5 )。结论 MMP 9在食管癌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PCR-TRAP-ELISA及免疫组化法对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粘膜及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端粒酶活性及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粘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及PCNA蛋白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密切相关,伴淋巴有癌转移大肠癌患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癌转移者(P<0.05);(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密切相关。结论:(1)端粒酶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PC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胃癌患者不同组织CD44v5+细胞表达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不同组织CD4 4v5的表达规律。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于 39例胃癌患者的癌灶、癌旁组织、淋巴结转移灶和外周血细胞的CD4 4v5表达率进行了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 胃癌患者不同组织的CD4 4v5 +细胞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胃癌患者各种组织CD4 4v5 +细胞表达率大小顺序为癌灶 >癌旁组织 >淋巴结转移灶 >外周血细胞 ,前三者和外周血细胞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而前三者之间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胃癌患者的各种组织中 ,伴肿瘤转移患者的CD4 4v5 +细胞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未转移者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胃癌患者身体各种组织的CD4 4v5 +细胞表达率显著升高 ,且CD4 4v5 +细胞表达率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整合素α5β1 mRNA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45例贲门癌组织中整合素α5β1 mRNA的表达,以距癌灶>5 cm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作对照.结果:45例贲门癌组织中整合素α5β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合素α5β1mRNA的表达与癌组织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者α5β1 mRNA的表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5,β1 mRNA 在Ⅲ~Ⅳ期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Ⅰ~Ⅱ期,P<0.05;α5,β1mRNA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癌组织大小及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整合素α5β1的表达可能与贲门癌的恶性生物学特性有关,并有望成为贲门癌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钱晓彬  成静  陈淼 《肿瘤》2003,23(5):401-403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旨在探明端粒酶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端粒酶mRNA在30例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30例食管癌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3.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距肿瘤3 cm处)、正常粘膜组织(距肿瘤8 cm处)(P<0.01),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强度对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和c myc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运用端粒重复扩增 (TRAP)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及正常粘膜和 2 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c myc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大肠癌端粒酶活性和c myc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83 33% (2 5 / 30 )和 80 0 0 % (2 4 / 30 ) ,显著高于癌旁、正常大肠粘膜及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 (P <0 0 5 ) ;端粒酶活性及c 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伴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 ;在 2 5例端粒酶活性阳性的大肠癌组织中有 2 3例 (92 0 0 % )表达c myc蛋白 ,端粒酶活性与c myc蛋白表达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激活及c myc的异常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联合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在大肠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c myc过度表达对端粒酶的激活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44v6和p2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新鲜标本及相应的正常大肠黏膜,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44v6的表达;同步制备上述病例大肠癌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中p27的表达,结合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44v6和p27在大肠癌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1),而且CD44v6和p27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端器官转移、Duke分期及预后相关(P值均〈0.05),CD44v6。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P〉0.05),但p27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5)。结论CD44v6和p27的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两者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一定的负相关,同时检测二者对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复发转移潜能,评价患者的预后及术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观察50例大肠癌和1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Ang-1、Ang-2、Tie-2的表达,采用CD105标记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大肠癌组织Ang-1的表达低于正常大肠黏膜,Ang-2、Tie-2的表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Ang-2的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Ang-1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低于无转移组(<0.05);Ang-2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0.05),在Dukes'C、D期明显高于Dukes'A、B期(<0.01);Tie-2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转移组(<0.05);Ang-2、Tie-2的表达与MVD均呈正相关(=0.345,<0.05;=0.299,<0.05)。结论 促血管生成素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且在大肠癌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黏膜中端粒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30例大肠癌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黏膜组织(P〈0.005)。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将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通过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来协助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cyclin D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cyclinD 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41例喉癌组织中cyclinD 1的表达 ,并以 12例癌旁正常组织作对照 ,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41例喉癌组织中cyclinD 1阳性表达率为 5 1.2 % ,12例癌旁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为 16.7%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与喉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吸烟、饮酒、肿瘤部位和TNM分期无关 (P >0 .0 5 ) ,但与淋巴结有无转移以及喉癌组织的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1)。结论 cy clinD1在喉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可作为判断喉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 1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肝素酶mRNA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2例结直肠癌组织及41例癌旁组织中肝素酶mRNA的表达。结果:肝素酶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其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肝素酶促进了结直肠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与预后不良的病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仇昊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5):939-941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黏膜中端粒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30例大肠癌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黏膜组织(P<0.005)。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将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通过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来协助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人大肠癌组织中Lumica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27例新鲜大肠癌组织标本,以同一患者远离肿瘤的正常大肠组织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Lumican基因表达,剩余组织采用石蜡包埋用于免疫组化检测Lumican蛋白。另从我院病理科收集同期37例大肠癌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化SP法共检测64例大肠癌组织、27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Lumican蛋白表达。结果:27例新鲜大肠癌组织及对应正常大肠组织中Lumican的表达有显著差异性( P〈0.001),Lumican mRNA在大肠癌组织表达明显增高[以正常组织为1,癌组织Lumican基因表达上调(5.35±0.66)倍]。64例大肠癌组织Lumica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3.44%(47/64),显著高于远离肿瘤的正常组织表达率0%(0/27)(P〈0.05)。Lumican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Dukes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01),而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无关(P〉0.05)。27例大肠癌标本Lu-mican蛋白量与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123),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大肠癌组织Lumican mRNA及蛋白均表达升高,Lumican高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侵袭、转移特性密切相关,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可能起着重要作用。Lumican可作为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人类Testin基因是一个定位于染色体7q31.2的候选抑癌基因.本实验研究人结直肠癌中候选抑癌基因Test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患者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正常组织(距肿瘤15 cm以上)中Testin的表达.同时分析Testin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Testin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estin在31.7%(19/60)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阳性,而在正常组织中有86.7%(52/60)阳性(P<0.01).统计分析结果发现,Testin蛋白与mRNA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Dukes分期、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浸润越深、分化程度越低、Dukes分期越晚、T分期越晚、有淋巴结转移和有远处转移的癌组织的Testin表达明显降低;Testin蛋白与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5).结论:Test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可能与结直肠癌的浸润、分化和转移相关,提示Testin基因表达下调可能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判断结肠癌预后和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胃癌、大肠癌与端粒酶活性及DNA倍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胃、大肠癌与端粒酶表达活笥及DNA倍体的关系。方法:端粒重复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法)检测肿瘤及无瘤残端粘膜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的DNA倍体。结果:肿瘤瘤体端粒酶阳性者占84.0%(42/50),无瘤残端酶阳性者占2.0%(1/50);端粒酶阳性肿瘤中异倍体肿瘤占52.38%(22/42),而端粒酶阴性肿瘤无异倍体出现;端粒酶阳性瘤体平均直径6.5cm,阴性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